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延寿女向符太后:娘娘,赵匡胤现在不让我接近训儿。-《燕云望:后周与辽的未战之盟》

  第153章 宫墙隔母心,烽烟迫潼关

  符太后正立在潼关城楼的箭垛旁,指尖捻着一片刚抽芽的柳枝。春风裹着关外流沙,吹得她明黄色的宫装下摆猎猎作响,目光却始终落在东南方向——那里是汴梁的位置,是她的训儿所在之处。

  “娘娘,风大,仔细着凉。”侍女青禾捧着一件素色披风上前,声音里带着小心翼翼的担忧。自离开汴梁,太后夜里总难安睡,眼下眼尾的青影又重了几分。

  符太后没有回头,只是轻轻“嗯”了一声,任由青禾将披风系在肩头。她望着远处起伏的山峦,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柳枝的嫩芽,思绪早已飘回德寿宫——训儿今年该满八岁了,往年这个时候,他该缠着自己在御花园里放风筝,可如今……

  “启禀娘娘!”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楼梯口传来,侍卫统领周毅的声音打破了城楼的寂静,“延寿姑娘回来了!在城下候着,说是有要事禀报!”

  “延寿?”符太后猛地转身,眼中瞬间亮起光,随即又沉了下去——延寿自半月前潜回汴梁打探消息,此刻突然归来,莫不是训儿出了什么事?她快步走下城楼,裙摆扫过石阶,带起细小的尘土。

  刚到城门内,就看见延寿跪在地上,身上的青色布衣沾满尘土,脸上还有几道浅浅的划伤,头发散乱地贴在额角。她见符太后过来,膝行两步,声音哽咽:“娘娘!奴婢……奴婢无能!”

  符太后连忙上前扶起她,指尖触到她冰凉的手臂,心不由得一紧:“慢慢说,可是训儿怎么了?赵匡胤是不是对他动了手?”

  “训儿他……他还好,只是赵匡胤如今看得紧,奴婢根本近不了他的身。”延寿抬起头,眼眶通红,泪水顺着脸颊滑落,“奴婢潜回汴梁后,先是扮作洗衣妇在德寿宫外围徘徊,可宫墙四周的守卫比去年多了一倍,连送水的杂役都要验三次腰牌。后来奴婢又寻了机会,想借着给宫妃送绣品的由头混进去,可刚到宫门就被认了出来——他们手里拿着奴婢的画像,说凡是形迹可疑者,一律不许靠近德寿宫半步!”

  符太后的心一点点沉下去,指尖微微颤抖:“他连这点念想都不肯给我……”她深吸一口气,强压下翻涌的情绪,又问,“那你可有见到训儿?他有没有说什么?”

  “奴婢只远远见过一次。”延寿擦了擦眼泪,声音带着哭腔,“那日奴婢躲在宫墙外的老槐树上,看见训儿在廊下写字。他穿着一件宝蓝色的锦袍,比去年高了些,只是……只是他手里的笔握了许久,都没落下一个字,眼神直勾勾地盯着宫门外,像是在等什么人。”

  说到这里,延寿的声音更低了:“奴婢看着心疼,想喊他一声,可刚要开口,就看见赵匡胤身边的太监李忠全走了过去,手里拿着一个拨浪鼓,笑着对训儿说‘殿下,陛下特意让杂家给您送好玩的来’。训儿只是看了一眼,就把笔扔在桌上,说‘我不要,我要母后’。李忠全的脸立刻沉了下来,语气也冷了:‘殿下,陛下说了,太后如今在潼关忙国事,您该好好读书,莫要再提这些没用的’。”

  符太后听到这里,再也忍不住,泪水夺眶而出。她扶住城墙,指尖用力攥着冰冷的砖石,指节泛白:“我的儿……他才八岁,就要受这种委屈……赵匡胤,你好狠的心!”

  青禾连忙递上帕子,劝道:“娘娘,您保重身体啊!您要是垮了,殿下可就真的没人护着了!”

  符太后接过帕子,擦了擦眼泪,深吸几口气,勉强稳住情绪。她看向延寿,语气带着一丝希冀:“你再想想,有没有其他办法能和训儿联系上?哪怕只是传一句话也好。”

  延寿摇了摇头,脸上满是愧疚:“奴婢试过了,德寿宫的窗户都装了铁栏,送进去的衣物、食物都会被仔细检查,连一张小纸条都藏不住。奴婢还找过以前在宫里认识的小太监,可他们要么被调离了德寿宫,要么就是怕被赵匡胤追责,不敢跟奴婢多说一句话。有个小太监偷偷告诉奴婢,赵匡胤上个月下了旨,说德寿宫的人不许和外界有任何联系,若是发现有人私传消息,株连三族。”

  “株连三族……”符太后低声重复着这四个字,眼神一点点冷了下来。她转过身,望向潼关外的方向,春风吹起她的披风,让她看起来像一株在寒风中挺立的青松。“赵匡胤这是铁了心要把训儿和我彻底隔开,他是怕训儿在汴梁还有号召力,怕我在潼关举事!”

  就在这时,周毅又匆匆赶来,手里拿着一份军报,脸色凝重:“娘娘,前线送来急报!慕容延钊在孟州增兵了,而且……而且赵匡胤派了石守信率领五万大军,正朝着潼关方向赶来!”

  “五万大军?”符太后接过军报,手指划过上面的字迹,指尖微微颤抖。军报上写得清楚,石守信的军队已经过了洛阳,预计三日后就能抵达潼关城下。而孟州那边,慕容延钊也加大了攻势,守军已经快撑不住了。

  “赵匡胤这是想两面夹击,逼我投降啊。”符太后冷笑一声,将军报捏在手中,指节因用力而发白。“他知道我惦记着训儿,不敢轻易出兵,所以才敢这么肆无忌惮地调兵遣将。”

  延寿跪在地上,听到这话,连忙说道:“娘娘,赵匡胤这是故意的!他就是想让您顾此失彼,您可千万不能中了他的计!”

  符太后点了点头,目光重新变得坚定。她走到城楼中央,看着下方整齐排列的士兵,他们穿着黑色的铠甲,手中握着长枪,眼神锐利如鹰。这是后周仅存的兵力,是她保护训儿、保住后周的希望。

  “周毅!”符太后的声音响起,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传我命令,即刻加固潼关城墙,在城外挖三道壕沟,准备好滚木和擂石。另外,派使者快马加鞭去孟州,告诉守将王彦升,务必守住孟州,只要撑过十日,我就派援兵过去!”

  “是!”周毅躬身领命,转身快步离去。

  符太后又看向延寿,语气缓和了些:“延寿,你刚回来,先下去歇息,好好养伤。等过些日子,或许还有用得到你的地方。”

  “娘娘,奴婢不累!”延寿连忙起身,眼中带着坚定,“奴婢想留在您身边,为您和殿下尽一份力!哪怕是端茶倒水,奴婢也愿意!”

  符太后看着她,心中涌起一丝暖意。她轻轻拍了拍延寿的肩膀:“好,那你就留在我身边吧。只是你要记住,以后做事一定要小心,你的命不仅是你自己的,也是为了训儿。”

  “奴婢明白!”延寿用力点头,泪水又一次涌了上来,却不再是悲伤,而是感动。

  青禾站在一旁,看着眼前的景象,悄悄擦了擦眼角。她知道,接下来的日子会很难,可只要太后还在,只要殿下还在,他们就还有希望。

  符太后重新走到箭垛旁,望着远处渐渐暗下来的天色。春风依旧吹着,带着沙尘和寒意,可她的心中却燃起了一团火。赵匡胤想靠五万大军逼她投降,想靠宫墙隔开她和训儿,可他忘了,她是后周的太后,是柴宗训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为了后周的百姓,她就算拼了这条命,也绝不会认输!

  夜色渐深,潼关城上的灯笼一盏盏亮起,昏黄的光映在城墙上,像是一道道坚定的目光。城楼下,士兵们正在忙着加固城墙,挖壕沟,脚步声、敲击声此起彼伏,汇成一首激昂的战歌。而在千里之外的汴梁德寿宫,柴宗训正坐在窗边,手里拿着一个小小的风筝——那是去年太后亲手为他做的,风筝上画着一只展翅的雄鹰。他望着窗外的夜色,小声呢喃:“母后,你什么时候来接我啊?我好想你……”

  与此同时,石守信率领的五万大军正在夜色中行军。火把的光芒连成一片,像一条长长的火龙,朝着潼关的方向蜿蜒而去。石守信骑在马上,看着前方的队伍,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符太后,潼关虽险,可在五万大军面前,不过是一道小小的土坡。等我破了潼关,看你还怎么跟陛下抗衡!”

  他身后的士兵们士气高涨,一个个摩拳擦掌,恨不得立刻冲到潼关城下,立下战功。他们不知道,在潼关城内,有一位母亲正带着她的士兵,为了守护自己的孩子,为了守护最后的希望,做好了殊死一搏的准备。

  春风吹过潼关,吹过孟州,吹过汴梁,带来了战争的气息。一场关乎后周存亡的战争,即将在这春寒料峭的时节,拉开帷幕。符太后站在城楼上,望着远处的火光,眼神坚定。她知道,这场战争会很艰难,或许会流血,或许会牺牲,可她别无选择。为了训儿,为了后周,她必须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