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三国:流放交州,我靠帝国系统暴》

  \"陛下明鉴!末将亲眼所见!\"

  \"绝无半字虚言!\"

  袁术面色阴晴不定。良久,终是咬牙传令:

  \"命纪灵固守已得疆土。\"

  \"且留刘表老贼半条性命!\"

  正欲乘胜追击的纪灵收到诏令,只得恨恨收兵。此刻荆州七成已归袁术,刘表残部退至益州边境,与刘焉结成同盟。

  \"暂且饶你这老狗一命!\"

  \"撤!\"

  绝处逢生的刘表得此喘息之机,却在军帐中拊掌大笑:

  \"妙极!妙极!真乃我刘家麒麟儿!\"

  \"这万里河山,终究还是姓刘!!\"

  得知刘耕挥师出征、各路诸侯偃旗息鼓的消息,刘表与刘焉眼中俱是精光一闪。

  眼下汉室倾颓,他们这汉室宗亲的名号早已形同虚设,反倒成了四方豪强觊觎的肥肉。如今大皇子刘耕亲率数十万雄师出征,据探马回报,光是铁骑就蔚为壮观。念及此处,二人不禁抚掌而笑——总算能在这乱世继续当个逍遥王爷了。

  另一厢,有人却是热血沸腾。

  \"天助我也!殿下终于出兵了!\"曹操拍案而起,\"妙才、元让!即刻整军,随我北上冀州与殿下会师!\"

  曹军早已枕戈待旦,此刻闻令而动,如洪流般涌向冀州。曹操更是亲自披挂上阵。

  此时刘耕大军已陈兵冀州边境。望着远处袁绍军严阵以待的防御工事,刘耕嘴角微扬。这袁本初倒是谨慎,可惜这些拒马壕沟在绝对实力面前,不过是螳臂当车罢了。

  郭嘉与戏志才百无聊赖地摇头。这两位智囊投效刘耕帐下原是打算大展拳脚,可亲眼见识过这支铁军后,纵有千般计策也都咽了回去。看着阵前那十五万铁甲森森的重骑兵,二人索性对饮起来。

  \"主公练就这般铁骑,当真神鬼莫测。\"郭嘉咂着酒道,\"当今天下,哪有军队能挡得住这钢铁洪流?\"

  \"倒也落得清闲。\"戏志才举杯相碰。

  刘耕此刻长剑出鞘,寒光所指之处,十五万重骑兵如黑云压城。经过匠坊改良的装备令这支铁军更显狰狞——精钢护甲寒光凛冽,丈八长矛锋芒逼人,连战马都披着玄甲。冲锋号角响彻云霄,大地随之震颤。

  万钧洪流聚沙成塔,岂止一加一之为?

  雷鸣蹄音撕裂苍穹,平原在铁蹄下战栗。“咚咚”、“轰轰”……十五万玄甲兽骑卷起遮天尘暴,连大地都为之俯首。

  “报——!”

  辕门戍卒的惨嚎划破长空。袁绍大营瞬间沸腾,鼙鼓声里五十万锐卒如蚁聚穴。主将鞠义按剑而立,纵然性傲才矜,此刻却显名将本色:“闭门!列拒马!”

  当最后一重鹿砦布置完毕时,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亲自率先登营登楼远眺。但见——

  “杀!!!”

  “破!!!”

  铁色洪流竟对森然鹿砦视若无睹。鞠义抚掌大哂:“愚将!竟令重骑直冲拒马?”笑声未落,瞳孔骤缩。

  那些裹在铁罐头里的骑士与战马,竟将丈余尖木当作腐草。铁蹄过处,木屑与惊呼齐飞。“咔嚓”爆响声中,号称骑兵克星的拒马阵如纸糊般四分五裂。

  《

  鞠义被那骇人的场面惊得险些从营寨高墙上跌落。全身披甲的骑兵策马狂奔,毫不迟疑地撞向路障。覆甲战马带着雷霆之势将木制障碍撞得粉碎。

  \"这...这不可能!\"鞠义瞪圆双眼,难以置信地望着城下,\"区区铁甲怎能令骑兵无惧路障?!\"

  眼见重装铁骑如入无人之境般冲到寨门前,鞠义紧握墙垛死盯着下方。幸好袁绍早有防备,坚固的寨门暂时阻挡了铁骑的攻势。

  \"发什么呆!快放箭!\"鞠义对呆若木鸡的守军厉声喝道。弓手们慌忙拉弦,箭雨倾泻而下。

  \"铛—铛—\"密集的箭矢只在铁甲上激起阵阵金属脆响,未能伤及分毫。

  \"天啊!这些怪物根本不怕箭矢!\"守军们惊恐万状。鞠义同样心惊胆战,这等刀枪不入的铁骑简直闻所未闻。

  \"快封死寨门!绝不能让敌人冲进来!\"在鞠义催促下,士兵们手忙脚乱地加固防御。但刘耕岂会给他们喘息之机?

  \"给铁骑送上破城锤!\"刘耕果断下令。近卫军迅速将沉重的攻城器械运至阵前,寒光闪闪的撞城矛对准了袁绍大营。

  铁骑肆虐

  袁军大营前,四名身披重甲的骑兵合力扛起攻城撞木,朝木质营门猛冲而去。\"轰!\"战马加速冲刺的力道尽数倾泻在营门上,木屑四溅。

  十五万玄甲骑兵如黑云压境,在营门外列阵静候。随着\"咔嚓\"一声脆响,营门轰然崩塌。烟雾中,具装铁骑如潮水般涌入,甲胄缝隙间透出猩红目光。

  \"城门破了!是怪物!\"袁军士兵瘫坐在地,哭嚎声此起彼伏。但冷酷的铁骑已然扬起长矛,雪亮锋刃划出死亡弧线。\"格杀勿论!\"刘耕的军令回荡在血腥的空气中。

  鞠义仓促调遣先登死士,企图用人海战术阻挡铁骑洪流。\"堵住他们!\"他声嘶力竭地呐喊。然而系统强化的战马堪比钢铁巨兽,被撞飞的士兵在空中划出抛物线,鲜血如雨点洒落。

  铁蹄所过之处,袁军阵型土崩瓦解。先登死士的悍勇在绝对力量面前,犹如螳臂当车。五十万大军竟被十五万铁骑冲得七零八落,整个营寨陷入末日般的混乱。

  鞠义正焦头烂额之际,先前被刘耕暗中安插在各路诸侯农兵中的暗桩突然发难。袁军大营内五十万大军竟有二十万当场易帜。

  \"天命当归大皇子刘耕!\"

  \"吾辈当助殿下廓清四海,建千秋霸业!\"

  二十万农兵阵前倒戈,整个袁军大营顿时乱作一锅粥。转眼间,营内各处尽是刘耕的兵马。

  \"稳住阵脚!\"

  \"不准溃逃!\"

  \"列阵迎敌!\"

  鞠义\"铮\"地抽出佩剑怒喝,却仅有万余先登死士及零星士卒勉强集结。这位大将心中雪亮:此战已一败涂地,溃败速度远超预料。

  \"天意如此...撤!\"

  见大势已去,鞠义只得带着残部仓皇从侧门突围。主将既逃,余下士卒纷纷弃械跪降。

  \"乞降!\"

  \"愿效忠大皇子!\"

  刘耕对被迫征召的汉军素来宽厚,但某些人却不在赦免之列。

  \"王师,甄别之事交予你了。\"局势平定后,刘耕亲临大营,对身旁的王越嘱咐道:\"务必揪出所有世家私兵与旗官。\"

  王越贵为剑圣,更是当世第一侠客,对这些暗藏的把戏了然于胸。

  就在他带人甄别降兵之际,刘耕已下令全军休整。颜良、文丑诸将垂头丧气地跟着郭嘉走进营帐,早先阵前斩将的豪情早已荡然无存——那十五万玄甲铁骑如同铜墙铁壁,连他们这等猛将都生不出半分胜算。面对这等横扫千军的铁骑洪流,纵有百万雄师恐怕也难逃覆灭。想到此处,众人反倒释怀了几分。

  眼下当务之急是整编降卒。经王越严查,袁军细作尽数落网。除鞠义带走的数万人外,营中还剩十五万袁绍残部。

  当刘耕在袁绍大营休整时,败逃的鞠义已踉跄逃至邺城。

  \"主公!末将...败了!\"鞠义面目灰败。五十万雄师竟一朝倾覆。

  袁绍闻讯如遭雷击。老巢被占尚可忍,但五十万大军竟挡不住刘耕兵锋?他猛地喷出一口鲜血:\"鞠义!我让你镇守大营,你就是这般回报的?!\"得知仅剩数万残兵逃回,袁绍厉声喝道:\"拖出去斩了!折我五十万大军,还有脸苟活?\"

  田丰、沮授急出劝谏,可这惊天败绩令袁绍全然听不进谏言。更讽刺的是,满堂文武竟无人为鞠义求情,足见其平日何等孤傲。须臾间,这位名将便身首异处。

  血溅帅帐,袁绍颓然跌坐。如今只剩五十万兵马,并州未复,司隶又落入了吕布、马腾、韩遂三方之手。

  短短数月光景,袁绍惊觉自己四世三公的威名竟如此不堪,接连丢失两处要地。其麾下大军更难以抗衡大皇子刘耕的虎狼之师。这位昔日霸主独坐帐中,百思不得其解——为何败局接踵而来?

  当袁绍退回翼州休养生息之际,战败的噩耗已如野火燎原般传遍十三州。各路诸侯闻讯皆惊,虽料定刘耕必胜,却未料胜得这般摧枯拉朽。

  \"怎会败得如此迅疾?\"

  \"袁本初竟这般不堪一击?\"

  \"莫非四世三公尽是虚名?\"

  各方诸侯的探马如离弦之箭奔向翼州,誓要探明大皇子兵锋究竟锐利到何等地步。而此刻的吕布、马腾、韩遂三人正举杯相庆,袁绍既败,司隶之地便成了他们囊中之物。

  幽州城内,荀彧抚掌大笑,手中竹简哗啦作响:\"主公文韬武略,荡平宇内指日可待!\"这位留守后方的王佐之才,正用新式纸张书写捷报,令信使快马加鞭传檄四方。城墙上海报翻飞,详述着刘耕的赫赫战功。

  \"主公但请放心!\"荀彧望向案头堆积如山的文书,眼中精光湛然:\"臣必当竭心尽力,助主公成就千秋霸业!\"说罢振袖提笔,在政务文书中落下遒劲字迹。

  刘耕的领地内,首战击溃袁绍五十万大军的捷报被张贴在城中的布告栏上。

  布告栏前很快聚集起闻讯赶来的百姓。

  \"快瞧!大皇子殿下的战报!\"

  \"写的什么?谁给念念?\"

  聚集的百姓大多是目不识丁的农人,只能望着布告干着急。

  这时,一道颀长的身影从容走来。

  \"让本相来为诸位宣读主公的捷报。\"

  \"是荀丞相!\"

  百姓们纷纷跪拜行礼。作为闻名天下的王佐之才,荀彧向来深受百姓爱戴。

  荀彧站在布告前,意气风发地宣读刘耕大破袁绍军的战绩。

  \"大皇子殿下威武!\"

  \"五十万大军就这么被打垮了?\"

  捷报传开,百姓们欢天喜地奔走相告。很快,整个幽州城都沸腾起来,街头巷尾尽是载歌载舞的庆祝人群。

  对刘耕治下的百姓而言,再没有什么比主公的捷报更令人振奋了。若要说还有什么能让他们更欢喜的,那就只有刘耕一统九州、登基称帝的那一天了。

  大捷传遍九州,刘耕麾下百姓欢腾庆贺之时,大皇子大破袁绍五十万大军的喜讯已随荀彧之令飞驰大汉十三州。

  坊间巷议如沸:

  \"听说了吗?殿下将袁绍五十万大军打得落花流水!\"

  \"当真?\"

  \"千真万确!我家表亲就在幽州当差......\"

  各州百姓交口相传间,方知大皇子神威至此。心念汉室者更是翘首以盼,恨不能明日就见玄甲军踏破本州城门。其中以扬州百姓渴盼最甚——自袁术盘踞以来,昔日鱼米之乡尽成炼狱。

  \"殿下何时能来?\"

  \"求殿下救救扬州百姓!\"

  \"杀了袁术反贼!\"

  这些泣血之呼皆被按在咽喉深处。此刻荆州南阳草庐内,书童捧着战报雀跃而入:

  \"先生!大皇子又传捷报!五十万大军都拦不住殿下脚步!\"

  竹榻上年少的主君接过绢书,眸光愈发明亮。忽而抚掌长笑:

  \"好!好!好!汉室当兴!\"

  茶香袅袅间,兵书竹简上的墨迹仿佛都鲜活起来。少年掸了掸衣袖,望向窗外的眼神满是希冀。而在千里之外的邺城军帐中,诸侯们正对着舆图争论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