第326章 什么都能平,唯有一样不行!-《大明仙缘:我的皇孙在幕后》

  “皇爷爷……”朱允炆声音微颤,目光游移,满心惶然。

  朱元璋神色平静,语气低沉:“你前些时日召集一众学子办文会,搅动国子监风气,让那些读书人为你四处奔走,组建什么‘党羽’。”

  每说一句,朱允炆的脸色便黯淡一分。

  话落之后,殿中寂静无声。

  朱元璋缓缓抬眼,直视朱允炆:“咱命你闭门思过,已过去半月有余,你说说,这些日子都反省了些什么?”

  话音未落,朱标与朱允熥皆将目光投向那人。

  朱允炆心头一紧。若此时殿上只有皇爷爷一人,他低头认错也无妨。可朱允熥就在侧旁,那目光如针般刺来,令他难堪至极。

  “皇爷爷,孙儿之过,在于行事急躁。”

  “其一,听闻大哥名号,便认定杨士奇是假冒之徒,贸然将其带走。”

  “其二,心存疑虑却未交官府处置,实属越权。”

  “其三,带出国子监诸生,耽误他们课业,确有不当。”

  一口气列出三条过错。

  外人听来,似是诚恳悔过。

  细品之下,却觉词意含混。所言之错,皆归于“情急”二字,仿佛只是因热心太过,才略有失当。

  甚至说到后来,竟垂首敛目,一副受委屈的模样。

  朱元璋眸光微敛,盯着这个自幼视为温顺的孙子,眼中掠过一丝冷意。

  “就这些?”他再度开口。

  朱允炆眼神微闪,心中明白皇爷爷真正想听的是什么。

  当年朝堂之上,皇爷爷曾当众揭破他的心思——关于那位大哥的事。

  可那件事,皇爷爷能说,他不能认。

  一旦开口,便如自断前路。

  “皇爷爷明鉴,孙儿虽有急切,但绝无恶意挟持杨士奇……”

  他还欲辩解。

  朱标眉头轻皱,失望渐深。

  朱元璋却只长叹一声。望着眼前这孩子,他曾以为性情敦厚,纵无卓识,亦知上进。今日所见,却令他心底凉透。

  “好。”他缓缓道,“那就依你所言,只是冒进。”

  那个在朝中对贪官污吏毫不留情、动辄严惩的洪武皇帝。

  在面对血脉亲族时,却总留三分余地。

  他深深吸气,压下胸中翻涌的情绪:“但记住,爷爷容你一次,不容再二。”

  “办文会,若说是为大明荐才,尚可宽宥。可借势位之便,拉拢国子监学子,此风不可长。”

  “此事,绝不轻微。”

  朱允炆闻言,脸色骤松,心中暗喜——难关已过。

  连忙应声道:“皇爷爷教训得是,孙儿今后定不再扰动监生,必让他们安心向学!”

  “国子监乃储才之地。”朱元璋声音低缓,却字字清晰,“将来这些人是要做我大明栋梁的。他们该修的是忠贞之节,立身之本,不是攀附权贵、追逐虚名。”

  朱允炆一度觉得,眼前这场考验已然顺利渡过。

  可就在刹那之间。

  朱元璋的目光落在朱允炆微微上扬的嘴角上,随即开口,语气沉稳却如惊雷炸响。

  “你心里明白这些,倒也算清楚。”

  “可你最致命的一点疏漏,还压根没浮出水面。”

  “大明,是有太子的。”

  “即便论及第三代继承之事,那也是二三十年之后才该考虑的议题。眼下就急着拉拢亲信、培植势力,你是想让江山未稳便陷入分裂吗?”

  话落如铁,砸在地上。

  朱允炆脸上刚浮现的笑容,顷刻僵住,像是被寒风冻住一般。

  “皇……皇爷爷……”他的声音发虚,几乎不成调。

  方才那些言辞,早已在朱元璋心中埋下失望的种子。

  他抬手一拦,制止了对方继续辩解的冲动。

  接着说道:“你如今十六七岁,再过二三十年,便是三十六七的年纪。”

  “我大明,从不留三十岁以上仍居京城的亲王。”

  “所以——”

  “年关一过。”

  朱允炆的脸色刷地惨白,喉头滚动,声音嘶哑得如同砂纸摩擦。

  “咚!”

  他膝盖一软,几乎跪倒。“皇爷爷!”

  但老皇帝已心意已决,纹丝不动。

  “两淮之地,虽不及江南繁华,可淮西乃我起兵之处,根基所在。”

  “你自幼受我器重,天资不差,举止有度,礼法无懈可击。”

  “我的儿子们,皆被派往边疆戍守,所去之处,风霜苦寒,只为保家卫国。”

  “我对他们如此严苛,正是为了你们这些晚辈能安享太平。”

  “如今你也将成年。”

  “正如我所说,大明没有年过三十仍留京师的亲王。”

  说罢,朱元璋缓缓起身。

  语气温和,不见怒意,神情亦无起伏,唯有那双历经沧桑的眼眸,透出不容更改的决断。

  那份平静,反而令朱允炆心底发寒。

  他瞪大双眼,满是震惊与错愕,仿佛无法接受这突如其来的宣判。

  不是说……

  只要闭门思过,上次的过错便可一笔勾销?

  为何今日,竟会变成这般局面?

  他脑中一片混乱,百般思索也寻不到答案。

  与此同时,朱标神情骤变,显然也没料到父亲此次竟如此坚决。

  朱允熥心头一震。

  这样的祖父,他极少得见。

  那种冷静到近乎冷酷的姿态,分明只有一种解释——

  他已经决定,要为这位二房长孙,正式封王!

  “皇爷爷!您亲口说过,只要孙儿认错,过往便不再追究!”

  “孙儿年纪尚小,舍不得离开您啊!还未及冠,还未及冠啊!!!”朱允炆双目含泪,几近哀求。

  事已至此。

  他心里已然明白,为何皇爷爷会突然做出这般重大的决断。

  回想方才,皇爷爷反复询问自己是否当真想清楚了。

  朱允炆心头一紧,冷意自脊背升起。

  “皇爷爷,我对……大哥,并非全然信任。”

  “可!”

  “大哥终究是……”

  话未说完,便被无形的威压截断。

  朱元璋立于高阶之上,目光如刀,落在眼前这个孙儿身上。

  “允炆,以咱的身份来说,对你们这些子孙,该给的一样不会少。”

  “亲王的岁禄、田产,年年齐整。”

  “有本事的,派去边疆镇守江山。”

  “才具平平的,也让他们在江南等地安享太平。”

  “对你,亦是如此。”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却不容置疑。

  “什么都能平。”

  “唯有一样不行!”

  “那就是龙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