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9章 知识熔炉,禁忌的边界-《道末求存:我在玄幻世界搞基建》

  随着“混沌核心”网络的初步建立和防御体系的构建,对星尘古族知识的深入研究再次被提上日程。

  这一次,主持者依然是艾丝特,但有了林凡的坐镇,安全性大大提高。

  被严格保管的“文明之种”(光卵)和那枚危险的“信息结核”,被转移到了新建的、由林凡意志直接覆盖的 “知识熔炉”研究基地。

  这里不仅是研究所,更像是一个强大的“信息净化器”。

  艾丝特团队在林凡的护持下,开始尝试更深层次的解析。

  他们不再直接接触核心意识知识,而是专注于其基础科学、宇宙学模型以及能量应用技术。

  收获是巨大的。

  星尘古族对多维空间、时间涟漪、物质本质的理解,为“纪元余烬”的科技树打开了无数新的分支。

  一些之前卡壳的技术难题,如高效能量储存、新型材料合成、超光速通讯稳定性等,都找到了突破的思路。

  然而,禁忌的边界依然存在。

  在一次尝试解析一段关于“集体意识海”的基础描述时,即便有林凡的意志屏障,一名研究员还是出现了轻微的意识恍忽,产生了短暂的“个体边界模糊”感。

  虽然很快被林凡拉回,但敲响了警钟。

  “星尘的知识体系,其底层逻辑与我们差异太大。”林凡凝视着那枚平静的光卵,“它们将个体融入整体视为升华,而我们追求个体与集体的动态平衡。这是道路的不同,强行融合,必有排异反应。”

  他下令,所有涉及意识、生命本质、存在形态的研究,必须经过他亲自审批,并在极其严格的灵能枷锁下进行。

  同时,他要求艾丝特团队开始着手 “知识转译”工作——不是直接学习星尘的知识,而是理解其原理后,用“纪元余烬”自身的科学语言和哲学体系进行重构和转化。

  这是一个更艰难、更耗时的过程,但却是唯一能安全消化这份遗产,避免被同化的正道。

  “我们需要它的营养,”林凡对艾丝特说,“但不能变成它。我们的文明,必须保有自我的内核。”

  在林凡的引导下,“知识熔炉”如同一个精密的消化器官,开始缓慢而坚定地,从星尘古族的遗产中汲取着养分,剔除着糟粕,将其转化为推动自身文明前进的动力。

  “纪元余烬”的积极变化,并未逃过熵核帝国的眼睛。

  那艘曾经遭遇过的帝国巡逻艇,以及更多隐匿的探测器,如同幽灵般在防线外围徘徊,收集着数据。

  终于,试探来了。

  三艘帝国驱逐舰,以一种标准的、毫无花哨的楔形阵,出现在了“深空铸剑”防线预警范围边缘。

  它们没有立刻进攻,而是释放出数十个小型探测单元,如同撒网般,试图穿透“幽灵哨站”的监测网,直接扫描“晨曦”星域内部情况。

  “检测到高强度秩序扫描波!‘幽灵哨站’隐匿场正在承受压力!”

  “敌方探测单元已进入第三号‘规则雷区’!”

  指挥中心内,气氛瞬间紧绷。

  霍恩看向林凡:“阁下,是否启动‘蜂群’?或者……进行‘意志冲击’警告?”

  林凡目光沉静,摇了摇头:“还不到时候。这只是试探,暴露我们的底牌为时过早。”

  他闭上双眼,宏观意志与“混沌核心”网络深度连接。

  他并未直接攻击帝国舰船,而是将力量集中于那些被“规则雷区”影响的探测单元上。

  原本只是自然存在的、小范围的规则紊乱,在林凡意志的精细引导下,骤然变得活跃且具有针对性!

  空间褶皱如同活物般缠绕上探测单元,微观粒子的随机性被放大到极致,能量路径诡异地扭曲……

  顷刻间,超过一半的帝国探测单元在诡异的规则扰动下失联、偏航甚至自毁。

  剩余的单位也传回了大量混乱无效的数据。

  帝国驱逐舰的阵型出现了极其短暂的、几乎无法察觉的停顿。

  显然,这种基于规则层面的、非动能的无形对抗,超出了它们常规的应对模式。

  它们没有继续前进,也没有释放更多探测单元,而是冷静地记录下数据后,保持着警戒阵型,缓缓后撤,再次消失在了混沌海的背景辐射中。

  第一次实质性的接触,以帝国试探受挫告终。

  “它们见识到了‘混沌’的难缠。”霍恩松了口气,但神色并未放松,“下一次,来的恐怕就不是驱逐舰了。”

  林凡睁开眼,额间印记微光闪烁:“它们在学习和适应。我们亦然。这场博弈,才刚刚开始。”

  帝国的阴影并未退去,反而因为这次试探,变得更加真实和迫近。

  “纪元余烬”在林凡的引领下,获得了一丝喘息之机,但也清楚地意识到,和平只是假象,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第六百二十九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