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以工代赈,加强城防-《踏平五代,我建最强帝国》

  堂议散后,暮色更深。

  李烨独自一人,踏上了濮州城那饱经战火、此刻依旧弥漫着淡淡血腥与焦糊气息的北门城楼。

  他凭垛而立,目光沉沉,目光穿透了浓重的夜色,望向北方那一片无边无际的黑暗。

  那里是魏博,是乐彦祯的疆域,是银枪效节都盘踞的老巢。

  冰冷的恨意如同毒蛇,在他眼底最深处无声地游走、缠绕。

  父亲李锋临死前怒目圆睁的面容,嫡母王氏刻薄怨毒的诅咒,周彪那张跋扈狰狞的脸……一幕幕血色的画面在眼前飞速闪过。

  “乐彦祯……”李烨的嘴唇无声地开合,吐出这个在魏博军中代表着年轻一代权势顶峰的名字,声音低得只有他自己能听见,却带着彻骨的寒意,“周彪那条狗的死……只是开始。”

  就在这时,一阵沉闷而有力的声音,如同大地的心跳,隐隐从城墙下方传来。

  咚…咚…咚…

  那是征集来的民夫,在军官的呼喝和威慑下,开始连夜清理废墟,搬运巨大的条石和夯土,加固这残破的城墙。

  火光在城下摇曳,映照着一张张麻木、疲惫却又在奋力劳作的面孔。

  这单调而沉重的夯土声,穿透寒冷的夜风,清晰地传入李烨的耳中。

  他扶着冰冷粗糙的城砖,指腹感受着那粗粝的质感,仿佛触摸着这座城池顽强跳动的脉搏。

  高筑墙,广积粮。

  这声音,便是他在这乱世漩涡中,为自己、为追随者、也为这座刚刚夺下的濮州城,奋力敲响的第一记战鼓。

  濮州城,这座始建于隋、历经战火的古城,迎来了它前所未有的改造。

  李烨的命令如同投入滚烫油锅的水滴,瞬间引爆了整个城池的活力。

  城墙下,人声鼎沸,热火朝天。

  依据柳明姝提供的残存图籍和实地勘测,濮州城墙周长约九里(约4.5公里),主体为黄土夯筑,外包青砖,原高约两丈五尺(约8米),基厚近三丈(约9米)。

  历经黄巢之乱,多处坍塌损毁,雉堞倾颓,敌楼焚毁,护城河淤塞。

  李烨一身轻便戎装,站在一段损毁最严重的城墙豁口处,脚下是散落的砖石和干涸发黑的血迹。

  北风凛冽,吹得他衣袂翻飞。他蹲下身,抓起一把夯土,在指间捻碎。

  土质松散,夹杂着碎石草茎。

  原始的夯筑方式,在投石机和大型攻城槌面前,显得脆弱不堪。

  “不行。”李烨站起身,声音冷硬,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如此城墙,挡得住流寇,挡不住魏博牙兵,更挡不住朱温的宣武精锐!”

  他脑海中飞速闪过前世所知的冷兵器时代城防知识。

  “赵猛!”

  “末将在!”

  “传令下去!”李烨指着脚下,“所有坍塌豁口,清基必须深挖至生土层!新筑墙体,采用‘夹板夯筑法’,每层夯土不得过尺(约30厘米),每层夯土之中,必须加入熬制的糯米浆汁、切碎的麻筋、麦秸!层层夯实!务必坚逾铁石!”

  这是借鉴了古代“三合土”的思路,大大增加粘合强度。

  “大人,糯米浆汁、麻筋……这耗费……”

  一名随行的老工匠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耗费再大也要用!”李烨断然道,“城墙若破,万事皆休!柳曹事会全力保障物料!” 他目光转向柳明姝。

  柳明姝立刻会意,沉声应道:“大人放心,所需物料,明姝定当竭力筹措,优先保障!” 她的眼神扫过那些惊愕的工匠和管事,带着“粮秣通判”的威仪。

  李烨点点头,继续指着城墙布局:“原有城墙过于平直!在四角及城门两侧,增筑‘马面’!”

  “马面?”众人茫然。

  李烨捡起一根树枝,在地上迅速勾勒:“便是如此!突出城墙之外,形似马面,宽厚皆倍于城墙主体!上建敌楼,多置弓弩、拍杆!敌军若蚁附攻城,马面之上守军可侧射其腰肋,使其首尾不能相顾!”

  他又指向护城河:“淤塞河道,全部深挖疏通!引濮水支流活水注入!河底遍布尖木桩,近岸处水下铺设铁蒺藜!河道外侧,再掘一道宽深壕沟,内插尖桩,覆以伪装!”

  最后,他的目光落在城门上:“所有城门,全部更换!门板用百年硬木,外包铁皮,加装碗口粗铁门栓!城门洞内,增设一道千斤闸!城门之上,重建坚固敌楼,储备火油、擂石!城门之外,瓮城必须重修!瓮城城门与主城门错开,形成‘瓮中捉鳖’之势!”

  李烨的声音铿锵有力,一条条命令清晰无比,描绘出一幅远超这个时代常规防御体系的蓝图。

  赵猛听得两眼放光,只觉得热血沸腾,仿佛看到了金汤铁壁!

  刘闯和那些被征召来负责具体工段的七家管事子弟们,则听得目瞪口呆,看向李烨的目光充满了震撼与敬畏。

  这些闻所未闻的防御手段,简直如同天工开物!

  那老工匠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激动得声音发颤:“大……大人真乃神人也!此等筑城之法,小老儿闻所未闻!若能建成,濮州城……便是真正的龙潭虎穴啊!”

  “龙潭虎穴……”李烨望着眼前残破的城墙,目光仿佛穿透了时空,看到了它未来巍峨坚固的模样。

  他缓缓攥紧了拳头,骨节发出轻微的爆响。

  “那就让它成为所有觊觎者的龙潭虎穴!开工!”

  一声令下,如同点燃了燎原的星火。

  整个濮州城彻底沸腾起来!

  粮饷充足,以工代赈的政策如同磁石,吸引了城内残存的壮丁和源源不断涌来的流民。

  刘闯设立的登记点前排起了长龙,一张张或麻木或充满希冀的面孔,在领到一块标明身份和工种的木牌,以及当日的救济粥和杂粮饼时,眼中终于燃起了生的光亮。

  城墙上下,成了巨大的工地。

  号子声震天动地。

  壮丁们喊着整齐的号子,在皮鞭的指挥下,用巨大的原木撞击着残破的旧墙基。

  碎石飞溅,尘土弥漫。

  清出的土方被推车、箩筐源源不断地运走。

  深挖的基槽如同巨兽的伤口,露出了深色的生土。

  夯筑新墙的区域,景象更加壮观。

  巨大的木制夹板被竖起,民夫们将搅拌着糯米浆汁和麻筋麦秸的湿土倒入夹板之中。

  赤膊的精壮汉子们,两人一组,抬着沉重的石夯,喊着粗犷的号子,一下,又一下,奋力地砸向湿土!

  嘭!嘭!嘭!

  沉闷而有力的撞击声,如同濮州城重新搏动的心跳,响彻云霄!

  每一声夯响,都意味着这座城池的筋骨,正一点点变得坚实!

  柳明姝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各个工段和府库之间。

  她带着几个同样精于计算的七家子弟,手持算盘和账簿,仔细核对着每一笔物料的入库与出库,调度着粮草的发放。

  她面容沉静,指挥若定,面对纷繁复杂的数字和不时出现的短缺、争执,总能迅速找到解决之道。

  那份超出年龄的干练和掌控力,让最初对她抱有疑虑的管事和吏员们,渐渐心服口服。

  李烨每日必登城巡视。

  他踏过新铺的、还散发着泥土和石灰气味的城砖,抚摸着初具雏形的马面棱角,检查着瓮城地基的深度。

  看着脚下这片在号子与夯声中一点点变得坚固的土地,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感与掌控感油然而生。

  这里是他的城。

  他的根基。

  他乱世争雄,踏出的第一步,正在脚下这片充满汗水、希望与力量的土地上,无比坚实而清晰地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