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甲右腿那块新焊的钢板在阳光下闪了一下,陈渊看了一眼控制面板上的导航坐标,手指在启动键上停了两秒,然后按了下去。
引擎声音低沉地响起来,机身缓缓前移。轨道两侧的锈铁架像是被风推着往后退,信号塔的残骸一节节消失在视野里。他没有回头,但能感觉到城邦还在那里,锅炉的震动顺着地面传到机甲脚底,像某种缓慢的心跳。
走了这么久,第一次觉得自己不是在逃命。
以前每次出发,都是因为后面有东西追。海盗的炮火,城市的警报,变异生物的嘶吼。这次不一样。他是自己选的路,地图上的那个点没人知道是什么,可能是废墟,可能是陷阱,也可能什么都没有。但他得去。
手边的通讯器亮了一下,是老王发来的消息:“路上多吃点热的。”
他盯着这行字看了几秒,嘴角动了动,回了一句:“嗯,锅里还剩半块饼,记得帮我热着。”发完就关掉了聊天界面。
驾驶舱里安静下来,只有仪表盘的滴答声和引擎的嗡鸣。他靠在座椅上,闭眼的时候,脑子里突然冒出第一次进城的画面。
那时候机甲快报废了,能源耗尽,连驾驶舱门都打不开。是他硬拆了应急阀爬出来的。城邦大门紧闭,守卫拿着撬棍站在高台上,问他从哪来。他说地球。对方笑出声,以为他在编故事。
后来才知道,这里的人早就不信什么地球了。他们只信谁手里有煤,谁掌握锅炉。
他当时身上唯一值钱的东西,是一把多功能扳手,还是从移民船带过来的旧货。拿它换了顿饭,一碗黑糊糊的合成汤,喝了满嘴沙粒。但至少让他活到了第二天。
就是在那天晚上,他遇见了老王。
对方蹲在蒸汽管道下面修阀门,脸被火光映得忽明忽暗。看到他走过来,头都没抬就说:“外来的?别碰那根管子,烫死你。”
他站住了。老王继续拧螺丝,一边说:“想干活就留下,想混吃等死趁早滚蛋。这儿不养闲人。”
就这么一句话,把他留下了。
后来他才知道,老王嘴上凶,其实一直在帮外面的人。那些被资源垄断者赶出去的工人,只要能走能动,他都收。修机器,换零件,省下的材料偷偷藏起来,就为了有一天能把动力系统改了。
他们第一次合作偷设计图,是在一个暴雨夜。监控探头被雷劈坏了三个,剩下两个角度死角。老王带着他钻通风道,爬了将近两个小时。中途卡在一段窄管里,两人只能轮流往前蹭。衣服全湿透了,膝盖磨出血,但谁都没吭声。
最后拿到图纸时,藏在一个废弃过滤箱的夹层里。纸都发霉了,边角烂了一圈。可就是这张破纸,成了后来所有改造的基础。
再睁眼,窗外的沙尘已经浓了很多。轨道开始出现断裂,有些地方只剩几根钢梁悬在空中。他把速度降到百分之四十,启用地形扫描,一点点往前挪。
记忆却没停下。
他想起第一次用蒸汽核心驱动机甲的时候。那台老型号差点炸膛,排气口喷出的白雾直接冲翻了两个围观工人。他自己也被震得耳朵嗡嗡响,半天听不清别人说话。
但机甲站起来了。而且比原来更稳。
那时候他就明白了一件事:技术本身没有立场。谁能用,怎么用,才决定它是工具还是枷锁。
后来城邦打仗,敌人开着重型装甲车冲进来,以为能三分钟解决战斗。结果他们的机甲刚过桥,就被埋在管道里的蒸汽炸弹掀翻了。高温气流顺着裂缝灌进去,驾驶员当场失能。
那一仗打得不算漂亮,伤亡也有。但他们赢了。
不是靠谁多厉害,是靠整个系统动了起来。有人负责引诱,有人切断电源,还有人在地下管道里手动开关阀门,制造压力差。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需要谁站在高处喊口号。
这才是最让他意外的地方。
以前在地球上,他总觉得改变要靠大人物。政策、资本、科技巨头……轮不到普通人说话。可在这里,一群修锅炉的、拧螺丝的、搬零件的,硬是用自己的方式把秩序重建了。
他睁开眼,看了眼时间。距离下一个星区还有七十多个小时。
通讯频道自动跳出了一个未读记录,是公共终端同步的日志更新。劳力平衡委员会提交了新的排班方案,附带一份关于水泵效率优化的建议书。文件末尾写着“请陈工查收反馈”,署名是五个工人。
他点了下载,顺手存进备份区。
这时候,导航系统提示前方三公里轨道完全中断,需切换至荒原步行模式。他调整姿态,让机甲重心前移,腿部关节逐步展开支撑结构。踩上松软地面时,机身微微下陷,但很快稳定下来。
风变大了,吹得金属外壳发出轻微的咔哒声。
他忽然想起临走前老王递给他那个金属盒的样子。没说什么煽情的话,就像平时交零件一样平常。可他知道,那里面装的不只是图纸,是这群人愿意把未来押在他身上的信任。
以前他总怕自己做不好。怕技术不够,怕判断失误,怕辜负别人的期待。现在想想,其实没人指望他当英雄。他们只是需要一个开始。
就像那台最初冒烟的机甲,启动的那一秒,就已经改变了什么。
他打开语音备忘录,录入一段话:“蒸汽朋克城邦经验总结V1.0:资源民主化路径、基层自治模型、动力系统平民化改造……待传输出口验证。”
录完又听了一遍,删掉开头那句“我认为”,重新录了一遍。
不需要“我认为”。事实摆在那儿,有用没用,别人会判断。
屏幕角落弹出一条提醒:燃料剩余87%,系统运行正常,外部温度稳定。
他把地图残片调出来看了看。烧焦的边缘依旧,但坐标点清晰可见。三个星区之外,一片空白区域。没有标记,没有名称,连基本地貌数据都没有。
正因如此,才值得去。
如果 everywhere 都被人规划好了,那还叫什么出路。
他把航速提到百分之五十,机身平稳前行。远处的地平线被沙尘遮住,什么都看不见。但没关系,反正也不是第一次走这种路。
就在刚才,他发现自己背包侧袋里多了个东西。拿出来一看,是个扁平的保温盒,上面贴着张纸条:“加热按钮在左边,别傻愣着。”
他捏了捏盒子,还有点温。
应该是老王趁他不注意塞进去的。那家伙从来不说什么“保重”“小心”之类的话,就只会干这种事。
他把盒子放进操作台下方的储物格,顺手按了下加热键。
指示灯亮了,红色的小光点一闪一闪。
风吹得更猛了,机甲右腿的焊缝发出细微的摩擦声,像是在回应某种节奏。他看了眼前方,沙尘中隐约露出一段倒塌的输电塔,歪斜地指向天空。
他握紧操纵杆,继续前进。
引擎声音低沉地响起来,机身缓缓前移。轨道两侧的锈铁架像是被风推着往后退,信号塔的残骸一节节消失在视野里。他没有回头,但能感觉到城邦还在那里,锅炉的震动顺着地面传到机甲脚底,像某种缓慢的心跳。
走了这么久,第一次觉得自己不是在逃命。
以前每次出发,都是因为后面有东西追。海盗的炮火,城市的警报,变异生物的嘶吼。这次不一样。他是自己选的路,地图上的那个点没人知道是什么,可能是废墟,可能是陷阱,也可能什么都没有。但他得去。
手边的通讯器亮了一下,是老王发来的消息:“路上多吃点热的。”
他盯着这行字看了几秒,嘴角动了动,回了一句:“嗯,锅里还剩半块饼,记得帮我热着。”发完就关掉了聊天界面。
驾驶舱里安静下来,只有仪表盘的滴答声和引擎的嗡鸣。他靠在座椅上,闭眼的时候,脑子里突然冒出第一次进城的画面。
那时候机甲快报废了,能源耗尽,连驾驶舱门都打不开。是他硬拆了应急阀爬出来的。城邦大门紧闭,守卫拿着撬棍站在高台上,问他从哪来。他说地球。对方笑出声,以为他在编故事。
后来才知道,这里的人早就不信什么地球了。他们只信谁手里有煤,谁掌握锅炉。
他当时身上唯一值钱的东西,是一把多功能扳手,还是从移民船带过来的旧货。拿它换了顿饭,一碗黑糊糊的合成汤,喝了满嘴沙粒。但至少让他活到了第二天。
就是在那天晚上,他遇见了老王。
对方蹲在蒸汽管道下面修阀门,脸被火光映得忽明忽暗。看到他走过来,头都没抬就说:“外来的?别碰那根管子,烫死你。”
他站住了。老王继续拧螺丝,一边说:“想干活就留下,想混吃等死趁早滚蛋。这儿不养闲人。”
就这么一句话,把他留下了。
后来他才知道,老王嘴上凶,其实一直在帮外面的人。那些被资源垄断者赶出去的工人,只要能走能动,他都收。修机器,换零件,省下的材料偷偷藏起来,就为了有一天能把动力系统改了。
他们第一次合作偷设计图,是在一个暴雨夜。监控探头被雷劈坏了三个,剩下两个角度死角。老王带着他钻通风道,爬了将近两个小时。中途卡在一段窄管里,两人只能轮流往前蹭。衣服全湿透了,膝盖磨出血,但谁都没吭声。
最后拿到图纸时,藏在一个废弃过滤箱的夹层里。纸都发霉了,边角烂了一圈。可就是这张破纸,成了后来所有改造的基础。
再睁眼,窗外的沙尘已经浓了很多。轨道开始出现断裂,有些地方只剩几根钢梁悬在空中。他把速度降到百分之四十,启用地形扫描,一点点往前挪。
记忆却没停下。
他想起第一次用蒸汽核心驱动机甲的时候。那台老型号差点炸膛,排气口喷出的白雾直接冲翻了两个围观工人。他自己也被震得耳朵嗡嗡响,半天听不清别人说话。
但机甲站起来了。而且比原来更稳。
那时候他就明白了一件事:技术本身没有立场。谁能用,怎么用,才决定它是工具还是枷锁。
后来城邦打仗,敌人开着重型装甲车冲进来,以为能三分钟解决战斗。结果他们的机甲刚过桥,就被埋在管道里的蒸汽炸弹掀翻了。高温气流顺着裂缝灌进去,驾驶员当场失能。
那一仗打得不算漂亮,伤亡也有。但他们赢了。
不是靠谁多厉害,是靠整个系统动了起来。有人负责引诱,有人切断电源,还有人在地下管道里手动开关阀门,制造压力差。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需要谁站在高处喊口号。
这才是最让他意外的地方。
以前在地球上,他总觉得改变要靠大人物。政策、资本、科技巨头……轮不到普通人说话。可在这里,一群修锅炉的、拧螺丝的、搬零件的,硬是用自己的方式把秩序重建了。
他睁开眼,看了眼时间。距离下一个星区还有七十多个小时。
通讯频道自动跳出了一个未读记录,是公共终端同步的日志更新。劳力平衡委员会提交了新的排班方案,附带一份关于水泵效率优化的建议书。文件末尾写着“请陈工查收反馈”,署名是五个工人。
他点了下载,顺手存进备份区。
这时候,导航系统提示前方三公里轨道完全中断,需切换至荒原步行模式。他调整姿态,让机甲重心前移,腿部关节逐步展开支撑结构。踩上松软地面时,机身微微下陷,但很快稳定下来。
风变大了,吹得金属外壳发出轻微的咔哒声。
他忽然想起临走前老王递给他那个金属盒的样子。没说什么煽情的话,就像平时交零件一样平常。可他知道,那里面装的不只是图纸,是这群人愿意把未来押在他身上的信任。
以前他总怕自己做不好。怕技术不够,怕判断失误,怕辜负别人的期待。现在想想,其实没人指望他当英雄。他们只是需要一个开始。
就像那台最初冒烟的机甲,启动的那一秒,就已经改变了什么。
他打开语音备忘录,录入一段话:“蒸汽朋克城邦经验总结V1.0:资源民主化路径、基层自治模型、动力系统平民化改造……待传输出口验证。”
录完又听了一遍,删掉开头那句“我认为”,重新录了一遍。
不需要“我认为”。事实摆在那儿,有用没用,别人会判断。
屏幕角落弹出一条提醒:燃料剩余87%,系统运行正常,外部温度稳定。
他把地图残片调出来看了看。烧焦的边缘依旧,但坐标点清晰可见。三个星区之外,一片空白区域。没有标记,没有名称,连基本地貌数据都没有。
正因如此,才值得去。
如果 everywhere 都被人规划好了,那还叫什么出路。
他把航速提到百分之五十,机身平稳前行。远处的地平线被沙尘遮住,什么都看不见。但没关系,反正也不是第一次走这种路。
就在刚才,他发现自己背包侧袋里多了个东西。拿出来一看,是个扁平的保温盒,上面贴着张纸条:“加热按钮在左边,别傻愣着。”
他捏了捏盒子,还有点温。
应该是老王趁他不注意塞进去的。那家伙从来不说什么“保重”“小心”之类的话,就只会干这种事。
他把盒子放进操作台下方的储物格,顺手按了下加热键。
指示灯亮了,红色的小光点一闪一闪。
风吹得更猛了,机甲右腿的焊缝发出细微的摩擦声,像是在回应某种节奏。他看了眼前方,沙尘中隐约露出一段倒塌的输电塔,歪斜地指向天空。
他握紧操纵杆,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