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祥瑞:暂缓之下,暗涌之谋
渝关城头的风裹着砂砾,刮得守军甲胄“哗啦”作响。副校尉李满攥着封皱巴巴的密信,指尖泛白——信是江南叛军昨夜递来的,言明“若可调渝关三成兵力南下,必以燕云粮草相赠”,末尾还画着个他再熟悉不过的家族徽记。
“校尉,真要回信?”亲兵压低声音,目光扫过远处辽军的了望塔,“太后三日前才传密令,‘无手谕不得调一兵一卒’,咱们要是动了,赵都虞候的五千人就在五十里外,怕是……”
李满猛地将密信按在箭垛上,喉结滚动:“辽人在幽州增了三万兵,耶律璟盯着渝关不是一天两天了。叛军说能借粮草,只要守住关隘,太后未必会怪罪……”话没说完,远处忽然传来马蹄声,尘土在官道尽头扬起一道灰线——是赵承业的队伍到了。
与此同时,汴梁政事堂内,符祥瑞正将另一份密报推给几位大臣。纸上朱批的字迹力透纸背,记录着汴梁街巷流传的谣言:“太后弃边疆、保中原,渝关守军已私通辽人”。
“诸位可知,这谣言是谁在传?”符祥瑞指尖点着密报末尾的落款,“是汴梁残余宋军与江南叛军勾连,他们算准咱们刚灭大宋、军心未稳,想借‘护疆’之名诱渝关守军调防——一旦关隘失守,辽军便可长驱直入,到那时,咱们才是真的腹背受敌。”
户部尚书周明远豁然起身:“难怪昨日收到渝关急报,说守军军心浮动!臣还以为是辽人施压所致,竟有内贼在背后搅局!”
“所以进军辽境之事,必须暂缓。”符祥瑞走到舆图前,红笔在渝关与幽州交界的线上重重画了个圈,“当务之急是先清内患,再固边疆。第一步,传我密令,严令渝关守军‘无太后手谕,任何人不得调动一兵一卒’;派殿前司都虞候赵承业领兵五千,星夜前往渝关,一是协助守军加固城防,二是暗中核查将领动向,若有通敌者,先斩后奏。”
兵部尚书李从善接过密令,眉头紧锁:“可辽军在幽州虎视眈眈,咱们只守不攻,会不会让耶律璟觉得咱们怕了?”
“怕?”符祥瑞抬眸,眼中闪过一丝锐利,“耶律璟最是多疑,咱们越是‘按兵不动’,他越会琢磨咱们的意图。再说,江南叛军的粮草多从海路运来,只要截断他们的补给线,没了粮,他们撑不了多久,也没法再与辽军勾连。”
符琳在一旁补充:“可命沿海各州加强巡检,尤其要盯紧温州、泉州的港口——那些叛军的粮船,多是从这两处出海。”
御史大夫王彦拱手应下:“臣这就安排御史分头巡查汴梁街巷,凡散播谣言者,即刻收押;再贴出告示,言明朝廷‘暂守边疆、先清内患’的缘由,让百姓知晓,咱们不是弃疆,是为了更稳地守疆。”
众人听着这一连串部署,原本的焦灼渐渐褪去。周明远再次拱手,语气里多了几分信服:“太后深谋远虑,是臣思虑不周了。如此一来,既防了内贼调兵,又能稳住边疆,待清了叛军,再图辽境也不迟。”
符祥瑞微微颔首,目光重新落回舆图。她知道,暂缓进军只是权宜之计,耶律璟的背叛、燕云十六州的失地,这些账迟早要算。但此刻,她必须先稳住这风雨飘摇的后周——只有守住了内部,才能有底气与辽军抗衡。
“还有一事。”她忽然想起柴宗训昨夜的泪水,声音柔和了些许,“赈济汴梁灾民的粮草,明日起加倍拨付。百姓安,军心才能安;军心安,咱们才能守住这江山。”
大臣们齐齐应下,躬身告退。政事堂内渐渐安静下来,符琳走到符祥瑞身边,看着她眼底的疲惫,轻声道:“姐姐,这样安排,既防了内贼,又顾了百姓,训儿若是知道,定会放心不少。”
符祥瑞望着窗外的阳光,想起柴宗训说的那个“无战”的梦,嘴角勾起一抹浅淡的笑意:“是啊,等清了内患,稳了边疆,总有一天,能让他的梦成真。”
只是她心里清楚,这条路还很长。此刻的暂缓,是为了将来更有力地前行;此刻的防备,是为了将来能真正放下刀剑,让后周的百姓,再也不用受战火之苦。
三日后,渝关城下,赵承业的五千禁军刚扎好营寨,李满便带着几名将领前来拜访。帐内烛火摇曳,赵承业接过李满递来的茶水,目光却落在他腰间——那枚家族玉佩,与密报中叛军提及的徽记样式,竟有七分相似。
“李校尉在渝关驻守多年,辛苦。”赵承业呷了口茶,语气平淡,“昨日我来时,见城头守军操练生疏,是近来辽人滋扰得紧,没精力整训?”
李满心头一紧,强笑道:“辽人只是在边境游荡,没敢真攻城……”
“哦?”赵承业放下茶盏,指节轻轻叩着桌案,“可我昨夜收到探报,说有叛军密使潜入你营中,还带了封‘粮草相赠’的信。李校尉,要不要给我看看那封信?”
话音刚落,帐外忽然闯进两名亲兵,将一柄染血的匕首按在李满肩头。李满脸色瞬间惨白,瘫坐在椅上——他藏在帐后箭囊里的密信,竟早被搜了出来。
“太后有令,通敌者,先斩后奏。”赵承业起身,拔出腰间长剑,寒光闪过,李满的头颅滚落在地。帐外的将领们闻声进来,见此情景,无不噤若寒蝉。
“诸位放心,”赵承业擦净剑上血迹,声音洪亮,“只要守好渝关,忠于大周,太后定不会亏待大家。但若有人敢学李满,通敌叛国,这便是下场!”
与此同时,汴梁城内,御史大夫王彦正带着麾下御史,挨家挨户地巡查。那些散布“太后弃疆”谣言的人,被一一揪出,或收押入狱,或杖责示众。街道两旁,新贴的告示墨迹未干,上面清晰地写着朝廷“暂守边疆、先清内患”的决策,以及对灾民的赈济措施。百姓们围在告示前,窃窃私语。
“原来如此,太后不是不管边疆,是怕咱们后院起火啊。”
“是啊,刚打完仗,谁不想过几天安稳日子。那些造谣的,该抓!”
“听说赈灾的粮草也加倍了,这下日子有盼头了。”
民心,在一点点地聚拢。符祥瑞站在政事堂的阁楼之上,望着汴梁城内渐渐恢复的生气,轻轻舒了口气。但她知道,这还远远不够。
又过了十日,符祥瑞再次召集重臣议事。这一次,她的神色比上次多了几分凝重,也多了几分决断。
“诸位,”她指着舆图上的北方边境,“辽人在幽州增兵,气焰嚣张。咱们虽暂缓进军,但防备不可松懈。我决定,将目前休整的北伐军分两批,继续北上。”
此言一出,众人皆是一愣。周明远忍不住问道:“太后,不是说暂缓进军吗?”
符祥瑞摇摇头,解释道:“此‘北上’非彼‘进军’。对外,只说是为了保护北边的百姓安危,前去护民。第一批五万大军,提前开赴北边边境镇守。但切记,不可携带太多精良武器,少量配备即可。”
“这是为何?”李从善不解,“不带重武器,如何御敌?”
“正因如此,才不会引起辽人的警觉。”符祥瑞眼中闪过一丝狡黠,“耶律璟那老狐狸,最是多疑。咱们若是大张旗鼓地调派精锐,他定会以为咱们要开战,反而会更加戒备,甚至可能先发制人。咱们只带少量武器,做出一副‘护民’的姿态,他便会放松警惕。”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这第一批五万大军,表面上是去‘护民’,实则是去熟悉地形,建立前哨,为后续的行动做准备。第二批五万大军,随后跟进,同样要低调行事。待两军在边境站稳脚跟,形成掎角之势,咱们再看辽人的反应。”
符琳在一旁补充道:“另外,这十万北伐军,要分批行进,且不能走同一条路线。第一批从东路走,第二批从西路走,尽量避开辽人的眼线。沿途的州府,要做好接应,提供粮草,但绝不能声张。”
众人听后,皆是恍然大悟,对符祥瑞的谋划佩服不已。周明远拱手道:“太后高明!如此一来,既加强了边境防御,又不会刺激辽人,还能为将来的行动埋下伏笔。”
符祥瑞微微点头,目光扫过众人,语气严肃地说:“此事关乎重大,绝不可走漏半点风声。若是让辽人知晓了咱们的真正意图,之前的部署便前功尽弃。诸位,都明白了吗?”
“臣等明白!”
在部署军事的同时,符祥瑞也没忘记内政。后周虽已恢复,但历经战乱,百废待兴。她下令,全面恢复后周旧制,118州府的官员任免、赋税徭役,都要依照旧制执行。
“大周的根基,在于民心,在于制度。”符祥瑞在朝堂上强调,“咱们刚收复故土,百姓对旧制尚有眷恋。恢复周制,一是为了稳定民心,让大家觉得‘真的回来了’;二是为了厘清秩序,让政务尽快走上正轨。”
她任命了一批经验丰富的旧臣,同时也提拔了一些在灭宋之战中立下功劳的新贵,力求平衡各方势力。对于汴梁及各地的灾民,除了加倍拨付粮草,还下令减免赋税,鼓励农耕。
汴梁城内,曾经因战乱而破败的街道,渐渐有了生气。百姓们开始重建家园,农田里也有了耕作的身影。符祥瑞时常会带着柴宗训微服出巡,看着这一切,柴宗训的脸上也多了几分笑容。
“娘,百姓们好像真的开心起来了。”一次,柴宗训拉着符祥瑞的衣角,小声说道。
符祥瑞蹲下身,揉了揉他的头,轻声道:“是啊,训儿。只要咱们一步步来,总能让大周好起来的。”
然而,平静的表象下,暗流依旧涌动。
渝关方向,赵承业清理了通敌将领后,守军士气为之一振。他亲自带着士兵加固城防,在城墙外侧挖了三道深沟,又在城头增设了数十架弩机——这些动作,都被辽人的细作看在眼里,连夜报给了耶律璟。
幽州城内,耶律璟捏着密报,冷笑出声:“符祥瑞这女人,倒是狡猾。嘴上说暂缓进军,暗地里却在渝关筑防,还派‘护民军’北上……以为这样就能瞒过我?”
他随即下令,在幽州的三万大军,加强戒备,同时派探子紧盯后周“护民军”的动向。一场无声的较量,在边境线上悄然展开。
江南叛军那边,粮草被截断,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他们几次试图突围,都被后周军队打了回去。内部也开始出现矛盾,一些将领开始质疑首领的决策。
符祥瑞收到这些消息,脸上没有丝毫得意,反而更加谨慎。“越是这个时候,越是不能掉以轻心。”她对符琳说道,“耶律璟已经察觉到了,江南叛军也在做最后的挣扎。咱们必须加快步伐,在他们反应过来之前,巩固好咱们的防线。”
日子一天天过去,柴宗训也在慢慢成长。他不再是那个只会哭泣的孩子,开始认真学习礼仪、治国之道。符祥瑞为他请了最好的老师,教他读书写字,也教他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君主。
一次,柴宗训在学府上完课,回来问符祥瑞:“娘,什么是治国?”
符祥瑞想了想,回答道:“治国,就是让百姓安居乐业,让国家繁荣昌盛。就像现在,咱们要让大周的百姓不再受战乱之苦,要让他们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
柴宗训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问:“那我要怎么做,才能帮到娘?”
“你现在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增长见识。等你长大了,就能帮娘一起治理这个国家了。”符祥瑞摸了摸他的头,眼中满是期许。
柴宗训用力地点了点头,眼神坚定。他虽然还小,但他知道,娘为了这个国家,为了他,付出了多少。他不能让娘失望。
时间来到了年末,汴梁城内张灯结彩,虽然不如往年繁华,但也有了几分年味。符祥瑞站在城楼上,望着远方的边境,又看了看脚下的汴梁,心中百感交集。
这一年,她经历了太多。灭宋的辉煌,内贼的叛乱,辽人的威胁,还有训儿的成长。她做出了暂缓进军的决定,这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权衡与挣扎。
但她知道,自己没有选错。暂缓,不是退缩,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进。现在,内贼的阴谋被挫败,边境的防御在加强,民心在聚拢,训儿在成长。这一切,都为后周的未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姐姐,”符琳走到她身边,递给她一件披风,“天凉了,小心冻着。”
符祥瑞接过披风披上,轻声道:“琳儿,你说,咱们能等到那一天吗?”
“会的,”符琳肯定地说,“只要咱们姐妹同心,只要训儿能健康长大,只要百姓还信任咱们,就一定能等到那一天。到那时,燕云十六州会回来,辽人会被打退,大周会真正繁荣昌盛,训儿也能实现他的‘无战’之梦。”
符祥瑞望着漫天的繁星,轻轻叹了口气,语气中却带着无比的坚定:“是啊,会的。暂缓之下,是为了积蓄力量;暗涌之谋,是为了未来的一击。咱们等得起,大周也等得起。”
夜色渐深,汴梁城的灯火一盏盏亮起,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点缀着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符祥瑞知道,属于她和后周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暂缓进军,只是这漫长篇章中的一个小小的休止符,而真正的高潮,还在不远的将来。
渝关城头的风裹着砂砾,刮得守军甲胄“哗啦”作响。副校尉李满攥着封皱巴巴的密信,指尖泛白——信是江南叛军昨夜递来的,言明“若可调渝关三成兵力南下,必以燕云粮草相赠”,末尾还画着个他再熟悉不过的家族徽记。
“校尉,真要回信?”亲兵压低声音,目光扫过远处辽军的了望塔,“太后三日前才传密令,‘无手谕不得调一兵一卒’,咱们要是动了,赵都虞候的五千人就在五十里外,怕是……”
李满猛地将密信按在箭垛上,喉结滚动:“辽人在幽州增了三万兵,耶律璟盯着渝关不是一天两天了。叛军说能借粮草,只要守住关隘,太后未必会怪罪……”话没说完,远处忽然传来马蹄声,尘土在官道尽头扬起一道灰线——是赵承业的队伍到了。
与此同时,汴梁政事堂内,符祥瑞正将另一份密报推给几位大臣。纸上朱批的字迹力透纸背,记录着汴梁街巷流传的谣言:“太后弃边疆、保中原,渝关守军已私通辽人”。
“诸位可知,这谣言是谁在传?”符祥瑞指尖点着密报末尾的落款,“是汴梁残余宋军与江南叛军勾连,他们算准咱们刚灭大宋、军心未稳,想借‘护疆’之名诱渝关守军调防——一旦关隘失守,辽军便可长驱直入,到那时,咱们才是真的腹背受敌。”
户部尚书周明远豁然起身:“难怪昨日收到渝关急报,说守军军心浮动!臣还以为是辽人施压所致,竟有内贼在背后搅局!”
“所以进军辽境之事,必须暂缓。”符祥瑞走到舆图前,红笔在渝关与幽州交界的线上重重画了个圈,“当务之急是先清内患,再固边疆。第一步,传我密令,严令渝关守军‘无太后手谕,任何人不得调动一兵一卒’;派殿前司都虞候赵承业领兵五千,星夜前往渝关,一是协助守军加固城防,二是暗中核查将领动向,若有通敌者,先斩后奏。”
兵部尚书李从善接过密令,眉头紧锁:“可辽军在幽州虎视眈眈,咱们只守不攻,会不会让耶律璟觉得咱们怕了?”
“怕?”符祥瑞抬眸,眼中闪过一丝锐利,“耶律璟最是多疑,咱们越是‘按兵不动’,他越会琢磨咱们的意图。再说,江南叛军的粮草多从海路运来,只要截断他们的补给线,没了粮,他们撑不了多久,也没法再与辽军勾连。”
符琳在一旁补充:“可命沿海各州加强巡检,尤其要盯紧温州、泉州的港口——那些叛军的粮船,多是从这两处出海。”
御史大夫王彦拱手应下:“臣这就安排御史分头巡查汴梁街巷,凡散播谣言者,即刻收押;再贴出告示,言明朝廷‘暂守边疆、先清内患’的缘由,让百姓知晓,咱们不是弃疆,是为了更稳地守疆。”
众人听着这一连串部署,原本的焦灼渐渐褪去。周明远再次拱手,语气里多了几分信服:“太后深谋远虑,是臣思虑不周了。如此一来,既防了内贼调兵,又能稳住边疆,待清了叛军,再图辽境也不迟。”
符祥瑞微微颔首,目光重新落回舆图。她知道,暂缓进军只是权宜之计,耶律璟的背叛、燕云十六州的失地,这些账迟早要算。但此刻,她必须先稳住这风雨飘摇的后周——只有守住了内部,才能有底气与辽军抗衡。
“还有一事。”她忽然想起柴宗训昨夜的泪水,声音柔和了些许,“赈济汴梁灾民的粮草,明日起加倍拨付。百姓安,军心才能安;军心安,咱们才能守住这江山。”
大臣们齐齐应下,躬身告退。政事堂内渐渐安静下来,符琳走到符祥瑞身边,看着她眼底的疲惫,轻声道:“姐姐,这样安排,既防了内贼,又顾了百姓,训儿若是知道,定会放心不少。”
符祥瑞望着窗外的阳光,想起柴宗训说的那个“无战”的梦,嘴角勾起一抹浅淡的笑意:“是啊,等清了内患,稳了边疆,总有一天,能让他的梦成真。”
只是她心里清楚,这条路还很长。此刻的暂缓,是为了将来更有力地前行;此刻的防备,是为了将来能真正放下刀剑,让后周的百姓,再也不用受战火之苦。
三日后,渝关城下,赵承业的五千禁军刚扎好营寨,李满便带着几名将领前来拜访。帐内烛火摇曳,赵承业接过李满递来的茶水,目光却落在他腰间——那枚家族玉佩,与密报中叛军提及的徽记样式,竟有七分相似。
“李校尉在渝关驻守多年,辛苦。”赵承业呷了口茶,语气平淡,“昨日我来时,见城头守军操练生疏,是近来辽人滋扰得紧,没精力整训?”
李满心头一紧,强笑道:“辽人只是在边境游荡,没敢真攻城……”
“哦?”赵承业放下茶盏,指节轻轻叩着桌案,“可我昨夜收到探报,说有叛军密使潜入你营中,还带了封‘粮草相赠’的信。李校尉,要不要给我看看那封信?”
话音刚落,帐外忽然闯进两名亲兵,将一柄染血的匕首按在李满肩头。李满脸色瞬间惨白,瘫坐在椅上——他藏在帐后箭囊里的密信,竟早被搜了出来。
“太后有令,通敌者,先斩后奏。”赵承业起身,拔出腰间长剑,寒光闪过,李满的头颅滚落在地。帐外的将领们闻声进来,见此情景,无不噤若寒蝉。
“诸位放心,”赵承业擦净剑上血迹,声音洪亮,“只要守好渝关,忠于大周,太后定不会亏待大家。但若有人敢学李满,通敌叛国,这便是下场!”
与此同时,汴梁城内,御史大夫王彦正带着麾下御史,挨家挨户地巡查。那些散布“太后弃疆”谣言的人,被一一揪出,或收押入狱,或杖责示众。街道两旁,新贴的告示墨迹未干,上面清晰地写着朝廷“暂守边疆、先清内患”的决策,以及对灾民的赈济措施。百姓们围在告示前,窃窃私语。
“原来如此,太后不是不管边疆,是怕咱们后院起火啊。”
“是啊,刚打完仗,谁不想过几天安稳日子。那些造谣的,该抓!”
“听说赈灾的粮草也加倍了,这下日子有盼头了。”
民心,在一点点地聚拢。符祥瑞站在政事堂的阁楼之上,望着汴梁城内渐渐恢复的生气,轻轻舒了口气。但她知道,这还远远不够。
又过了十日,符祥瑞再次召集重臣议事。这一次,她的神色比上次多了几分凝重,也多了几分决断。
“诸位,”她指着舆图上的北方边境,“辽人在幽州增兵,气焰嚣张。咱们虽暂缓进军,但防备不可松懈。我决定,将目前休整的北伐军分两批,继续北上。”
此言一出,众人皆是一愣。周明远忍不住问道:“太后,不是说暂缓进军吗?”
符祥瑞摇摇头,解释道:“此‘北上’非彼‘进军’。对外,只说是为了保护北边的百姓安危,前去护民。第一批五万大军,提前开赴北边边境镇守。但切记,不可携带太多精良武器,少量配备即可。”
“这是为何?”李从善不解,“不带重武器,如何御敌?”
“正因如此,才不会引起辽人的警觉。”符祥瑞眼中闪过一丝狡黠,“耶律璟那老狐狸,最是多疑。咱们若是大张旗鼓地调派精锐,他定会以为咱们要开战,反而会更加戒备,甚至可能先发制人。咱们只带少量武器,做出一副‘护民’的姿态,他便会放松警惕。”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这第一批五万大军,表面上是去‘护民’,实则是去熟悉地形,建立前哨,为后续的行动做准备。第二批五万大军,随后跟进,同样要低调行事。待两军在边境站稳脚跟,形成掎角之势,咱们再看辽人的反应。”
符琳在一旁补充道:“另外,这十万北伐军,要分批行进,且不能走同一条路线。第一批从东路走,第二批从西路走,尽量避开辽人的眼线。沿途的州府,要做好接应,提供粮草,但绝不能声张。”
众人听后,皆是恍然大悟,对符祥瑞的谋划佩服不已。周明远拱手道:“太后高明!如此一来,既加强了边境防御,又不会刺激辽人,还能为将来的行动埋下伏笔。”
符祥瑞微微点头,目光扫过众人,语气严肃地说:“此事关乎重大,绝不可走漏半点风声。若是让辽人知晓了咱们的真正意图,之前的部署便前功尽弃。诸位,都明白了吗?”
“臣等明白!”
在部署军事的同时,符祥瑞也没忘记内政。后周虽已恢复,但历经战乱,百废待兴。她下令,全面恢复后周旧制,118州府的官员任免、赋税徭役,都要依照旧制执行。
“大周的根基,在于民心,在于制度。”符祥瑞在朝堂上强调,“咱们刚收复故土,百姓对旧制尚有眷恋。恢复周制,一是为了稳定民心,让大家觉得‘真的回来了’;二是为了厘清秩序,让政务尽快走上正轨。”
她任命了一批经验丰富的旧臣,同时也提拔了一些在灭宋之战中立下功劳的新贵,力求平衡各方势力。对于汴梁及各地的灾民,除了加倍拨付粮草,还下令减免赋税,鼓励农耕。
汴梁城内,曾经因战乱而破败的街道,渐渐有了生气。百姓们开始重建家园,农田里也有了耕作的身影。符祥瑞时常会带着柴宗训微服出巡,看着这一切,柴宗训的脸上也多了几分笑容。
“娘,百姓们好像真的开心起来了。”一次,柴宗训拉着符祥瑞的衣角,小声说道。
符祥瑞蹲下身,揉了揉他的头,轻声道:“是啊,训儿。只要咱们一步步来,总能让大周好起来的。”
然而,平静的表象下,暗流依旧涌动。
渝关方向,赵承业清理了通敌将领后,守军士气为之一振。他亲自带着士兵加固城防,在城墙外侧挖了三道深沟,又在城头增设了数十架弩机——这些动作,都被辽人的细作看在眼里,连夜报给了耶律璟。
幽州城内,耶律璟捏着密报,冷笑出声:“符祥瑞这女人,倒是狡猾。嘴上说暂缓进军,暗地里却在渝关筑防,还派‘护民军’北上……以为这样就能瞒过我?”
他随即下令,在幽州的三万大军,加强戒备,同时派探子紧盯后周“护民军”的动向。一场无声的较量,在边境线上悄然展开。
江南叛军那边,粮草被截断,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他们几次试图突围,都被后周军队打了回去。内部也开始出现矛盾,一些将领开始质疑首领的决策。
符祥瑞收到这些消息,脸上没有丝毫得意,反而更加谨慎。“越是这个时候,越是不能掉以轻心。”她对符琳说道,“耶律璟已经察觉到了,江南叛军也在做最后的挣扎。咱们必须加快步伐,在他们反应过来之前,巩固好咱们的防线。”
日子一天天过去,柴宗训也在慢慢成长。他不再是那个只会哭泣的孩子,开始认真学习礼仪、治国之道。符祥瑞为他请了最好的老师,教他读书写字,也教他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君主。
一次,柴宗训在学府上完课,回来问符祥瑞:“娘,什么是治国?”
符祥瑞想了想,回答道:“治国,就是让百姓安居乐业,让国家繁荣昌盛。就像现在,咱们要让大周的百姓不再受战乱之苦,要让他们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
柴宗训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问:“那我要怎么做,才能帮到娘?”
“你现在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增长见识。等你长大了,就能帮娘一起治理这个国家了。”符祥瑞摸了摸他的头,眼中满是期许。
柴宗训用力地点了点头,眼神坚定。他虽然还小,但他知道,娘为了这个国家,为了他,付出了多少。他不能让娘失望。
时间来到了年末,汴梁城内张灯结彩,虽然不如往年繁华,但也有了几分年味。符祥瑞站在城楼上,望着远方的边境,又看了看脚下的汴梁,心中百感交集。
这一年,她经历了太多。灭宋的辉煌,内贼的叛乱,辽人的威胁,还有训儿的成长。她做出了暂缓进军的决定,这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权衡与挣扎。
但她知道,自己没有选错。暂缓,不是退缩,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进。现在,内贼的阴谋被挫败,边境的防御在加强,民心在聚拢,训儿在成长。这一切,都为后周的未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姐姐,”符琳走到她身边,递给她一件披风,“天凉了,小心冻着。”
符祥瑞接过披风披上,轻声道:“琳儿,你说,咱们能等到那一天吗?”
“会的,”符琳肯定地说,“只要咱们姐妹同心,只要训儿能健康长大,只要百姓还信任咱们,就一定能等到那一天。到那时,燕云十六州会回来,辽人会被打退,大周会真正繁荣昌盛,训儿也能实现他的‘无战’之梦。”
符祥瑞望着漫天的繁星,轻轻叹了口气,语气中却带着无比的坚定:“是啊,会的。暂缓之下,是为了积蓄力量;暗涌之谋,是为了未来的一击。咱们等得起,大周也等得起。”
夜色渐深,汴梁城的灯火一盏盏亮起,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点缀着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符祥瑞知道,属于她和后周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暂缓进军,只是这漫长篇章中的一个小小的休止符,而真正的高潮,还在不远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