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数日,付林都在别墅休息、训练,只是利用中间缝隙,他总会悄无声息地驾驶着汽车,返回后海的家中陪伴一下新人。
和家人一起享用午餐后,陪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聊聊天,拉拉呱。
然后,在下午训练开始前,他又会匆匆赶回华清大学。
整个过程中,付林都显得格外小心谨慎。
毕竟,对于在世界范围内声名显赫、影响力巨大的运动员而言,无论走到哪里,都无疑会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为了能让儿子,能安心回来一趟,付林的父亲,不惜将前院超市的后窗户,全部封得严严实实,就连后门也用黑色胶带,粘得密不透风,从超市内,完全看不到后院的情况为止。
这份来自亲情的深沉爱意,真是无处不在、温暖人心!
回到家中,付林听得最多的便是爷爷、姥爷他们,津津乐道地讨论着《闯关东》这部电视剧里的精彩情节。
确实,这部剧自1月2日在央视-1频道播出以来,收视率便一路飙升,势不可挡。
其平均收视率高达8.19%,最大收视率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1.29%,平均收视份额也占据了20.25%的份额,最大市场份额更是高达27.89%,一举创下了央视收视率的新高。
许多家庭在吃完晚饭后,都会迫不及待地守在电视机前,期待着《闯关东》的故事能够继续上演,为他们带来更多的惊喜与感动。
该剧在东北三省、鲁东省、华北地区以及上沪市、粤东等南方经济发达地区,均表现优异,掀起了一股收视热潮,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观众们纷纷评价这部剧老少咸宜,认为剧中的人物形象,仿佛就是他们祖辈的缩影,而里面的故事情节,更是成为了街头巷尾热议的焦点。
无论是家庭聚餐、同事聊天,还是邻里交流,都离不开对剧情、角色的深入讨论。
剧中朱开山、朱传武、鲜儿等角色更是深入人心,让人难以忘怀。
“怀旧、正气、民俗”成为了这部剧的三大看点,深受闯关东后代的厚爱与追捧。
与此同时,《闯关东》的热度在全国各地的街头巷尾持续发酵,愈演愈烈。
在东北的某个小县城里,一家三代人围坐在电视机前,聚精会神地看着电视。
老人指着屏幕上的场景,激动得热泪盈眶:“看,这就像是你们太爷爷,当年走过的路!多么艰辛,多么不易啊!”
孩子们睁大眼睛,好奇地看着电视剧中那漫山飞雪、一群衣衫褴褛的人群,在艰难地向前走着,似乎能够感受到,那份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在鲁东省的一个大学宿舍里,几个学生正激烈地讨论着剧情的走向,各抒己见,争论不休。
“哎,你们说,传武最后会不会和鲜儿在一起呢?”
“我觉得会,只是可惜了秀了。”
“我觉得不会,朱开山那么传统,肯定不会同意的。”
“他俩肯定会在一起,不信结局咱们看。”
…………
这个问题引发了室友们,长达两小时的激烈辩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而在南方的某个写字楼里,白领们午休时的话题,也从明星八卦,变成了对剧中人物命运的唏嘘感叹。
他们纷纷表示,这部剧让他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也更加理解了,祖辈们的艰辛与不易。
网络上,《闯关东》的贴吧关注量,更是突破了百万大关,每天新增的讨论帖数以千计,热闹非凡。
有网友自发整理了,剧中出现的所有民俗细节,做成了精美的图集分享给大家,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个时代的生活与文化。
还有历史爱好者,考证了剧中每个地名的真实来历,引发了一波“寻根热”,让东北地区的人们对自己的根源,有了更深的认知与了解。
这股热潮甚至蔓延到了学术界,引起了专家们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某知名大学的历史系魏教授,在专栏中写道:“《闯关东》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更是一部生动的移民史教科书,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段历史。”
社会学专家,则从剧中人物的命运变迁中,分析了华夏近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为我们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与历史脉络。
而在娱乐圈内部,这部剧的成功,也掀起了一股“正剧复兴”的风潮。
多位一线演员的经纪人,开始主动接洽历史题材的年代剧本,投资方也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具有文化底蕴的项目,希望能够打造出更多优秀的影视作品。
业内人笑称:“现在没演过正剧的,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一线演员。”
这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也足以看出正剧,在娱乐圈中的地位与影响力。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几十家平面媒体,以及各大网站和卫视节目,都对此进行了详细报道,称赞其是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佳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观赏价值。
一些宣传口上的主要领导,甚至高度评价这部剧:\"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是电视剧艺术的高峰之作,对全国人民具有教育和激励作用。\"
这部剧也吸引了众多广告客户的关注与青睐,如纳爱斯、民生银行、宝洁等知名企业,纷纷为央视一套黄金剧场,带来了营销平台,共同打造了一场视觉与文化的盛宴。
随着《闯关东》的爆火,导演孔升、编剧高满唐、几位主演老师、以及曾经搞过“亿元导演扶持计划”的林宣影视,也跟着彻底火了起来,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作为林宣影视的老板,王宣一下子被各大媒体深挖报道,成为了新闻头条的常客。
每天面对着,各种媒体预约采访的请求,王宣忙得焦头烂额,但她心里却乐开了花。
因为林宣影视,这次算是真正打响了名气,为她带来了无尽的荣耀与财富。
她一边应付着媒体的采访,一边还要忙着公司的其他业务,真是忙得不亦乐乎。
闲暇之余,王宣站在办公室里的落地窗前,望着窗外车水马龙的马路,手里握着最新出炉的收视率报告,脸上的笑容里满是成功的喜悦与自豪。
办公室里,助理韩文文小跑着,递来一叠厚厚的邀约函,都是各大卫视和投资方发来的合作意向书,希望能够得到这部剧的地方播放权。
“王总,这是鲁东电视台关于《闯关东》的播放权意向书,”助理兴奋地汇报道,“随着在央视的爆火,已经有十几家省级电视台,联系到了我们。”
王宣点点头,目光扫过墙上挂着的《闯关东》海报,心中充满了感慨与回忆。
她想起付林刚给她手稿时的情景——当时的王宣还未曾想到,这部剧居然能给她带来,如此大的震动与影响。
尤其是王宣,无法忘记导演孔升,在看到剧本时那种兴奋与激动的神情,以及他亲自说服高满唐担任编剧的过程,都让她感受到了这部剧,背后的力量与震撼。
当然也有后怕,怕的是那个环节没有做好,如果稍有不慎的话,恐怕这个项目,早就胎死腹中了。
手机毫无预兆地突然响动起来,屏幕上显示着付林的来电。
“王宣,你现在心里,是什么感觉呀?是不是觉得特别有成就感,心里美滋滋的?”电话那头,付林带着笑意的声音传来。
王宣听着付林那熟悉又亲切的声音,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了,“那自然是啦,这部剧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真的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说起来啊,这还得归功于你呢,要不是你当初把剧本交到我手上,哪会有现在这么辉煌的成绩呀。”
付林哈哈爽朗一笑,“哈哈,这可都是你努力付出的结果呀,而且孔导和高编剧他们也是功不可没。
对了,估计邀约不少吧?你接下来有什么打算吗?”
王宣抬眼看了下,桌上那堆积得如同小山一般的文件,缓缓说道:“我打算先好好筛选一番,和一些靠谱的卫视谈谈播放权的事情,争取让《闯关东》拥有更多的播放渠道,这样也能让更多的人,看到这部好剧。”
付林微微点头,赞同道:“这想法挺不错的,相信《闯关东》还会创造出更多的佳绩。
对了,对于下一步创作新剧,你有什么看法呀?”
王宣的表情瞬间一转,脸上露出平静的神色,“我觉得公司可以趁着现在这股热乎劲儿,一年推出这么一到两部年代剧。
另外呢,电影方面也得跟进一下,尤其是那部《人在囧途》,我简直恨不得马上把它搬上大荧幕,真的不想在等了。”
“嗯,这个想法可行。对了,对于新签的演员,也要多和几个影视公司,搞好合作关系,多给他们一些推广的机会。”
“好,我会好好考虑考虑的!”
两人又闲聊了几句后,才缓缓按下了挂机键。
等挂断电话后,王宣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到办公桌前,轻轻翻开最新一期的《影视周刊》。
只见杂志封面赫然印着《闯关东》剧组的合影,旁边配着醒目,而又引人深思的标题:“现象级作品究竟是如何炼成的?”
内页整整八个版面,都在深入细致地分析这部剧的成功之道,从剧本创作的精妙构思,到拍摄手法的独特创新,从演员表演的精湛到位,到服化道细节的精致考究,可谓是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正当她沉浸在这份喜悦之中时,秘书小李轻轻敲了敲门,然后走了进来:“王总,明天上午九点,文化部的领导组织了一场主旋律影视剧的发展规划会,邀请您参加。”
“好,你让编剧部,准备几部修改好的电视剧和电影剧本给我。”
等秘书走后,王宣立即拨通了,宁昊导演的电话:“宁导,要是没啥要紧事的话,来一下公司吧,有个剧本想给你看看。”
“哈哈,王总,您可是稀客啊。”宁昊一拍沙发扶手,从沙发上坐了起来,“好,我一会就到。”
王宣看着办公桌上,那堆积如山的合作方案,目光不经意间落在了,赫然放在上面的《人在囧途》的手稿上。
和家人一起享用午餐后,陪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聊聊天,拉拉呱。
然后,在下午训练开始前,他又会匆匆赶回华清大学。
整个过程中,付林都显得格外小心谨慎。
毕竟,对于在世界范围内声名显赫、影响力巨大的运动员而言,无论走到哪里,都无疑会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为了能让儿子,能安心回来一趟,付林的父亲,不惜将前院超市的后窗户,全部封得严严实实,就连后门也用黑色胶带,粘得密不透风,从超市内,完全看不到后院的情况为止。
这份来自亲情的深沉爱意,真是无处不在、温暖人心!
回到家中,付林听得最多的便是爷爷、姥爷他们,津津乐道地讨论着《闯关东》这部电视剧里的精彩情节。
确实,这部剧自1月2日在央视-1频道播出以来,收视率便一路飙升,势不可挡。
其平均收视率高达8.19%,最大收视率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1.29%,平均收视份额也占据了20.25%的份额,最大市场份额更是高达27.89%,一举创下了央视收视率的新高。
许多家庭在吃完晚饭后,都会迫不及待地守在电视机前,期待着《闯关东》的故事能够继续上演,为他们带来更多的惊喜与感动。
该剧在东北三省、鲁东省、华北地区以及上沪市、粤东等南方经济发达地区,均表现优异,掀起了一股收视热潮,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观众们纷纷评价这部剧老少咸宜,认为剧中的人物形象,仿佛就是他们祖辈的缩影,而里面的故事情节,更是成为了街头巷尾热议的焦点。
无论是家庭聚餐、同事聊天,还是邻里交流,都离不开对剧情、角色的深入讨论。
剧中朱开山、朱传武、鲜儿等角色更是深入人心,让人难以忘怀。
“怀旧、正气、民俗”成为了这部剧的三大看点,深受闯关东后代的厚爱与追捧。
与此同时,《闯关东》的热度在全国各地的街头巷尾持续发酵,愈演愈烈。
在东北的某个小县城里,一家三代人围坐在电视机前,聚精会神地看着电视。
老人指着屏幕上的场景,激动得热泪盈眶:“看,这就像是你们太爷爷,当年走过的路!多么艰辛,多么不易啊!”
孩子们睁大眼睛,好奇地看着电视剧中那漫山飞雪、一群衣衫褴褛的人群,在艰难地向前走着,似乎能够感受到,那份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在鲁东省的一个大学宿舍里,几个学生正激烈地讨论着剧情的走向,各抒己见,争论不休。
“哎,你们说,传武最后会不会和鲜儿在一起呢?”
“我觉得会,只是可惜了秀了。”
“我觉得不会,朱开山那么传统,肯定不会同意的。”
“他俩肯定会在一起,不信结局咱们看。”
…………
这个问题引发了室友们,长达两小时的激烈辩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而在南方的某个写字楼里,白领们午休时的话题,也从明星八卦,变成了对剧中人物命运的唏嘘感叹。
他们纷纷表示,这部剧让他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也更加理解了,祖辈们的艰辛与不易。
网络上,《闯关东》的贴吧关注量,更是突破了百万大关,每天新增的讨论帖数以千计,热闹非凡。
有网友自发整理了,剧中出现的所有民俗细节,做成了精美的图集分享给大家,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个时代的生活与文化。
还有历史爱好者,考证了剧中每个地名的真实来历,引发了一波“寻根热”,让东北地区的人们对自己的根源,有了更深的认知与了解。
这股热潮甚至蔓延到了学术界,引起了专家们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某知名大学的历史系魏教授,在专栏中写道:“《闯关东》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更是一部生动的移民史教科书,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段历史。”
社会学专家,则从剧中人物的命运变迁中,分析了华夏近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为我们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与历史脉络。
而在娱乐圈内部,这部剧的成功,也掀起了一股“正剧复兴”的风潮。
多位一线演员的经纪人,开始主动接洽历史题材的年代剧本,投资方也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具有文化底蕴的项目,希望能够打造出更多优秀的影视作品。
业内人笑称:“现在没演过正剧的,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一线演员。”
这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也足以看出正剧,在娱乐圈中的地位与影响力。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几十家平面媒体,以及各大网站和卫视节目,都对此进行了详细报道,称赞其是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佳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观赏价值。
一些宣传口上的主要领导,甚至高度评价这部剧:\"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是电视剧艺术的高峰之作,对全国人民具有教育和激励作用。\"
这部剧也吸引了众多广告客户的关注与青睐,如纳爱斯、民生银行、宝洁等知名企业,纷纷为央视一套黄金剧场,带来了营销平台,共同打造了一场视觉与文化的盛宴。
随着《闯关东》的爆火,导演孔升、编剧高满唐、几位主演老师、以及曾经搞过“亿元导演扶持计划”的林宣影视,也跟着彻底火了起来,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作为林宣影视的老板,王宣一下子被各大媒体深挖报道,成为了新闻头条的常客。
每天面对着,各种媒体预约采访的请求,王宣忙得焦头烂额,但她心里却乐开了花。
因为林宣影视,这次算是真正打响了名气,为她带来了无尽的荣耀与财富。
她一边应付着媒体的采访,一边还要忙着公司的其他业务,真是忙得不亦乐乎。
闲暇之余,王宣站在办公室里的落地窗前,望着窗外车水马龙的马路,手里握着最新出炉的收视率报告,脸上的笑容里满是成功的喜悦与自豪。
办公室里,助理韩文文小跑着,递来一叠厚厚的邀约函,都是各大卫视和投资方发来的合作意向书,希望能够得到这部剧的地方播放权。
“王总,这是鲁东电视台关于《闯关东》的播放权意向书,”助理兴奋地汇报道,“随着在央视的爆火,已经有十几家省级电视台,联系到了我们。”
王宣点点头,目光扫过墙上挂着的《闯关东》海报,心中充满了感慨与回忆。
她想起付林刚给她手稿时的情景——当时的王宣还未曾想到,这部剧居然能给她带来,如此大的震动与影响。
尤其是王宣,无法忘记导演孔升,在看到剧本时那种兴奋与激动的神情,以及他亲自说服高满唐担任编剧的过程,都让她感受到了这部剧,背后的力量与震撼。
当然也有后怕,怕的是那个环节没有做好,如果稍有不慎的话,恐怕这个项目,早就胎死腹中了。
手机毫无预兆地突然响动起来,屏幕上显示着付林的来电。
“王宣,你现在心里,是什么感觉呀?是不是觉得特别有成就感,心里美滋滋的?”电话那头,付林带着笑意的声音传来。
王宣听着付林那熟悉又亲切的声音,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了,“那自然是啦,这部剧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真的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说起来啊,这还得归功于你呢,要不是你当初把剧本交到我手上,哪会有现在这么辉煌的成绩呀。”
付林哈哈爽朗一笑,“哈哈,这可都是你努力付出的结果呀,而且孔导和高编剧他们也是功不可没。
对了,估计邀约不少吧?你接下来有什么打算吗?”
王宣抬眼看了下,桌上那堆积得如同小山一般的文件,缓缓说道:“我打算先好好筛选一番,和一些靠谱的卫视谈谈播放权的事情,争取让《闯关东》拥有更多的播放渠道,这样也能让更多的人,看到这部好剧。”
付林微微点头,赞同道:“这想法挺不错的,相信《闯关东》还会创造出更多的佳绩。
对了,对于下一步创作新剧,你有什么看法呀?”
王宣的表情瞬间一转,脸上露出平静的神色,“我觉得公司可以趁着现在这股热乎劲儿,一年推出这么一到两部年代剧。
另外呢,电影方面也得跟进一下,尤其是那部《人在囧途》,我简直恨不得马上把它搬上大荧幕,真的不想在等了。”
“嗯,这个想法可行。对了,对于新签的演员,也要多和几个影视公司,搞好合作关系,多给他们一些推广的机会。”
“好,我会好好考虑考虑的!”
两人又闲聊了几句后,才缓缓按下了挂机键。
等挂断电话后,王宣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到办公桌前,轻轻翻开最新一期的《影视周刊》。
只见杂志封面赫然印着《闯关东》剧组的合影,旁边配着醒目,而又引人深思的标题:“现象级作品究竟是如何炼成的?”
内页整整八个版面,都在深入细致地分析这部剧的成功之道,从剧本创作的精妙构思,到拍摄手法的独特创新,从演员表演的精湛到位,到服化道细节的精致考究,可谓是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正当她沉浸在这份喜悦之中时,秘书小李轻轻敲了敲门,然后走了进来:“王总,明天上午九点,文化部的领导组织了一场主旋律影视剧的发展规划会,邀请您参加。”
“好,你让编剧部,准备几部修改好的电视剧和电影剧本给我。”
等秘书走后,王宣立即拨通了,宁昊导演的电话:“宁导,要是没啥要紧事的话,来一下公司吧,有个剧本想给你看看。”
“哈哈,王总,您可是稀客啊。”宁昊一拍沙发扶手,从沙发上坐了起来,“好,我一会就到。”
王宣看着办公桌上,那堆积如山的合作方案,目光不经意间落在了,赫然放在上面的《人在囧途》的手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