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授业解惑——道之启蒙与团队升华-《道末求存:我在玄幻世界搞基建》

  盐铁危机的暂时缓解,以及贸易渠道的初步建立,让据点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物质基础逐渐稳固,林凡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知识与传承。

  他深知,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只有让整个团队都获得提升,据点才能真正地可持续发展。而他带来的那些现代思维和粗浅的道家知识,便是最宝贵的火种。

  于是,林凡开始有计划地“授业解惑”。

  文化课,识字教育正式提上日程。学生是小石和阿苇(王伯和张婶年纪大了,学起来吃力,但偶尔也旁听)。教材是林凡自编的,用木炭写在平整的石板或木板上。内容从最简单的数字、日常用字开始,逐渐扩展到工具名称、动植物名称、以及一些简单的道理词汇,如“阴阳”、“动静”、“刚柔”。林凡教得耐心,小石和阿苇学得认真。知识的光芒,开始照亮这两个年轻的心灵。

  修炼课,林凡没有藏私。他开始向小石和阿苇传授最基础的“食气法”入门——主要是呼吸调整、静坐冥想、感受自身。他不求他们立刻练出气感,而是希望他们能先学会静心、凝神,更好地感知自身和周围环境,这对狩猎、采集、甚至日常工作都有裨益。小石活泼好动,起初很难静下来,但在林凡的引导和阿苇的榜样作用下,也逐渐能坐得住片刻了。阿苇则表现出更好的静功天赋,有时甚至能隐约感受到林凡所说的那种“宁静祥和”的状态。

  技能培训,林凡根据每个人的兴趣和特长,进行专项指导。他教小石更多的狩猎技巧和陷阱布置原理,甚至尝试教他简单的“气息隐匿”(利用雾气和环境隐藏自身)。他教阿苇更深入的草药知识(结合他有限的药理知识),以及简单的伤口处理和外伤包扎技术。他还鼓励王伯将他的经验系统化,比如如何看天气、如何辨别土壤、如何应对常见的妖兽(低阶)。

  思想课,夜晚的故事会升级了。林凡开始系统地讲解一些道家核心概念的浅层含义。

  *讲 “道法自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认识规律、顺应规律、利用规律。比如种植要顺应节气(虽然云雾泽节气不明显,但有物候),建房要顺应地形风水(采光、避风、防水)。

  讲 “阴阳平衡” ,万事万物都有两面,要看到对立,也要看到统一。比如劳作与休息(张弛有度),防御与进取(攻守之道),个人与集体(互利共生)。

  讲 “上善若水”,水看似柔弱,却能穿石、载舟、覆舟。做人要懂得柔韧、包容、因势利导。比如处理内部矛盾时要以柔克刚,对外接触时要灵活变通。

  讲 “知足不辱”,要有追求,但也要懂得知足常乐,珍惜当下拥有的,不过度索取自然,不盲目攀比外界。

  这些道理被林凡用最朴实的生活语言讲述出来,结合据点的实际例子,听得王伯等人时而点头,时而沉思。他们开始用这些道理来反思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在悄然改变。比如,小石布置陷阱时会考虑“不给妖兽绝路,留一线生机”(虽然主要是为了可持续狩猎);阿苇采药时会“取大留小,采叶留根”;王伯安排工作时会更注意“劳逸结合”。

  林凡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深化理解。教学相长,为了讲清楚一个概念,他必须思考得更深入、更透彻。他对“道”的领悟,不再仅仅是修炼上的体悟,更融入了管理、教育、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他感觉自己丹田内的气旋更加圆融自如,对外界能量的感知和引导也更加细腻。他甚至能隐约感觉到其他人体内微弱的气血运行(尤其是开始修炼的小石和阿苇),并能尝试用自身的气进行极其细微的引导和安抚(效果甚微,但方向明确)。

  团队的凝聚力升华到了新的高度。不再仅仅是抱团取暖的求生伙伴,而是有了共同理念、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同道”。一种积极向上、互相砥砺、充满探索精神的氛围在据点内弥漫。

  林凡看着小石和阿苇因为认识一个新字而兴奋,因为第一次感受到“气感”而惊呼,因为理解了某个道理而眼睛发亮;看着王伯和张婶虽然学得慢,却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用那些道理来“指导”年轻人;看着整个据点井然有序又充满生机……

  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比个人修为的突破,更让他感到快乐和充实。

  传道、授业、解惑——这或许,也是“道”的一部分。

  他播下的种子,正在这片被遗忘的土地上,悄然发芽。

  (第十八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