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二哥,大哥……真不是这个意思-《大明仙缘:我的皇孙在幕后》

  齐泰很会察言观色,懂得揣摩老爷子的心思。

  “但若不从长计议,又怎能应对眼前局势?”

  “对武将的控制,仍需谨慎。”

  “宋朝在这方面,就有不少可取之处。”

  他顿了顿,随即补充:“当然,也不能全盘照搬宋制!”

  “我们大明,是建立在历代王朝更迭废墟上的正统王朝。”

  “历朝历代,各有可取之处。”

  “比如宋朝,它并非因武将作乱而亡国,而是外敌过于强大。”

  “所以……”

  “大明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平衡文武之间。”

  “不可让文官压过武将,也不能让武将凌驾文官。”

  老爷子微微点头,这个态度,让齐泰更加自信。

  说实话,他冒了不小的风险。

  毕竟上一个像这样进言的黄子澄,已经被贬了。

  他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

  接着说道:“宋朝开国皇帝,曾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设立枢密院,收拢兵权。”

  “平时,将领在京中,若有战事,需得天子下令,并由兵部调兵。”

  “此外,边军要定期轮换。”

  “出征时,也要有文臣随行监督。”

  “这些做法,值得大明借鉴。”

  “放屁!”就在此刻,他话还没说完。

  一位武将忍不住站了出来:“陛下,您也曾是武将,这种做法,只会造成将不知兵,兵不知将。”

  “那大明还靠什么打仗?”

  一群武将纷纷站起,领头的,正是那些淮西功臣。他们绝不会答应。

  “照这书呆子的说法,大明还是原来的大明吗?”

  他们怒声喝道。

  这哪里是建议,分明就是要让大明走上宋朝的老路——文强武弱!

  他们怎能容忍?

  “皇爷爷,齐先生说的,是在讨论!”

  “大家也不用太激动,事情还在讨论阶段。”

  这时,朱允炆突然站了出来,表面温和,实则锋芒暗藏。

  他嘴角含笑,话却如刀。

  “皇爷爷,大哥当时不过一闪而过。”

  “如今才有了点线索,也不知道大哥现在如何?”

  “眼下提出的军事改革,说不定就是大哥的心愿。”

  朱允炆神情凝重,眼神却透出一丝笑意。

  “大哥的心愿,难道各位都不愿听从?”

  他这话一出,蓝玉、常茂等人脸色瞬间变了。

  正欲开口争辩,但就在下一秒,一直沉默的朱允熥终于出声。

  “二哥!”

  “大哥……不是这个意思!”

  “二哥,大哥……真不是这个意思。”

  这一刻,朱允熥走上前来。

  朱允炆神情微变。

  朝堂之上,顿时鸦雀无声。

  所有官员表情复杂,气氛凝重。

  谁都清楚,这次的朝议,是老爷子亲自定的。

  老爷子是谁?

  那位带着淮西一众猛将打下江山的人物。

  他像一头猛虎,无论下面群狼怎么闹,一句话就能镇住全场。

  所以,这次提出的“军事改制”,其实,是老爷子趁着自己还在世,想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没有隐患的天下。

  也是他在试探,到底是谁的势力更盛。

  现在的朝堂,正处于一个极其微妙的阶段。

  皇长孙曾短暂现身,可十年前就传言已死的皇长孙,出现后又突然消失。

  这样的三代继承人,

  哪怕身份是嫡长子,又怎能稳坐大明江山?

  就算皇长孙真的为大明带来了许多“利器”,但归根结底,大明需要的是一个始终在位、能掌控全局的君主,而不是忽隐忽现的存在。

  因此,表面上看,一切似乎风平浪静。

  可随着老爷子年岁渐高,两位皇孙也到了该封王的年纪。

  变局,就在眼前!

  老爷子绝不会把选择的难题留给儿子。

  他性格坚定,一切都要亲手安排。

  不然,那本《皇明祖训》怎会连万世之基都想好了?

  所以,综合种种,这场“军事改制”,其实只是老爷子借“大皇孙”之名提出的议题,真正的目的,是在看风往哪边吹。

  如今朝堂,文武分明。

  文臣以东浙为首,武将多为淮西出身。

  这两方,过去都听命于太子朱标。

  但储君之位,终归要争。

  文臣支持的是朱允炆。

  而如果朱雄英还在,武将根本不用争,胜算极大。

  但如果是朱允熥站出来……

  他们的优势立马变得微乎其微。

  这一回!

  齐泰在朝堂上发言。

  话里话外,始终围绕着二皇孙转。

  借着“军事改革”的东风,提出削弱武将权力的建议。

  连二皇孙本人都亲自下场背书。

  这其中的“用意”,那些在官场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老臣,心里一清二楚。

  让人意外的是——

  三皇孙朱允熥也站了出来。

  而且,两人开口闭口,全是“皇长孙”。

  气氛,一下子变得微妙起来。

  朱允炆已经转头看了朱允熥一眼,眉间透出不快。

  “允熥,你可别误会大哥的用心。除了削弱武将权柄,大哥还能有什么别的意思?”

  他嘴上一口一个“大哥”,明显想抢占先机。

  朱允熥却没看他,而是望向老爷子,语气坚定,声音干脆。

  “皇爷爷,大哥真正的用意,绝对不只是齐先生刚才讲的那点。”

  “是两点!”

  “第一:社会阶层,必须保持流动,不能固化!”

  “第二:军队,必须完全独立于政务之外!”

  说完这两点,朱允熥又想起前些天大哥讲过的话。

  眉头微皱,起初有些迟疑。

  但他还是咬牙继续说下去。

  “还有,所有大明的将士都要明白……他们的忠诚,只属于大明!”

  “所以,军队里需要设立文职岗位……”

  “但这个文职,并非文臣系统。”

  朱允熥语速很快。

  这些天,他听了大哥不少话。

  又反复琢磨。

  昨晚几乎彻夜未眠,就在理清思路。

  现在站出来,话也越来越顺。

  “大哥说过,朝廷推行的卫所军户制度,在早期确实有极强的战力和可持续性。”

  “朝廷不需要额外拨款,军士既能种田,也能打仗。”

  “不仅如此,皇爷爷还允许他们携带家眷,一起在驻地生活。卫所军士是军户,儿子还是军户,孙子也还是军户。”

  “就像皇爷爷推行的四民之策一样,除了科举可以改变身份,其它阶层早已被定死,无法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