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孟津叩谢,军心如铁
孟津大营的晨雾还未散尽,二十万军民已列阵于洛水之畔。符太后的车驾行至阵前,青禾伸手想扶她下车,却见她轻轻拨开侍女的手,独自踩着木屐稳稳落地。晨光透过薄雾洒在她素色的宫装上,裙摆下摆还沾着昨日勘察地形时沾上的泥点,却丝毫不减那份撑着后周半壁江山的气度。
“太后驾到——”随着礼官的唱喏,五万联军将士齐刷刷地挺直脊背,手中的长枪拄在地上,发出“咚”的一声闷响,震得脚下的土地微微发麻。郭崇率领十州守将上前一步,正要行跪拜礼,却见符太后忽然屈膝,膝盖重重磕在冰冷的石板上。
这一跪,让所有人都慌了神。李筠反应最快,猛地翻身下马,单膝跪地高声道:“太后!您乃万金之躯,怎能向臣等行此大礼!”话音未落,五万联军将士已纷纷扔下兵器,黑压压地跪了一片,就连站在后排的百姓兵也跟着跪下,粗布衣裳铺在地上,像一片翻涌的绿浪。
符太后却没有起身,她双手撑在地上,额头轻轻叩向石板,声音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颤抖,却字字清晰:“我符氏今日跪拜,不为后周皇室的颜面,只为两事相谢。”她抬起头,目光扫过前排的将领,最终落在郭崇身后的少年兵身上——那正是昨日在洛水渡口被她问起的少年,此刻正攥着锈迹斑斑的长刀,眼眶通红。
“第一谢,谢十州百姓不弃。”符太后的声音顺着洛水的风传开,飘进每个士兵的耳中,“郑州百姓自发组‘保周军’,滑州工匠连夜打造兵器,汝州农夫将家中存粮尽数捐出……若不是你们捧着心口的热血来助后周,我符氏此刻早已是赵匡胤刀下之鬼,训儿也难回汴梁。”她说着,又一次叩首,额头撞击石板的声响,让站在最前排的萧挞凛都下意识地攥紧了马鞭。
北汉使者赵遂悄悄扯了扯陈继芳的衣袖,低声道:“后周太后竟有如此气度,倒比某些偏安一隅的君主强上百倍。”陈继芳收起折扇,目光落在符太后身上,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南汉后主刘鋹向来沉溺享乐,若是换作他,别说向百姓下跪,怕是连军营都不会踏入半步。
“第二谢,谢诸国援兵相助。”符太后转向萧挞凛与陈继芳,膝盖在石板上缓缓挪动,划出两道浅浅的痕迹,“辽国与后周曾有边境摩擦,南汉远在岭南从未涉足中原战事,可你们却愿出兵相助,这份恩情,后周上下永世不忘。待他日迎回训儿,复我河山,后周定以十座城池的赋税相赠,与诸国永结盟好!”
萧挞凛翻身下马,单膝跪地回礼,辽人的铠甲在晨光下泛着冷光:“太后言重了!辽国出兵,既是为报赵匡胤袭扰边境之仇,也是为保北方安稳。待战事结束,太后只需允我辽国商人在汴梁自由贸易,便抵得过十座城池的赋税。”陈继芳也跟着上前,折扇轻敲掌心:“我南汉所求更简,只求太后他日登基后,莫要忘了岭南百姓也是中原儿女,莫让战火燃至岭南便好。”
符太后闻言,第三次叩首,这一次,额头已渗出细密的血珠。青禾再也忍不住,扑上前扶住她的胳膊,哽咽道:“太后,您快起来吧,再跪下去,身子该受不住了!”周围的士兵也跟着劝,少年兵更是抹着眼泪喊道:“太后!您别跪了!我们跟您打赵匡胤,不是为了赏赐,是为了后周的好日子啊!”
“好日子……”符太后被青禾扶起,却依旧挺直脊背,目光扫过二十万军民,“我今日跪拜,便是要让所有人都知道,后周的好日子,不是靠皇室的威严换来的,是靠你们每个人的血汗拼来的!”她抬手拭去额头的血迹,声音陡然拔高,带着破釜沉舟的决绝,“从今日起,我符氏与你们同甘共苦——你们吃粗粮,我便不食米面;你们睡帐篷,我便不住车驾;若是战死沙场,我的尸骨,也定要埋在洛水之畔,与你们一同守护后周的河山!”
“愿随太后战死!复我后周河山!”李筠率先高呼,声音震得洛水泛起涟漪。紧接着,五万联军将士的呐喊声如惊雷般炸响,二十万百姓兵也跟着高呼,粗哑的嗓音混杂着少年兵稚嫩的呼喊,汇聚成一股汹涌的洪流,顺着洛水蔓延开去,连远处孟津大营的旗帜都被这股声浪吹得猎猎作响。
郭崇捧着十州联名信上前,双手递到符太后面前:“太后,十州百姓听闻您昨日制定的作战计划,连夜赶制了二十万面‘周’字旗,今日一早便送到了大营。您看——”他抬手一挥,身后的士兵立刻展开一面巨大的旗帜,红色的“周”字在晨光下格外醒目,周围缀着十州的州徽,像一朵绽放的莲花。
符太后接过联名信,指尖划过那些熟悉的朱砂印鉴,忽然想起半月前在汴梁城外,赵匡胤的士兵曾嘲讽她“孤家寡人,难成大事”。可如今,她身后站着二十万军民,身边有诸国援兵相助,这哪里是孤家寡人?这分明是整个天下的心向。
“传令下去!”符太后将联名信紧紧攥在手中,目光落在远处的洛阳方向,“李筠将军率先锋部队即刻出发,务必在今日午时抵达偃师,牵制慕容延钊的主力;王彦超将军与萧挞凛使者汇合,率军前往大名府,务必截断宋军粮道;周毅将军随陈继芳使者赶赴宿州,严防宋军南方援军!”
“末将遵令!”三位将领齐声应和,转身翻身上马。李筠的先锋部队率先开拔,三万将士高举“反宋复周”的旗帜,沿着洛水向偃师进发。郭崇率领十五万百姓兵站在渡口两侧,挥舞着手中的“周”字旗,高声呐喊:“先锋必胜!复周必成!”
呐喊声中,符太后忽然注意到人群中的少年兵。他正踮着脚,望着先锋部队远去的方向,手中的长刀攥得更紧了。符太后走上前,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叫什么名字?”少年兵猛地回头,眼中还带着未干的泪痕:“回太后,我叫周念安,我爹是后周的老兵,他叫周虎。”
“周念安……”符太后轻声重复着这个名字,忽然从腰间解下一块玉佩——那是当年郭威赐予她的,玉佩上刻着“周”字,温润的玉色在晨光下泛着柔光。她将玉佩递到周念安手中:“这块玉佩,你拿着。他日若能见到训儿,便告诉他,有个叫周念安的少年,为了后周的好日子,拼尽了全力。”
周念安接过玉佩,紧紧攥在手心,忽然“扑通”一声跪下,重重磕了三个头:“太后放心!念安定不辱命!若是战死沙场,也定要护着先锋部队,不让宋军伤了李将军一根汗毛!”
符太后扶起他,目光扫过身后的二十万军民。晨雾渐渐散去,阳光洒在每个人的脸上,有人脸上带着伤疤,有人手上布满老茧,有人眼中闪烁着泪光,可每个人的眼神都坚定如铁。她忽然明白,后周的希望,从来都不是在皇室的龙椅上,而是在这些愿意为了“周”字拼尽全力的人心中。
青禾走到她身边,轻声道:“太后,军医说您额头的伤需要处理,我们回营帐吧?”符太后摇了摇头,目光望向偃师的方向,声音带着一丝期盼:“再等等,我想看着先锋部队的旗帜,再远一点,再远一点……”
就在这时,一名斥候快马奔来,翻身落马后高声禀报道:“太后!李将军的先锋部队已抵达偃师城外,慕容延钊的大军已出城迎战!”符太后心中一紧,正要追问战况,却见远处尘烟滚滚,又一名斥候奔来,手中高举着一面染血的“周”字旗:“太后!好消息!李将军的先锋部队在偃师城外设伏,已击溃慕容延钊的前军,斩杀宋军三千余人!”
“好!好!好!”符太后连说三个“好”字,眼中终于落下泪来。她抬手拭去眼泪,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却依旧坚定:“传令全军,备酒!待三路大军凯旋,我们在汴梁城楼上,与百姓一同痛饮!”
二十万军民齐声应和,呐喊声再次响彻洛水之畔。阳光透过云层,洒在符太后的身上,也洒在那面染血的“周”字旗上。风顺着洛水吹来,带着远处战场的硝烟味,却也带着一丝属于后周的希望——一场决定生死存亡的大战,已在偃师燃起烽火,而属于后周的黎明,或许就在不远的前方。
孟津大营的晨雾还未散尽,二十万军民已列阵于洛水之畔。符太后的车驾行至阵前,青禾伸手想扶她下车,却见她轻轻拨开侍女的手,独自踩着木屐稳稳落地。晨光透过薄雾洒在她素色的宫装上,裙摆下摆还沾着昨日勘察地形时沾上的泥点,却丝毫不减那份撑着后周半壁江山的气度。
“太后驾到——”随着礼官的唱喏,五万联军将士齐刷刷地挺直脊背,手中的长枪拄在地上,发出“咚”的一声闷响,震得脚下的土地微微发麻。郭崇率领十州守将上前一步,正要行跪拜礼,却见符太后忽然屈膝,膝盖重重磕在冰冷的石板上。
这一跪,让所有人都慌了神。李筠反应最快,猛地翻身下马,单膝跪地高声道:“太后!您乃万金之躯,怎能向臣等行此大礼!”话音未落,五万联军将士已纷纷扔下兵器,黑压压地跪了一片,就连站在后排的百姓兵也跟着跪下,粗布衣裳铺在地上,像一片翻涌的绿浪。
符太后却没有起身,她双手撑在地上,额头轻轻叩向石板,声音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颤抖,却字字清晰:“我符氏今日跪拜,不为后周皇室的颜面,只为两事相谢。”她抬起头,目光扫过前排的将领,最终落在郭崇身后的少年兵身上——那正是昨日在洛水渡口被她问起的少年,此刻正攥着锈迹斑斑的长刀,眼眶通红。
“第一谢,谢十州百姓不弃。”符太后的声音顺着洛水的风传开,飘进每个士兵的耳中,“郑州百姓自发组‘保周军’,滑州工匠连夜打造兵器,汝州农夫将家中存粮尽数捐出……若不是你们捧着心口的热血来助后周,我符氏此刻早已是赵匡胤刀下之鬼,训儿也难回汴梁。”她说着,又一次叩首,额头撞击石板的声响,让站在最前排的萧挞凛都下意识地攥紧了马鞭。
北汉使者赵遂悄悄扯了扯陈继芳的衣袖,低声道:“后周太后竟有如此气度,倒比某些偏安一隅的君主强上百倍。”陈继芳收起折扇,目光落在符太后身上,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南汉后主刘鋹向来沉溺享乐,若是换作他,别说向百姓下跪,怕是连军营都不会踏入半步。
“第二谢,谢诸国援兵相助。”符太后转向萧挞凛与陈继芳,膝盖在石板上缓缓挪动,划出两道浅浅的痕迹,“辽国与后周曾有边境摩擦,南汉远在岭南从未涉足中原战事,可你们却愿出兵相助,这份恩情,后周上下永世不忘。待他日迎回训儿,复我河山,后周定以十座城池的赋税相赠,与诸国永结盟好!”
萧挞凛翻身下马,单膝跪地回礼,辽人的铠甲在晨光下泛着冷光:“太后言重了!辽国出兵,既是为报赵匡胤袭扰边境之仇,也是为保北方安稳。待战事结束,太后只需允我辽国商人在汴梁自由贸易,便抵得过十座城池的赋税。”陈继芳也跟着上前,折扇轻敲掌心:“我南汉所求更简,只求太后他日登基后,莫要忘了岭南百姓也是中原儿女,莫让战火燃至岭南便好。”
符太后闻言,第三次叩首,这一次,额头已渗出细密的血珠。青禾再也忍不住,扑上前扶住她的胳膊,哽咽道:“太后,您快起来吧,再跪下去,身子该受不住了!”周围的士兵也跟着劝,少年兵更是抹着眼泪喊道:“太后!您别跪了!我们跟您打赵匡胤,不是为了赏赐,是为了后周的好日子啊!”
“好日子……”符太后被青禾扶起,却依旧挺直脊背,目光扫过二十万军民,“我今日跪拜,便是要让所有人都知道,后周的好日子,不是靠皇室的威严换来的,是靠你们每个人的血汗拼来的!”她抬手拭去额头的血迹,声音陡然拔高,带着破釜沉舟的决绝,“从今日起,我符氏与你们同甘共苦——你们吃粗粮,我便不食米面;你们睡帐篷,我便不住车驾;若是战死沙场,我的尸骨,也定要埋在洛水之畔,与你们一同守护后周的河山!”
“愿随太后战死!复我后周河山!”李筠率先高呼,声音震得洛水泛起涟漪。紧接着,五万联军将士的呐喊声如惊雷般炸响,二十万百姓兵也跟着高呼,粗哑的嗓音混杂着少年兵稚嫩的呼喊,汇聚成一股汹涌的洪流,顺着洛水蔓延开去,连远处孟津大营的旗帜都被这股声浪吹得猎猎作响。
郭崇捧着十州联名信上前,双手递到符太后面前:“太后,十州百姓听闻您昨日制定的作战计划,连夜赶制了二十万面‘周’字旗,今日一早便送到了大营。您看——”他抬手一挥,身后的士兵立刻展开一面巨大的旗帜,红色的“周”字在晨光下格外醒目,周围缀着十州的州徽,像一朵绽放的莲花。
符太后接过联名信,指尖划过那些熟悉的朱砂印鉴,忽然想起半月前在汴梁城外,赵匡胤的士兵曾嘲讽她“孤家寡人,难成大事”。可如今,她身后站着二十万军民,身边有诸国援兵相助,这哪里是孤家寡人?这分明是整个天下的心向。
“传令下去!”符太后将联名信紧紧攥在手中,目光落在远处的洛阳方向,“李筠将军率先锋部队即刻出发,务必在今日午时抵达偃师,牵制慕容延钊的主力;王彦超将军与萧挞凛使者汇合,率军前往大名府,务必截断宋军粮道;周毅将军随陈继芳使者赶赴宿州,严防宋军南方援军!”
“末将遵令!”三位将领齐声应和,转身翻身上马。李筠的先锋部队率先开拔,三万将士高举“反宋复周”的旗帜,沿着洛水向偃师进发。郭崇率领十五万百姓兵站在渡口两侧,挥舞着手中的“周”字旗,高声呐喊:“先锋必胜!复周必成!”
呐喊声中,符太后忽然注意到人群中的少年兵。他正踮着脚,望着先锋部队远去的方向,手中的长刀攥得更紧了。符太后走上前,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叫什么名字?”少年兵猛地回头,眼中还带着未干的泪痕:“回太后,我叫周念安,我爹是后周的老兵,他叫周虎。”
“周念安……”符太后轻声重复着这个名字,忽然从腰间解下一块玉佩——那是当年郭威赐予她的,玉佩上刻着“周”字,温润的玉色在晨光下泛着柔光。她将玉佩递到周念安手中:“这块玉佩,你拿着。他日若能见到训儿,便告诉他,有个叫周念安的少年,为了后周的好日子,拼尽了全力。”
周念安接过玉佩,紧紧攥在手心,忽然“扑通”一声跪下,重重磕了三个头:“太后放心!念安定不辱命!若是战死沙场,也定要护着先锋部队,不让宋军伤了李将军一根汗毛!”
符太后扶起他,目光扫过身后的二十万军民。晨雾渐渐散去,阳光洒在每个人的脸上,有人脸上带着伤疤,有人手上布满老茧,有人眼中闪烁着泪光,可每个人的眼神都坚定如铁。她忽然明白,后周的希望,从来都不是在皇室的龙椅上,而是在这些愿意为了“周”字拼尽全力的人心中。
青禾走到她身边,轻声道:“太后,军医说您额头的伤需要处理,我们回营帐吧?”符太后摇了摇头,目光望向偃师的方向,声音带着一丝期盼:“再等等,我想看着先锋部队的旗帜,再远一点,再远一点……”
就在这时,一名斥候快马奔来,翻身落马后高声禀报道:“太后!李将军的先锋部队已抵达偃师城外,慕容延钊的大军已出城迎战!”符太后心中一紧,正要追问战况,却见远处尘烟滚滚,又一名斥候奔来,手中高举着一面染血的“周”字旗:“太后!好消息!李将军的先锋部队在偃师城外设伏,已击溃慕容延钊的前军,斩杀宋军三千余人!”
“好!好!好!”符太后连说三个“好”字,眼中终于落下泪来。她抬手拭去眼泪,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却依旧坚定:“传令全军,备酒!待三路大军凯旋,我们在汴梁城楼上,与百姓一同痛饮!”
二十万军民齐声应和,呐喊声再次响彻洛水之畔。阳光透过云层,洒在符太后的身上,也洒在那面染血的“周”字旗上。风顺着洛水吹来,带着远处战场的硝烟味,却也带着一丝属于后周的希望——一场决定生死存亡的大战,已在偃师燃起烽火,而属于后周的黎明,或许就在不远的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