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三国之我乃诸葛大兄》

  这些年轻的身影挺身而出,替日渐年长的叔伯们迎战强敌。

  岁月流转。

  他们不断成长。

  渐渐展现出与父辈相同的风采。

  同样的英明果决。

  同样的骁勇善战,气宇轩昂。

  恍惚间。

  刘备仿佛听见后方传来焦急的呼喊。

  他转身望去。

  只见一个汗流浃背的圆脸少年。

  正扛着与他手中相同的汉军旗帜追赶队伍,高喊着\"川儿哥、平哥、苞哥等等我\"。

  仔细辨认。

  那正是他的儿子阿斗。

  \"多好啊!\"

  \"若能亲眼见证这一幕,玄德此生无憾矣。\"

  此刻。

  刘备脸上浮现欣慰的笑容。

  许久。

  回过神的刘备迈步向门外走去。

  来到郡守府前院。

  看见二弟云长正在等候。

  这段故事可以重新组织

  那日关羽正要说话,刘备已抢先道:\"云长,封儿的事就此打住吧。我已安排他回寇家了。\"

  刘备并未提及寇封自己的意愿,只将责任全都揽下,仿佛是他主动驱逐了刘封。

  听兄长这般说,关羽到嘴边的话顿时咽了回去,只道:\"兄长如此甚好!那小子确实不可久留。\"

  虽然感受到关羽言语中对寇封的厌恶,刘备也只是默默摇头。毕竟关羽的出发点也是为了他这个兄长着想。

  接下来的日子里,江陵城重归平静。刘备每日带着西川使者张松出入同行,同榻而眠。每逢酒宴,更是不吝溢美之词。几日相处下来,张松虽未明言,内心实则已将刘备视为主公。

  诸葛川旁观这一切,只是含笑不语。唯一让他意外的是,刘封恢复寇姓离去这件插曲。这恰巧使之前惊马冲突的余波未及扩散就消弭无形,如同飞瀑坠入深潭,溅起些许水花后便再无威势。

  有趣的是,寇封临走前特意给诸葛川送来一封致歉信,信中解释了当初冲突的缘由。虽然说法与当初诸葛川向向宠解释的略有出入,大体上却也不谋而合。

  诸葛川原本就觉得寇封可怜,对他并无多少敌意,索性也回了封信给寇封。

  信中让他不必挂怀,还提到……

  若将来刘备攻至江北,自己定会亲自登门拜访寇氏一族。

  希望到时寇封莫要小气,因旧怨而舍不得拿出好酒款待。

  如此这般。

  转眼到了第五日。

  正是……

  张松即将离开南郡江陵城,动身返回西川的日子。

  城门外,送行队伍中。

  诸葛川跟在诸葛亮身后。

  见张松与刘备话别完毕,正要踩着木凳登上马车……

  他犹豫片刻,忽然上前一步。

  “叔父且慢……”

  “侄儿临别前还有一言相告。”

  诸葛川突然出声,立时引来了送行众人的目光——刘备、诸葛亮、庞统、关羽、赵云、张飞、简雍等人。

  他们既惊讶又好奇,不知诸葛川此刻叫住张松所为何事。

  张松右脚刚悬空踏上木凳,差点因此踩空磕到车轮。

  “原来是诸葛贤侄。”

  “叫住我可有要事?”

  “若是担心礼物,贤侄大可放心,叔父可一直记着呢。”

  张松稳住身形,转身对诸葛川打趣道。

  他清楚记得入城时如何被“坑”,又听闻诸葛川与刘封的冲突……

  最终刘封复姓寇,被刘备逐走,更让他在心中对诸葛川高看几分。

  能让刘备不惜放弃养子也要拉拢的年轻才俊,日后会得到怎样的重用?

  这前程简直难以估量!

  诸葛川并未察觉庞统此刻的心思,若他知道...

  定会反驳一句:刘封被废与他无关,他哪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确有要事相告!\"

  诸葛川朗声应答。

  说罢便迈步向张松走去。

  在场众人虽满腹疑窦,却无人出面阻拦。

  身为主公的刘备不仅未加制止,反而含笑颔首。

  这个细微动作,已然彰显出他对这位年轻后辈的绝对信任。

  不多时。

  诸葛川来到张松面前。

  未及开口,目光先扫过车驾旁的马夫以及随行护卫。

  张松见状虽愈发好奇,却也领会其意。

  \"尔等且退下。\"

  \"我这侄儿想必有要事相商。\"

  待众人退出十丈开外,诸葛川立即压低声音:

  \"临别之际,小侄有三件事相告。\"

  \"其一,叔父返蜀后务必谨慎行事。\"

  \"若与荆州书信往来,务必派遣心腹口传,切不可落于笔墨。\"

  \"越是紧要关头,越需谨记此节。\"

  张松听罢先是一怔,继而失笑:

  \"贤侄莫非以为老夫不知此事关乎性命?\"

  \"即便无人提醒,老夫亦当如此。\"

  对此反应,诸葛川早有预料。

  毕竟这番提醒确实像是老生常谈。

  诸葛川这番话不过是抛砖引玉,他本人也并不当真。

  他接着说道:\"叔父的话,侄儿自然深信不疑。\"

  \"但侄儿最想说的是第二点...\"

  \"听闻叔父的兄长张肃对益州牧刘璋忠心耿耿,而叔父所为却有背弃刘璋之嫌。若此事被张肃知晓...\"

  \"您觉得他会否大义灭亲?\"

  诸葛川图穷匕见,低声提醒:\"所以侄儿特此告诫叔父——\"

  \"此事万万不可让令兄知晓,否则不仅叔父性命堪忧,更会功败垂成。\"

  言毕,诸葛川后退三步。

  不等张松回应,他已保持安全距离,拱手行礼。

  \"侄儿在此恭祝叔父一帆风顺!\"

  说罢,诸葛川退回送行队伍,重新站到父亲诸葛亮身后。

  而张松...

  却被这番耳语彻底扰乱了心神。

  \"兄长当真会大义灭亲?\"

  \"这位贤侄莫非能未卜先知?他怎会料到兄长将来会告发我?\"

  思及兄长秉性,张松突然沉默。

  他猛然意识到:

  换作旁人或许不会,但他的兄长,确实做得出这种事。

  张松魂不守舍地离去。

  马车里失魂落魄的模样,惹得送行的张飞直嘀咕:

  \"诸葛贤侄,你到底说了啥?\"

  \"俺老张怎么觉得...\"

  \"那张松好像把魂儿丢在这儿了?怪瘆人的。\"

  张飞问出了众人心声。

  就连故作淡定的刘备,闻言也不 ** 向诸葛川。

  诸葛川轻松地耸耸肩,半开玩笑地说道:\"估计是侄儿问了他一句话吧!\"

  看到在场众人皆是刘备的心腹重臣,且未来都未曾背弃主公。

  诸葛川也不再卖关子。

  \"我问他——\"

  \"叔父,听说令兄张肃秉性刚直,最是大义灭亲,不知此言可真?\"

  说罢。

  诸葛川抬手指向张松远去的车驾,神情颇显无奈。

  \"结果嘛......\"

  \"各位也瞧见了——\"

  \"张叔父走时,脸色甚是难看。\"

  这话说得巧妙。

  能领会弦外之音者,自然明白其中深意。

  至少此刻。

  刘备与诸葛亮闻言,皆露出沉思之色。

  至于没听懂的——

  比如发问的张飞。

  那张黑脸上写满不解,只觉得诸葛川尽说些晦涩之言。

  哪有当面这般议论人家兄长的。

  即便他这莽撞人,也干不出此等荒唐事。

  \"诸葛小子,还是你够狠!\"

  \"若俺老张是那张松,非打得你屁股开花不可!\"

  末了还不忘冲诸葛川竖起大拇指。

  \"好了!\"

  刘备出声打断。

  \"永年既已回府,诸位随我前往郡守府议事。\"

  \"今日备有要事相商,稍后将作宣告!\"

  闻听此言,众人齐声应诺。

  诸葛川眼中精光一闪,当即猜到刘备要宣布何事。

  「借马超之兵势,以文书为谋,共御曹操」

  正思忖间,忽听刘备唤道:

  \"伯治,你也同来!\"

  数道视线再次聚焦在诸葛川身上。

  此时的诸葛川尚未正式效命于刘备麾下,未入仕途却被主公点名参与要务……

  其中深意,耐人寻味。

  “遵命。”

  诸葛川对周遭目光恍若未觉,淡然回应。

  ……

  半个时辰后。

  郡守府正厅。

  刘备帐下谋臣武将齐聚。

  右侧文臣之列——

  诸葛亮、庞统、简雍、糜竺、孙乾、马良、向朗、伊籍、刘琰、邓芝依次而立。

  末尾临时添了个席位,留给诸葛川。

  毕竟他尚无正式官职,能居末座已是格外殊荣。

  左侧武将阵容更是璀璨夺目,堪称汉末顶级豪杰——

  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魏延、陈到、傅彤、霍峻、廖化齐列。

  五虎上将仅缺锦马超,但加上陈到魏延之勇,阵容丝毫不逊。

  有趣的是,武将末位同样站着个特别人物——糜芳。

  此刻他正斜睨着诸葛川,眼中满是轻蔑。

  觉察到那道视线,诸葛川生平头一回感到如此荒谬。

  他在心底暗骂一声“坑货”,悄然挪步与之拉开距离。

  蜀汉霸业途中埋雷无数,这位国舅爷糜芳,绝对名列前茅。

  若非其献城投降过于利索,何至于让关羽腹背受敌?但凡他多撑半日……

  刘备或许能等到关羽率军返回。

  诸葛川觉得自己必须——

  不,是绝对要和这种成事不足的队友保持距离。

  靠得太近,保不齐哪天就被他牵连。

  晦气!

  正想着,刘备的声音从主位传来——

  “诸位,我打算秘密派遣使者前往关中,与马腾之子马超结盟示好。”

  “不知谁愿担此重任?”

  “不过,北上关中路途遥远,还需穿过曹军控制的江北地带,望诸位慎重考虑。”

  刘备并未透露此行真正的意图——借马超之力对抗曹操。

  诸葛川了然。

  “联络关中盟友,驱策马超制衡曹操”事关刘备大业,岂能轻易透露?

  大堂众人虽忠心,可谁能保证他们家眷中没有敌方的耳目?

  谍战并非近现代才有。

  早在先秦,黑冰台便已活跃。

  若有穿越者以为靠锦衣卫就能摆布汉末群雄,未免太小看天下人了。

  诸葛川抬眼望向众人——

  谁会第一个站出来?

  他的视线最终停在庞统身上。

  那晚向刘备献策后,回程时庞统就曾探问过此事。

  果然,一切如他所料。

  (

  知晓详情的庞统当即挺身而出。

  \"主公,属下愿往!\"

  话音刚落,众人纷纷侧目。

  武将之中反应最为激烈,更有甚者发出惊叹。不明就里的他们实在想不通,作为主公最为倚重的两大军师之一,庞统为何要主动请缨,揽下出使马超这等看似鸡毛蒜皮的差事。

  主帐之内,何至于让军师亲自出马?

  不过,武将中亦有智者。

  关羽、赵云、魏延等人显得较为冷静,思索庞统此举背后的深意。

  反常之事,必有蹊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