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赤子怀忧叩宫闱 稚声泣血阻兵戈
紫宸殿偏殿的檀香混着朝服熏香,在空气中织成一片沉郁的网。符太后端坐在描金紫檀椅上,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袖口的鸾鸟纹绣线,目光扫过阶下争执不休的大臣,眉头拧成了一道深痕。
“太后!南唐暗中囤积粮草、修缮甲胄已有半年,此乃狼子野心!若不趁其根基未稳出兵,待其羽翼丰满,必成我后周心腹大患!”兵部尚书周显之往前半步,朝服下摆扫过地砖,发出细碎的声响,“臣请太后即刻下旨,命禁军整装,三日内兵发南唐!”
“周大人此言差矣!”户部侍郎李默急忙上前,手里的笏板都在微微发颤,“去年冬小麦歉收,国库粮仓已不足三成,若此时兴兵,军粮需从百姓手中征调——方才地方奏报,陈州、许州已有农户因粮荒逃荒,再逼征粮,恐生民变啊!”
“李侍郎是怕了?”周显之冷笑一声,眼神锐利如刀,“南唐占我濠州、泗州之地多年,先帝在世时便誓要收回,如今将士们摩拳擦掌,你却以‘粮荒’为由阻挠,莫非是与南唐有私?”
“你休要血口喷人!”李默气得脸色发白,刚要争辩,就见符太后抬手按住了眉心,语气带着几分疲惫:“诸位卿家稍安勿躁,伐唐之事关系国本,需从长计议……”
话未说完,偏殿的朱漆门忽然被“吱呀”一声推开,一个小小的身影跌跌撞撞地跑了进来,怀里还鼓鼓囊囊地揣着什么,正是刚从铁匠铺回来的柴宗训。他跑得太急,裙摆被门槛绊了一下,险些摔倒,踉跄着扑到符太后脚边,伸手就抱住了她的膝盖:“娘!不要伐唐!千万不要伐唐!”
符太后被他撞得身子一晃,刚要开口,就觉得膝盖处传来一阵灼热的烫意,像是有团火隔着裙摆烧过来。她猛地站起身,下意识地推开柴宗训,语气里带着几分惊恼:“儿子!你想干什么?怀里揣的什么东西?是要把为娘烫熟吗?”
柴宗训被推得后退两步,怀里的烤红薯“咚”地一声掉在地上,外皮裂开,露出里面金黄的瓤,热气裹着甜香瞬间弥漫开来。殿内的大臣们都愣住了,目光齐刷刷地落在地上的红薯和柴宗训沾着黑灰的衣襟上——这模样,哪里像是刚从宫中学堂回来的帝王,倒像是从市井里跑回来的顽童。
符太后看着地上的红薯,又看了看柴宗训汗涔涔的额头和沾着铁屑的袖口,脸色瞬间沉了下来:“这红薯哪里来的?你是不是又偷偷跑出宫了?”
柴宗训没接话,只是快步上前,又抓住符太后的衣摆,仰起的小脸上满是泪痕,声音带着哭腔:“娘,不要伐唐,真的不要……伐唐了,百姓就不能安居了,也不能乐业了,他们会饿肚子,会没有书读,会失去亲人的!”
他的声音不大,却像一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瞬间让争执不休的偏殿安静下来。周显之皱了皱眉,刚要开口,就被符太后用眼神制止了。她蹲下身,伸手擦了擦柴宗训脸上的眼泪,语气软了些:“训儿,先告诉娘,你去哪里了?为什么说百姓不能安居?”
“我去了东街的铁匠铺。”柴宗训攥着符太后的衣袖,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那里的爷爷们在打枪,用的都是废铁,枪头薄得能透光,户部的人还天天催他们,他们从天亮打到天黑,只能挣两个铜板买馒头。有个爷爷的孙子,跟我一样大,本该读书,却只能在铺子里添木炭,因为家里没钱……”
他吸了吸鼻子,又想起老工匠说的旱灾、逃荒,眼泪掉得更凶了:“娘,街对面的面馆关了,因为老板的儿子被征去当兵,家里没了劳力;李秀才的蒙学也停了,因为百姓们吃不饱饭,没钱送孩子读书。还有官差去村里催‘军饷钱’,把人家的锅都砸了……要是再伐唐,要征更多的兵,要抢更多的粮,百姓们就活不下去了!”
符太后的指尖顿了顿,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她虽知道民间疾苦,却从未听过如此具体的细节——那些被官员们在奏折里一笔带过的“民生凋敝”,此刻通过儿子的嘴,变成了铁匠铺里的汗水、关张的面馆、停办的蒙学,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人,鲜活的苦难。
周显之在一旁听得不耐烦,上前一步道:“陛下!民间琐事不足为虑,南唐才是心腹大患!据探子回报,南唐已从吴越国购得三百匹战马,还在寿州修筑了防御工事,若再拖延,待其准备妥当,我后周将陷入被动!”
“被动?”柴宗训猛地转过身,看向周显之,小脸上满是倔强,“周大人见过铁匠铺里的枪吗?见过一碰就碎的甲片吗?见过掺了沙土的军粮吗?士兵们拿着那样的枪、穿着那样的甲、吃着那样的粮,去跟南唐打仗,不是去送死吗?”
他的话像一记重锤,砸在殿内所有人的心上。李默立刻附和:“陛下所言极是!臣昨日查验军需库,发现甲片掺铅、枪头用生铁打造之事属实,户部主事李才已被臣控制,但此事牵扯甚广,需彻查后才能整顿军需。此时伐唐,将士们无趁手兵器,粮草又不足,必败无疑!”
周显之脸色一变,刚要反驳,就见柴宗训从怀里掏出一块叠得整齐的布,小心翼翼地展开——里面包着的,正是前日林阿夏给他的那块一碰就碎的甲片。柴宗训捧着甲片,走到周显之面前:“周大人,你试试,用两只手就能掰弯它。这样的甲,能护住士兵的命吗?”
周显之看着那块薄如纸片的甲片,喉结动了动,却没敢伸手。殿内的大臣们也都沉默了,连之前支持伐唐的几位将军,此刻也低下了头——他们虽主战,却也知道,没有精良的兵器和充足的粮草,再勇猛的士兵也无法取胜。
符太后看着儿子小小的身影,心里忽然涌起一股暖流。她走上前,轻轻抱住柴宗训,声音带着几分哽咽:“训儿,是娘错了。之前听大臣们说南唐备战,娘心里慌了,竟忘了问军需是否充足,忘了百姓是否安稳。”
她转过身,看向殿内的大臣们,语气变得坚定:“即日起,伐唐之事暂缓!李侍郎,你即刻牵头,联合御史台彻查军需贪腐案,凡涉及官员,无论职位高低,一律严惩不贷;周尚书,命你清点禁军军备,统计将士们所需兵器、粮草,报给户部,由国库优先拨付;另外,传朕旨意,减免陈州、许州今年半年的赋税,开仓放粮,安抚逃荒百姓。”
周显之还想争辩,却被符太后严厉的眼神制止了:“周大人,朕知道你心系国事,但百姓是国之根本,军需是军之根本。若根基不稳,就算打赢了南唐,又有何用?待军需整顿完毕、百姓安居乐业,再议伐唐之事不迟。”
殿内的大臣们见符太后态度坚决,又有陛下亲证军需舞弊之事,纷纷躬身领旨:“臣遵旨!”
柴宗训靠在符太后怀里,听着她的安排,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他想起铁匠铺里的老工匠,想起那个塞给他烤红薯的小男孩,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扬——等军需整顿好了,等百姓们能吃饱饭、孩子能读书了,他一定要再去铁匠铺,看看他们打出来的结实的枪和斧头。
符太后低头看着儿子满足的模样,伸手摸了摸他的头,轻声道:“训儿,以后有什么事,要跟娘说,不要再偷偷跑出宫了,娘会担心的。”
柴宗训点点头,又想起怀里的烤红薯,赶紧捡起来,递到符太后面前:“娘,这个红薯是铁匠铺的小弟弟给我的,可甜了,你尝尝。”
符太后看着那块沾了灰尘的红薯,又看了看儿子期待的眼神,笑着接了过来,用手帕擦了擦外皮,咬了一口——甜香的味道在嘴里散开,带着烟火气,比宫里的山珍海味还要好吃。
殿内的气氛渐渐缓和下来,大臣们陆续退下,只剩下符太后和柴宗训母子俩。柴宗训靠在符太后身边,叽叽喳喳地说着在铁匠铺的见闻,说着老工匠的孙子,说着自己想造“霸王枪”守护百姓的愿望。
符太后静静地听着,时不时点头回应,心里忽然觉得,自己的儿子虽然年幼,却比许多大臣都更明白“帝王”二字的含义——帝王不是要开疆拓土、建功立业,而是要守护百姓,让他们能安居、能乐业、能吃饱饭、能读上书。
夕阳透过偏殿的窗户,洒在母子俩身上,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光。柴宗训看着窗外的晚霞,心里默默念着:林姐姐,老工匠爷爷,小弟弟,我做到了,我阻止了伐唐,以后,我们会有好的枪,好的斧头,会有吃饱饭的百姓,会有能读书的孩子。
他不知道,这场阻止伐唐的风波,只是他帝王生涯的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在等着他,但此刻,他心里只有一个简单的愿望——让后周的百姓,都能过上安稳幸福的日子。而这个愿望,像一颗种子,在他心里扎下了根,慢慢发芽、生长,终将长成支撑后周的参天大树。
紫宸殿偏殿的檀香混着朝服熏香,在空气中织成一片沉郁的网。符太后端坐在描金紫檀椅上,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袖口的鸾鸟纹绣线,目光扫过阶下争执不休的大臣,眉头拧成了一道深痕。
“太后!南唐暗中囤积粮草、修缮甲胄已有半年,此乃狼子野心!若不趁其根基未稳出兵,待其羽翼丰满,必成我后周心腹大患!”兵部尚书周显之往前半步,朝服下摆扫过地砖,发出细碎的声响,“臣请太后即刻下旨,命禁军整装,三日内兵发南唐!”
“周大人此言差矣!”户部侍郎李默急忙上前,手里的笏板都在微微发颤,“去年冬小麦歉收,国库粮仓已不足三成,若此时兴兵,军粮需从百姓手中征调——方才地方奏报,陈州、许州已有农户因粮荒逃荒,再逼征粮,恐生民变啊!”
“李侍郎是怕了?”周显之冷笑一声,眼神锐利如刀,“南唐占我濠州、泗州之地多年,先帝在世时便誓要收回,如今将士们摩拳擦掌,你却以‘粮荒’为由阻挠,莫非是与南唐有私?”
“你休要血口喷人!”李默气得脸色发白,刚要争辩,就见符太后抬手按住了眉心,语气带着几分疲惫:“诸位卿家稍安勿躁,伐唐之事关系国本,需从长计议……”
话未说完,偏殿的朱漆门忽然被“吱呀”一声推开,一个小小的身影跌跌撞撞地跑了进来,怀里还鼓鼓囊囊地揣着什么,正是刚从铁匠铺回来的柴宗训。他跑得太急,裙摆被门槛绊了一下,险些摔倒,踉跄着扑到符太后脚边,伸手就抱住了她的膝盖:“娘!不要伐唐!千万不要伐唐!”
符太后被他撞得身子一晃,刚要开口,就觉得膝盖处传来一阵灼热的烫意,像是有团火隔着裙摆烧过来。她猛地站起身,下意识地推开柴宗训,语气里带着几分惊恼:“儿子!你想干什么?怀里揣的什么东西?是要把为娘烫熟吗?”
柴宗训被推得后退两步,怀里的烤红薯“咚”地一声掉在地上,外皮裂开,露出里面金黄的瓤,热气裹着甜香瞬间弥漫开来。殿内的大臣们都愣住了,目光齐刷刷地落在地上的红薯和柴宗训沾着黑灰的衣襟上——这模样,哪里像是刚从宫中学堂回来的帝王,倒像是从市井里跑回来的顽童。
符太后看着地上的红薯,又看了看柴宗训汗涔涔的额头和沾着铁屑的袖口,脸色瞬间沉了下来:“这红薯哪里来的?你是不是又偷偷跑出宫了?”
柴宗训没接话,只是快步上前,又抓住符太后的衣摆,仰起的小脸上满是泪痕,声音带着哭腔:“娘,不要伐唐,真的不要……伐唐了,百姓就不能安居了,也不能乐业了,他们会饿肚子,会没有书读,会失去亲人的!”
他的声音不大,却像一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瞬间让争执不休的偏殿安静下来。周显之皱了皱眉,刚要开口,就被符太后用眼神制止了。她蹲下身,伸手擦了擦柴宗训脸上的眼泪,语气软了些:“训儿,先告诉娘,你去哪里了?为什么说百姓不能安居?”
“我去了东街的铁匠铺。”柴宗训攥着符太后的衣袖,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那里的爷爷们在打枪,用的都是废铁,枪头薄得能透光,户部的人还天天催他们,他们从天亮打到天黑,只能挣两个铜板买馒头。有个爷爷的孙子,跟我一样大,本该读书,却只能在铺子里添木炭,因为家里没钱……”
他吸了吸鼻子,又想起老工匠说的旱灾、逃荒,眼泪掉得更凶了:“娘,街对面的面馆关了,因为老板的儿子被征去当兵,家里没了劳力;李秀才的蒙学也停了,因为百姓们吃不饱饭,没钱送孩子读书。还有官差去村里催‘军饷钱’,把人家的锅都砸了……要是再伐唐,要征更多的兵,要抢更多的粮,百姓们就活不下去了!”
符太后的指尖顿了顿,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她虽知道民间疾苦,却从未听过如此具体的细节——那些被官员们在奏折里一笔带过的“民生凋敝”,此刻通过儿子的嘴,变成了铁匠铺里的汗水、关张的面馆、停办的蒙学,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人,鲜活的苦难。
周显之在一旁听得不耐烦,上前一步道:“陛下!民间琐事不足为虑,南唐才是心腹大患!据探子回报,南唐已从吴越国购得三百匹战马,还在寿州修筑了防御工事,若再拖延,待其准备妥当,我后周将陷入被动!”
“被动?”柴宗训猛地转过身,看向周显之,小脸上满是倔强,“周大人见过铁匠铺里的枪吗?见过一碰就碎的甲片吗?见过掺了沙土的军粮吗?士兵们拿着那样的枪、穿着那样的甲、吃着那样的粮,去跟南唐打仗,不是去送死吗?”
他的话像一记重锤,砸在殿内所有人的心上。李默立刻附和:“陛下所言极是!臣昨日查验军需库,发现甲片掺铅、枪头用生铁打造之事属实,户部主事李才已被臣控制,但此事牵扯甚广,需彻查后才能整顿军需。此时伐唐,将士们无趁手兵器,粮草又不足,必败无疑!”
周显之脸色一变,刚要反驳,就见柴宗训从怀里掏出一块叠得整齐的布,小心翼翼地展开——里面包着的,正是前日林阿夏给他的那块一碰就碎的甲片。柴宗训捧着甲片,走到周显之面前:“周大人,你试试,用两只手就能掰弯它。这样的甲,能护住士兵的命吗?”
周显之看着那块薄如纸片的甲片,喉结动了动,却没敢伸手。殿内的大臣们也都沉默了,连之前支持伐唐的几位将军,此刻也低下了头——他们虽主战,却也知道,没有精良的兵器和充足的粮草,再勇猛的士兵也无法取胜。
符太后看着儿子小小的身影,心里忽然涌起一股暖流。她走上前,轻轻抱住柴宗训,声音带着几分哽咽:“训儿,是娘错了。之前听大臣们说南唐备战,娘心里慌了,竟忘了问军需是否充足,忘了百姓是否安稳。”
她转过身,看向殿内的大臣们,语气变得坚定:“即日起,伐唐之事暂缓!李侍郎,你即刻牵头,联合御史台彻查军需贪腐案,凡涉及官员,无论职位高低,一律严惩不贷;周尚书,命你清点禁军军备,统计将士们所需兵器、粮草,报给户部,由国库优先拨付;另外,传朕旨意,减免陈州、许州今年半年的赋税,开仓放粮,安抚逃荒百姓。”
周显之还想争辩,却被符太后严厉的眼神制止了:“周大人,朕知道你心系国事,但百姓是国之根本,军需是军之根本。若根基不稳,就算打赢了南唐,又有何用?待军需整顿完毕、百姓安居乐业,再议伐唐之事不迟。”
殿内的大臣们见符太后态度坚决,又有陛下亲证军需舞弊之事,纷纷躬身领旨:“臣遵旨!”
柴宗训靠在符太后怀里,听着她的安排,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他想起铁匠铺里的老工匠,想起那个塞给他烤红薯的小男孩,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扬——等军需整顿好了,等百姓们能吃饱饭、孩子能读书了,他一定要再去铁匠铺,看看他们打出来的结实的枪和斧头。
符太后低头看着儿子满足的模样,伸手摸了摸他的头,轻声道:“训儿,以后有什么事,要跟娘说,不要再偷偷跑出宫了,娘会担心的。”
柴宗训点点头,又想起怀里的烤红薯,赶紧捡起来,递到符太后面前:“娘,这个红薯是铁匠铺的小弟弟给我的,可甜了,你尝尝。”
符太后看着那块沾了灰尘的红薯,又看了看儿子期待的眼神,笑着接了过来,用手帕擦了擦外皮,咬了一口——甜香的味道在嘴里散开,带着烟火气,比宫里的山珍海味还要好吃。
殿内的气氛渐渐缓和下来,大臣们陆续退下,只剩下符太后和柴宗训母子俩。柴宗训靠在符太后身边,叽叽喳喳地说着在铁匠铺的见闻,说着老工匠的孙子,说着自己想造“霸王枪”守护百姓的愿望。
符太后静静地听着,时不时点头回应,心里忽然觉得,自己的儿子虽然年幼,却比许多大臣都更明白“帝王”二字的含义——帝王不是要开疆拓土、建功立业,而是要守护百姓,让他们能安居、能乐业、能吃饱饭、能读上书。
夕阳透过偏殿的窗户,洒在母子俩身上,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光。柴宗训看着窗外的晚霞,心里默默念着:林姐姐,老工匠爷爷,小弟弟,我做到了,我阻止了伐唐,以后,我们会有好的枪,好的斧头,会有吃饱饭的百姓,会有能读书的孩子。
他不知道,这场阻止伐唐的风波,只是他帝王生涯的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在等着他,但此刻,他心里只有一个简单的愿望——让后周的百姓,都能过上安稳幸福的日子。而这个愿望,像一颗种子,在他心里扎下了根,慢慢发芽、生长,终将长成支撑后周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