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阿夏蹲在府门前的青石板上,听柴宗训攥着她的手,把铁匠铺里的见闻说得急声急气,连老工匠皱起的眉头、户部官员腰间晃荡的玉带都描述得一清二楚。末了,她刚要开口安抚,却见柴宗训忽然停住话头,小脸上的急切淡了些,多了丝孩童特有的执拗,像是想起了什么要紧事。
“林姐姐,”他拉了拉林阿夏的衣袖,声音比刚才低了些,却带着股认真劲儿,“刚才在铁匠铺里,我看到墙上挂着的枪头,忽然想起来一件事——我想造一把‘霸王枪’。”
“霸王枪?”林阿夏愣了愣,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柴宗训微凉的手背。她自然听过这名号,军中老卒讲古时常提,说楚霸王项羽持一杆丈八长枪,能敌千军,只是那枪的分量与规制,历来只在传说里,从未有人见过真物。她低头看向柴宗训,见他眼睛亮得像浸了星光,不像是随口说笑,便故意顺着他的话头问:“训儿想造这枪做什么?你如今还小,寻常木剑都握得费劲,这般凶名在外的兵器,可不是玩物。”
她特意唤了“训儿”而非“陛下”——此刻府中虽只有苏眉与几个女辅营兵士在侧,且都是心腹,但柴宗训方才在铁匠铺前是“富贵人家的小公子”,此刻私下与她议事,喊小名更显亲近,也能让这孩子放下“帝王”的拘谨,说些心里话。
果然,柴宗训没在意称呼,反而急着摆手:“不是玩物!我要这支枪当我的专属武器,等我长大了,拿着它守后周的疆土,像先帝那样,不让辽人、唐人欺负我们。”他说着,小手在空中虚虚比了个长枪的模样,“而且不止我一个人有,将士们也该有——林姐姐你看,今天那铁匠铺里的枪,用的都是废铁,枪头轻得像纸片,士兵们拿着这样的枪去打仗,怎么能赢?要是大家都有结实的霸王枪,就不用怕敌人的刀了!”
林阿夏心里微微一动。这孩子的想法虽带着孩童的天真,却戳中了眼下军需舞弊的要害——后周士兵缺的,从来不是“凶名在外的兵器”,而是“能保命、能杀敌的趁手家伙”。她没立刻泼冷水,反而顺着他的话往下问:“那训儿觉得,这霸王枪该是什么模样?总不能像传说里那样,一杆枪就有百八十斤重,寻常将士哪能拿得动?”
柴宗训果然被问住了,小眉头拧成了疙瘩,蹲在地上,用手指在青石板上画着:“我也不知道……但肯定不能太重。上次内侍陪我练骑射,说我现在能举得起五斤重的木弓,那长枪要是比弓重太多,我肯定拿不动。将士们力气比我大,或许能拿更重的?”
他说着,忽然抬头看向苏眉,眼睛里闪着光:“苏统领,你们女辅营的姐姐们,能拿多重的兵器?”
苏眉刚把马车安置好,闻言走过来,半蹲在柴宗训身边,语气温和:“回训儿的话,我们姐妹平日练的短刀,约莫三斤重;长枪的话,制式枪杆加铁头,差不多八斤,要是再重些,挥舞起来就费劲了,也影响出枪的速度。”
“那普通的男兵呢?”柴宗训追问。
“男兵力气大些,寻常长枪能用到十斤,要是精锐的禁军,或许能扛十二斤的枪。”苏眉想了想,补充道,“但也不能太重——打仗时要冲锋、要格挡,枪太重了,举久了胳膊会酸,反而容易被敌人趁虚而入。”
柴宗训点点头,又低头看着石板上的画,小声嘀咕:“那霸王枪就不能按项羽的来……要是给我造,就造五斤重的,枪杆用硬木,枪头要比今天铁匠铺里的厚两倍,这样戳在敌人的甲上,不会弯。给苏统领这样的姐姐造,就造八斤的,枪头再宽一点,能劈能戳。给禁军哥哥们造,就造十二斤的,枪杆长些,能捅到骑马的敌人……”
他说得认真,小手指在石板上划来划去,一会儿画个小圈代表枪头,一会儿画条长横线代表枪杆,连枪杆上该缠几层防滑的布条都想到了。林阿夏看着他专注的模样,心里又暖又酸——这孩子才九岁,本该是在宫里玩蹴鞠、放风筝的年纪,却因为身处帝王家,要操心兵器轻重、将士安危,连“造一把专属枪”的愿望里,都藏着“守护家国”的念头。
她伸手把柴宗训拉起来,拍了拍他裤脚上的灰,柔声道:“训儿想得很周全,比那些只知道贪墨银子的官员强多了。只是造枪不是简单的事,得有图纸,得选好铁料,还得让铁匠们琢磨怎么打才结实——今天那铁匠铺用的是废铁,就算按你的想法画了图,也打不出好枪来。”
柴宗训的脸垮了下来,捏着林阿夏的衣角:“那怎么办?户部的人不让铁匠用好铁,还让他们造劣质枪……”
“所以我们更要阻止伐唐。”林阿夏的语气沉了下来,眼神也变得坚定,“要是真打起来,士兵们拿着那些废铁造的枪去前线,别说杀敌了,恐怕连自己的命都保不住。明天我们去见太后,把你在铁匠铺看到的、听到的,还有你想造霸王枪的心思,都跟太后说说——太后最疼你,也最看重后周的将士,她肯定不会让户部的人胡来。”
柴宗训眼睛一亮,用力点头:“嗯!我跟林姐姐一起去!我要告诉母后,将士们需要好枪,不需要送死!”
这时,府里的管家匆匆走出来,手里捧着一个木盒:“将军,铠甲库那边送来了新的查验报告,还有几块甲片样品。”
林阿夏接过木盒,打开一看,里面放着三张纸和五块铁片。她拿起一张报告,快速扫了几眼,眉头越皱越紧——铠甲库的甲片,不仅厚度比规制薄了三成,还掺了铅块,看似沉甸甸的,实则一撞就碎;更过分的是,本该用熟铁打造的甲叶边缘,竟有不少是用生铁铸的,一碰就生锈,根本经不起磨损。
她拿起一块甲片,递到柴宗训面前:“训儿你看,这就是士兵们要穿的铠甲。你试试,能不能掰弯它。”
柴宗训伸手接过甲片,只觉得比想象中轻,他用两只手捏住甲片的两端,轻轻一用力,就听“咔”的一声,甲片竟真的弯了一道缝,边缘还掉了些铁锈渣。他愣住了,手里捏着变形的甲片,声音有些发颤:“这……这铠甲怎么这么脆?要是被敌人的刀砍到,不就碎了吗?”
“是啊,”林阿夏叹了口气,“户部的人把熟铁换成生铁,把甲片做薄,省下的银子都进了自己的腰包,哪管士兵的死活。今天你在铁匠铺看到的劣质枪,加上这些一碰就碎的铠甲,要是真伐唐,咱们的士兵就是光着身子去跟敌人拼命。”
苏眉在一旁听得脸色发白,握紧了腰间的短刀:“将军,户部这些人,简直是通敌叛国!咱们不能就这么算了!”
“当然不能。”林阿夏把甲片放回木盒,对管家道,“把这些甲片和报告收好,明天带去宫里,给太后过目。另外,再去查一下,那个在铁匠铺订枪的李大人,具体是户部哪个司的,他最近还跟哪些民间铁匠铺有往来,把证据都收集好。”
管家应声而去,林阿夏又看向柴宗训,见他还在盯着木盒里的甲片,小脸上满是难过,便伸手摸了摸他的头:“训儿别担心,明天我们把这些证据都摆在太后面前,太后一定会严惩那些贪墨的官员,也会停下伐唐的念头。等这件事了了,咱们再找最好的铁匠,按你的想法,造一把真正的霸王枪,好不好?”
柴宗训抬起头,看着林阿夏,用力点头:“好!到时候我要看着铁匠叔叔们打枪,还要在枪杆上刻上‘后周’两个字,让所有人都知道,这是咱们后周的枪,是保护百姓的枪!”
林阿夏笑了,牵着他的手往府里走:“好,都听训儿的。现在天晚了,你先去偏房歇会儿,我让厨房给你做些你爱吃的点心,等会儿咱们再合计合计,明天见了太后,该怎么说才能让她彻底打消伐唐的念头。”
柴宗训跟着林阿夏走进府里,路过庭院里的石榴树时,他忽然停住脚步,抬头看着树上挂着的几个红灯笼似的石榴,小声道:“林姐姐,我今天在铁匠铺里,还看到老工匠的孙子,跟我差不多大,在铺子里帮着递铁锤。他说他长大以后,要给爹爹打一把最结实的斧头,让爹爹能多打些农具,让村里的人都有饭吃。”
林阿夏愣了愣,随即明白过来——这孩子是把“造枪”和“让百姓有饭吃”联系到了一起。她蹲下身,与柴宗训平视,认真道:“训儿说得对,不管是造枪还是造斧头,都是为了让后周的百姓能好好过日子。士兵们拿着好枪,是为了守住家国,不让敌人来抢百姓的粮食;铁匠们打斧头,是为了让百姓能种地、砍柴,有饭吃、有柴烧。所以我们阻止伐唐,不仅是为了不让士兵送死,也是为了让百姓能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不用因为打仗而流离失所。”
柴宗训似懂非懂,但他记住了“百姓能好好过日子”这句话。他拉着林阿夏的手,继续往偏房走,小嘴里还在念叨着:“那等咱们造了霸王枪,士兵们就能守住家,百姓们就能种庄稼,老工匠的孙子也能跟他爹爹一起打斧头……”
林阿夏听着他的念叨,心里愈发坚定——无论如何,她都要阻止这场荒唐的伐唐之战。不为别的,只为了眼前这个孩子眼里的星光,为了那些在铁匠铺里默默打铁的工匠,为了后周千千万万想好好过日子的百姓。
当晚,林阿夏的书房里灯火通明。她与苏眉一起,把军需舞弊的证据一一整理好:从粮仓里掺了沙土的军粮,到兵工坊里用废铁造的枪头,再到铠甲库里一碰就碎的甲片,还有民间铁匠铺被迫打造劣质兵器的证词,满满当当堆了一桌子。柴宗训坐在一旁的小凳子上,手里拿着一块干净的木片,用小刀小心翼翼地刻着“枪”的形状,偶尔抬头,听林阿夏和苏眉讨论明天的对策,时不时还会插一句:“林姐姐,明天一定要把那个李大人订枪的事告诉母后,他那么凶,肯定不是好人!”
林阿夏每次都会笑着应下,心里却清楚——明天的宫宴,绝不会轻松。太后虽然疼柴宗训,但伐唐的提议是几位老臣共同提出的,背后还牵扯着不少朝堂势力。仅凭这些证据,或许能让太后怀疑,但要让她彻底停下伐唐的计划,还需要更有力的理由,更需要柴宗训这个“帝王亲证”的分量。
夜深了,厨房送来的点心早已凉透,柴宗训靠在小凳子上,手里还握着那块刻了一半的木枪,眼皮却开始打架。林阿夏见状,便让苏眉把他抱到偏房的床上歇息,自己则继续在书房里整理证据,直到窗外泛起鱼肚白,才揉了揉发酸的肩膀,把所有证据装进一个沉重的木匣里。
第二天清晨,天刚亮,林阿夏就带着柴宗训、苏眉,还有装满证据的木匣,往宫里赶去。马车行驶在空旷的街道上,车轮碾过青石板,发出“咕噜咕噜”的声响,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一场重要较量,敲打着前奏。
柴宗训坐在马车上,手里紧紧攥着那块刻好的木枪,心里默念着:母后,你一定要相信我,相信林姐姐,不能让士兵们拿着劣质的兵器去打仗,不能让百姓们因为打仗而受苦。我们要造最结实的霸王枪,要守住后周的家,要让所有人都能好好过日子。
马车缓缓驶进皇宫大门,停在紫宸殿外。林阿夏抱着木匣,牵着柴宗训的手,一步步走上殿阶。她知道,这场关于伐唐的争议,即将迎来最终的对决,而胜利的关键,不仅在于手中的铁证,更在于身边这个九岁孩子眼中,那份纯粹而坚定的“守护之心”。
“林姐姐,”他拉了拉林阿夏的衣袖,声音比刚才低了些,却带着股认真劲儿,“刚才在铁匠铺里,我看到墙上挂着的枪头,忽然想起来一件事——我想造一把‘霸王枪’。”
“霸王枪?”林阿夏愣了愣,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柴宗训微凉的手背。她自然听过这名号,军中老卒讲古时常提,说楚霸王项羽持一杆丈八长枪,能敌千军,只是那枪的分量与规制,历来只在传说里,从未有人见过真物。她低头看向柴宗训,见他眼睛亮得像浸了星光,不像是随口说笑,便故意顺着他的话头问:“训儿想造这枪做什么?你如今还小,寻常木剑都握得费劲,这般凶名在外的兵器,可不是玩物。”
她特意唤了“训儿”而非“陛下”——此刻府中虽只有苏眉与几个女辅营兵士在侧,且都是心腹,但柴宗训方才在铁匠铺前是“富贵人家的小公子”,此刻私下与她议事,喊小名更显亲近,也能让这孩子放下“帝王”的拘谨,说些心里话。
果然,柴宗训没在意称呼,反而急着摆手:“不是玩物!我要这支枪当我的专属武器,等我长大了,拿着它守后周的疆土,像先帝那样,不让辽人、唐人欺负我们。”他说着,小手在空中虚虚比了个长枪的模样,“而且不止我一个人有,将士们也该有——林姐姐你看,今天那铁匠铺里的枪,用的都是废铁,枪头轻得像纸片,士兵们拿着这样的枪去打仗,怎么能赢?要是大家都有结实的霸王枪,就不用怕敌人的刀了!”
林阿夏心里微微一动。这孩子的想法虽带着孩童的天真,却戳中了眼下军需舞弊的要害——后周士兵缺的,从来不是“凶名在外的兵器”,而是“能保命、能杀敌的趁手家伙”。她没立刻泼冷水,反而顺着他的话往下问:“那训儿觉得,这霸王枪该是什么模样?总不能像传说里那样,一杆枪就有百八十斤重,寻常将士哪能拿得动?”
柴宗训果然被问住了,小眉头拧成了疙瘩,蹲在地上,用手指在青石板上画着:“我也不知道……但肯定不能太重。上次内侍陪我练骑射,说我现在能举得起五斤重的木弓,那长枪要是比弓重太多,我肯定拿不动。将士们力气比我大,或许能拿更重的?”
他说着,忽然抬头看向苏眉,眼睛里闪着光:“苏统领,你们女辅营的姐姐们,能拿多重的兵器?”
苏眉刚把马车安置好,闻言走过来,半蹲在柴宗训身边,语气温和:“回训儿的话,我们姐妹平日练的短刀,约莫三斤重;长枪的话,制式枪杆加铁头,差不多八斤,要是再重些,挥舞起来就费劲了,也影响出枪的速度。”
“那普通的男兵呢?”柴宗训追问。
“男兵力气大些,寻常长枪能用到十斤,要是精锐的禁军,或许能扛十二斤的枪。”苏眉想了想,补充道,“但也不能太重——打仗时要冲锋、要格挡,枪太重了,举久了胳膊会酸,反而容易被敌人趁虚而入。”
柴宗训点点头,又低头看着石板上的画,小声嘀咕:“那霸王枪就不能按项羽的来……要是给我造,就造五斤重的,枪杆用硬木,枪头要比今天铁匠铺里的厚两倍,这样戳在敌人的甲上,不会弯。给苏统领这样的姐姐造,就造八斤的,枪头再宽一点,能劈能戳。给禁军哥哥们造,就造十二斤的,枪杆长些,能捅到骑马的敌人……”
他说得认真,小手指在石板上划来划去,一会儿画个小圈代表枪头,一会儿画条长横线代表枪杆,连枪杆上该缠几层防滑的布条都想到了。林阿夏看着他专注的模样,心里又暖又酸——这孩子才九岁,本该是在宫里玩蹴鞠、放风筝的年纪,却因为身处帝王家,要操心兵器轻重、将士安危,连“造一把专属枪”的愿望里,都藏着“守护家国”的念头。
她伸手把柴宗训拉起来,拍了拍他裤脚上的灰,柔声道:“训儿想得很周全,比那些只知道贪墨银子的官员强多了。只是造枪不是简单的事,得有图纸,得选好铁料,还得让铁匠们琢磨怎么打才结实——今天那铁匠铺用的是废铁,就算按你的想法画了图,也打不出好枪来。”
柴宗训的脸垮了下来,捏着林阿夏的衣角:“那怎么办?户部的人不让铁匠用好铁,还让他们造劣质枪……”
“所以我们更要阻止伐唐。”林阿夏的语气沉了下来,眼神也变得坚定,“要是真打起来,士兵们拿着那些废铁造的枪去前线,别说杀敌了,恐怕连自己的命都保不住。明天我们去见太后,把你在铁匠铺看到的、听到的,还有你想造霸王枪的心思,都跟太后说说——太后最疼你,也最看重后周的将士,她肯定不会让户部的人胡来。”
柴宗训眼睛一亮,用力点头:“嗯!我跟林姐姐一起去!我要告诉母后,将士们需要好枪,不需要送死!”
这时,府里的管家匆匆走出来,手里捧着一个木盒:“将军,铠甲库那边送来了新的查验报告,还有几块甲片样品。”
林阿夏接过木盒,打开一看,里面放着三张纸和五块铁片。她拿起一张报告,快速扫了几眼,眉头越皱越紧——铠甲库的甲片,不仅厚度比规制薄了三成,还掺了铅块,看似沉甸甸的,实则一撞就碎;更过分的是,本该用熟铁打造的甲叶边缘,竟有不少是用生铁铸的,一碰就生锈,根本经不起磨损。
她拿起一块甲片,递到柴宗训面前:“训儿你看,这就是士兵们要穿的铠甲。你试试,能不能掰弯它。”
柴宗训伸手接过甲片,只觉得比想象中轻,他用两只手捏住甲片的两端,轻轻一用力,就听“咔”的一声,甲片竟真的弯了一道缝,边缘还掉了些铁锈渣。他愣住了,手里捏着变形的甲片,声音有些发颤:“这……这铠甲怎么这么脆?要是被敌人的刀砍到,不就碎了吗?”
“是啊,”林阿夏叹了口气,“户部的人把熟铁换成生铁,把甲片做薄,省下的银子都进了自己的腰包,哪管士兵的死活。今天你在铁匠铺看到的劣质枪,加上这些一碰就碎的铠甲,要是真伐唐,咱们的士兵就是光着身子去跟敌人拼命。”
苏眉在一旁听得脸色发白,握紧了腰间的短刀:“将军,户部这些人,简直是通敌叛国!咱们不能就这么算了!”
“当然不能。”林阿夏把甲片放回木盒,对管家道,“把这些甲片和报告收好,明天带去宫里,给太后过目。另外,再去查一下,那个在铁匠铺订枪的李大人,具体是户部哪个司的,他最近还跟哪些民间铁匠铺有往来,把证据都收集好。”
管家应声而去,林阿夏又看向柴宗训,见他还在盯着木盒里的甲片,小脸上满是难过,便伸手摸了摸他的头:“训儿别担心,明天我们把这些证据都摆在太后面前,太后一定会严惩那些贪墨的官员,也会停下伐唐的念头。等这件事了了,咱们再找最好的铁匠,按你的想法,造一把真正的霸王枪,好不好?”
柴宗训抬起头,看着林阿夏,用力点头:“好!到时候我要看着铁匠叔叔们打枪,还要在枪杆上刻上‘后周’两个字,让所有人都知道,这是咱们后周的枪,是保护百姓的枪!”
林阿夏笑了,牵着他的手往府里走:“好,都听训儿的。现在天晚了,你先去偏房歇会儿,我让厨房给你做些你爱吃的点心,等会儿咱们再合计合计,明天见了太后,该怎么说才能让她彻底打消伐唐的念头。”
柴宗训跟着林阿夏走进府里,路过庭院里的石榴树时,他忽然停住脚步,抬头看着树上挂着的几个红灯笼似的石榴,小声道:“林姐姐,我今天在铁匠铺里,还看到老工匠的孙子,跟我差不多大,在铺子里帮着递铁锤。他说他长大以后,要给爹爹打一把最结实的斧头,让爹爹能多打些农具,让村里的人都有饭吃。”
林阿夏愣了愣,随即明白过来——这孩子是把“造枪”和“让百姓有饭吃”联系到了一起。她蹲下身,与柴宗训平视,认真道:“训儿说得对,不管是造枪还是造斧头,都是为了让后周的百姓能好好过日子。士兵们拿着好枪,是为了守住家国,不让敌人来抢百姓的粮食;铁匠们打斧头,是为了让百姓能种地、砍柴,有饭吃、有柴烧。所以我们阻止伐唐,不仅是为了不让士兵送死,也是为了让百姓能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不用因为打仗而流离失所。”
柴宗训似懂非懂,但他记住了“百姓能好好过日子”这句话。他拉着林阿夏的手,继续往偏房走,小嘴里还在念叨着:“那等咱们造了霸王枪,士兵们就能守住家,百姓们就能种庄稼,老工匠的孙子也能跟他爹爹一起打斧头……”
林阿夏听着他的念叨,心里愈发坚定——无论如何,她都要阻止这场荒唐的伐唐之战。不为别的,只为了眼前这个孩子眼里的星光,为了那些在铁匠铺里默默打铁的工匠,为了后周千千万万想好好过日子的百姓。
当晚,林阿夏的书房里灯火通明。她与苏眉一起,把军需舞弊的证据一一整理好:从粮仓里掺了沙土的军粮,到兵工坊里用废铁造的枪头,再到铠甲库里一碰就碎的甲片,还有民间铁匠铺被迫打造劣质兵器的证词,满满当当堆了一桌子。柴宗训坐在一旁的小凳子上,手里拿着一块干净的木片,用小刀小心翼翼地刻着“枪”的形状,偶尔抬头,听林阿夏和苏眉讨论明天的对策,时不时还会插一句:“林姐姐,明天一定要把那个李大人订枪的事告诉母后,他那么凶,肯定不是好人!”
林阿夏每次都会笑着应下,心里却清楚——明天的宫宴,绝不会轻松。太后虽然疼柴宗训,但伐唐的提议是几位老臣共同提出的,背后还牵扯着不少朝堂势力。仅凭这些证据,或许能让太后怀疑,但要让她彻底停下伐唐的计划,还需要更有力的理由,更需要柴宗训这个“帝王亲证”的分量。
夜深了,厨房送来的点心早已凉透,柴宗训靠在小凳子上,手里还握着那块刻了一半的木枪,眼皮却开始打架。林阿夏见状,便让苏眉把他抱到偏房的床上歇息,自己则继续在书房里整理证据,直到窗外泛起鱼肚白,才揉了揉发酸的肩膀,把所有证据装进一个沉重的木匣里。
第二天清晨,天刚亮,林阿夏就带着柴宗训、苏眉,还有装满证据的木匣,往宫里赶去。马车行驶在空旷的街道上,车轮碾过青石板,发出“咕噜咕噜”的声响,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一场重要较量,敲打着前奏。
柴宗训坐在马车上,手里紧紧攥着那块刻好的木枪,心里默念着:母后,你一定要相信我,相信林姐姐,不能让士兵们拿着劣质的兵器去打仗,不能让百姓们因为打仗而受苦。我们要造最结实的霸王枪,要守住后周的家,要让所有人都能好好过日子。
马车缓缓驶进皇宫大门,停在紫宸殿外。林阿夏抱着木匣,牵着柴宗训的手,一步步走上殿阶。她知道,这场关于伐唐的争议,即将迎来最终的对决,而胜利的关键,不仅在于手中的铁证,更在于身边这个九岁孩子眼中,那份纯粹而坚定的“守护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