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电话铃声撕裂了宁静。溯绝从睡梦中惊醒,摸到手机,屏幕上显示着“泠响”的名字。她们一周前交换了号码,但从未在夜间联系过。
“泠响?”溯绝接起电话,心中升起不安。
电话那头只有急促的呼吸声。良久,泠响才开口,声音陌生而颤抖:“它不收敛。”
溯绝坐直身体:“什么不收敛?”
“函数。我构造的函数。”泠响的声音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它在所有有理点发散,在所有无理点连续。但当我尝试可视化...”
溯绝已经穿上外套:“我过来找你。不要做任何事,等我。”
十五分钟后,溯绝敲响泠响的公寓门。门没锁,她推门进去,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
整个公寓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演算现场。墙上贴满了写满公式的纸张,地板上散落着草稿,中央清出一片空地,泠响蹲在那里,用彩色粉笔画着复杂的函数图像。她的左臂裸露着,上面没有新伤痕,但周围散落着几把不同尺寸的小刀,像是被拒绝的工具。
“看。”泠响没有抬头,指着地上的粉笔画,“这是病态函数,魏尔斯特拉斯函数的变体。处处连续但无处可微。”
溯绝小心地走近,避免踩到任何计算。她看到泠响的眼睛下有深重的阴影,手指被粉笔灰染得五颜六色,但最重要的是——没有新伤口。
“你用了粉笔。”溯绝轻声说。
泠响愣了一下,仿佛才意识到自己的选择。“刀不够精确。需要颜色区分不同层次。”
这是进步,溯绝心想。她蹲下来研究地上的图画。函数曲线蜿蜒曲折,像是一条无限崎岖的道路,每一个点都充满无限复杂性。
“这让你困扰?”溯绝问。
“它应该只是数学抽象。”泠响的声音依然紧绷,“但我闭上眼睛就能看到它,感受到它。就像...就像所有事物都在无限细分,没有平滑之处。”
溯绝凝视着那些曲线,忽然有了联想:“像普鲁斯特对记忆的描述。没有平滑的叙事,只有无限细节和关联。”
泠响抬头,眼中闪过一丝光亮:“是的。但数学应该有序,可预测。这个函数...它展示了数学本身的混沌面。”
她们沉默地注视着地上的函数曲线。溯绝终于理解泠响的焦虑——她依赖数学作为理解世界的稳定框架,而这个函数挑战了那种稳定性。
“给我粉笔。”溯绝忽然说。
泠响疑惑地递给她一支红色粉笔。溯绝在函数曲线旁边开始画另一条线,这条线时而靠近时而远离原曲线,但始终保持某种平行。
“这是什么?”泠响问。
“文学批评中的读者反应理论。”溯绝解释,“文本是固定的,但每个读者的理解路径不同。就像你的函数,每个点都有无限可能,但整体形成某种模式。”
泠响专注地看着,忽然拿过另一支粉笔:“那么如果这是解析延拓...”
她们在凌晨的公寓地板上工作,数学函数与文学理论在粉笔线条间对话。渐渐地,泠响的呼吸平稳下来,手上的颤抖停止了。
“我害怕的是,”泠响最终承认,声音几乎耳语,“如果数学本身都如此混沌,我还能依靠什么?”
溯绝思考片刻,然后说:“也许不是依靠它作为绝对真理,而是作为对话伙伴。就像文学对我而言——不是答案之书,而是提问的方式。”
晨光开始渗入窗帘。泠响看着满地的粉笔画,突然显得疲惫而脆弱。
“我母亲去世前,她告诉我数学最美妙之处在于它的不确定性。”泠响轻声说,“她说我们追求的不是答案,而是更好的问题。但我一直害怕那种不确定性。”
这是她第一次主动提及如此私人的回忆。溯绝保持安静,让空间容纳这些话语。
“她用数学比喻死亡。”泠响继续说,手指无意识地抚摸地面上的粉笔线条,“她说那可能不是终点,而是某种...奇点。无法用现有数学描述的点。”
溯绝伸出手,轻轻覆盖在泠响的手上。接触的瞬间,泠响轻微颤抖,但没有退缩。
“也许有些函数永远无法完全理解,”溯绝说,“但我们可以学习与它们共存。就像我们学会与失去共存。”
她们收拾了粉笔,打开了窗户,让清晨的空气流入。泠响小心翼翼地将一些计算拍照保存,然后清理地板。
当溯绝准备离开时,泠响忽然说:“下周有场数学会议。有个环节是关于数学与人文的交叉。你愿意...一起去吗?”
溯绝微笑点头:“我很乐意。”
回程的路上,溯绝思考着病态函数的意义。也许泠响的恐惧不是数学的混沌,而是自己内心的混沌被数学映照出来。而她的自残行为,是一种试图在混沌中创造秩序的绝望尝试——用皮肤上的伤痕定义边界,在疼痛中寻找确定性。
那天晚上,泠响在笔记本上写下一段话:“她用红色粉笔画出的线,与我的函数平行却不相交。就像渐近线,无限接近永不相交。但今天,在某个点上,我们的世界可能连续了。”
而在另一处,溯绝在日记中写道:“我见到了她的恐惧,也见到了她的勇气。今天她没有用刀,而是用粉笔。进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每个选择中的微小胜利。也许真理不在于消除混沌,而是在混沌中找到美。”
两种语言继续交织,在无限复杂的函数曲线中,寻找着那些连续的点。
        “泠响?”溯绝接起电话,心中升起不安。
电话那头只有急促的呼吸声。良久,泠响才开口,声音陌生而颤抖:“它不收敛。”
溯绝坐直身体:“什么不收敛?”
“函数。我构造的函数。”泠响的声音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它在所有有理点发散,在所有无理点连续。但当我尝试可视化...”
溯绝已经穿上外套:“我过来找你。不要做任何事,等我。”
十五分钟后,溯绝敲响泠响的公寓门。门没锁,她推门进去,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
整个公寓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演算现场。墙上贴满了写满公式的纸张,地板上散落着草稿,中央清出一片空地,泠响蹲在那里,用彩色粉笔画着复杂的函数图像。她的左臂裸露着,上面没有新伤痕,但周围散落着几把不同尺寸的小刀,像是被拒绝的工具。
“看。”泠响没有抬头,指着地上的粉笔画,“这是病态函数,魏尔斯特拉斯函数的变体。处处连续但无处可微。”
溯绝小心地走近,避免踩到任何计算。她看到泠响的眼睛下有深重的阴影,手指被粉笔灰染得五颜六色,但最重要的是——没有新伤口。
“你用了粉笔。”溯绝轻声说。
泠响愣了一下,仿佛才意识到自己的选择。“刀不够精确。需要颜色区分不同层次。”
这是进步,溯绝心想。她蹲下来研究地上的图画。函数曲线蜿蜒曲折,像是一条无限崎岖的道路,每一个点都充满无限复杂性。
“这让你困扰?”溯绝问。
“它应该只是数学抽象。”泠响的声音依然紧绷,“但我闭上眼睛就能看到它,感受到它。就像...就像所有事物都在无限细分,没有平滑之处。”
溯绝凝视着那些曲线,忽然有了联想:“像普鲁斯特对记忆的描述。没有平滑的叙事,只有无限细节和关联。”
泠响抬头,眼中闪过一丝光亮:“是的。但数学应该有序,可预测。这个函数...它展示了数学本身的混沌面。”
她们沉默地注视着地上的函数曲线。溯绝终于理解泠响的焦虑——她依赖数学作为理解世界的稳定框架,而这个函数挑战了那种稳定性。
“给我粉笔。”溯绝忽然说。
泠响疑惑地递给她一支红色粉笔。溯绝在函数曲线旁边开始画另一条线,这条线时而靠近时而远离原曲线,但始终保持某种平行。
“这是什么?”泠响问。
“文学批评中的读者反应理论。”溯绝解释,“文本是固定的,但每个读者的理解路径不同。就像你的函数,每个点都有无限可能,但整体形成某种模式。”
泠响专注地看着,忽然拿过另一支粉笔:“那么如果这是解析延拓...”
她们在凌晨的公寓地板上工作,数学函数与文学理论在粉笔线条间对话。渐渐地,泠响的呼吸平稳下来,手上的颤抖停止了。
“我害怕的是,”泠响最终承认,声音几乎耳语,“如果数学本身都如此混沌,我还能依靠什么?”
溯绝思考片刻,然后说:“也许不是依靠它作为绝对真理,而是作为对话伙伴。就像文学对我而言——不是答案之书,而是提问的方式。”
晨光开始渗入窗帘。泠响看着满地的粉笔画,突然显得疲惫而脆弱。
“我母亲去世前,她告诉我数学最美妙之处在于它的不确定性。”泠响轻声说,“她说我们追求的不是答案,而是更好的问题。但我一直害怕那种不确定性。”
这是她第一次主动提及如此私人的回忆。溯绝保持安静,让空间容纳这些话语。
“她用数学比喻死亡。”泠响继续说,手指无意识地抚摸地面上的粉笔线条,“她说那可能不是终点,而是某种...奇点。无法用现有数学描述的点。”
溯绝伸出手,轻轻覆盖在泠响的手上。接触的瞬间,泠响轻微颤抖,但没有退缩。
“也许有些函数永远无法完全理解,”溯绝说,“但我们可以学习与它们共存。就像我们学会与失去共存。”
她们收拾了粉笔,打开了窗户,让清晨的空气流入。泠响小心翼翼地将一些计算拍照保存,然后清理地板。
当溯绝准备离开时,泠响忽然说:“下周有场数学会议。有个环节是关于数学与人文的交叉。你愿意...一起去吗?”
溯绝微笑点头:“我很乐意。”
回程的路上,溯绝思考着病态函数的意义。也许泠响的恐惧不是数学的混沌,而是自己内心的混沌被数学映照出来。而她的自残行为,是一种试图在混沌中创造秩序的绝望尝试——用皮肤上的伤痕定义边界,在疼痛中寻找确定性。
那天晚上,泠响在笔记本上写下一段话:“她用红色粉笔画出的线,与我的函数平行却不相交。就像渐近线,无限接近永不相交。但今天,在某个点上,我们的世界可能连续了。”
而在另一处,溯绝在日记中写道:“我见到了她的恐惧,也见到了她的勇气。今天她没有用刀,而是用粉笔。进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每个选择中的微小胜利。也许真理不在于消除混沌,而是在混沌中找到美。”
两种语言继续交织,在无限复杂的函数曲线中,寻找着那些连续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