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党霄咏-《德云社:爱情也许美好》

  “您这些年创作的灵感来于哪里?”

  党霄咏清冽干净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展厅:“我的爱人。”

  台下安静了一瞬,随后爆发出阵阵窃窃私语。记者眼睛一亮,立刻跟进:“那您想对她说什么?”

  镜头推近,特写画面里,那个被誉为世纪天才的男人喉结微动,声音隐隐沙哑,眼眸直直盯着屏幕,仿佛能穿透镜头看到某人:

  “你永远都不会是累赘。”

  沈琳手中的咖啡杯猛地一晃,深色液体溅出几滴,落在她白色的护士服上。医院值班室的电视屏幕里,那张熟悉又陌生的脸庞似乎正看着她,隔着五年光阴,隔着无法逾越的距离。

  “沈护士?你没事吧?”同事小陈探头问道。

  “没事,手滑了一下。”她匆忙抽纸擦拭,心跳如擂鼓。

  五年了。她以为自己已经足够平静,可以坦然面对任何关于他的消息。可当他真的出现在屏幕上,用那种熟悉的眼神凝望时,她才发现,时间只是给伤口覆上一层薄纱,轻轻一掀,依旧鲜血淋漓。

  电视里,采访还在继续。党霄咏的头发比五年前稍长,轮廓更加分明,唯有那双眼睛,依然清澈如少年,只是多了几分深沉。他穿着简单的白色衬衫,袖口随意挽到手肘,露出那串她再熟悉不过的浅色疤痕——他十二岁时为了保护她不被孤儿院里的大孩子们欺负,被铁丝网划伤留下的痕迹。

  “能多谈谈您的爱人吗?她是个怎样的人?”记者问道。

  党霄咏微微低头,嘴角扬起一个几不可察的弧度:“她是我十七岁那年的所有色彩。”

  沈琳关掉了电视。

  值班室的时钟指向晚上十点。还有两个小时交班。她站起身,深吸一口气,试图将翻涌的情绪压下去。

  五年了,党霄咏。你终于成了万众瞩目的星辰,而我也终于不再是你的拖累。

  她这样告诉自己,却不知为何,眼泪毫无预兆地掉了下来。

  十七岁的党霄咏已经显露出惊人的艺术天赋。

  那年春天,他的油画《光》在全国青年美术大赛中获得金奖,一夜之间,“天才少年”的名号传遍了整个城市。

  而那时,沈琳刚被送到城南的孤儿院三个月。

  她不像党霄咏,从小在孤儿院长大,已经习惯了那里的生活。她是十五岁时失去双亲,辗转几个亲戚家后,最终被送来的“大龄孤儿”。

  “你不该来这里,”初见时,十七岁的党霄咏对她说,“这里是大孩子的坟墓。”

  沈琳缩在角落,不理会这个奇怪的少年。她沉浸在失去一切的痛苦中,拒绝吃饭,拒绝交流,拒绝接受现实。

  党霄咏却不放弃。每天,他都会在她旁边坐一会儿,有时说话,有时只是安静地画画。

  “你看,”有一天,他递给她一张素描,“这是你。”

  纸上是一个抱膝坐在窗边的女孩,阳光从窗外洒入,在她周围形成一圈光晕。奇特的是,他画出了她眼中的悲伤,却也画出了她自己都未察觉的坚韧。

  “不像。”她轻声说,这是她三个月来第一次开口。

  党霄咏笑了:“像。我看到了你的灵魂。”

  从那天起,他们成了朋友。或者说,更像两只抱团的流浪狗,在冷漠的世界里互相取暖。

  党霄咏带她熟悉孤儿院的生存法则——哪个护工心软,会多给一点食物;哪个孩子头目需要避开;哪里的围墙最低,可以爬上去看城市的夜景。

  “看见那片灯火了吗?”有一天晚上,他们偷偷爬上屋顶,党霄咏指着远处说,“总有一天,我会让所有人都记住我的名字。然后,我要买一座有大院子的房子,种满向日葵。”

  “为什么是向日葵?”

  “因为它们总是朝着光生长。”他转头看她,“就像我们,不管出身多么阴暗,还是要向着光。”

  沈琳沉默片刻:“我的光已经灭了。”

  “那就借我的。”党霄咏毫不犹豫地说,“直到你找到自己的。”

  他确实这么做了。当她因为口吃被其他孩子嘲笑时,是他站出来说:“她说的每句话都比你们的废话有价值。”当她因数学成绩差而自卑时,是他耐心辅导:“你看,这些公式就像音符,找到节奏就好了。”

  那年夏天,党霄咏开始创作那幅后来让他一举成名的画。

  “别过来看,”他对她说,“完成前我要保密。”

  于是沈琳就乖乖坐在他画室门外,听着里面画笔摩擦画布的声音,像春蚕啃食桑叶,沙沙作响。

  两个月后,《光》完成了。

  画展前一天,党霄咏拉着她跑到孤儿院后面的小树林。

  “我给你看样东西。”他神秘地说,然后从背包里取出卷起来的画布。

  当画作展开时,沈琳愣住了。

  画上是她。坐在窗边,阳光从身后照来,勾勒出她的侧脸。她手中捧着一片破损的树叶,眼神既悲伤又充满希望。最令人惊叹的是,他画出了她右脸上那道浅浅的疤痕——她七岁时摔倒留下的,一直是她心中的瑕疵。

  “你...你怎么画了我的疤?”她轻声问。

  “因为它是你的一部分,”党霄咏认真地说,“就像我的孤儿身份是我的一部分。拥抱自己的不完美,才是真正的强大。”

  他停顿了一下,声音突然变得紧张:“而且,我觉得你很美。所有的你。”

  那一刻,沈琳感觉心中有什么冰封的东西开始融化。

  《光》一举成名。艺术评论家称赞党霄咏“以无比细腻的笔触捕捉到了人性中的脆弱与坚韧”,“将平凡的瞬间升华为了永恒的美”。

  没人知道,画中的女孩就住在城南的孤儿院,正和画家一起,在众人的视线外悄悄牵手。

  成名后的党霄咏获得了艺术学院的破格录取和奖学金,还得到了一间学校提供的小小工作室。

  他十八岁生日那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院长申请做沈琳的监护人。

  “我十九岁,她十七岁,按照规矩,我可以做她的监护人,带她离开这里。”他拿着艺术学院录取通知书和已经开始接洽的画作合同,有理有据。

  院长看着这对相依为命的年轻人,终于点头同意。

  他们搬进了党霄咏那间兼作工作室的小公寓。房间不大,只有三十平米,却被党霄咏用帘子巧妙隔出了两个睡眠区。

  “等你觉得准备好了,我们再在一起。”他红着脸说。

  那些日子虽然清贫,却充满光亮。党霄咏上学、画画,沈琳则继续高中学业。晚上,他们挤在小小的餐桌旁,一起做饭、学习、分享一天的见闻。

  沈琳的成绩越来越好,尤其是科学科目。“我想学医,”有一天她突然说,“想成为能减轻别人痛苦的人。”

  党霄咏欣喜若狂:“你一定会成为最好的医生!”

  然而,命运并不总是眷顾努力的人。高三那年,沈琳在连续的高强度学习后晕倒在教室。诊断结果是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需要长期治疗和休息。

  “为什么不早告诉我你经常胸闷?”党霄咏在医院里握着她的手,眼圈通红。

  “我不想让你担心,”沈琳轻声说,“你已经够忙了。”

  医药费成了沉重的负担。尽管党霄咏的画开始卖出好价钱,但艺术市场的付款周期长,而医疗费用却是即时发生的。

  沈琳住院期间,党霄咏接了大量商业插画的活儿,常常通宵工作。她看着他日渐消瘦的脸庞和越来越深的黑眼圈,心中的负罪感与日俱增。

  一天晚上,她无意中听到党霄咏和医生的对话。

  “如果做手术,成功率是多少?费用需要多少?”

  “手术成功率在70%左右,费用大约十五万。但这只是初步估计,术后护理和药物还需要持续投入。”

  “我需要时间筹钱。”

  “党先生,我必须提醒你,你自己的艺术事业正处于上升期,这样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对你来说...”

  后面的话沈琳没听清,但她已经听到了足够多。

  那天晚上,她望着窗外城市的霓虹,做出了决定。

  分手前的最后一晚,记忆如刀刻般清晰。

  党霄咏刚从画廊回来,脸上带着难得的兴奋。一家知名画廊同意为他举办个人画展,这是年轻艺术家难得的机遇。

  “他们说我的画里有种罕见的真实感,”他抱着她转圈,“特别是人物肖像,像是能捕捉到灵魂的本质。”

  沈琳勉强笑着,心里却如同压了一块巨石。

  那天晚上,他环抱着她,下巴埋在她的颈窝,呼吸渐渐平稳。月光从窗帘缝隙溜进来,照在他疲惫的脸上。

  沈琳失眠了,睁着眼睛直到凌晨。她轻轻抚摸他脸上的轮廓,想要把这一刻永远刻在记忆里。

  党霄咏在睡梦中察觉到她的不安,将她抱得更紧,声音带着少有的慌张:“怎么了?”

  她声音有些颤抖:“我们还有以后吗?”

  他愣住,然后笑了,吻着她的额头:“当然了,党霄咏最最最爱沈琳。”

  这句话像一把刀,扎进她的心脏。

  第二天清晨,党霄咏早早出门去画廊洽谈画展细节。沈琳收拾了简单的行李,留下那张纸条:

  【我们分开吧,我不想拖累你】

  她没有提及自己的病,没有说去哪里,没有道别。她知道,只要给出任何线索,党霄咏都会找到她。而她必须彻底消失,才能让他飞得更高。

  临走前,她最后看了一眼他们共同生活了两年的小空间。窗台上的向日葵开得正盛,那是党霄咏最喜欢的花。墙上挂满了画作,大部分是以她为模特的肖像。桌上还放着昨天吃剩的半包饼干。

  她把饼干收好,把房间打扫干净,仿佛只是出门买个菜,很快就会回来。

  实际上,她直接去了长途汽车站,买了一张随机目的地的车票。

  汽车启动时,她望着窗外飞速后退的城市景观,轻声说:“再见,我的光。”

  五年可以改变很多人和事。

  沈琳最终在距离家乡两百公里的一座城市定居下来。她做过服务员、售货员,最后在一家医院的护理部找到了工作。靠着勤奋和坚韧,她通过自学考试成为了注册护士。

  她的心脏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规范治疗后,症状得到了控制。虽然医生还是建议未来考虑手术,但至少现在,她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

  她尽量避免看到关于党霄咏的消息,但偶尔还是会在报刊亭的杂志封面上,或是在医院等候室的电视里,瞥见他的身影。

  他的画风从早期的写实主义逐渐转向更为抽象的表达,但评论家们一致认为,他的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种对“光”的执着追求。他的名气与日俱增,画作在国际市场上拍出天价。

  沈琳默默为他高兴,同时也更加确信自己当年的决定是正确的。

  如果不是那次突发的事件,她可能永远不会再与他的世界产生交集。

  那是一个普通的夜班,救护车送来一位车祸伤员。沈琳作为值班护士参与抢救。

  “多处软组织挫伤,疑似肋骨骨折,需要立即拍片。”医生快速判断。

  伤员一直低着头,长发遮住了大半张脸,但在拾上病床的瞬间,她抬头看了一眼,与沈琳四目相对。

  两人都愣住了。

  “林小雨?”沈琳难以置信地轻声问。

  对方——林小雨——立刻别过脸去:“你认错人了。”

  但沈琳确定就是她。林小雨是孤儿院里比他们大两岁的女孩,曾经一度对党霄咏表现出过分关注,后来被一家远房亲戚接走,离开了孤儿院。

  更重要的是,沈琳清楚地记得,林小雨右手腕上有一块蝴蝶形状的胎记——刚才抬手的瞬间,她看到了那个标记。

  接下来的救治过程中,林小雨一直回避与沈琳的眼神接触。直到情况稳定下来,被转入普通病房,沈琳才有机会单独面对她。

  “我知道是你,小雨姐。”沈琳轻声说,“你还好吗?”

  林小雨沉默良久,终于叹了口气:“没想到会在这里遇到你。”她打量着沈琳的护士服,“看来你过得不错。”

  “还行。”沈琳简单回答,然后犹豫了一下,“你...这些年有听说过霄咏的消息吗?”

  话一出口她就后悔了。她不该问的。

  林小雨的眼神闪烁了一下:“党霄咏?那个大画家?谁不知道他呢。”她顿了顿,意味深长地看了沈琳一眼,“说起来,你们当年怎么就分开了?他成名后就甩了你了?”

  沈琳勉强笑了笑,没有回答。

  交班时间到了,沈琳离开前,林小雨突然说:“我住在城西的彩虹公寓,有时间可以来找我聊聊。毕竟,我们是‘家人’。”

  沈琳点点头,心里却清楚自己不会去。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

  然而,一周后,沈琳却在报纸上看到了令她震惊的消息:党霄咏宣布暂停所有艺术活动,原因不明。

  随后的几个月里,沈琳刻意关注着党霄咏的动向。各种小道消息纷飞,有人说他江郎才尽,有人说他健康状况恶化,甚至有人说他因情感问题陷入了深度抑郁。

  沈琳的心揪紧了。她当年的离开,不就是为了避免这样的结局吗?

  一天下班回家,她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站在公寓楼下。

  林小雨穿着时髦的风衣,妆容精致,与医院里见到的判若两人。

  “看来你住的地方不错嘛。”林小雨笑着,眼神却审视着她的小公寓楼。

  “你有什么事吗?”沈琳问。

  “不请我上去坐坐?”林小雨自顾自地往楼里走。

  无奈之下,沈琳只好带她上楼。一进房间,林小雨就四处打量,最后目光落在床头柜上的一张照片上——那是十七岁的沈琳和党霄咏在孤儿院屋顶的合影。

  “还留着这种照片啊。”林小雨轻笑,“你知道吗,我上个月见过党霄咏。”

  沈琳的心跳漏了一拍。

  “他状态很不好,”林小雨观察着沈琳的反应,“瘦了很多,听说已经两个月没动笔画画了。”

  “为什么告诉我这些?”沈琳努力保持平静。

  “因为我觉得,也许只有你能帮他。”林小雨从包里拿出一张纸条,放在桌上,“这是他在本市的住址。他为了躲避媒体,租了间公寓暂住。”

  林小雨离开后,沈琳对着那张纸条坐了很久。理智告诉她不应该去,情感却撕扯着她的心。

  最终,她还是来到了那个地址。

  那是一栋临河的老式公寓楼,党霄咏的房间在顶楼。沈琳站在门前,手几次抬起又放下。

  就在这时,门突然开了。

  五年时光,仿佛一瞬间坍塌。

  党霄咏站在门口,比电视上看起来更加消瘦,胡子似乎几天没刮,眼圈深陷。他穿着沾满颜料的旧t恤,手里拎着一袋垃圾。

  四目相对的一刻,两人都僵住了。

  “琳琳?”他难以置信地轻声唤出那个只属于他的昵称。

  党霄咏的公寓内部凌乱不堪,画布、颜料和外卖盒子到处都是。唯有靠窗的画架上,遮着一块布,似乎下面有一幅未完成的作品。

  “对不起,这里很乱。”党霄咏匆忙收拾出一张椅子,“我...没想到会是你。”

  沈琳站在门口,没有进去:“我只是...听说你不太好。”

  党霄咏苦笑:“所以你来了。”

  沉默在两人之间蔓延。五年时光,将他们从最亲密的人变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我看到你的采访了,”沈琳最终开口,“恭喜你,实现了所有梦想。”

  党霄咏直视着她的眼睛:“不是所有。”

  沈琳低下头,避免与他对视:“我该走了。”

  “等等!”党霄咏拦住她,“既然来了,看看我最近的画吧。”

  他走到画架前,犹豫了一下,然后掀开了遮布。

  沈琳倒吸一口气。

  画上是她,又不是她。更像是无数个她的碎片组成的肖像——十七岁的她坐在窗边,二十岁的她在厨房做饭,二十二岁的她在灯下看书...所有细节都精准得令人心惊,仿佛这五年里,他一直在看着她成长。

  “你怎么...”

  “我记忆中的你,”党霄咏轻声说,“每天都在画,怕忘记任何一个细节。”

  沈琳的眼泪终于控制不住地流下来:“为什么?”

  “因为你是我的光,”党霄咏走向她,“从十七岁那年到现在,从未改变。”

  “可是...我离开你了...”

  “你离开我,是因为你觉得自己是我的累赘。”党霄咏从抽屉里取出一个文件夹,递给沈琳,“看看吧。”

  沈琳打开文件夹,里面是她的医疗记录复印件,以及一份五年前就已全额支付的心脏手术缴费证明。

  “你...你怎么会...”

  “我一直都知道你的病情,琳琳。”党霄咏声音平静,“在你离开的前一周,我已经筹够了手术费,联系好了医生。我本想在你生日那天告诉你这个惊喜。”

  沈琳跌坐在椅子上,手中的纸张散落一地。

  “你走后,我找了你整整一年。最后是通过一家私立医院的记录,才知道你在这里,并且病情已经稳定。”党霄咏深吸一口气,“那时你已经开始了新生活,我想...也许你离开我,是因为不再爱我了。”

  “不,不是的...”沈琳摇头,泪水模糊了视线,“我以为我拖累了你...”

  “所以你看到了,”党霄咏环顾凌乱的房间,“没有你,我才真的失去了所有灵感与力量。”

  沈琳终于抬起头,正视着这个她爱了整个青春的男人:“对不起...我当年不该不辞而别...”

  党霄咏走近她,轻轻拭去她的泪水:“我们重新开始,好吗?不是回到过去,而是走向未来。有你,有我,有我们一直梦想的向日葵花园。”

  窗外,夕阳西下,余晖洒满房间,为所有物品镀上一层金色。在那一刻,沈琳仿佛又回到了十七岁,坐在孤儿院的窗边,而那个少年对她说:

  “拥抱自己的不完美,才是真正的强大。”

  她看着他眼中的光芒,终于明白:爱不是彼此拖累,而是相互成全。

  “好。”她轻声说。

  党霄咏紧紧抱住了她,如同五年前那个分别的夜晚,但这一次,不再有不安和恐惧,只有失而复得的珍重和走向未来的决心。

  在相拥的温暖中,沈琳明白了一件事:真正的爱,从来不会因时间而褪色,只会因等待而更加璀璨。

  而他们,还有整整一生要去证明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