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三国之我乃诸葛大兄》

  116

  关羽捻须应和。一场酣战、一席酒宴,已让这对名将惺惺相惜。加之诸葛川常言马超或将率西凉铁骑来投,素来孤傲的关云长也难得展露热忱。

  马超抱拳应诺。

  晨光熹微,南郑城外。

  关羽、诸葛川、庞统、张任等人列队相送。马超在马上抱拳:诸君!

  他日有缘,凉州再会!

  纵使来日与刘皇叔各为其主,念今日之情...

  (

  马背上的马超言语间透着几分傲气,枪尖遥指众人道:两军阵前倘若生擒诸位,马某定以礼相待。

  这看似轻狂的宣言,配着他那爽朗的声线,反倒显得真诚坦率。

  诸葛川当即扬鞭应道:孟起!此话诸葛某原样奉还!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

  关羽抚须大笑:酒量与武艺,你我尚未决出高下!

  若他日我军西征凉州,你身边少了伯治相助,关某却有伯治辅佐,届时孟起可要当心了!

  这番诛心之言引得马超仰天长笑。

  他并未作答,只勒紧缰绳抱拳行礼,率领西凉铁骑绝尘而去,黄沙漫卷中渐渐隐入阳平关方向。

  城楼前,诸葛川望着远去的烟尘,转身对关羽道:关将军,汉中防务当如何部署?何时启程返成都?

  昨日酒酣耳热忘了禀报,兴国与定国两位将军已被我留在阳平关。

  守军尚众,还望速派兵接防,迟恐生变。

  关羽闻言神色渐沉。

  此刻 ** 、庞统、张任三人的目光都聚焦过来,各怀心思。

  ** 盘算着借益州本土身份回成都谋取政绩;

  庞统与张任却显得意兴阑珊。

  张任身为降将,不愿回成都面对故人,怕遭人非议。他打算暂留汉中,待众人淡忘其归顺刘备之事,再作打算。

  庞统则明白,诸葛亮随刘备入成都后,自己回去难以施展才能。而汉中作为战略要地,正适合他大展身手。他计划镇守此地,待日后征战凉州、关中时再立新功。

  “云长、伯治,你们回去吧,汉中需有人留守。”庞统直言道。

  关羽闻言笑道:“士元,你我想到一处了。”他转向诸葛川:“伯治,汉中大军暂不班师。你与孝直领一千兵马押送张鲁回成都。我、士元及子辅留守汉中,待益州安定后,主公再派人接替。”

  诸葛川虽感意外,但也理解其意。

  汉中初定,刘备尚未委派大将驻守,关羽确为坐镇汉中的不二人选。

  诚然,张任(agda)亦堪此任。

  其才略足以胜任。

  然而——

  张任新降之将,恐难令关羽麾下南郡将士信服。

  关伯父既已明言!

  侄儿自当遵从!

  依川儿之见,不若即刻动身!

  今日午时,便与法伯父率千精锐,张鲁赴成都。

  早归一日,

  也好让出兵汉中的刘伯父与父亲早获捷报。

  关羽轻抚长髯,颔首应允。

  遂于送别马超及其西凉铁骑后,

  关羽、庞统、张任三人复送诸葛川 ** 一行离营。

  烟尘渐远——

  唯独那辆紧随着诸葛川的马车,

  格外引人注目。

  车内所载非别,

  正是张鲁爱女张琪瑛。

  士元以为......

  伯治这般着意女色,可是刻意为之?

  关云长抚刀沉吟。

  庞士元捻须轻笑:

  天机不可道破。

  你我只作不知便好。

  须知伯治少年建功,若无些 ** 癖好——

  今日主公固然倚重,来日少君继位时......

  余音散入秋风,

  唯见赤兔扬鬃。

  “正是如此!”

  “凡人有些瑕疵又有何妨?”

  “呵,倘若世上真有完美无缺之人,我庞士元若遇见了,定当力谏主公立即诛杀。”

  “此等人物,非欺世盗名之徒,便是祸国殃民之贼。”

  “当年王莽不就是这般?篡位前装得清心寡欲,引得文人墨客交口称赞,被百姓奉若神明。结果呢?这位‘圣人’终究逃不过权位 ** !”

  “说来可笑!!!”

  庞统这番掷地有声的话语,不仅令身旁的张任哑然,更让关羽神色骤变。

  张任暗自庆幸自己降将身份——立再多功劳也不必担心功高盖主。

  关羽却从诸葛川之事联想到自身。他突然惊觉:待兄长霸业腾达之日……或许自己该当谨守臣子本分,不能再以桃园结义之情逾越君臣之礼。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廿三。

  西川首府。

  正午的骄阳洒在成都城头,山风裹着丝丝凉意拂过人群。

  城东官道已净街 ** 。听闻汉中新主刘皇叔大破张鲁,今日要将这个五斗米道首领押解入城的百姓们,早将道路两侧挤得水泄不通。

  刘玄德率领益州新旧臣属立在最前,含笑等候诸葛川凯旋。

  正当众人引颈张望时——

  远处骤然响起雷鸣般的马蹄声。

  旌旗猎猎,官道尽头卷起滚滚烟尘。

  千骑踏破晨雾而来。

  忽见一骑当先跃出尘霭:雪驹嘶鸣,玉鞍上端坐着位眉眼含笑的少年郎君。那斜挑入鬓的剑眉下,眸光流转间竟将献俘大典的肃穆氛围搅得支离破碎——活脱脱是哪家王孙来赴上巳游宴。

  云长将军麾下诸葛川,幸不辱命。

  白马倏然人立,少年翻身落地时,腰间玉佩与剑鞘相击,清越声响惊醒了怔忡的百官。但见他广袖翻飞间,囚车帷幔已被劲风掀起。

  汉宁太守请移玉步。

  成都青石城墙上,一抹鹤发突然剧烈晃动。杵杖老者颤巍巍指向城下:那...确是当年随苏从事赴任的张功曹!此言激起满城哗然,几个戴平巾帻的商贾趁机高呼:刘使君旬月便收汉中,莫非真是...话尾被吞咽在更响亮的惊呼里——原来囚徒腰间那方汉宁太守银印,正随踉跄脚步在日光下明灭不定。

  西川素来安定,故此地长寿老者甚众。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刚说罢,另一位年长者便接话道。众人听着这番言语,心中百感交集。

  忽然间,一个热血青年振臂高呼:刘皇叔乃天命所归!如今天下动荡,正是男儿建功立业之时。刘璋庸碌无为,而今刘皇叔主政西川,正合天意!待我西川将士东征之日,定要让天下见识蜀地儿郎的豪迈!

  这番话语顿时点燃了年轻人的热血。不过片刻,一群青年便纷纷响应:

  虎子哥说得在理!

  原先我还对刘皇叔入主有所疑虑,如今连张鲁都被生擒...

  明日我便去投军!

  追随刘皇叔匡扶汉室,若他真是光武再世,我定要搏个侯爵!

  二狗哥说得对,同去!

  这田间生活我受够了,大丈夫当建功立业!

  川蜀儿郎岂惧征战!

  不多时,激昂的呼声渐渐汇聚成一个声音:刘皇叔 ** !

  起初只是青年们在呐喊,很快连孩童也加入其中,农夫们也随之响应。最后,整个街头都回荡着震天的呼声:刘皇叔 ** !刘皇叔 ** !

  这欢呼声经久不息,愈发响亮。

  张鲁紧握汉中太守的印信,缓步走向刘备准备献印归降。周围震耳欲聋的欢呼声让他面色阴沉。

  这位五斗米道教主此刻心如明镜——刘备分明是要借他的投降来奠定执掌西川的声势。

  当自己跪伏在刘备脚下时,西川境内再无人敢公开反对这位新主。至于那些暗怀鬼胎之辈......张鲁嘴角泛起冷笑。大势已定的刘备,岂会在意这些宵小之徒?

  站在刘备身后的黄权、李恢等西川降臣,听着山呼海啸般的刘皇叔呼声,内心百味杂陈。他们不得不承认,这位新主君远胜旧主刘璋。单是生擒张鲁这项战功,便是刘璋多年都未能完成的壮举。

  败将张鲁,拜见刘皇叔!

  跪伏在地的张鲁高举印信,如同当初向关羽投降时那般恭敬。刘备起身相扶,温言道:有劳张太守暂居成都。择日还想与太守促膝长谈。

  张鲁连忙谦辞。刘备含笑示意侍从将其带下,随即转向凯旋的诸葛川等人。

  伯治,孝直!

  你们着实给玄德来了个意外之喜!

  随我入城!

  宴席间定要好好向玄德与诸位文武讲述,你们怎敢挥师汉中。

  伯治!叔父届时为你引荐几位蜀中俊杰!!!

  哈哈,玄德所喜非取西川,而在收服这些英才啊!

  被刘备牵着的诸葛川闻言,目光掠过父亲诸葛亮身后。

  只见除了颔首示意的张松外,还立着许多陌生面孔。

  有鹤发老者,亦有中年之士。

  间或夹杂着几张年轻面孔。

  无一例外。

  这些人都气度不凡,眉宇间透着从容自信。

  更有几位正饶有兴味地打量着他。

  仿佛要洞穿这位诸葛伯治。

  有意思!

  暗自思忖间,诸葛川朗声道:那就有劳叔父引荐了!

  蜀地钟灵毓秀,自古多豪杰。

  侄儿倒想见识见识,比之曹营的司马懿、荀攸、程昱等人孰高孰低?

  这话说得颇为狂傲。

  惹得刘备嗔怪地瞥了眼这位侄儿。

  转念想到诸葛川或许只是无心之言,便未再计较。

  毕竟这位侄儿确曾与司马懿等人在汉中交过手。

  州牧府内。

  刘备为凯旋的诸葛川二人设下盛宴。

  众人落座,席间张飞、黄权、李恢、李严、孟达等文武官员齐聚一堂。

  宴席上,诸葛川并未刻意表现,反而将展现的机会留给了旁人。

  他 ** 一旁,听着刘备爽朗的笑声,同时在父亲诸葛川的低语指引下,将眼前之人与记忆中的历史人物一一对应。

  不得不说,刘备和诸葛亮此次的安排着实令他意外。

  那些前世历史中记载的益州人才——李恢、黄权、李严、雷铜、吴兰、吴懿、董和、费观、彭羕、张翼、刘巴、卓膺、谯周、吕义、费诗、许靖等人,竟悉数归附。

  不过……费祎与董允为何不在其中?

  略一思索,诸葛川的目光扫过董允之父董和,以及费祎叔父费观,随即恍然。

  显然,二人此时年纪尚小,与他相仿,还未到出仕之时。

  否则,以刘备识人之能,怎会遗漏这两名俊才?

  此外,诸葛川察觉到另一问题——如今刘备麾下益州系官员占比过重,尚需引入荆州人手平衡势力。

  他将此忧虑告知父亲诸葛亮,不料对方淡然回应:

  “向朗、马谡、马良、伊籍、简雍、糜竺、杨仪等人已在赴益州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