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殿堂议·兵事为先
符祥瑞抱着柴宗训刚踏入洛阳宫的宣政殿,殿内的暖意便裹着檀香扑面而来。两侧的盘龙柱上,鎏金纹路在烛火下泛着微光,朝臣们已按品级分列两侧,李尚书、兵部侍郎周延、禁军统领赵烈等人皆已到齐,见她进来,纷纷躬身行礼:“臣等参见太后,参见陛下。”
“免礼。”符祥瑞将柴宗训放在御座旁的小凳上,自己则走到殿中主位坐下,目光扫过众人,“今日召诸位前来,有两件要事商议——一是女辅营的阅兵事宜,二是北疆前线的防务。”
话音刚落,兵部侍郎周延便上前一步,拱手道:“太后,臣正欲禀报北疆之事。昨日收到边关急报,辽人近期在朔州边境频繁调动,似有南下之意,且听闻他们新添了一批重甲骑兵,对我军防线威胁不小。”
此言一出,殿内气氛顿时凝重起来。禁军统领赵烈眉头紧锁:“辽人的重甲骑兵向来棘手,我军现有的弩箭和长刀难以破防,若他们真要南下,朔州的防线怕是要吃紧。”
符祥瑞指尖轻轻敲击着案几,沉思片刻后问道:“朔州现有多少兵力?粮草和军械是否充足?”
“回太后,朔州守军现有五千人,粮草尚可支撑三个月,但军械方面……”周延面露难色,“弩箭不足,破甲兵器更是稀缺,之前申请的一批破甲刀,至今还未配齐。”
符祥瑞看向一旁的李尚书:“李尚书,军械之事,为何迟迟未落实?”
李尚书连忙躬身:“回太后,并非臣拖延。破甲刀的锻造需用精铁,且工艺复杂,工部那边赶制速度较慢,再加上北疆路途遥远,运输也需时日……”
“慢不得。”符祥瑞打断他的话,语气坚定,“辽人不会等我们备好军械再动手。你即刻去工部传令,优先赶制破甲刀和强弩,所需精铁从国库调取,务必在十日之内,将第一批军械送抵朔州。”
“是!臣这就去办!”李尚书不敢耽搁,当即应下。
解决完北疆的燃眉之急,符祥瑞话锋一转,看向众人:“接下来说说女辅营的阅兵。下月初一,朕打算在洛阳城外的校场,为女辅营举行阅兵仪式,一来是检验她们的训练成果,二来也是向朝野展示我后周女子从军的决心,提振士气。”
赵烈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太后,女辅营组建不过半年,如今便举行阅兵,是否太过仓促?且女子从军之事,朝中本就有非议,若阅兵时出现差错,怕是会让那些反对者抓住把柄。”
符祥瑞早已料到会有反对之声,她看向赵烈,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赵统领,女辅营的训练成果,朕看在眼里。她们虽为女子,却比不少男兵更能吃苦,阵法、武艺皆有可观之处,为何不能阅兵?至于非议……朕要的就是让朝野看看,女子亦能保家卫国,亦能上阵杀敌!”
她顿了顿,又道:“阅兵之事,由你负责统筹。校场的布置、禁军的护卫、观礼官员的安排,都需提前规划妥当,不得有半分差错。”
赵烈见符祥瑞态度坚决,且所言并非无道理,便拱手应道:“臣遵旨。”
这时,柴宗训忽然抬起头,小手攥着符祥瑞的衣角,小声说:“娘,阿夏姐姐她们也会参加阅兵吗?我想看着她们骑马、耍枪。”
符祥瑞摸了摸儿子的头,笑着对众人说:“陛下说得是,女辅营的每一位姐妹,都要参加阅兵。她们不仅要展示武艺,还要展示咱们为她们准备的新兵器——用南楚韧木做枪杆的红缨枪,还有专门对付重甲的破甲刀。”
李尚书闻言,连忙补充道:“太后,南楚韧木已运抵洛阳,工部正在赶制红缨枪,阅兵前定能配齐。”
“好。”符祥瑞点点头,目光再次扫过众人,“还有一事,阅兵当日,朕会邀请各国使节前来观礼,让他们也看看我后周的军威。诸位需各司其职,既要展现我后周的实力,也要让使节们看到我后周的气度。”
朝臣们纷纷应道:“臣等遵旨。”
会议过半,殿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名内侍捧着一份密报匆匆进来,躬身道:“太后,北疆急报,辽人已开始袭扰朔州边境,劫掠了附近的两个村落。”
周延脸色一变:“太后,辽人这是在试探我军的反应!若不加以反击,他们怕是会得寸进尺!”
符祥瑞接过密报,快速浏览一遍,眼神瞬间冷了下来:“传朕旨意,命朔州守将王奎,即刻派兵反击,务必将辽人赶出边境,保护好百姓。同时,让他加强防线巡逻,密切关注辽人的动向,随时禀报。”
“臣遵旨!”周延当即领命,转身便要去传达旨意。
“等等。”符祥瑞叫住他,又道,“让苏医官带着一批药材和伤药,随队前往朔州。将士们在前线厮杀,伤病需及时医治。”
“臣明白。”周延躬身退下。
宣政殿内,烛火摇曳,朝臣们的脸上皆带着凝重。北疆的战事已箭在弦上,女辅营的阅兵又关乎后周的颜面,两件事叠加在一起,容不得半分疏忽。
符祥瑞看着众人,缓缓说道:“如今国势艰难,外有辽人虎视眈眈,内有非议之声不断。但朕相信,只要咱们君臣一心,将士用命,百姓支持,定能度过难关。女辅营是后周的新力量,北疆防线是后周的屏障,这两件事,都容不得半点差错。”
她顿了顿,语气带着几分期许:“朕希望,下月的阅兵,能让朝野上下看到希望;也希望,北疆的将士们,能守住咱们后周的土地。”
“臣等定不辱使命!”朝臣们齐声应道,声音洪亮,震得殿内烛火微微晃动。
柴宗训坐在小凳上,虽然不全懂大人们说的话,但他能感受到殿内的气氛,也能看到母亲眼中的坚定。他攥紧小拳头,在心里暗暗发誓:等他长大了,也要像母亲一样,像阿夏姐姐她们一样,保护后周的百姓,不让坏人欺负他们。
会议结束后,朝臣们纷纷离去,各司其职。宣政殿内只剩下符祥瑞和柴宗训母子二人。符祥瑞抱着儿子,走到殿外,望着远处的宫墙,目光深邃。
深秋的风带着寒意,吹起她的衣角。她知道,接下来的日子,不会轻松。阅兵、北疆战事,每一件事都关乎后周的安危。但她更知道,只要她不退缩,只要将士们不放弃,只要百姓们能安居乐业,后周就一定能挺过去。
“娘,你在想什么?”柴宗训抬起头,看着符祥瑞的侧脸。
符祥瑞低下头,笑着说:“娘在想,下月的阅兵,阿夏姐姐她们一定会表现得很好,娘也能早点收到北疆将士们打胜仗的消息。”
柴宗训用力点头:“嗯!阿夏姐姐她们最厉害了,北疆的将士们也最厉害了!”
符祥瑞抱着儿子,轻轻抚摸着他的头发。夕阳的余晖洒在母子二人身上,给冰冷的宫墙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光。她知道,这条路很难,但只要有身边的人陪着,有整个后周的百姓支持,她就有勇气走下去。
符祥瑞抱着柴宗训刚踏入洛阳宫的宣政殿,殿内的暖意便裹着檀香扑面而来。两侧的盘龙柱上,鎏金纹路在烛火下泛着微光,朝臣们已按品级分列两侧,李尚书、兵部侍郎周延、禁军统领赵烈等人皆已到齐,见她进来,纷纷躬身行礼:“臣等参见太后,参见陛下。”
“免礼。”符祥瑞将柴宗训放在御座旁的小凳上,自己则走到殿中主位坐下,目光扫过众人,“今日召诸位前来,有两件要事商议——一是女辅营的阅兵事宜,二是北疆前线的防务。”
话音刚落,兵部侍郎周延便上前一步,拱手道:“太后,臣正欲禀报北疆之事。昨日收到边关急报,辽人近期在朔州边境频繁调动,似有南下之意,且听闻他们新添了一批重甲骑兵,对我军防线威胁不小。”
此言一出,殿内气氛顿时凝重起来。禁军统领赵烈眉头紧锁:“辽人的重甲骑兵向来棘手,我军现有的弩箭和长刀难以破防,若他们真要南下,朔州的防线怕是要吃紧。”
符祥瑞指尖轻轻敲击着案几,沉思片刻后问道:“朔州现有多少兵力?粮草和军械是否充足?”
“回太后,朔州守军现有五千人,粮草尚可支撑三个月,但军械方面……”周延面露难色,“弩箭不足,破甲兵器更是稀缺,之前申请的一批破甲刀,至今还未配齐。”
符祥瑞看向一旁的李尚书:“李尚书,军械之事,为何迟迟未落实?”
李尚书连忙躬身:“回太后,并非臣拖延。破甲刀的锻造需用精铁,且工艺复杂,工部那边赶制速度较慢,再加上北疆路途遥远,运输也需时日……”
“慢不得。”符祥瑞打断他的话,语气坚定,“辽人不会等我们备好军械再动手。你即刻去工部传令,优先赶制破甲刀和强弩,所需精铁从国库调取,务必在十日之内,将第一批军械送抵朔州。”
“是!臣这就去办!”李尚书不敢耽搁,当即应下。
解决完北疆的燃眉之急,符祥瑞话锋一转,看向众人:“接下来说说女辅营的阅兵。下月初一,朕打算在洛阳城外的校场,为女辅营举行阅兵仪式,一来是检验她们的训练成果,二来也是向朝野展示我后周女子从军的决心,提振士气。”
赵烈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太后,女辅营组建不过半年,如今便举行阅兵,是否太过仓促?且女子从军之事,朝中本就有非议,若阅兵时出现差错,怕是会让那些反对者抓住把柄。”
符祥瑞早已料到会有反对之声,她看向赵烈,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赵统领,女辅营的训练成果,朕看在眼里。她们虽为女子,却比不少男兵更能吃苦,阵法、武艺皆有可观之处,为何不能阅兵?至于非议……朕要的就是让朝野看看,女子亦能保家卫国,亦能上阵杀敌!”
她顿了顿,又道:“阅兵之事,由你负责统筹。校场的布置、禁军的护卫、观礼官员的安排,都需提前规划妥当,不得有半分差错。”
赵烈见符祥瑞态度坚决,且所言并非无道理,便拱手应道:“臣遵旨。”
这时,柴宗训忽然抬起头,小手攥着符祥瑞的衣角,小声说:“娘,阿夏姐姐她们也会参加阅兵吗?我想看着她们骑马、耍枪。”
符祥瑞摸了摸儿子的头,笑着对众人说:“陛下说得是,女辅营的每一位姐妹,都要参加阅兵。她们不仅要展示武艺,还要展示咱们为她们准备的新兵器——用南楚韧木做枪杆的红缨枪,还有专门对付重甲的破甲刀。”
李尚书闻言,连忙补充道:“太后,南楚韧木已运抵洛阳,工部正在赶制红缨枪,阅兵前定能配齐。”
“好。”符祥瑞点点头,目光再次扫过众人,“还有一事,阅兵当日,朕会邀请各国使节前来观礼,让他们也看看我后周的军威。诸位需各司其职,既要展现我后周的实力,也要让使节们看到我后周的气度。”
朝臣们纷纷应道:“臣等遵旨。”
会议过半,殿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名内侍捧着一份密报匆匆进来,躬身道:“太后,北疆急报,辽人已开始袭扰朔州边境,劫掠了附近的两个村落。”
周延脸色一变:“太后,辽人这是在试探我军的反应!若不加以反击,他们怕是会得寸进尺!”
符祥瑞接过密报,快速浏览一遍,眼神瞬间冷了下来:“传朕旨意,命朔州守将王奎,即刻派兵反击,务必将辽人赶出边境,保护好百姓。同时,让他加强防线巡逻,密切关注辽人的动向,随时禀报。”
“臣遵旨!”周延当即领命,转身便要去传达旨意。
“等等。”符祥瑞叫住他,又道,“让苏医官带着一批药材和伤药,随队前往朔州。将士们在前线厮杀,伤病需及时医治。”
“臣明白。”周延躬身退下。
宣政殿内,烛火摇曳,朝臣们的脸上皆带着凝重。北疆的战事已箭在弦上,女辅营的阅兵又关乎后周的颜面,两件事叠加在一起,容不得半分疏忽。
符祥瑞看着众人,缓缓说道:“如今国势艰难,外有辽人虎视眈眈,内有非议之声不断。但朕相信,只要咱们君臣一心,将士用命,百姓支持,定能度过难关。女辅营是后周的新力量,北疆防线是后周的屏障,这两件事,都容不得半点差错。”
她顿了顿,语气带着几分期许:“朕希望,下月的阅兵,能让朝野上下看到希望;也希望,北疆的将士们,能守住咱们后周的土地。”
“臣等定不辱使命!”朝臣们齐声应道,声音洪亮,震得殿内烛火微微晃动。
柴宗训坐在小凳上,虽然不全懂大人们说的话,但他能感受到殿内的气氛,也能看到母亲眼中的坚定。他攥紧小拳头,在心里暗暗发誓:等他长大了,也要像母亲一样,像阿夏姐姐她们一样,保护后周的百姓,不让坏人欺负他们。
会议结束后,朝臣们纷纷离去,各司其职。宣政殿内只剩下符祥瑞和柴宗训母子二人。符祥瑞抱着儿子,走到殿外,望着远处的宫墙,目光深邃。
深秋的风带着寒意,吹起她的衣角。她知道,接下来的日子,不会轻松。阅兵、北疆战事,每一件事都关乎后周的安危。但她更知道,只要她不退缩,只要将士们不放弃,只要百姓们能安居乐业,后周就一定能挺过去。
“娘,你在想什么?”柴宗训抬起头,看着符祥瑞的侧脸。
符祥瑞低下头,笑着说:“娘在想,下月的阅兵,阿夏姐姐她们一定会表现得很好,娘也能早点收到北疆将士们打胜仗的消息。”
柴宗训用力点头:“嗯!阿夏姐姐她们最厉害了,北疆的将士们也最厉害了!”
符祥瑞抱着儿子,轻轻抚摸着他的头发。夕阳的余晖洒在母子二人身上,给冰冷的宫墙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光。她知道,这条路很难,但只要有身边的人陪着,有整个后周的百姓支持,她就有勇气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