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三国之我乃诸葛大兄》

  110

  诸葛川望着张苞闷闷不乐的样子,笑着对两人说:\"兴国,定国!\"

  \"你们觉得是我不想去南郑吗?\"

  \"只是......\"

  \"我们能去,但不能去。\"

  \"要知道......\"

  \"若我们去了,生擒张鲁的功劳就不够大伙儿分了!\"

  \"今日教你们一个道理......\"

  \"为将者要懂得分享功劳!\"

  张苞惊讶地望着诸葛川:\"分功劳?\"

  \"是要分给关伯父、庞军师和孝直先生吗?\"语气中带着疑惑。

  见张苞难得明白事理,诸葛川赞许地点头:\"不然呢?\"

  \"兴国,定国!\"

  \"我们先前在关中建功,又随刘伯父在涪城擒获刘璋......\"

  \"已经立下不少功劳。\"

  \"若还要和关伯父他们争抓张鲁的功劳......\"

  \"让他们如何自处?\"

  说着瞥了张苞一眼:

  \"莫非你想凭军功盖过你父亲和关伯父,将来指挥他们作战?\"

  \"就算他们愿意听令,你敢指挥吗?\"

  张苞急忙摇头:

  \"伯治别乱说!\"

  \"你再胡说我要告你诽谤!\"

  \"就算借我十个胆子,也不敢对父亲和关伯父指手画脚啊!\"

  这回答相当实诚。

  张苞的求生本能瞬间爆发到顶点。

  “就是这个道理!”诸葛川轻叹一声,“眼下立再多功劳,对我们来说也是徒劳。”

  “没办法……”

  “以我们的年龄和资历,本就如此。”

  “就连我能单独领兵从涪城北上与关伯父会合,也是靠着刘伯父的偏爱。”

  “但……”

  他话锋一转,望向身后的葭萌关,“关伯父、庞叔父、法伯父、陈到和张任将军却不同。”

  “他们之中……”

  “关伯父是刘伯父的结义兄弟,将来必定身居要职,镇守一方。”

  “多积累些战功,总归有益。”

  “陈到和张任作为降将,前者需要功绩稳固地位,后者则需用战功表明忠心。”

  “至于庞叔父……”

  诸葛川摇头叹息。

  “唉,他向来争强好胜!”

  “之前随关伯父入川,便是为了建功。”

  “如今攻打南郑,亦是如此。”

  “他就是不愿被我父亲比下去!”

  “现在,你们明白了吗?”

  “有些功劳可以争,但有些功劳,不争为上。”

  “既是人情世故,也是为将之智!”

  这番话让张苞听得目瞪口呆。

  关平眼中却闪过一丝深思,犹豫道:“伯治,照你这么说……”

  “所以刘伯父在涪城时,才会派黄老将军和魏延南下取江州、永安。”

  “唯独攻打成都时,带上张叔父?”

  此言一出,诸葛川眼前一亮,赞许地看向关平:“定国,你能想到这一步,说明我的话你听进去了。”

  非常好!

  ---

  \"有道理!\"

  \"我认为刘伯父可能正是出于这种考虑。\"

  \"相较于在关中之战声名大噪的黄老将军、驻守荆州南郡的赵叔父,以及率先攻入西川的关伯父...\"

  \"近来张伯父确实显得不那么突出。\"

  \"刘伯父带张伯父入川,除了信任之外,或许也有弥补他未能留守荆州,为其建功之意。\"

  \"当然...\"

  诸葛川接着说道:\"这些只是部分原因。\"

  \"影响因素还有很多。\"

  \"比如张伯父属于元从系,而黄老将军与魏延将军是荆州系。\"

  \"荆州系已有我父诸葛亮随军入成都,若黄老将军和魏延将军再参与,恐会造成荆州系势力过大。\"

  \"抛开派系之分...\"

  \"个人能力与性格也是重要考量。\"

  \"总之,此事说来复杂。\"

  \"待你们日后身处关伯父、张伯父或黄老将军之位时,自会明白。\"

  诸葛川摆了摆手,结束这个话题。

  他注意到——

  若继续深入分析,可能又要让关平陷入困惑。

  没看见旁边的张苞已经满脸茫然了吗?

  关平见诸葛川不愿多谈,便压下心中疑问。

  他打算日后面见父亲关羽时请教...

  看是否真如诸葛川所言。

  张苞虽感迷惑,却记住了两个关键词——

  元从系!

  荆州系!

  他看看关平,又看看自己和诸葛川。

  半晌后,张苞忍不住问道:\"伯治,按你所说,你本应与诸葛军师同属荆州系。\"

  \"可你与我等元从系走得如此之近,刘伯父待你更是视如己出...\"

  “你真是荆州派,不是元从派的?”

  张苞这么一问,诸葛川斜眼瞥了他一下。

  “荆州派?元从派?还是以后以法伯父、张任将军为首的益州派……”

  “我根本不想掺和这些派系!”

  “要我说啊……”

  “还是做刘伯父的'子侄辈'最自在。”

  “刘伯父用得上我时。”

  “我就带兵出征,上阵杀敌。”

  “要是我运气不好战死沙场……”

  “咱们哥仨好歹能埋在一块儿?黄泉路上也不孤单!”

  “要是将来天下太平,刘伯父不用我再打仗了……”

  “我就闲散度日……咳咳,在长安或洛阳享清福!”

  “每天逗鸟遛狗, ** 姑娘,兴致来了抢个民女,当个快活侯爷多好。”

  “至于你们……”

  “呵呵,就老老实实替刘伯父镇守边疆吧!”

  “等你们守不住的时候,我再带兵支援就是。对了……”诸葛川拉长声调,怀疑地瞅着张苞。

  “兴国啊,到时候我这个镇边将军还能使唤得动你吧?”

  “要是敢不听令,小心我拿你开刀!”

  这番话听得张苞脸色发青。

  “咳,伯治你瞎说什么呢!”

  “别说我现在是镇边将军,就算当上大将军,只要你不 ** ,我都听你的。”

  张苞急忙辩解。

  看张苞越说越离谱,诸葛川懒得再跟这憨货掰扯。

  他怕再说下去。

  话题就该变成谋害少主阿斗了。

  一甩马鞭。

  诸葛川策马向前奔去。

  诸葛川仰首凝望天边明月,清冷月辉洒落肩头。

  深沉的夜色里。

  他唇边忽然溢出一声轻笑。

  \"原是佛前不归人,偏为琼浆误凡尘。\"

  \"银河不渡匆忙客,光阴只酬痴心魂。\"

  \"川儿既来此方天地......\"

  \"所求不过——\"

  \"三兴汉室!\"

  \"至多......\"

  \"再添一桩醉卧 ** 膝。\"

  \"天下权柄?\"

  青年嘴角浮起讥诮弧度。

  \"呵,怎及得逍遥人生!\"

  七日后,仲夏夜半。

  当诸葛川率军伪装成汉中兵马,尾随张卫部队安然抵达阳平关时——

  尚未临近关隘,

  震天的厮杀声已扑面而来。

  果然不出葭萌关时所料,

  马超正在全力攻打阳平关。

  望着关墙上跃动的火把,

  诸葛川凝目片刻——

  突然唤来张苞、关平二将。

  \"兴国、定国!\"

  \"看情形马超已与先期抵达的张卫援军交上手。\"

  \"我们岂能落于人后?\"

  \"待西凉军鸣金收兵之际——\"

  \"你二人即刻率领三千精锐突袭关城!\"

  \"定要打张卫与杨昂个措手不及。\"

  诸葛川选择此时出击自有深意:

  这正是守军最懈怠的时机。

  他们若发动进攻……

  别说张卫、杨昂难以抵挡,

  即便是兵仙韩信重生,恐怕也招架不住他麾下大军的\"连环攻势\"。

  另有一点,

  马超即便发现阳平关有变,短时间内也难以集结西凉军 ** 关隘。

  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收兵之际,正是西凉军士气最为低落之时。

  士气低迷之际,又怎会立即燃起攻城的斗志?

  对于诸葛川的指令,张苞与关平即刻领命。

  夜幕降临,

  随着时光流逝……

  当西凉军鸣金收兵的号角响起时,

  守城一整日的汉中军士卒纷纷瘫坐在地。

  \"呼!老子总算挡住了那些西凉蛮子的进攻!\"

  阳平关上,一个老兵死里逃生,望着如潮水般退去的敌军,暗自庆幸。

  \"谁说西凉军只擅骑战不擅攻城的?你们没瞧见......乖乖,那些西凉兵拼命时的模样,简直像要吃人。\"

  \"我亲眼看见王二虎的耳朵被个西凉兵咬下来吞了。\"

  \"二虎子!二虎子你说是不是?你倒是......\"

  有个士兵搭话,朝倚在墙边休息的同袍喊道。

  可当他发现那个叫\"二虎子\"的战友早已气绝时,

  只是咒骂几句,别过了脸。

  \"这苦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马超发什么疯,非要来打咱们汉中。\"

  城墙上,幸存的守军议论纷纷。

  守将杨昂与晌午前来增援的张卫听着士兵们的抱怨,

  二人始终沉默不语。

  他们正打算让疲惫的士兵稍作休整,连夜加强城防,为明日西凉军的进攻做准备时......

  突然间,

  震天的喊杀声骤然响起。

  阳平关守将杨昂与援军将领张卫惊恐地发现,敌军竟从关后杀来。

  夜色中,

  难以分辨到底有多少\"汉中军\"正挥舞刀枪冲向关墙。

  紧接着,

  凄厉的警报声响彻夜空:

  \"敌袭!!!\"

  \"敌袭!!!\"

  \"......\"

  阳平关上,

  杨昂的瞳孔骤然收缩。

  他声嘶力竭地喊道:\"敌袭!\"

  \"敌袭!\"

  张卫同样发现了异状,

  他浑身发冷,立即高声喝令:\"都起来!\"

  \"快起来!\"

  \"准备迎战!快迎战啊!\"

  他一边拔剑,一边狠狠踢向瘫坐在地的士兵。

  然而,

  尽管二人反应迅速,

  却只有附近少数士兵及时响应。

  大多数守军仍沉浸在休战的松懈中,

  根本来不及反应。

  这些守军不知道的是,

  停战的只有正面进攻的西凉军,

  而现在突袭他们的,

  竟是伪装成友军的新敌人。

  在这种出其不意的突袭下,

  张苞和关平率领的部队几乎未遇像样的抵抗。

  他们一路前行,所见尽是负伤的阳平关守军——那些刚与西凉军厮杀后从城头抬下的伤兵,或是惊魂未定的汉中败卒,这些残兵如何能挡住锐气正盛的张苞与关平?

  自关内腹地杀至登城马道,张苞犹如修罗临世,所向披靡。关平则率部紧随其后,一面厮杀一面扼守要冲。这支特殊的\"汉中军\"皆以袒露右臂为记,凡无此标记且持械抗命者,无论身份格杀勿论。杀戮间众人始终高呼诸葛川交代的\"降者免死\",声震关隘。

  当张苞劈翻最后一名拦路敌兵,踹开血染的尸首时,终于望见了此战最重要的两个目标——城垛处持剑而立的杨昂与张卫正惊怒交加地瞪着他。

  \"杨昂将军!\"张苞剑锋遥指,战袍上的血珠顺着寒芒滴落,\"可曾想过重逢竟是这般景象?\"话音未落又瞥见其身旁之人,不由朗声大笑:\"张卫竟然也在!倒省得某逐个去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