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南唐与后周正式结盟,不是一次而是第三次,起盟开始!-《燕云望:后周与辽的未战之盟》

  第三百六十三章 三度缔盟定共心

  宣州城的炊烟终于洗去了连日的血腥,城楼上的“周”字大旗在晨光中舒展,映得林阿夏肩头的银甲泛着温润的光。她刚与郭崇巡查完修补一新的城防,柳如眉便捧着一封密封的信函匆匆而来,语气带着几分凝重:“将军,南唐使者再次到访,这次带来了李煜亲写的书信,说是有要事求见。”

  郭崇眉头一蹙,将手中的城防图往案上一放:“这李煜葫芦里又卖的什么药?前几日还与吴越联军攻城,如今倒好,反倒主动递信来了。”

  林阿夏接过信函,指尖触到封口处的南唐玉玺印记,沉吟道:“想来是联军溃败后,吴越对南唐并未兑现承诺,反而暗中吞并了此前约定的两座县城,李煜这才慌了神。”她拆开信函,逐字细读,目光渐渐沉了下来。

  信中,李煜言辞恳切,先是痛陈吴越的背信弃义,称其“借同盟之名,行吞并之实”,再回顾显德七年至八年上半年,赵匡胤突然夺权、后周局势动荡时,南唐与后周两次结盟共渡难关的过往,字里行间满是悔意。末了,他明确提出希望与后周第三次缔结盟约,共讨吴越,还特意提及会另派使者携带国书前往洛阳,面呈符太后。

  “第三次结盟?”郭崇凑过来看完信,语气中满是疑虑,“前两次盟约,一次因赵匡胤夺权引发的内乱被迫搁置,一次被你南唐私下与吴越的勾结所破坏,这样的盟约,能作数吗?”

  林阿夏将信函放在案上,指尖轻轻敲击着案面:“郭将军所言极是,但我们如今的处境,也容不得轻易拒绝。宣州守军虽胜,却也伤亡过半,粮草仅够支撑月余,而北方契丹虽仍是盟友,却始终虎视眈眈,中枢援军迟迟难以抽调。李煜此刻主动结盟,固然是走投无路,却也给了我们一个稳固东南的机会。”

  她顿了顿,继续分析:“史书所载,南唐与吴越的盟约本就建立在‘唇齿相依’的权宜之计上,周世宗时期,吴越依附后周,多次袭扰南唐边境,两国早已积怨深厚。此次李煜与吴越结盟,不过是想借吴越之力制衡我们,如今目的落空,反遭反噬,他必然深知,唯有依靠后周,才能保住南唐的疆土。”

  郭崇沉默片刻,终是颔首:“你说得有道理。但结盟之事非同小可,我们需定下严苛的条款,绝不能再重蹈覆辙。”

  “这是自然。”林阿夏眼中闪过一丝果决,“我已让人传令女辅营,从今日起,全军严守三条规矩:其一,与南唐将士接触时,不得泄露城防部署与兵力虚实;其二,凡南唐送来的物资,必须经过三道查验,谨防夹带私物或奸细;其三,若遇南唐军队异动,无需请示,可先行戒备,再上报中枢。”

  柳如眉立刻应声:“属下这就去传达命令,确保每位姐妹都牢记在心。”

  当日午后,南唐使者便在议事厅见到了林阿夏与郭崇。使者将李煜的国书副本呈上,补充道:“我主已派心腹大臣携带正式国书前往洛阳,面见符太后。此次结盟,我主是真心实意,绝无半分二心。若后周应允,南唐愿将宣州以南的两座县城划归后周管辖,作为结盟的诚意。”

  郭崇冷哼一声:“诚意不是靠嘴说的,也不是靠几座县城就能证明的。前几日联军攻城,南唐将士的刀枪,可没少沾我们后周将士的血。”

  使者面色一窘,连忙解释:“那都是吴越的诡计,我主也是被蒙蔽了。如今吴越已露出獠牙,若不联手遏制,他日必成两国共同的祸患。”

  林阿夏摆了摆手,打断了使者的话:“结盟之事,需由中枢定夺。我们会将你的来意如实上报,在此之前,你可在城中暂住,静候消息。”

  与此同时,洛阳皇宫的紫宸殿内,符太后正手持李煜的国书,眉头微蹙。九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坐在御座上,小手攥着衣角,好奇地看着母后神色凝重的模样。殿外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金砖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却驱不散殿内的几分沉郁。

  “太后,南唐此次结盟,怕是权宜之计。”丞相范质上前一步,躬身道,“李煜此人,虽有文才,却优柔寡断,此前两次结盟均未能坚守——显德七年赵匡胤夺权时,南唐曾因内部争议延误援军;去年上半年又暗通吴越,如今形势危急才再次求盟,一旦局势缓和,难保不会再生异心。”

  符太后轻轻摩挲着国书的边缘,声音沉稳:“范丞相所言极是,但我们也不得不考虑现实。北方契丹虽为盟友,却始终心怀叵测,后蜀与北汉在西线蠢蠢欲动,若东南再不稳定,我朝将腹背受敌。李煜既然主动求盟,我们不妨顺水推舟,只是这盟约的条款,必须严苛。”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殿内的文武大臣:“传我懿旨,给李煜回信。告诉他,后周可以应允第三次结盟,但有三个条件:其一,南唐需立刻撤回与吴越接壤的所有军队,并交出此前联军作战时俘获的后周将士;其二,结盟期间,南唐的军事调动需提前告知后周,不得私下与其他割据势力往来;其三,若此次南唐再敢背约,后周将即刻出兵,直捣南昌。”

  说到此处,符太后的语气陡然加重:“另外,在信中写明,显德七年至八年上半年,若不是南唐在关键时刻出兵相助,后周未必能顺利稳住局势,这份情谊我们铭记在心,也希望李煜能不忘初心,莫要再被私利蒙蔽。”

  范质心中一叹,躬身领命:“太后英明,臣这就安排人拟写回信。”

  三日后,南昌皇宫内,李煜手持符太后的回信,反复读了数遍,嘴角终于露出一丝苦笑。他将信纸放在案上,对身旁的内侍道:“这个符太后,当真是刀子嘴豆腐心啊。”

  内侍躬身道:“陛下,后周提出的条件虽严苛,但也算是给了我们一条生路。如今吴越步步紧逼,后蜀、北汉又蠢蠢欲动,若不与后周结盟,南唐危矣。”

  李煜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你说得对,是我之前糊涂,错信了吴越。想当年赵匡胤夺权,天下大乱,是后周与我们并肩稳住了东南;去年上半年,我们联手抗击叛乱势力,何等痛快,可我偏偏被吴越的甜言蜜语迷惑,才有了今日之祸。这一次,我定要坚守盟约,与后周共抗强敌。”

  他走到案前,亲自研墨铺纸,提笔写信。刚写下“辽”字,便猛地停住,眉头紧锁。如今辽仍是盟友,提及此事反倒不妥,他将写废的纸揉成团,扔进纸篓,重新提笔。

  这封信,他写得格外郑重。先是细数了显德七年至八年上半年两次结盟的渊源,坦言前两次的遗憾与自己的过错——“显德七年内乱,南唐迟援,是我之过;去年暗通吴越,更是我糊涂至极”,再明确表示此次结盟“绝无二心,若有违背,愿听后周处置,绝无半句怨言”。他还特意提及昔日联手作战的岁月,称“那段并肩御敌、酣畅淋漓的日子,是南唐上下难以忘怀的记忆”,最后承诺会立刻调兵配合后周,夹击吴越。

  写完信,李煜仔细检查了三遍,确认无误后,盖上玉玺,交给心腹斥候:“务必将此信安全送到洛阳,亲手交给符太后。告诉她,南唐这次的盟约,是用国祚担保的。”

  斥候领命而去,李煜站在窗前,望着远处的秦淮河,心中百感交集。他想起显德七年,赵匡胤夺权的消息传来,南唐上下人心惶惶,是后周派来使者,以盟约为誓,稳定了局势;想起去年上半年,两军联手,将叛乱势力打得节节败退,那时的战场,何等痛快。可他一时猪油蒙心,想借吴越之力扩张疆土,反倒引火烧身。如今想来,唯有与后周结盟,才是南唐唯一的出路。

  他知道,这第三次结盟,不仅关乎南唐的存亡,更关乎整个东南的局势。若能成功,南唐或许能摆脱困境;若再失败,等待南唐的,必将是灭顶之灾。

  洛阳城收到李煜的回信时,宣州的援军也终于抵达。林阿夏与郭崇看着城下浩浩荡荡的禁军,心中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一半。此时,符太后的懿旨也随之传来:批准与南唐第三次缔结盟约,命林阿夏与郭崇率领宣州守军,配合南唐军队,共同讨伐吴越。

  议事厅内,林阿夏展开懿旨,朗声宣读。将士们听到消息后,纷纷欢呼雀跃。郭崇走到林阿夏身边,笑道:“看来,这场仗,我们终于可以不再孤军奋战了。”

  林阿夏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盟约已成,但我们仍不能掉以轻心。传令下去,全军做好准备,三日后,与南唐军队在宣州城外会师,共击吴越!”

  “遵命!”将士们齐声应和,声音震彻云霄。

  三日后的清晨,宣州城外的平原上,后周与南唐的军队分列两侧,旗帜鲜明。林阿夏一身银甲,手持长剑,立于后周军阵前;南唐将领则率领大军缓缓走来,手中高举着两国共同绘制的作战地图。

  李煜的使者再次上前,高声宣读结盟誓词:“南唐与后周,三度缔盟,同心同德,共讨吴越。忆昔显德危难之际,两军并肩,浴血奋战;今再携手,必诛叛逆。凡违约者,天下共诛之!”

  誓词声落,两军将士齐声高呼,声浪直冲云霄。林阿夏看着眼前的联军,心中清楚,这场战争的胜负,不仅关乎两座城池的得失,更关乎整个乱世的走向。而这第三次结盟,便是终结东南纷争的关键一步。

  她勒马向前,与南唐将领相视一眼,同时拔出佩剑,指向吴越的方向:“进军!”

  马蹄声震天,刀枪如林,两支曾经敌对、却也曾并肩作战的军队,此刻终于再次携手,朝着共同的敌人,发起了猛烈的进攻。阳光洒在他们的铠甲上,映出一片耀眼的光芒,仿佛预示着这场乱世终将迎来终结的曙光。

  而远在洛阳的符太后,站在皇宫的城楼上,望着东南方向,轻轻叹了口气:“李煜,希望你这次,能守住你的承诺。”九岁的柴宗训拉着她的衣角,似懂非懂地问道:“母后,我们会打赢吗?”

  符太后蹲下身,抚摸着儿子的头,眼中满是坚定:“会的,因为我们站在正义的一边,更因为我们有无数像林将军那样的勇士,为了守护疆土,不惜牺牲一切。”

  这场三度缔盟的征程,就此正式拉开序幕。往后的日子里,后周与南唐的将士们将并肩作战,用鲜血和勇气,书写一段属于五代十国的传奇篇章。而林阿夏与她的女辅营,也将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战争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