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极有可能,已投敌!-《大明仙缘:我的皇孙在幕后》

  大明立国二十五年,已然是世上最强的帝国。

  但与汉唐相比,经历宋制之后,文官少了锐意进取,多了苟安心理。

  短期内,这有利于休养生息,恢复元气。

  可时间一久,朝堂稳固,内斗便会接踵而至。

  更不用说,大明的皇子皇孙,个个野心勃勃。

  与其在内斗中自相残杀,不如将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

  海路凶险,尚不可行。

  等战船成形,再图海上也不迟。

  但北方必须安定。

  重夺河西走廊,重开丝绸之路!

  东南西北,四通八达。

  大明之威,超越汉唐。

  这才是属于大明的盛世!

  “果然!”

  “果然!”

  老爷子看到这里,仰头大笑,满脸得意。

  他转头看着马皇后和儿子。

  “看看吧,这就是咱的大孙!”

  “和咱的想法,完全一样!”

  “五百年了,整整五百年!”

  “大唐的安西都护府,早已成为传说,河西走廊也荒废多年。”

  “现在,该轮到我大明了!”

  老爷子气势如虹,眼中燃起炽热的光。

  他继续往下看,那是信的结尾。

  “皇爷爷不必担心孙儿……”

  “孙儿终将归来。”

  “在此之前,孙儿要让自己的名字,响彻整个大明。”

  “对了……”

  这是属于孙子的房间,唯一剩下的一把钥匙!

  但要开启它,只需要“解开”一首诗。

  最后的信件结尾,留着四句诗,还有那把黄铜钥匙静静躺在纸上。

  “满城皆白发、死不丢陌刀!”

  “独抗五十载、枯骨城中凉!”

  “沙场为国死、忠魂凛然在!”

  “血尽望明月,何时归故乡?”

  信,到这里就结束了。

  可老爷子却一直盯着这首诗。

  看着那把钥匙,久久不动。

  彻飞整个人都愣住了,眼神呆滞。

  旁边的马皇后和朱标,也是一脸震惊。

  谁都没有说话,时间仿佛停在这一刻。

  过了好一阵子,马皇后才缓缓开口,声音微微发颤。

  “这……这是……”

  老爷子早就经历过几次类似的情况。

  之前是字谜、术算、财政难题。

  这一次,终于变成一首诗了?

  朱标皱着眉,一脸疑惑。

  最终,还是老爷子先打破沉默。

  “妹子,你看,咱之前不是跟你说过吗?大孙托梦,说他还活着。”

  马皇后眼中闪过一丝光亮,轻轻点头。

  “对,你说得对。”

  “他还说,以后还会出现?”

  “哈哈,那咱就放心了!”

  老爷子举起信纸,笑出了声。

  马皇后也越想越高兴,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对!”

  “他还说,自己会名扬天下?”

  这次,马皇后和朱标一起点头。

  直到老爷子说出最后一句。

  “可这最后一封信……”

  “到底是什么意思?”

  朱标在一旁忍不住开口。

  “像是一首沙场上的诗句?”

  他语气急切:“听雄英的意思,跟以前一样,是要我们解开它?”

  这封信对他们太重要了。

  信中清楚地写明,解开就能拿到第三把钥匙。

  从那三间小院来看。

  第一间是娘亲住的地方。

  第二间藏着能改变大明格局的技术。

  那么这第三间?

  再加上雄英亲口说的那些话。

  朱标急切地看向老爷子。

  “爹!”

  “会不会……就是关于雄英的下落?”

  老爷子立刻点头,眼中满是期待。

  马皇后也急忙催促。

  “那快点解开啊……”

  “可是这首诗,到底藏着什么线索?”

  三人反复看了许多遍,始终毫无头绪。

  老爷子甚至把这首诗一笔一画地抄了下来,放在书房最显眼的位置。

  “这既然是诗……”

  “表面上看,讲的像是一群白发老兵,死守城池的故事……”

  马皇后轻声说道,试图找到一点方向。

  “还有两句尤为关键:‘血尽望明月,何时归故乡!’”

  “这句话是不是说,血都流干了,还在望着月亮,想着家?”

  朱标试着把这些线索拼凑起来,提取关键信息。

  “但这又暗示着什么?”

  “白发苍苍的老兵、死守城池、伤亡惨重、流尽鲜血、思念故土?”

  “这些到底代表着什么?”

  从文字来看,这首诗并不难理解。

  但其中隐含的深意,三人反复琢磨,始终无法参透。

  “或许,这就是关于孙儿的最后一道谜题了!”

  “无论如何,都必须弄清楚它背后的含义。”

  马皇后与朱标纷纷应声。

  神情迫切。

  正待他们继续思索时——

  “皇爷,大事不好!”

  一位身形如鬼魅的身影在老爷子身边现身。

  三人顿时一惊。

  锦衣卫密使若非有重要情报,绝不会轻易露面。

  现在突然出现,定有要事。

  “发生何事?”老爷子皱眉开口。

  “回皇爷,北境急报,帖木儿骑兵现身……”

  “赵茂、黄子澄已被捕……”

  “极有可能,已投敌!”

  诸王馆中。

  燕王终于读完了信件的最后一个字。

  信中讲述的是此次北疆风波的全部经过。

  看到最后。

  朱棣神情复杂,似有万千思绪。

  “奸佞犹在,忠魂凛冽!”

  “梦中景象,历历在目!”

  他缓缓闭眼。

  思绪仿佛随着信件内容,回到了一个月前的北方……

  ……

  那里的风,狂烈如刀!

  黄子澄刚到不久,便感受到一种与应天、与江南截然不同的粗犷气息。

  这里曾是元朝的都城。

  燕王治军极严,但他没想到,这北地之城,竟也被治理得井井有条。

  街市之中,百姓如常地生活。

  巡逻士兵穿行其中。

  人们并不惊慌,甚至有人笑着与他们寒暄。

  而黄子澄,在一位将士陪同下,牵着马,正走出城门。

  “黄大人,既已到此,便安心留着吧。”

  “这里虽比不得江南温润,但住久了,自有其味道。”

  说话之人,是个三十出头的男子。

  “你也是南方人?”黄子澄问。

  “是,末将随燕王驻守北平十六年了,这里早就是我的家。”

  黄子澄心头一沉。

  他生于江南,长于江南。

  从未在北地久居。

  才几天,已觉身心俱疲。

  难道,他也要像这些人一样,在这里一待十几年,连回家的机会都没有?

  “皇上让你们这些文臣过来。”

  “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像那老头一样,犯了错被发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