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三国之我乃诸葛大兄》

  先前迟迟不见黄忠踪影的庞德,发现其被数倍曹军围困后,当即放弃西撤计划,整军回援。

  新增的四万铁骑虽未扭转兵力劣势,却足以震慑战场剩余的七万曹军。

  曹军阵前,夏侯惇凝视来援的西凉主力,神色阴晴不定。

  \"元让!\"

  \"我们可拖住这五万人!\"

  \"待主公中军抵达,必能全歼敌军!\"

  乐进的低语打消了夏侯惇的犹豫。他正欲挥枪下令——

  动作却骤然凝固。

  西面地平线上,西北与西南两侧同时扬起滚滚烟尘,喊杀声隐隐传来。

  夏侯惇瞳孔骤缩:\"中计了!这是诸葛川与马超的圈套!\"

  \"先以黄忠为饵,再用庞德牵制......\"

  \"其余伏兵......\"

  ---

  (

  敌军压境!

  黄忠、庞德察觉身后异动,以为马超率军包抄而来,当即挥刀喝令:\"冲锋!\"

  四万西凉铁骑如潮水般涌向曹军阵地。此时夏侯惇眼中的漫天烟尘,正与他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重叠——自征战以来,曹军已遭遇太多伏击。

  \"全军撤退!\"夏侯惇猛然嘶吼。这突如其来的军令让七万曹军瞬间大乱:前锋与中军战马相互冲撞,后队骑兵仓促转向。正当这溃退的漩涡形成之际,西凉军的刀锋已至。

  阵中乐进双目圆睁,战甲下的手掌不住颤抖。他望着夏侯惇的背影,喉间挤出颤抖的呐喊:\"夏侯将军!\"此刻他攥紧的不仅是缰绳,更是对主帅临阵昏招的震惊——即便真有伏兵,也该趁敌军合围前拼死突围才对!

  就在冲锋后回撤时,顺势往东撤退本是明智之举。然而夏侯惇却做出了最愚蠢的决定——这简直是在加速我军的溃败。乐进不禁想起夏侯惇领兵以来的战绩:屡战屡败,堪称常败将军。

  想到这里,乐进顾不得夏侯惇是主将的身份,高声下令:\"全军听令!中军随我冲向敌军!两翼与后军跟随夏侯将军撤退!\"命令一出,乐进无视夏侯惇难看的脸色,率先杀入敌阵。在他的感召下,万余曹军骑兵紧随其后,迎击西凉军。

  激战过后,七万曹军骑兵惨遭败绩,安全撤离战场的不足四万。此役折损近半数兵力,更令人痛心的是,勇猛断后的曹将乐进因伤势过重陷入昏迷,被黄忠与庞德生擒。

  战后,率领一万疑兵虚张声势的诸葛川和马超赶到战场,与黄忠、庞德会合。望着满目狼藉的战场,四人心有余悸。幸亏他们及时赶到!黄忠与庞德更是后怕不已——原来他们佯装伏兵诱退夏侯惇时,根本没想到后方竟无一兵一卒的支援。

  (

  **491**

  的确,谁能想到,这里仅有诸葛川和马超的一万兵马。

  若早知如此,

  他们或许不会如此孤注一掷。

  只能说——

  天意弄人。

  左右战局的未必是谋略布局,也可能是……阴差阳错!

  弄清缘由后,

  诸葛川的神情既无奈又好笑……

  “还得是你啊,常败将军夏侯元让!”

  “但凡你错一招!”

  “曹军铁骑也不至于败得这么彻底。”

  “结果!”

  “你 ** 步步都踩准了!”

  “你可真是个人才!”

  若不是敌对身份,庞德和黄忠怕是得给夏侯惇磕几个响头。

  **pS**:别觉得夏侯惇这一战离谱!古代军事史上更荒诞的胜败多的是!

  拿破仑都想替曹操骂一句:猪队友真要命!

  ---

  **战场上,

  诸葛川望着西凉骑兵断后部队清理战场,并未过多感慨此战侥幸。

  他迅速召来黄忠与庞德,

  命其集结兵马,火速撤往潼关。

  至于敌我双方的 ** ……

  已无暇收敛,只能弃之不顾。

  毕竟,

  谁也不敢赌曹军何时会识破他与马超的虚张声势。

  若曹军反应迟缓,尚属万幸;

  可若他们醒悟得早……

  这支断后的西凉军,仍将陷入危局。

  “伯治,老夫明白!”

  黄忠并未多言,领命而去。

  他虽想安葬阵亡将士,但绝非迂腐之人。

  比起亡者,

  他更清楚——活着的人,才最紧要。

  庞德行事干脆利落。

  经历无数生死考验的他沉默不语,立即协助黄忠整编部队。

  随诸葛川同至的马超却紧盯着战场上曹军踪迹,眼中燃烧着不甘的火焰。

  \"伯治!方才真该率军冲杀出去,与那夏侯惇决一死战!\"

  \"可恨!\"

  \"实在可恨!\"

  马超重重捶打胸膛,满脸懊恼。

  \"若我军粮草充足,定要再攻弘农城!\"

  面对马超的愤懑,诸葛川只是轻轻耸肩。

  \"孟起将军!\"

  \"来日方长。\"

  \"有时...\"

  \"收拳不是怯懦。\"

  \"而是为了蓄力,待下次出拳时...\"

  \"更能重创敌人。\"

  \"在我看来。\"

  \"此刻将军与西凉将士,正是在积蓄力量。\"

  诸葛川轻拍马超肩头,低声道:\"该撤退了。\"

  \"否则...\"

  \"潼关内的韩遂将军久候不至,该着急了。\"

  马超只得压下心中战意:\"伯治所言极是!\"

  \"待我下次挥拳征讨曹操时。\"

  \"不仅要拿下今日未克的弘农...\"

  \"更要直捣许都,生擒曹操!\"

  最后望了一眼东方。

  马超翻身上马,调转方向。

  不久。

  清理完战场后。

  剩余的三万断后部队与诸葛川、马超带来的一万虚张声势的部队顺利会师。

  约莫一个时辰后。

  曹操带着荀攸、贾诩来到这片战场。

  身后跟随着黑压压的军队。

  曹操怒视着一脸羞愧的夏侯惇。

  \"蠢货!\"

  \"简直愚不可及!\"

  \"夏侯元让,纵是牲口也不会让我军惨败至此!\"

  环顾满地曹军尸骸,曹操突然转身对身后的夏侯惇厉声喝骂。盛怒之下,他抬起腿狠狠踹向夏侯惇。

  面对曹操的暴怒,夏侯惇不敢闪躲,硬生生挨了几脚。

  踹到力竭,曹操颓然闭目。

  \"先有仲达突袭失利,如今骑兵折损过半...\"

  \"纵使兵临潼关城下...\"

  \"也无力西进了。\"

  \"诸位可曾想过...\"

  \"仅此关中一役,我军折损竟超二十万,堪比赤壁之败!\"

  \"呵!\"

  \"三年积蓄,尽丧于此。\"

  \"余生之年,孟德恐难...\"

  \"再图南征矣!\"

  听到曹操这番话,夏侯惇羞愧难当。

  \"锵!\"

  利剑出鞘。

  寒光闪过,夏侯惇已将剑刃横在颈间。

  \"主公,惇愧对您的宏图,唯有一死谢罪。\"

  说罢便要自刎。

  这突如其来的一幕令曹操大惊失色。

  虽恼怒夏侯惇兵败,但他从未想过要其性命。

  如今曹洪、夏侯渊相继战殁...

  若连这位宗族大将兼总角之交也...

  日后谁来镇守四方?

  \"速速拦住!\"

  曹操厉声喝令。

  有人捷足先登。

  夏侯惇正欲引剑自尽,

  许褚一把攥住剑锋,

  硬生生止住他的动作。

  掌心登时鲜血淋漓。

  \"夏侯将军,未闻主公之言?\"

  许褚厉声喝问。

  话音未落,

  猛然发力,

  趁其不备夺下兵刃。

  \"元让!混账!\"

  曹操怒喝,

  \"你若赴死,

  教我回许都如何面对家眷?

  莫非以为曹某会因一败取你性命?\"

  他瞪着这个莽夫,

  \"胜负乃寻常事!

  活着自有雪耻时!

  听着——我曹操不准你死,

  你就得活着!

  来人!

  押下去严加看管,

  待其清醒再来复命!\"

  夏侯惇闻言哽咽,

  尚欲辩解,

  却被虎卫径直拖走。

  帐内重归寂静。

  荀攸察言观色,

  轻声探问:

  \"丞相意在撤军?\"

  曹操怅然叹息:

  \"然也。

  但——\"

  声调骤然拔高,

  \"须先至潼关!

  岂能未战先退?

  要让天下人知晓:

  非惧马超,

  实乃天险阻我雄师!\"

  他直视谋士:

  \"公达以为如何?\"

  “懂了吗?!!”

  荀攸沉默。

  他怎会不懂?

  主公不过是想寻个台阶撤兵罢了。

  潼关天险,

  便是最佳的退兵借口。

  “遵命!”

  荀攸拱手应下。

  此后——

  无论是西凉军还是曹军,

  皆按兵不动。

  这般僵局,

  将延续至曹军兵临潼关之际。

  ......

  与此同时,

  千里之外的西川。

  蜀道崎岖,

  艰险难行。

  比诸葛川早半日出发的张松,

  历经月余跋涉——

  终抵成都。

  未及前往州牧府复命,

  便从故交口中,

  惊闻一则骇人消息:

  马曹关中会战,

  诸葛川设伏全歼曹军十万,

  威震四海。

  成都城门处,

  张松怔立风中。

  他拽住前来相迎的好友急问:

  “孝直!

  此话当真?

  那诸葛川竟真助马超大破曹军?”

  语带惊疑,

  难掩震撼。

  他实在无法将关中那位诸葛军师,

  与江陵城中偶遇的白衣少年联系起来。

  若果真如此——

  张松只觉恍然如梦。

  许是归途吸多了山间瘴气,

  此刻犹在幻境之中。

  张松努力平复心情,试图说服自己:或许只是同名之人罢了!

  对面那位被称为\"孝直\"的中年谋士微微扬起嘴角,刀刻般的俊朗面容泛起一丝笑意。他轻声道:\"永年若存疑虑,不妨入城后自行求证。我何时戏弄过你?\"

  言罢,他侧身让开通道,提醒道:\"先进城吧。待你面见州牧大人后,再从长计议。\"

  此时城门外已排起长队,若非畏惧别驾身份,守城将士早该上前催促了。张松这才如梦初醒,连声应道:\"孝直且先到我府中等候,待我禀明出使经过便即刻回府。\"

  他压低声音补充道:\"记得叫上子度,今夜有要事相商。\"这番意味深长的话语让谋士眼中闪过一丝异色,但他只是沉稳点头,并未多言。

  独自走向州牧府的途中,张松不由苦笑摇头,只觉世事荒诞难测。\"孔明啊...\"他喃喃自语,\"你这份意外之喜,倒让我劝主公迎皇叔入蜀的谋划更添胜算。\"

  “皇叔帐下一员小将便能击溃曹军,若是皇叔亲自出马,莫说平定张鲁之乱,便是益州……”

  “唾手可得啊!”

  “刘皇叔,真乃明主也!”张松心中暗忖。

  益州,成都。

  州牧府。

  刘璋正因张鲁侵袭益州而寝食难安,听闻侍从禀报张松归来,顿时喜出望外。

  “快请永年进来!”

  其急切之情,犹如后院失火。

  片刻后。

  张松在侍从引领下入内。

  刚欲行礼,刘璋已抢先开口:“永年此行许都,辛苦你了!”

  “先坐下歇息。”

  “来人!”

  “为永年奉上凉茶,解其焦渴。”

  刘璋对张松极尽殷勤,言行间毫无君臣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