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四合院:斩断易中海的养老计划》

  “你别惹我,我也懒得理你,睡觉。”

  他冷冷地回了一句,拉过被子重新躺下。

  娄小娥气得直跺脚。

  但她也拿他没办法,抬起的手又放下了。

  “不洗就去边上睡!”

  “我才不想和你挨这么近。”

  娄小娥不屑地哼了一声。

  她盘算着过两天就回娘家,在这个家实在受够了气。

  不过走之前还得把答应给聋老太太织的围巾做完。虽然江明那番话让她对老太太有些芥蒂,但既然已经答应了,就不能反悔。

  看了眼旁边躺着的许大茂,她干脆钻进被窝,拿起毛线针开始织围巾。

  ——

  江明根本不知道许大茂在傻柱的挑唆下,竟然答应联手对付自己。

  就算知道了也没关系。

  多收拾一个而已。

  第二天他照常早起上班,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对他来说,这根本不算回事。

  又过了两天,赵明德终于传来消息,让人捎信让他有空去办公室一趟。

  正好第二天轮休,江明一大早就来了。

  “来得正好,聋老太太的资料都在这里。”

  “你慢慢看。”

  赵明德一见他进来,立刻从抽屉里扔出一个文件袋。

  “好嘞。”

  江明赶紧接过,在办公室角落坐下。

  赵明德接着说:“我查遍了资料,都没发现她是烈属的记录,看来你猜对了,这老太太确实有问题。”

  “嗯。”

  江明点头,翻开档案。

  第一页就让他愣住了——老太太居然姓娄。

  和娄小娥同姓。

  全名娄金娜。

  这个名字让人意外。

  资料显示她是光绪年间出生的老北京。

  江明发现这份档案是从十几年前才开始详细记录的,解放前的信息寥寥无几。

  关于聋老太太五六十岁之前的经历,几乎没有任何记载,简略得让人难以置信。

  不过,虽然内容简单,但也有一些基本信息,比如她的子女情况。

  她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三个儿子都参军了,不是战死就是失踪,女儿也在战乱中丧生。

  至于具体死在哪里,已无法查证。

  档案中比较详细的是聋老太太在四合院里的生活。

  她是解放后第一批五保户,由南锣鼓巷社区申报批准。

  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有价值的信息。

  江明反复看了好几遍,确认没有更多线索后,才合上档案。

  实际上,以他的记忆力,看一遍就能记住全部内容。

  但他实在难以相信,这个年代的档案资料竟如此简略。

  这几页纸上全是琐碎小事,像是为了凑数而写,江明甚至怀疑,这些内容要么是聋老太太自己口述的,要么就是有人随意编造的。

  “赵叔,聋老太太的资料真的只有这些?没有别的了?”

  “没了。”

  江明叹了口气,起身将档案还了回去。

  “你是不是也觉得这档案缺了很多内容?”赵明德反问道。

  “嗯!”江明点头。

  “这很正常。”赵明德解释道,“咱们国家成立才十几年,很多人的档案资料都不完整。”

  “像聋老太太这个年纪的人更是如此。”

  “她出生得太早,都是上个世纪的事了,现在认识她的人都没几个。”

  “她的个人档案材料都是由社区提交上来的。”

  “至于这些信息的真实性,有多少不实之处,根本无法查证。”

  江明感到无奈:“难道她的档案资料就这样放着,没人去更新吗?”

  赵明德苦笑了一下:“江明,这事哪有这么简单。”

  “更何况像聋老太这种情况,已经没几年活头了。”

  “谁会费心去补她的档案呢?”

  江明虽然觉得无奈,但也明白这话确实有道理。

  人一旦去世,档案也就作废了。

  谁会去调查一个快死的老人?完全是多此一举。

  江明追问道:“那她的详细资料就彻底查不到了?”

  赵明德正色道:“也不能这么说。虽然聋老太的大部分资料都很模糊。”

  “但有些信息还是可以查证的。”

  “就像我刚才说的,关于她作为烈士母亲的身份,我们可以从她儿子的部队编号或入伍时间来核实。”

  “结果发现很多地方都不一致。”

  江明急切地问:“赵叔,那你查到结果了吗?她真的有三个这样的儿子吗?”

  赵明德摇头:“没有,一个都没有。”

  “所以从一开始,我就怀疑她烈士母亲身份的真实性。”

  说完,他又补充问道:

  “江明,这个烈士母亲的身份是她自己说的,还是别人传出来的?”

  “如果不是她自己说的,你就没法给她定罪。”

  这一点江明当然清楚。

  “我没听她亲口说过,但整个四合院的人都默认了这个说法。”

  “我会回去调查清楚,看看这个说法最初是谁传出来的。”

  赵明德点头表示赞同:“你明白就好。”

  “还有她为**编织草鞋这件事,你也可以一并查证。”

  江明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行!”

  这正是他最困惑的地方。资料显示聋老太确实是四九城本地人,可四九城的人怎么会去编草鞋?如果她不是本地人,又怎么住在南锣鼓巷的胡同里?这事确实有问题。

  能在四九城安家的,要么是祖辈就住在这里的老住户,要么像他大伯那样跟着部队过来,退伍后留在这里。再不然就是像秦淮如这样嫁过来的。不管哪种情况,都能查出根源。

  但这个聋老太身上矛盾太多。要么是传言不实,要么就是她刻意隐瞒。如果是谣言,又是谁在散布?

  赵明德给他出了个主意:“江明,你要真想弄清楚聋老太的来历,不妨去街道办看看。从她的五保户身份入手,查当年是谁给她申请的,是怎么批下来的。这些线索或许能帮你找到一些头绪。”

  江明顿时明白过来。既然其他线索都断了,就应该从现有的信息开始。五保户政策是建国后才有的,肯定有档案。当初申报的依据是什么?这个五保户身份就是她的保护伞,只要能证明申请有问题,聋老太就完了。

  “明白了,赵叔,我这就去!”江明得到提示后,立刻出发。

  “记得有空回家吃饭!”赵明德朝他的背影喊道。

  “好嘞!”

  江明已经走远,声音还传了过来。

  ——

  江明离开区**大院,直接去了街道办。

  虽然是周日,但这里还有人值班。

  他没见到王主任,却碰到了陈志诚。

  “江明,你怎么来了?”

  “找王主任吗?”

  陈志诚见他进来,主动迎上来。

  “是有事找她。”

  “不过找你也一样。”

  “陈哥,能不能帮我查个人?”

  四周没人,江明直接开口。

  陈志诚是王主任的得力助手,在街道办性格随和,也让人放心。

  至少和易忠海那些人没关系。

  “哈哈,小事一桩!”

  “交给我吧。”

  “你要查谁?走,我带你去档案室。”

  陈志诚爽快地拉着他往里走。

  江明正求之不得。

  穿过空荡的走廊,他才小声说出名字:

  “我想查娄金娜。”

  “就是我们院子里的老太太。”

  “也是唯一的五保户。”

  陈志诚有些惊讶,眉头微皱:“她……”

  “她叫娄金娜?这名字挺特别的。”

  江明不解:“陈哥,这名字有问题?”

  陈志诚笑了笑:“没什么,只是在四九城这边。”

  “姓娄的,大多是满族姓氏改过来的。”

  “解放后,很多满族老人为了避嫌改了姓,比如瓜尔佳氏,有些人就改成了娄。”

  “当然,也不是解放后才改的,早些年就有。”

  这句话让江明心里一动——聋老太原来是四九城的人。

  她还住在这条胡同里。

  说不定真的是满族人。

  两人走到档案室门口,江明忽然停下脚步。

  “陈哥,我不进去了,免得给你添麻烦。”

  “我在外面等就行。”

  “麻烦你帮我查一下。”

  陈志诚先是一愣,随即笑了。

  “行,你稍等。”

  大家都喜欢江明这种懂得分寸的人。

  街道办的档案室虽不算机密,

  但也不是谁都能进去的。

  虽然他在街道办有些分量,带个人进去别人未必会说什么,

  但终究还是违反了规矩。

  ——

  不过十几分钟,

  陈志诚就从档案室出来了。

  但他脸上带着遗憾。

  “江明,娄金娜的资料我查过了。”

  “记录很少。”

  “我这里只有基本的户籍信息,其他内容几乎都是空的。”

  果然如此。

  看来当时街道办只是做了简单登记,

  并没有深入调查。

  江明没有灰心,接着问:“她不是南锣鼓巷仅有的几位五保户之一吗?”

  “档案里应该有相关材料吧?”

  陈志诚点头说:“这个确实有记录。”

  “不过都是按正规程序走的。”

  “你要看吗?我现在就去拿。”

  江明连忙点头。

  陈志诚动作利索,转身进档案室很快拿出一份材料。

  “娄金娜是1951年获批的五保户。”

  “那一年整个街道办一共批了三户。”

  “娄金娜就是其中之一。”

  陈志诚说完把资料递了过去。

  江明接过看了一眼,内容很简单,但明确写明了聋老太申请五保户的原因——和院里流传的说法一致。

  和他听过的版本一样:三个儿子相继参军牺牲,她带着女儿逃难到四九城,最终在南锣鼓巷安家,直到解放。而她的女儿,早在逃难途中走失。

  但具体细节却模糊不清。

  申报人一栏写着“关山”这个名字。

  江明立刻指着问:“陈哥,这关山是谁?是街道办的人吗?”

  陈志诚看了看,摇头说:“没听说过,可能是以前的同事,现在街道办已经没有这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