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见一个人-《大明仙缘:我的皇孙在幕后》

  朱雄英决心改革,也必须改革!

  他要将文教重塑,不再拘泥章句,而转向百工实务,让学问真正服务于民生国计。

  可惜的是,这个时代,王阳明尚未出世。

  若此人已在,单凭一句“知行合一”,便足以震动天下学林。

  届时,朱雄英便可顺势推动新政——

  以文教立国,以百工兴邦。

  “这条路注定艰险,但非走不可。”

  朱雄英低声说道。

  “外患易除,心障难破。”

  他清楚得很,一旦自己的主张公之于众,必将激起无数文人的激烈反对。

  这已不是简单的利益调整,而是动摇了他们的立身之本。

  他们怎会沉默?

  可该做的事,终归要做。

  况且,布局早已开始。

  就在此次事件中,当杨士奇被国子监监生团团围住时,朱雄英突然现身,向其提出一项国策:“北境之敌,务求根除。”

  此举并非偶然。

  他的用意十分明确——

  就是要让太子朱标、太祖皇帝以及满朝文武,亲眼看到国子监如今的乱象。

  此刻,大殿之内,监生跪伏如麻,祭酒低头不语。

  朱雄英目光微动。

  有时候,破局之机,就藏在一场风波之中。

  主动与被动,带来的结局截然不同。

  若由朱雄英率先开口提起此事,难免显得刻意,甚至招来非议。

  局势如今已变。

  国子监那些监生先犯了规矩!

  这反倒让朱雄英有了正当理由,名正言顺地出手。

  但在行动之前,他还需确认一件事。

  必须见一个人。

  只因这件事牵涉太广,他尚不清楚老爷子的真实态度。

  心念闪动间,朱雄英起身而立,身形挺拔如松。

  桃园中的身影瞬间消散。

  下一刻,他已出现在钟山另一侧。

  平安县。

  桃花村。

  朱允熥正低头整理近日各书坊呈报的印书名录。

  没错。

  眼下大明境内所有字典、词典的刊印与销售,幕后掌局之人正是马皇后。

  今日院中,她正核算收益,为下一步扩张做准备。

  朱允熥在一旁协助。

  “允熥,京城传来消息,朝廷刚颁下一条文策、一条武令,你说,会不会是你大哥在背后推动?”

  处理完手头事务后,马皇后忽然抬头问道。

  朱允熥不假思索:“十有八九是我哥。”

  “那你作何感想?”马皇后又问,“听闻你提过的那个杨士奇,昨夜被允炆擒住,可你爷爷当场发怒,下令抓了一大批人。如今允炆那边,日子怕是不好过。”

  “大概……是从咱们这儿走的时候,心思乱了。”

  马皇后先略带感慨地说起家事,随即转入正题:“朝中热议的,应是要彻底解决北境边患。”

  “而第一条国策,听着倒是温和——兴文教、振百工。”

  “这是什么意思?”

  朱允熥苦笑:“奶奶,这多半又是我哥的手笔,但我实在猜不透他的布局。”

  “以前他总会悄悄透露一二,就像考试前给答案一样。”

  “这次说不定……”

  话未说完,突然——

  “砰砰砰!”

  门外响起急促敲门声。

  朱允熥猛然睁眼,心跳骤然加快。

  但他立刻清醒过来。

  自己在胡思乱想什么?

  以往见大哥,都是在梦里。

  现实中……

  上一次未能归来,已是遗憾。

  想到这儿,心中泛起一丝失落。

  这次来的,应该是那个叫“小谦”的孩子吧。

  他站起身,走向大门。

  马皇后则重新低头翻阅各地书坊的账册。

  可还没看上几行——

  “咚!”

  一声闷响!

  木门刚被拉开一道缝隙,朱允熥整个人便跌坐于地,面无血色!

  ......

  皇宫深处,奉天殿。

  老爷子已然回神,目光再次扫向殿中文武群臣。

  大殿之内,一片寂静,仿佛连呼吸都变得沉重。

  “大军开路,商旅紧随!”

  一道低语划破沉寂。

  朱标站在朱元璋身侧,嘴唇微动,声音虽轻,却如钟鸣般清晰。他的眼神已然透亮,像是拨开了迷雾。

  四周的官员们陆续回神,面露思索之色。

  朱元璋目光扫过群臣,“诸位意下如何?”

  詹徽缓步而出,躬身禀报:“陛下,此策可行,但前提是北元残部已被彻底击溃,边疆稳固,方可开启互市。此外,主事官员须慎选,朝廷政策亦需明确指引。”

  “此事,急不得。”

  傅友德接言:“草原诸部如今与我大明已有往来。可先择其中归顺者试行通商,以观成效。”

  他曾为北伐主帅,亲历漠北风沙,所言极具分量。

  “然对其余敌对势力,军事压制绝不能松。只要利源不断,诸部自会趋附。”

  他稍顿,眉头微锁:“唯独北元主力,尚待燕王军情回报,方能定夺。”

  “至于主持之人……”他未尽其言,但众人心中已起波澜。

  文官行列中,不少人眼中闪过灼热光芒。齐泰亦不例外。

  谁都明白,这将是一项关乎国运的长远布局。若能执掌其事,前途不可限量,或将跻身中枢要职。

  正当有人欲出列荐人之际,朱元璋忽然开口。

  “这主意既由杨士奇提出,那便问他一句——你可愿亲自担此重任?”

  “若肯去,咱即刻修书,命你赴北境专理互市!”

  话落,满殿哗然。

  “不可!万万不可!”立即有官员出声反对。

  “杨士奇仅七品小吏,资历浅薄,岂堪如此重托?”

  “当遣老成练达之臣前往,熟悉商政,通晓交际,方显朝廷威仪,招引四方商贾。”

  “正是!陛下,兹事体大,不宜委于青年后进。”

  朱元璋眉心微蹙,冷目一扫,挥手制止。

  “不必多言。”

  他再度凝视杨士奇,语气沉稳而锐利:

  “你说此计出自咱那大孙点拨,又是在朝堂之上当众陈奏。既敢说出口,是否也敢去做?”

  “有没有胆子走下去?”

  殿内无人应答,唯有心跳声隐约可闻。

  事情已无需多言。

  这句话落定,意味已然清晰。

  你欠下的是大孙的恩义,从此以后,便要忠于他,成为他的左膀右臂。

  杨士奇立刻领会了其中分量。

  目光微闪,心头一振。

  当即躬身:“臣,叩谢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