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会的门在桐许面前沉重地关上,将她与里面正在进行的辩论隔绝开来。她靠在走廊的墙壁上,感受着心脏在胸腔里剧烈跳动。
这是她职业生涯中最大的一场赌博。
门内,张明锐的声音隐约可闻:“...完全不切实际的方案... 感性的废话...”
她深吸一口气,从包里取出父亲的那本旧日记,翻到最后一页。那些病中颤抖的字迹,此刻却成了她唯一的支撑。
“桐总。”助理匆匆走来,压低声音,“岸氏那边传来消息,工人们知道了强制收购的可能性,情绪很不稳定。有几个老工人说要组织去市政府请愿。”
桐许闭了闭眼。这正是她最担心的——局面失控,给张明锐强行介入的借口。
“联系岸总,请她务必稳住局面。告诉她...再给我一点时间。”
———
岸山站在工厂大院里的老槐树下,面前聚集着几十名工人。他们大多已在这里工作了大半辈子,脸上刻着岁月的痕迹,也刻着对这片土地的眷恋。
“岸总,听说他们要强拆?”一位白发老师傅问道,声音里带着颤抖。
岸山看着这些熟悉的面孔,想起小时候常在厂区里奔跑,每个工人都会笑着摸摸她的头,从口袋里掏出一颗糖。如今,那些温暖的手掌已布满老茧,那些笑容也被忧虑取代。
“大家请放心,”她提高声音,“我们正在谈判,情况比大家想象的要乐观。”
“怎么个乐观法?”有人质疑,“外面都在传,三天后这里就要被推平了!”
岸山沉默片刻,然后做了个决定。她转身走向研发中心,不一会儿,抱着一卷布料回来。
在众人疑惑的目光中,她将布料展开,挂在了槐树的低枝上。那是一幅尚未完成的山水画卷,用植物染料染制而成,青黛色的远山,淡蓝的江水,依稀可见富春江的影子。
“这是用我们研发的染料制作的艺术品,”岸山说,“已经有一位法国客户表达了兴趣,出价不菲。”
工人们安静下来,注视着那幅在微风中轻轻摆动的布画。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在布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些山水仿佛活了过来,在光影间流动。
“他们只要这块地,不要我们的手艺,不要我们的记忆。”岸山的声音清晰而坚定,“但我们偏要证明,有些东西比土地更珍贵,比钢筋水泥更能持久。”
人群中,老陈师傅缓缓走出,粗糙的手轻轻抚摸布面:“这蓝色...是用的蓼蓝吗?”
岸山点头:“还有栀子调的淡黄,做远处的光。”
老陈转身面向工人们:“我在这厂子里干了四十二年,从岸总的父亲创业就在。经历过火灾、洪水、金融危机,但从没想过放弃。今天,我选择相信岸总。”
一阵低语在人群中传开,随后是逐渐坚定的目光和点头。
———
董事会会议室的门终于打开,张明锐第一个走出来,面色铁青。他瞥了一眼等在外面的桐许,冷冷道:“恭喜,你赢得了三个月的时间证明这个...合作方案的可行性。”
桐许紧绷的肩膀稍稍放松:“谢谢董事会的信任。”
“不是信任,是缓刑。”张明锐凑近一步,压低声音,“三个月后,如果这个环保面料项目没有达到预期收益,不止是岸氏,连你的位置也保不住。”
桐许平静地迎上他的目光:“我明白。”
回到办公室,她立刻拨通了岸山的电话:“我们有三个月的试用期。董事会要求看到实质性的进展和订单。”
电话那头沉默片刻,然后岸山说:“足够了。”
———
接下来的两周,岸氏工厂呈现出一番奇特的景象:一边是日常生产仍在继续,机器轰鸣;另一边是研发中心灯火通明,桐许派来的市场团队与岸氏的技术人员并肩工作,将植物染料样品寄往全球各地的潜在客户。
桐许几乎住在办公室里,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她的团队整合资源,联系设计师,寻找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的可能性。
但进展并不顺利。
“意大利那边回绝了,”市场总监向她汇报,“他们说色彩稳定性不够,达不到奢侈品的要求。”
“日本客户要求六个月内交付五百米,但我们目前的生产能力一个月只能产出五十米。”
“环保认证需要至少六个月才能办下来...”
问题接踵而至,桐许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一天深夜,她独自在办公室看着岸氏传来的最新样品报告,不知不觉趴在桌上睡着了。
梦中,她回到了童年,跟着父亲来到江边。有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在对岸向她招手,她想渡过江去,却发现江水湍急,无法横渡。
“桐许?桐许?”
有人在轻轻唤她。桐许睁开眼,发现天已微亮,岸山站在她办公室门口,手里提着两个保温盒。
“工人们说你最近常熬夜,”岸山将保温盒放在桌上,“这是厂里食堂做的早点,大家的一点心意。”
桐许有些恍惚,梦中那个对岸的小女孩的面容突然清晰——正是年幼的岸山。
“你怎么上来的?”桐许揉了揉太阳穴,“楼下保安应该不会放行...”
岸山微微一笑:“我说我是你姐姐。”
两人分享了还温热的豆浆和烧饼,谈起各自遇到的困难。
“生产规模确实是个问题,”岸山承认,“但我们或许可以换个思路——不做大批量生产,专攻小众定制市场。”
桐许思考着这个可能性:“像高级定制服装、限量版艺术品...”
“或者与本土设计师合作,打造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岸山补充道,“富春江流域不只有山水,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严子陵钓台、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两人越谈越兴奋,晨曦透过窗户,在办公室里洒下一片金光。
———
一个月后,岸氏工厂举办了一场小而精的开放日。桐许说服了董事会部分成员前来参观,张明锐也出乎意料地出席了。
岸山没有准备华丽的ppt或冗长的汇报,而是带着客人们走进车间,亲眼观看植物染料的制作过程。
在老槐树下,那幅山水布画已经完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更令人惊讶的是,旁边还挂着几件由新锐设计师制作的服装,将传统植物染色的布料与现代剪裁完美结合。
“这组作品已经接到了巴黎一家买手店的订单,”桐许向董事们介绍,“虽然数量不大,但单价是普通面料的二十倍。”
张明锐沉默地观看着,手指轻轻摩擦着一块靛蓝染料的样品布。
就在这时,老陈师傅带着几位老工人走上前来。他们手中捧着一本厚厚的相册,里面是工厂几十年来的照片和资料。
“各位领导,”老陈的声音沉稳,“我知道在你们眼里,我们这些老工人可能就是报表上的数字,这家厂子就是一块待开发的地皮。但我想告诉大家,这里不只是一家工厂。”
他翻开相册,指着一张张老照片:“1993年洪水,我们三天三夜没合眼,抢运物资,保住了设备和原料;2008年雪灾,我们收留了附近高速上被困的旅客,食堂免费开了七天饭;去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们转产口罩,一分钱不赚,只为尽一份力...”
其他工人也陆续开口,讲述着这家工厂与社区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激烈的抗议,只有平静的叙述,却比任何言语都更有力量。
张明锐一直沉默地听着,直到最后才问:“如果合作方案失败,你们会怎么办?”
老陈看了看岸山,又看了看桐许,坦然回答:“我们会尽力配合搬迁,只求给年轻人一个继续工作的机会,让老师傅们有个体面的退休。但我们更希望,能把这门手艺传下去,让后世子孙知道,这片土地曾经有过什么样的色彩。”
参观结束后,董事们陆续离开。张明锐最后一个上车,临走前对桐许说:“还有两个月。”
———
当晚,桐许和岸山再次来到江边。初夏的晚风带着江水的气息,拂面而来。
“今天张明锐的态度似乎有所松动。”桐许说。
岸山望着对岸的灯火:“我小时候常跟父亲来这儿。他说江水看似一直在向前流,其实底下有暗流,有漩涡,有时还会倒流。就像人生,不总是直线前进。”
“逆流而上需要更大的力量。”桐许轻声说。
“但也能看到顺流时看不到的风景。”
两人相视一笑。远处,最后一抹晚霞映在江面上,将水流染成了橘红色,如同她们父辈曾经共同追逐过的梦想色彩。
桐许的手机响起,是一条来自法国的邮件。她看完后,眼睛亮了起来:“巴黎那家买手店又追加了订单,还介绍了两个新客户。”
岸山接过手机看了看,嘴角扬起:“看来我们不仅要逆流而上,还要漂洋过海了。”
江风渐起,吹动她们的衣角和发丝。对岸的灯火次第亮起,犹如夜空中闪烁的星辰,照亮前行的路。
        这是她职业生涯中最大的一场赌博。
门内,张明锐的声音隐约可闻:“...完全不切实际的方案... 感性的废话...”
她深吸一口气,从包里取出父亲的那本旧日记,翻到最后一页。那些病中颤抖的字迹,此刻却成了她唯一的支撑。
“桐总。”助理匆匆走来,压低声音,“岸氏那边传来消息,工人们知道了强制收购的可能性,情绪很不稳定。有几个老工人说要组织去市政府请愿。”
桐许闭了闭眼。这正是她最担心的——局面失控,给张明锐强行介入的借口。
“联系岸总,请她务必稳住局面。告诉她...再给我一点时间。”
———
岸山站在工厂大院里的老槐树下,面前聚集着几十名工人。他们大多已在这里工作了大半辈子,脸上刻着岁月的痕迹,也刻着对这片土地的眷恋。
“岸总,听说他们要强拆?”一位白发老师傅问道,声音里带着颤抖。
岸山看着这些熟悉的面孔,想起小时候常在厂区里奔跑,每个工人都会笑着摸摸她的头,从口袋里掏出一颗糖。如今,那些温暖的手掌已布满老茧,那些笑容也被忧虑取代。
“大家请放心,”她提高声音,“我们正在谈判,情况比大家想象的要乐观。”
“怎么个乐观法?”有人质疑,“外面都在传,三天后这里就要被推平了!”
岸山沉默片刻,然后做了个决定。她转身走向研发中心,不一会儿,抱着一卷布料回来。
在众人疑惑的目光中,她将布料展开,挂在了槐树的低枝上。那是一幅尚未完成的山水画卷,用植物染料染制而成,青黛色的远山,淡蓝的江水,依稀可见富春江的影子。
“这是用我们研发的染料制作的艺术品,”岸山说,“已经有一位法国客户表达了兴趣,出价不菲。”
工人们安静下来,注视着那幅在微风中轻轻摆动的布画。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在布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些山水仿佛活了过来,在光影间流动。
“他们只要这块地,不要我们的手艺,不要我们的记忆。”岸山的声音清晰而坚定,“但我们偏要证明,有些东西比土地更珍贵,比钢筋水泥更能持久。”
人群中,老陈师傅缓缓走出,粗糙的手轻轻抚摸布面:“这蓝色...是用的蓼蓝吗?”
岸山点头:“还有栀子调的淡黄,做远处的光。”
老陈转身面向工人们:“我在这厂子里干了四十二年,从岸总的父亲创业就在。经历过火灾、洪水、金融危机,但从没想过放弃。今天,我选择相信岸总。”
一阵低语在人群中传开,随后是逐渐坚定的目光和点头。
———
董事会会议室的门终于打开,张明锐第一个走出来,面色铁青。他瞥了一眼等在外面的桐许,冷冷道:“恭喜,你赢得了三个月的时间证明这个...合作方案的可行性。”
桐许紧绷的肩膀稍稍放松:“谢谢董事会的信任。”
“不是信任,是缓刑。”张明锐凑近一步,压低声音,“三个月后,如果这个环保面料项目没有达到预期收益,不止是岸氏,连你的位置也保不住。”
桐许平静地迎上他的目光:“我明白。”
回到办公室,她立刻拨通了岸山的电话:“我们有三个月的试用期。董事会要求看到实质性的进展和订单。”
电话那头沉默片刻,然后岸山说:“足够了。”
———
接下来的两周,岸氏工厂呈现出一番奇特的景象:一边是日常生产仍在继续,机器轰鸣;另一边是研发中心灯火通明,桐许派来的市场团队与岸氏的技术人员并肩工作,将植物染料样品寄往全球各地的潜在客户。
桐许几乎住在办公室里,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她的团队整合资源,联系设计师,寻找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的可能性。
但进展并不顺利。
“意大利那边回绝了,”市场总监向她汇报,“他们说色彩稳定性不够,达不到奢侈品的要求。”
“日本客户要求六个月内交付五百米,但我们目前的生产能力一个月只能产出五十米。”
“环保认证需要至少六个月才能办下来...”
问题接踵而至,桐许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一天深夜,她独自在办公室看着岸氏传来的最新样品报告,不知不觉趴在桌上睡着了。
梦中,她回到了童年,跟着父亲来到江边。有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在对岸向她招手,她想渡过江去,却发现江水湍急,无法横渡。
“桐许?桐许?”
有人在轻轻唤她。桐许睁开眼,发现天已微亮,岸山站在她办公室门口,手里提着两个保温盒。
“工人们说你最近常熬夜,”岸山将保温盒放在桌上,“这是厂里食堂做的早点,大家的一点心意。”
桐许有些恍惚,梦中那个对岸的小女孩的面容突然清晰——正是年幼的岸山。
“你怎么上来的?”桐许揉了揉太阳穴,“楼下保安应该不会放行...”
岸山微微一笑:“我说我是你姐姐。”
两人分享了还温热的豆浆和烧饼,谈起各自遇到的困难。
“生产规模确实是个问题,”岸山承认,“但我们或许可以换个思路——不做大批量生产,专攻小众定制市场。”
桐许思考着这个可能性:“像高级定制服装、限量版艺术品...”
“或者与本土设计师合作,打造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岸山补充道,“富春江流域不只有山水,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严子陵钓台、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两人越谈越兴奋,晨曦透过窗户,在办公室里洒下一片金光。
———
一个月后,岸氏工厂举办了一场小而精的开放日。桐许说服了董事会部分成员前来参观,张明锐也出乎意料地出席了。
岸山没有准备华丽的ppt或冗长的汇报,而是带着客人们走进车间,亲眼观看植物染料的制作过程。
在老槐树下,那幅山水布画已经完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更令人惊讶的是,旁边还挂着几件由新锐设计师制作的服装,将传统植物染色的布料与现代剪裁完美结合。
“这组作品已经接到了巴黎一家买手店的订单,”桐许向董事们介绍,“虽然数量不大,但单价是普通面料的二十倍。”
张明锐沉默地观看着,手指轻轻摩擦着一块靛蓝染料的样品布。
就在这时,老陈师傅带着几位老工人走上前来。他们手中捧着一本厚厚的相册,里面是工厂几十年来的照片和资料。
“各位领导,”老陈的声音沉稳,“我知道在你们眼里,我们这些老工人可能就是报表上的数字,这家厂子就是一块待开发的地皮。但我想告诉大家,这里不只是一家工厂。”
他翻开相册,指着一张张老照片:“1993年洪水,我们三天三夜没合眼,抢运物资,保住了设备和原料;2008年雪灾,我们收留了附近高速上被困的旅客,食堂免费开了七天饭;去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们转产口罩,一分钱不赚,只为尽一份力...”
其他工人也陆续开口,讲述着这家工厂与社区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激烈的抗议,只有平静的叙述,却比任何言语都更有力量。
张明锐一直沉默地听着,直到最后才问:“如果合作方案失败,你们会怎么办?”
老陈看了看岸山,又看了看桐许,坦然回答:“我们会尽力配合搬迁,只求给年轻人一个继续工作的机会,让老师傅们有个体面的退休。但我们更希望,能把这门手艺传下去,让后世子孙知道,这片土地曾经有过什么样的色彩。”
参观结束后,董事们陆续离开。张明锐最后一个上车,临走前对桐许说:“还有两个月。”
———
当晚,桐许和岸山再次来到江边。初夏的晚风带着江水的气息,拂面而来。
“今天张明锐的态度似乎有所松动。”桐许说。
岸山望着对岸的灯火:“我小时候常跟父亲来这儿。他说江水看似一直在向前流,其实底下有暗流,有漩涡,有时还会倒流。就像人生,不总是直线前进。”
“逆流而上需要更大的力量。”桐许轻声说。
“但也能看到顺流时看不到的风景。”
两人相视一笑。远处,最后一抹晚霞映在江面上,将水流染成了橘红色,如同她们父辈曾经共同追逐过的梦想色彩。
桐许的手机响起,是一条来自法国的邮件。她看完后,眼睛亮了起来:“巴黎那家买手店又追加了订单,还介绍了两个新客户。”
岸山接过手机看了看,嘴角扬起:“看来我们不仅要逆流而上,还要漂洋过海了。”
江风渐起,吹动她们的衣角和发丝。对岸的灯火次第亮起,犹如夜空中闪烁的星辰,照亮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