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崖口风凉问“羊”声
秋阳渐渐西斜,崖口的风裹着草屑掠过,把方才紧绷的空气吹得软了些。李诚带来的残兵们围着热汤小口啜饮,女兵们穿梭其间,给伤员更换渗血的布条,陶碗碰撞的轻响、低低的交谈声,慢慢织成一片细碎的暖意。王奎正和赵彦超蹲在粮车旁,对着一张皱巴巴的地图低声商议——上面用炭笔圈着济州到洛阳的路线,红痕标出辽人骑兵活动的范围,两人时不时用手指点着某处,眉头紧锁着盘算驰援的时辰。
林阿夏刚把最后一包伤药递给禁军的医兵,转身就见小兰抱着个水囊站在不远处,小眉头皱得像拧住的布团,眼神却直勾勾地盯着她,显然是等了好一会儿。林阿夏心里软了软,走过去揉了揉她的头发:“怎么不去歇着?方才跑前跑后递水,不累吗?”
小兰摇摇头,小手攥着水囊带子,指尖都泛了白,过了好一会儿才小声开口:“姐姐,你刚才站在这里发呆,是还在想李校尉说的济州的事吗?”她抬头看着林阿夏,眼里带着点故作镇定的认真,“你别担心,我听赵统领说,洛阳的陛下肯定会派援军的,符太后那么厉害,一定能撑到援军来的。”
林阿夏看着她明明自己也怕,却还反过来安慰人的模样,鼻头忽然有些发酸。她拉着小兰走到崖边一棵老槐树下,靠着粗糙的树干坐下,风把树叶吹得沙沙响,遮住了远处的人声。“姐姐知道,”林阿夏轻声道,指尖拂过小兰脸颊上沾着的草屑,“咱们后周的弟兄都在硬撑,李校尉能带着人活下来,符太后能守到现在,都不容易,肯定能等到援军的。”
小兰点点头,可眉头还是没舒展开,像是有块石头压在心里。她低头抠了抠水囊上磨破的边缘,沉默了好一会儿,才像是下定了决心似的,抬头看向林阿夏,声音里带着点怯生生的困惑:“姐姐,我有个事想问你,又怕你觉得我不懂事……”
“你说,”林阿夏握着她的手,指尖传来的暖意让小兰安心了些,“不管什么事,姐姐都跟你说。”
“就是……不久前咱们还在躲联军游骑的时候,”小兰的声音压得更低了,眼睛盯着自己的鞋尖,“王校尉跟赵统领说话,我不小心听到了一句,他说‘要是被胡人抓住,女眷们怕是要沦为两脚羊’……当时我不敢问,后来总想起这句话,可我一直不明白,‘两脚羊’是什么意思啊?”
她顿了顿,抬起头,眼里满是孩童特有的纯粹的困惑,可那困惑里又藏着一丝隐约的恐惧:“羊是四只脚的,咱们人是两只脚,怎么会叫‘两脚羊’呢?还有,王校尉说‘女眷要沦为胡人的餐’,‘餐’不就是吃的东西吗?为什么……为什么我们女孩子会变成胡人的吃的啊?是不是胡人都爱吃人啊?”
最后一句话问出口时,小兰的声音已经带上了点颤抖,眼里的困惑渐渐被恐惧取代。她想起之前遇到的联军游骑,那些人脸上的刀疤、眼里的凶光,还有他们看到女辅营时发出的怪笑,心脏就忍不住往下沉——要是真被抓住,真的会像王校尉说的那样吗?
林阿夏听到“两脚羊”这三个字时,身体猛地一僵,指尖的暖意瞬间凉了下去。她怎么忘了,小兰虽然跟着队伍走了这么久,见过战场的残酷,可终究还是个半大的孩子,不懂那些藏在“两脚羊”三个字背后的、比刀剑更残忍的黑暗。
风从崖下吹上来,带着秋凉,林阿夏把小兰往怀里搂了搂,让她靠在自己的肩膀上,声音放得极轻,却又带着不得不说的沉重:“小兰,‘两脚羊’不是真的羊,是那些胡人对咱们汉人的称呼,尤其是对女人和孩子的称呼——在他们眼里,咱们不是人,是像羊一样可以被宰杀、被吃掉的牲畜。”
“被吃掉?”小兰的身体瞬间绷紧了,声音也变尖了些,“真的会吃人吗?他们为什么要吃人啊?”
林阿夏闭上眼睛,脑海里闪过小时候听村里老人说过的故事——那些战乱年代里,胡人南下劫掠,把抓到的汉人当作粮食,尤其是女人,不仅要做苦役,还要被当作“肉脯”。她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寒意,尽量用平静的语气解释:“不是所有胡人都吃人,可有些胡人部落,比如之前李校尉说的辽人,还有更北边的一些部族,他们常年在草原上生活,有时候遇到天灾,草枯死了,牛羊都饿死了,就会南下劫掠咱们中原的粮食和人口。”
“可他们为什么要吃人呢?”小兰还是不懂,眼泪已经在眼眶里打转,“粮食不够可以抢粮食啊,为什么要吃人?”
“因为有时候,抢粮食太难了,”林阿夏的声音有些沙哑,“中原的城池有城墙,他们打不下来,就会抓路上的百姓。对他们来说,百姓不仅能当奴隶干活,还能在没有粮食的时候,当作‘活粮食’——尤其是女人和孩子,力气小,容易控制,就成了他们眼里最‘好用’的‘两脚羊’。”
她想起史书里记载的那些事——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胡人入主中原,把汉人当作牲畜宰杀,甚至把女人称作“秀色”,当作食物分食;还有南北朝时期,羯族建立的后赵,更是把“两脚羊”当作军队的补给,行军时带着俘虏,饿了就杀来吃。这些事,她原本不想告诉小兰,可既然孩子问了,就不能骗她,只能用她能听懂的话,一点点说清楚。
“史书里记着,好多年前,有个叫石勒的胡人首领,他带着军队打仗,没有粮食的时候,就把抓到的汉人杀了,腌成肉干带着走,”林阿夏轻声道,指尖轻轻拍着小兰的背,像是在安抚她颤抖的身体,“还有更早些时候,草原上的匈奴人南下,也常把女人和孩子当作‘食物’,他们说‘汉人女子的肉最嫩,像羔羊一样’,所以才叫‘两脚羊’。”
“那……那辽人也会这样吗?”小兰的声音已经带上了哭腔,眼泪终于掉了下来,砸在林阿夏的衣襟上,“李校尉说辽人勾连联军,要是咱们被辽人抓住,是不是也会……也会被他们吃掉啊?”
林阿夏连忙擦去她的眼泪,把她抱得更紧了些:“不会的,小兰,咱们不会被抓住的。”她的声音很坚定,像是在给自己打气,也像是在给小兰信心,“咱们现在离洛阳越来越近,很快就能回到自己人的地盘,陛下会派援军去济州,把辽人和联军赶出去。而且王校尉、赵统领,还有咱们女辅营的姐妹们,都会保护你,不会让你被胡人抓住的。”
“可是……可是史书里那些人,不也被保护了吗?为什么还是会被吃掉啊?”小兰哽咽着,心里的恐惧像是散不开的雾,“是不是只要有胡人在,咱们女孩子就会有危险?”
林阿夏沉默了片刻,她知道不能骗孩子说“没有危险”,因为战场本就是残酷的,胡人带来的威胁也真实存在。她轻轻抚摸着小兰的头发,声音里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沉静:“小兰,危险是有的,就像咱们走在路上会遇到风雨一样。可是你看,咱们遇到风雨的时候,会找地方躲起来,会互相帮忙撑伞;遇到敌人的时候,咱们的弟兄会拿起刀枪保护咱们,咱们女辅营也会帮忙照顾伤员、传递消息,不是吗?”
她指着远处正在给伤员喂汤的春风和几个女兵,又指了指蹲在粮车旁商议的王奎和赵彦超:“你看,春风姐姐在给伤员喂药,王校尉在想办法赶去洛阳,大家都在努力,都在保护彼此。那些胡人虽然凶,可他们人少,咱们后周的人多,只要咱们团结在一起,就不怕他们,更不会让他们把咱们当作‘两脚羊’。”
小兰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春风正笑着给一个年轻的士兵擦脸,那士兵虽然胳膊受了伤,却也笑着点头;王校尉和赵彦超站起来,对着远处的士兵们喊话,虽然听不清说什么,可那些士兵们的腰杆都挺得笔直,眼里没有了之前的疲惫,多了些坚定的光。
小兰的眼泪慢慢止住了,她吸了吸鼻子,紧紧攥住林阿夏的手:“姐姐,我知道了。我以后也要像你和春风姐姐一样,好好学包扎,好好递水,不给大家添麻烦,还要保护更小的妹妹们,不让胡人抓住我们。”
林阿夏看着她眼里重新燃起的光,心里的沉重渐渐散去了些。她抬手擦去小兰脸上的泪痕,笑着点头:“好,咱们一起努力。等把辽人和联军赶出去,咱们就能回到家乡,种庄稼,纺线,再也不用躲躲藏藏,再也不用听‘两脚羊’这样的话了。”
风又吹过老槐树,树叶沙沙响,像是在应和着她们的话。远处,夕阳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给崖口的草地、粮车,还有忙碌的人们都镀上了一层暖光。小兰靠在林阿夏的肩膀上,看着那片暖光,心里的恐惧慢慢被驱散了——她知道,只要大家都在一起,只要都不放弃,就一定能等到那一天。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林阿夏抬头看去,只见两个斥候骑着马从洛阳方向赶来,速度极快,显然是带了消息。赵彦超和王奎已经迎了上去,周围的士兵们也都停下了手里的活,目光齐刷刷地投向那边——洛阳的消息,终于来了。
小兰也坐直了身子,眼里满是期待:“姐姐,是不是援军的消息啊?”
林阿夏握紧她的手,看着远处越来越近的斥候,轻声道:“说不定是,咱们等着看。”
风里的秋凉似乎被夕阳的暖意驱散了些,崖口的空气里,又重新燃起了一丝希望的光。所有人都在等着,等着来自洛阳的消息,等着那支能救济州、能赶跑辽人的援军——等着再也不用提心吊胆,再也不用害怕“两脚羊”这三个字的那一天。
秋阳渐渐西斜,崖口的风裹着草屑掠过,把方才紧绷的空气吹得软了些。李诚带来的残兵们围着热汤小口啜饮,女兵们穿梭其间,给伤员更换渗血的布条,陶碗碰撞的轻响、低低的交谈声,慢慢织成一片细碎的暖意。王奎正和赵彦超蹲在粮车旁,对着一张皱巴巴的地图低声商议——上面用炭笔圈着济州到洛阳的路线,红痕标出辽人骑兵活动的范围,两人时不时用手指点着某处,眉头紧锁着盘算驰援的时辰。
林阿夏刚把最后一包伤药递给禁军的医兵,转身就见小兰抱着个水囊站在不远处,小眉头皱得像拧住的布团,眼神却直勾勾地盯着她,显然是等了好一会儿。林阿夏心里软了软,走过去揉了揉她的头发:“怎么不去歇着?方才跑前跑后递水,不累吗?”
小兰摇摇头,小手攥着水囊带子,指尖都泛了白,过了好一会儿才小声开口:“姐姐,你刚才站在这里发呆,是还在想李校尉说的济州的事吗?”她抬头看着林阿夏,眼里带着点故作镇定的认真,“你别担心,我听赵统领说,洛阳的陛下肯定会派援军的,符太后那么厉害,一定能撑到援军来的。”
林阿夏看着她明明自己也怕,却还反过来安慰人的模样,鼻头忽然有些发酸。她拉着小兰走到崖边一棵老槐树下,靠着粗糙的树干坐下,风把树叶吹得沙沙响,遮住了远处的人声。“姐姐知道,”林阿夏轻声道,指尖拂过小兰脸颊上沾着的草屑,“咱们后周的弟兄都在硬撑,李校尉能带着人活下来,符太后能守到现在,都不容易,肯定能等到援军的。”
小兰点点头,可眉头还是没舒展开,像是有块石头压在心里。她低头抠了抠水囊上磨破的边缘,沉默了好一会儿,才像是下定了决心似的,抬头看向林阿夏,声音里带着点怯生生的困惑:“姐姐,我有个事想问你,又怕你觉得我不懂事……”
“你说,”林阿夏握着她的手,指尖传来的暖意让小兰安心了些,“不管什么事,姐姐都跟你说。”
“就是……不久前咱们还在躲联军游骑的时候,”小兰的声音压得更低了,眼睛盯着自己的鞋尖,“王校尉跟赵统领说话,我不小心听到了一句,他说‘要是被胡人抓住,女眷们怕是要沦为两脚羊’……当时我不敢问,后来总想起这句话,可我一直不明白,‘两脚羊’是什么意思啊?”
她顿了顿,抬起头,眼里满是孩童特有的纯粹的困惑,可那困惑里又藏着一丝隐约的恐惧:“羊是四只脚的,咱们人是两只脚,怎么会叫‘两脚羊’呢?还有,王校尉说‘女眷要沦为胡人的餐’,‘餐’不就是吃的东西吗?为什么……为什么我们女孩子会变成胡人的吃的啊?是不是胡人都爱吃人啊?”
最后一句话问出口时,小兰的声音已经带上了点颤抖,眼里的困惑渐渐被恐惧取代。她想起之前遇到的联军游骑,那些人脸上的刀疤、眼里的凶光,还有他们看到女辅营时发出的怪笑,心脏就忍不住往下沉——要是真被抓住,真的会像王校尉说的那样吗?
林阿夏听到“两脚羊”这三个字时,身体猛地一僵,指尖的暖意瞬间凉了下去。她怎么忘了,小兰虽然跟着队伍走了这么久,见过战场的残酷,可终究还是个半大的孩子,不懂那些藏在“两脚羊”三个字背后的、比刀剑更残忍的黑暗。
风从崖下吹上来,带着秋凉,林阿夏把小兰往怀里搂了搂,让她靠在自己的肩膀上,声音放得极轻,却又带着不得不说的沉重:“小兰,‘两脚羊’不是真的羊,是那些胡人对咱们汉人的称呼,尤其是对女人和孩子的称呼——在他们眼里,咱们不是人,是像羊一样可以被宰杀、被吃掉的牲畜。”
“被吃掉?”小兰的身体瞬间绷紧了,声音也变尖了些,“真的会吃人吗?他们为什么要吃人啊?”
林阿夏闭上眼睛,脑海里闪过小时候听村里老人说过的故事——那些战乱年代里,胡人南下劫掠,把抓到的汉人当作粮食,尤其是女人,不仅要做苦役,还要被当作“肉脯”。她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寒意,尽量用平静的语气解释:“不是所有胡人都吃人,可有些胡人部落,比如之前李校尉说的辽人,还有更北边的一些部族,他们常年在草原上生活,有时候遇到天灾,草枯死了,牛羊都饿死了,就会南下劫掠咱们中原的粮食和人口。”
“可他们为什么要吃人呢?”小兰还是不懂,眼泪已经在眼眶里打转,“粮食不够可以抢粮食啊,为什么要吃人?”
“因为有时候,抢粮食太难了,”林阿夏的声音有些沙哑,“中原的城池有城墙,他们打不下来,就会抓路上的百姓。对他们来说,百姓不仅能当奴隶干活,还能在没有粮食的时候,当作‘活粮食’——尤其是女人和孩子,力气小,容易控制,就成了他们眼里最‘好用’的‘两脚羊’。”
她想起史书里记载的那些事——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胡人入主中原,把汉人当作牲畜宰杀,甚至把女人称作“秀色”,当作食物分食;还有南北朝时期,羯族建立的后赵,更是把“两脚羊”当作军队的补给,行军时带着俘虏,饿了就杀来吃。这些事,她原本不想告诉小兰,可既然孩子问了,就不能骗她,只能用她能听懂的话,一点点说清楚。
“史书里记着,好多年前,有个叫石勒的胡人首领,他带着军队打仗,没有粮食的时候,就把抓到的汉人杀了,腌成肉干带着走,”林阿夏轻声道,指尖轻轻拍着小兰的背,像是在安抚她颤抖的身体,“还有更早些时候,草原上的匈奴人南下,也常把女人和孩子当作‘食物’,他们说‘汉人女子的肉最嫩,像羔羊一样’,所以才叫‘两脚羊’。”
“那……那辽人也会这样吗?”小兰的声音已经带上了哭腔,眼泪终于掉了下来,砸在林阿夏的衣襟上,“李校尉说辽人勾连联军,要是咱们被辽人抓住,是不是也会……也会被他们吃掉啊?”
林阿夏连忙擦去她的眼泪,把她抱得更紧了些:“不会的,小兰,咱们不会被抓住的。”她的声音很坚定,像是在给自己打气,也像是在给小兰信心,“咱们现在离洛阳越来越近,很快就能回到自己人的地盘,陛下会派援军去济州,把辽人和联军赶出去。而且王校尉、赵统领,还有咱们女辅营的姐妹们,都会保护你,不会让你被胡人抓住的。”
“可是……可是史书里那些人,不也被保护了吗?为什么还是会被吃掉啊?”小兰哽咽着,心里的恐惧像是散不开的雾,“是不是只要有胡人在,咱们女孩子就会有危险?”
林阿夏沉默了片刻,她知道不能骗孩子说“没有危险”,因为战场本就是残酷的,胡人带来的威胁也真实存在。她轻轻抚摸着小兰的头发,声音里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沉静:“小兰,危险是有的,就像咱们走在路上会遇到风雨一样。可是你看,咱们遇到风雨的时候,会找地方躲起来,会互相帮忙撑伞;遇到敌人的时候,咱们的弟兄会拿起刀枪保护咱们,咱们女辅营也会帮忙照顾伤员、传递消息,不是吗?”
她指着远处正在给伤员喂汤的春风和几个女兵,又指了指蹲在粮车旁商议的王奎和赵彦超:“你看,春风姐姐在给伤员喂药,王校尉在想办法赶去洛阳,大家都在努力,都在保护彼此。那些胡人虽然凶,可他们人少,咱们后周的人多,只要咱们团结在一起,就不怕他们,更不会让他们把咱们当作‘两脚羊’。”
小兰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春风正笑着给一个年轻的士兵擦脸,那士兵虽然胳膊受了伤,却也笑着点头;王校尉和赵彦超站起来,对着远处的士兵们喊话,虽然听不清说什么,可那些士兵们的腰杆都挺得笔直,眼里没有了之前的疲惫,多了些坚定的光。
小兰的眼泪慢慢止住了,她吸了吸鼻子,紧紧攥住林阿夏的手:“姐姐,我知道了。我以后也要像你和春风姐姐一样,好好学包扎,好好递水,不给大家添麻烦,还要保护更小的妹妹们,不让胡人抓住我们。”
林阿夏看着她眼里重新燃起的光,心里的沉重渐渐散去了些。她抬手擦去小兰脸上的泪痕,笑着点头:“好,咱们一起努力。等把辽人和联军赶出去,咱们就能回到家乡,种庄稼,纺线,再也不用躲躲藏藏,再也不用听‘两脚羊’这样的话了。”
风又吹过老槐树,树叶沙沙响,像是在应和着她们的话。远处,夕阳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给崖口的草地、粮车,还有忙碌的人们都镀上了一层暖光。小兰靠在林阿夏的肩膀上,看着那片暖光,心里的恐惧慢慢被驱散了——她知道,只要大家都在一起,只要都不放弃,就一定能等到那一天。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林阿夏抬头看去,只见两个斥候骑着马从洛阳方向赶来,速度极快,显然是带了消息。赵彦超和王奎已经迎了上去,周围的士兵们也都停下了手里的活,目光齐刷刷地投向那边——洛阳的消息,终于来了。
小兰也坐直了身子,眼里满是期待:“姐姐,是不是援军的消息啊?”
林阿夏握紧她的手,看着远处越来越近的斥候,轻声道:“说不定是,咱们等着看。”
风里的秋凉似乎被夕阳的暖意驱散了些,崖口的空气里,又重新燃起了一丝希望的光。所有人都在等着,等着来自洛阳的消息,等着那支能救济州、能赶跑辽人的援军——等着再也不用提心吊胆,再也不用害怕“两脚羊”这三个字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