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房产-《七零不下乡:手握铁饭碗心不慌》

  第二天,詹春兰一个人出门了,她手里还有一张海城的地契,想去看看。虽然地契算是一张废纸了,但,在她的内心中有一种她的东西的感觉,虽然这种感觉有些不要脸哈。

  她认真辨认地契上的地址:海城市静安区凝和路113弄27号。

  静安区离她住的招待所不远,乘坐公交车只需五站路。清晨的海城街道上,自行车铃声此起彼伏,上班的人们行色匆匆。詹春兰坐在靠窗的位置,看着这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在眼前掠过——熟悉是因为在书本上读过太多关于它的描述,陌生是因为这是她第一次真切地走在它的街道上。

  在凝和路站下车后,她顺着门牌号一路找寻。这条弄堂比她想象中要安静许多,两旁是典型的石库门建筑,斑驳的墙面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113弄的弄堂口,几个老人正坐在小板凳上晒太阳,用吴语闲聊着。见到生面孔,他们都投来好奇的目光。詹春兰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走向27号那扇漆黑的木门。

  门虚掩着,她轻轻推开,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宽敞的天井。院角有一口古井,井沿被磨得光滑;东墙边种着一株茂盛的夹竹桃,粉色的花朵在晨光中摇曳。一个系着围裙的老阿姨正在晾晒衣物,见到她便问:"侬找啥人?"

  詹春兰一时语塞,犹豫着该怎样解释自己的来意。就在这时,里屋走出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先生,戴着老花镜,手里拿着一份报纸。他打量了詹春兰片刻,忽然用带着江城乡音的普通话问:"姑娘,你可是姓詹?"

  这句话如同一个惊雷,让詹春兰愣在当场,手中的地契险些滑落。阳光透过夹竹桃的枝叶,在她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连晾衣绳上滴落的水珠都变得格外清晰。

  她张了张嘴,却发不出声音,只是怔愣地点了点头。

  老先生见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又带着几分感慨。他缓缓将报纸折好,示意詹春兰在井边的石凳上坐下。

  "这座小洋楼啊,"他的目光望向那株茂盛的夹竹桃,仿佛透过时光看到了往昔,"原来的主人是一位姓詹的女士,她是一位很伟大的人,不仅在丈夫去世之后,独自撑起了家族产业,更是一位爱国商人。"

  天井里不知何时又聚拢了几位老住户,都安静地听着老人的讲述。

  "那还是抗战时期的事,"老先生继续说道,"詹女士在战争初期就变卖了所有家产支援抗日,只留下这处宅子。她说要回江城老家去了,临走时特意交代当时的邻居和政府..……"

  老人的声音低沉而清晰:"她说,这房子要留给一个姓詹的小姑娘。总有一天,她会自己带着地契来的。"

  詹春兰下意识地握紧了手中的地契,纸张在她掌心发出轻微的声响。

  "政府感念詹女士的义举,这些年来一直保留着这处房产,没有征用。"旁边一位阿姨插话道,"只是这房子空了二十多年,破败得厉害。前几年住房实在紧张,才不得已安排我们几户人家住了进来。一方面是缓解住房警紧张,另一方面也是想让住户维护一下房子。"

  另一位大叔接过话头,语气里还有些骄傲:"对,我们这几户人家当时都是严格筛选的,不是我们自卖自夸,这里面住的人,都没有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