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三国之我乃诸葛大兄》

  126

  “亦是未来荆州、西川、汉中乃至西凉各军的统称。”

  “西军兵锋所指,誓要收复中原!”

  主公在西,曹贼居东!

  新军名号,是为西军。

  大汉西军,剑指东方,誓复中原!

  听闻诸葛川此言,徐庶、费祎、董允、关兴、郭淮皆震撼难言。

  诸葛川见众人神色,唇角微扬。

  蜀军?

  这一世怕是不会再现了。

  况且史书所载,蜀汉军队向来以汉军自居,从未自称蜀军。

  刘备更不以蜀帝自居。

  所谓蜀军全称当为:大汉·季汉·蜀地军。

  简称为大汉蜀军,而非蜀国之军。

  如今历史因诸葛川而改。写,汉之蜀军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一支全新的大汉西军。

  在诸葛川的规划中,

  这支西军可根据驻防区域与战略任务分为:

  西军·凉州军团、

  西军·汉中军团、

  西军·川蜀军团、

  西军·荆州军团。

  至于军队编制,

  诸葛川不会照搬后世军制,

  仍将沿袭当世营校之制。

  战时的编制

  汉末三国时期,军队以伍(伍长)、什(什长)、队(队率)、屯(屯长)、曲(军侯)、部(军司马)、营(将军或校尉)为基本作战序列。

  诸葛川对此深以为然。

  他始终不解,为何写三国小说的作者们总要把现代的师团营连生搬硬套到古代战场。这种时空错乱的做法,既背离历史本真,又让通晓三国的读者啼笑皆非。

  昔日研读史册时,诸葛川就发现,汉军建制已蕴含现代军队的雏形,只是称谓有别罢了。

  那些写穿越小说的作者难道不明白?将现代军制强塞进古代背景,不仅别扭至极,更显得荒诞可笑——这是在挑战读者的智慧,还是存心要破坏历史小说的韵味?

  正因如此,诸葛川决心未来编练新军时,只汲取后世练兵之精髓,严明军纪,灌输匡扶汉室的信念。这支大汉西军将超越只为糊口的诸侯部队,成为以终结乱世、一统九州为使命的虎贲之师。

  他构想中的西军,将承继秦灭六国的雄心,延续淮西军驱除胡虏的气概,效法抗战时期保家卫国的铁血精神,最终成为撑起帝国脊梁的中流砥柱。

  待天下平定后,这支劲旅更当效法汉武帝、唐太宗、明成祖时期的雄师,开疆拓土,绘就气吞山河的壮丽画卷。

  厅堂之上,回过神来的徐庶不由轻声赞叹:大汉西军!

  一支立志匡扶天下、 ** 中原的新军,徐庶不禁轻笑:倒是让我有些好奇这支队伍究竟有何等风采了。

  伯治!

  你既然专程来找我说这些,想必是有需要我出力的地方。

  否则...

  区区押送刘璋、张鲁这等小事,还不值得你亲自跑这一趟。

  你是想调遣南郡驻军中的精锐,作为你这支西军的骨干吧?

  听闻此言,诸葛川心中暗赞:不愧是先主帐下的首席谋士。

  竟能一眼洞穿他的心思。

  当下也不绕弯子,直截了当道:正是!

  小侄确实有事相求于伯父与赵叔。

  想请伯父精选三千南郡将士随我入蜀,年龄须在十六至二十五之间。

  此外...

  还想请伯父与赵叔在荆南五郡再招募七千新兵。

  这些新兵同样要年纪相仿的年轻人。

  诸葛川并不打算选用那些久经沙场的老兵。

  虽然老兵作战经验丰富...

  但他们大多已经形成固定思维,难以改造。那些陈规陋习反而会影响新军风气。

  既然是组建新军,就该以年轻人为骨干。

  展现出全新的精神面貌。

  年轻人之间没有那么深的隔阂与派系之分。

  若真有不服,打一架便能解决。

  说罢又补充道:不止南郡如此。

  我从成都出发时...

  已请刘伯父致信驻守汉中的关伯父。

  让他同样挑选年轻将士,并招募新兵凑足万人,派往南中驻防。

  届时将由关平、张苞二人率军返回。

  待我回到成都时...

  益州将负责补充剩余的三万新军差额。

  五万新军集结完毕后,诸葛川便会立即展开操练。

  在训练过程中,这支军队还将肩负平定南蛮的任务,以外族武装作为实战演练对象。

  按照诸葛川的规划——

  半年内初见成效,不出一年半必能锻造出精锐之师。

  诸葛川言辞凿凿。

  他并未提及三年之期。

  那是对刘备承诺训练二十万新军时设定的时间表。

  如今仅需整训五万人马。

  若仍需耗费三年光阴,还不如找块豆腐了结性命。

  此事我准了!

  发话者并非徐庶。

  声源来自诸葛川身后。

  回首望去。

  但见赵云大步踏入厅内。

  走近后,他单手搭上诸葛川肩头:

  伯治!

  若人手不足——

  叔父将我常山赵家村的子弟兵尽数拨付予你!

  这些老兄弟定当唯命是从,你可莫因年岁相轻视他们。

  诸葛川闻言先是一怔。

  旋即面露喜色急问:赵叔父此话当真?

  须知老兵亦有云泥之别。

  寻常行伍老卒虽经验老到,却不乏油滑之辈。

  诸葛川拒绝老兵入伍,正是担忧此辈败坏新军风纪。

  然而——

  赵云麾下那支子弟兵,他可是亲眼见识过其风采的。

  他们与那些老兵油子截然不同,不仅作战经验丰富,更是一群军纪严明、作风过人的常山老卒。

  这类老卒,诸葛川见过不少。

  比如关羽、黄忠、魏延、陈到等人麾下,就有这样的精锐。

  无一例外,他们都是关羽、黄忠等将领的心腹嫡系。

  在军中,他们是亲卫护卫;出战时,则担任屯长、军侯、军司马等职,成为众将迅速掌控大军的核心力量。

  而现在,赵云送给诸葛川的,正是这批堪称“珍宝”的常山老卒。

  场中,赵云见诸葛川面露难以置信之色,温和一笑:“这还有何真假之分?你离开时,直接带走我那一百老兄弟便是,叔父我绝不皱一下眉头。”

  这一百人,是赵云如今仅存的子弟兵。

  原本人数不止于此,但历经多年征战,最终无怨无悔追随他的,只剩这一百人了。

  他们不仅是老卒,更是精锐中的精锐——百战之士。

  “川儿,谢过叔父!”诸葛川见赵云神色郑重,起身恭敬行了一大礼。

  这份恩情太重,此刻他只能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谢意。

  “伯治,何必如此!”赵云扶起他,洒脱笑道,“我可并非白送,别忘了你当初答应过我,将来要助我重建白马义从,叔父我可一直记着呢。”

  诸葛川心知赵云是在宽慰自己,当即郑重回应:“叔父放心,白马义从之事,川儿从未忘却!待拿下凉州,有了充足战马来源……”

  “诸葛川向刘伯父提议重建白马义从,并特意提到,到时还会为赵云准备一份特别的赠礼,能让这支精锐骑兵的实力更上一层楼。”

  提到这个礼物时,他脑海里浮现的是骑兵三宝的图景。

  这件压箱底的利器,在马超归顺后,终于到了该亮相的时刻。

  这番话勾起了赵云浓厚的兴趣。

  “能令白马义从战力倍增?”他饶有兴致地说,“那伯父可要好好见识一番了。”

  赵云并未急着追问详情,在他看来,时机成熟自会知晓。

  夜色渐深。

  与徐庶、赵云长谈后,诸葛川带着费祎、董允等人告辞离去。

  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徐庶忽然轻笑出声:“子龙,你看这几个年轻人,像不像当年我们追随主公时的模样?”

  “确实神似。”赵云点头附和,“说不定有朝一日,他们能超越我们这些老家伙呢。就是诸葛川那懒散的脾性......”

  徐庶闻言大笑:“就让他这性子去折腾少主吧。待我们辅佐主公完成大业,也该给年轻人们让路了。”

  “元直所言极是。”赵云感慨道,“待天下太平,我定要回常山老家看看。”

  ......

  荆州襄阳的州牧府书房内,败退归来的曹操正神色阴晴不定地 ** 着。

  曹操眼中寒芒闪烁,布满血丝的双眼透出骇人杀气。

  厅内烛火摇曳,映照着三位将领的身影——从前线败退的陈群、收兵回营的文聘,以及镇守襄阳的曹仁。徐晃、曹真、曹纯三员大将因重伤未愈,此刻正在城内医馆救治。

  厅堂 ** 跪着个浑身发抖的情报官,正是掌管益荆两地谍报的校事首领。

  曹操猛然拍碎案几,木屑纷飞。

  汉中易主这等大事竟敢迟报!诸葛川大军压境也毫无察觉?!

  他须发皆张,指着瑟瑟发抖的校事怒喝:就因尔等渎职,害我折损两员虎将!留你何用?拖出去斩了!

  校事面如土色,额头磕得鲜血直流:主公开恩!主公开恩呐!门外虎贲军已架起他的双臂,硬生生拖出长廊。

  陈群三人静立如松。谁都明白这名替罪羊非死不可——唯有将败仗归咎于情报失误,才能保全统帅威严。此刻求情无异于自取 ** 。

  待血腥味散去,曹操撑着案几深深喘息。当他再抬头时,眼中已恢复枭雄特有的冷酷清明:江东有何动静?

  文聘立即抱拳出列:禀主公——

  江东军的突然回撤

  清晨,文聘刚刚从夏口撤军不久,便发现孙权率领江东军向江陵方向进发。然而奇怪的是,这支部队行进至北彝陵一带时,竟突然掉头返回。按时间推算,现在应该已经退回夏口了。

  文聘在汇报时措辞谨慎,刻意避开了战败的敏感话题。

  呵呵!曹操发出两声冷笑,孙仲谋那点心思,不过是想坐收渔利。可惜他算错了一步......

  曹操眼中闪过一丝讥讽:定是听闻我军失利,吓得缩回去了。果然是个胆小鼠辈!若是孙文台或伯符在,早就长驱直入江陵了。仲业、子孝,今后要多防备江东方向。

  稍作停顿后,曹操继续道:既然不敢打江陵的主意,他必然会把矛头对准我们。说完这些,疲惫的曹操挥了挥手:都退下吧,让我......一个人静一静。

  曹仁、文聘与陈群相视苦笑,躬身退出。刚走到门外,就遇见提着情报官员首级的虎卫。曹仁抬手制止:不必进去了,找个地方埋了吧。

  书房内,听到门外动静的曹操长叹一声,整个人瘫靠在书架上。诸葛川......他喃喃自语:莫非真是我曹孟德命中的克星?为何处处都有你的影子?这声叹息里,尽是难以言说的苦涩。

  半个月后,九月初的江陵城外,一支年轻的军队正在集结。城门口处,诸葛川正与前来送行的赵云、徐庶等人话别。

  “赵叔父!徐伯父!”

  曹军北撤回许都,孙氏兵马亦从夏口退至建业。此刻,西川归程已不可耽搁。

  “来年再会!”

  简短告别后,诸葛川策马西行,再无多言。

  “子龙!元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