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三国之我乃诸葛大兄》

  \"能被您视为英雄者...\"

  \"唯二人耳!\"

  \"其一自然是曹公您。\"

  \"这其二嘛...\"

  \"必是我主刘玄德!\"

  \"若非忌惮我主,将军何必借'龙之变化'来试探虚实?\"

  诸葛川故作沉思状。

  \"既然我主安然无恙...\"

  \"想必当年那场试探,已被我主从容化解。\"

  他刻意避开\"煮酒论英雄\"的典故,煞有介事地分析着。

  曹操抚掌大笑。

  \"精彩!妙极!\"

  \"伯治啊,若非知你当时尚未出世,孤都要以为你亲历那日情景了!\"

  赞叹过后,曹操神色渐敛。

  \"不错...\"

  \"当年确实被玄德瞒过去了。\"

  \"若当时当机立断...\"

  \"也不会有后来诸多变故。\"

  \"但往事不可追...\"

  \"悔之无益!\"

  突然话锋一转:

  \"伯治!\"

  \"今日孤也想与你论一论...\"

  曹操目光如炬,正色道:

  \"以你之见...\"

  \"这天下英雄...\"

  \"究竟谁人能笑到最后?\"

  看似在问天下大势...

  实则暗藏\"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的玄机...

  行文如下:

  筵席间,曹操与诸葛川对坐而谈。

  \"依伯治之见,玄德与孤孰能成千秋霸业?\"

  此问掷地有声,恰似当年许都煮酒论英雄之景。

  第三十二回 魏王帐前议孙刘 天下棋局待落子

  千秋霸业谁主沉浮?

  世间英豪谁是翘楚?

  曹公?

  抑或...

  玄德?

  席间青烟袅袅,诸葛川闻此问,心潮暗涌。

  若换作寻常蜀臣,必当不假思索应答\"吾主刘备\"。

  然则...

  诸葛川非寻常人也。

  其人身负两世记忆,既感昭烈帝仁德,亦叹魏武帝雄才,自不受\"忠君\"二字束缚。

  恍惚间,竟似穿越千年光阴,与这位乱世奸雄促膝论道。

  \"明公欲闻真言,抑或虚辞?\"

  曹操抚掌大笑:\"霸业之说竟有真假之分?伯治果然妙人!\"

  \"既如此...\"

  \"不妨先道虚辞。\"

  \"待闻真言前,且容孤再欢欣片刻。\"

  诸葛川闻言莞尔:\"虚辞便是...\"

  \"玄德公必能重振汉室,开创新天!\"

  \"剿灭奸雄曹操,拯万民于涂炭!\"

  \"可与光武帝比肩,成为汉室再兴之明君。\"

  诸葛川缓缓道来。

  说到\"奸雄\"二字时。

  目光刻意扫过曹操。

  早有心理准备的曹孟德。

  闻言却陡然变色。

  眼中闪过诧异!

  并非因\"奸雄\"这个称谓。

  况且他并未感受到诸葛川话中带有多大敌意。

  真正令他惊诧的是......

  诸葛川此言竟是......假话?

  而假话的内容是:

  刘备必能除他而得天下。

  那么......

  反推其本意即是:

  刘备未必能复兴汉室,难以重开新天!

  既除不掉奸雄,也救不了黎民,更非光武式的中兴之主。

  想通此节后。

  曹操忽然觉得......

  自己对诸葛川即将道出的真话更期待了。

  \"伯治这番假话,倒似方才孤想象中的真言!\"

  \"不曾想!\"

  \"竟给了孤一个意外之喜!\"

  \"那么......\"

  \"真话又当如何?\"

  此刻。

  曹孟德仿佛忘却了敌对立场,只欲聆听诸葛川的\"真\"知灼见。

  \"真话么......\"

  诸葛川轻叹,眉宇间浮起几分忧色。

  所幸。

  他很快收敛了情绪。

  \"真话便是......\"

  \"曹公诛吕布,定淮南,破河北,远征乌桓,白狼山下扬我汉威之后。\"

  直至挥师南下,决战长江之时……

  以川儿之见……

  乾坤气运,悉归曹公掌握。

  若能稳据中原,先平陇右,再收辽东公孙,继而席卷荆襄、吴越……

  则九州归一,易如反掌。

  当世豪杰,谁敢与明公争锋?

  江东碧眼儿,不足惧!

  吾主玄德公,亦难抗衡。

  至于张鲁、刘璋、马超、韩遂之流,更不值一提。

  待天下一统之后……

  是要效仿周公辅成王,抑或取汉室而代之……

  全在明公方寸之间。

  可惜啊!

  诸葛川凝视曹操,轻叹拂袖。

  曹公,您心急了!

  或者说……

  自远征乌桓始,便已显浮躁之气。

  因此……

  赤壁烈火,葬送八十三万雄师,问鼎之势自此受阻。

  甚至明公自身……

  若非云长义释华容,恐怕……

  川儿谈及三年前那场惊天烽火。

  曹操眉宇间阴霾骤现。

  此战确是他自黄巾起兵以来,最惨痛之败。

  更讽刺的是……

  恰在他志得意满之时。

  这段记忆……

  纵是曹操也难以释怀。

  但……

  那抹黯然瞬息即逝。

  他忽而昂首问道:\"伯治,既言赤壁前有十分胜算……\"

  \"今败后……\"

  \"在卿看来,操尚余几何?\"

  面对此问……

  诸葛川默然不语。

  他遥望江南的方向,轻声吟诵出一首后世广为流传的词作: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襄阳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言语间满是对世事变迁、王朝更迭的感慨。

  随即话锋一转: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诸葛川轻笑一声,补上最后一句:

  \"生子,当如孙仲谋!\"

  在吟诵时,他本想把原词中的\"北固楼\"改为岳阳楼或黄鹤楼,突然想起岳阳楼还要四年才建,黄鹤楼更要十四年后才完工,便临时改为襄阳楼。

  改得好坏暂且不论,至少不像某些穿越小说那样,主角使用李白《将进酒》时竟原封不动照搬。那诗中的\"岑夫子丹丘生\"是李白友人的名字,难道穿越后的主角也恰好有这样的朋友?

  对面的曹操被这首词深深吸引。无论是独特的词牌格式,还是深邃的内容,都让这位当世文豪为之着迷。

  他不自觉地重复着:

  \"千古兴亡多少事!\"

  \"不尽长江滚滚流!\"

  \"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

  眼神越来越亮。

  曹操只觉得,眼前这位少年并非昔日败于自己手下的年轻将领。

  这分明是一位洞察古今的智者,虽与自己年龄相仿,却已看透千年沧桑。

  短短数语,道尽王朝兴替。

  更道破赤壁之战后他的心境。

  沉默许久。

  曹操望向吟诵完毕的诸葛川,自嘲地笑了笑:\"伯治方才说,赤壁战前我确有十成把握一统天下。\"

  \"而你诗中却提及孙刘两家...\"

  \"看来在你眼中...\"

  \"此战之后,孙权刘备已够资格参与这场天下之争了。\"

  \"你直言无妨。\"

  \"经此一役,我尚余几分胜算?\"

  曹操的语气异常坚定。

  他向来敢于直面失败。

  更不曾错判天下大势。

  即使是他自己...

  战后也将孙刘视为劲敌。

  听完曹操的话,诸葛川微微颔首。

  \"曹公明鉴!\"

  \"赤壁战后,您独霸天下的局面已然改变。\"

  \"胜算确实从十成降至七成。\"

  \"所失三成中...\"

  \"孙权占其二,吾主刘备取其一。\"

  诸葛川作出\"公允\"评判。

  原因很简单:

  孙权虽胜赤壁,江东仅能自保。

  当时的江东水军根本无力渡江北伐。

  坦率地说...

  江东水师在江上有多骁勇...

  他们的步卒就有多不堪。

  江东军擅水战却北上中原,必遭曹军铁骑碾压。

  孙权妄想\"三足鼎立\"?

  诸葛川嗤之以鼻。

  汉末群雄欲得天下,须有问鼎中原之能。

  袁绍可!董卓可!

  赤壁后的孙权?

  绝无可能!

  除非孙刘联军北伐,方有三分希望。

  故刘备战后仅得\"一\"。

  所谓三分天下?

  诸葛川不屑:

  曹操再败,仍强于三分其一。

  后吕蒙夺荆州,孙权勉强称\"三\"。

  诸葛亮若稳据荆益,不过两成半。

  唯刘备取秦川,方可称\"三\"。

  此前唯曹操能超\"三\"。

  诸葛川断言:

  史上诸葛亮\"三分\"从未实现。

  孙刘势力始终困于荆益江东,

  不过是此消彼长的零和游戏。

  【

  当时刘备手握荆州、益州,势力正盛……

  孙刘联盟的存在,对天下格局的影响,最多不过占四成半到五成罢了!

  所谓五成,甚至称不上半壁江山。

  关键区别在于——

  拥有荆州的刘备,实力接近“三”。

  在匡扶汉室的信念支撑下,具备北伐中原的资本。

  而得到荆州的孙权,实力堪堪突破“三”。

  这让他有了沿长江北上,进军豫州,图谋中原的底气。

  当然,只是勉强达标。

  这点微末优势,随时可能消退。

  加上孙权志大才疏,偏爱遥控战局——

  导致江东无论是否取得荆州,实力始终徘徊在“二”与“三”之间。

  终究只能偏安一隅。

  区别无非是:主动龟缩,或是被张辽打残后的被迫防守。

  (

  “三”:可进取中原!

  “二”:仅能自保!

  “一”:苟存资格!

  此处仅论曹、孙、刘三方势力,不涉刘璋、张鲁等诸侯。

  ————

  正因如此,只要孙权或刘备任何一方停留在“二”,或仅一方达到“三”,便永远无法击败曹操问鼎天下。

  按正常轨迹,最终胜者必是北方的曹操。

  可惜——

  历史上的曹操早逝!

  司马氏窃取曹魏基业,先吞并失荆州后跌至“一”的蜀汉,再耗死空占“三”却困守江东的孙吴。

  【

  诸葛川的谋划比《隆中对》更为务实。

  他与父亲诸葛谨江畔作别时,特意剖析了《隆中对》的不足,只为达成一个目标:

  助刘备稳固荆州,夺取益州,进军关中。

  如此,蜀汉可得\"两成半\"天下根基。

  待根基稳固,便以关中为凭,强攻东吴。

  届时,孙权所据的\"两成\"版图将尽归蜀汉。

  江东平定后,天下格局将演变为:

  蜀汉四成半,曹魏五成半。

  虽仍逊曹魏一筹,

  却已形成南北对峙之局。

  最终胜负,无非两种可能:

  要么刘备中兴汉室,

  要么曹操彻底终结大汉。

  这等局面,远胜诸葛亮的\"三分天下\"。

  三足鼎立看似稳妥,

  却仅有三分胜算。

  而诸葛川的\"四成半\"战略,

  至少将胜率提升至五成。

  更重要的是,

  此举可消除孙权这个隐患。

  孙吴的存在,

  终将成为蜀汉的掣肘。

  若除之后快,

  即便一时难以北伐,

  也可养精蓄锐。

  待北方生变,

  再图收复中原。

  汉室希望未灭。

  那时。

  即便昭烈皇帝远去,卧龙军师年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