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研究应用,资料方向定策略-《星际废土:我的机甲能无限进化》

  屏幕亮了。

  陈渊盯着那行小字,手指没动,但呼吸重了一瞬。张宇站在他身后半步,眼睛紧盯着读取器的进度条,嘴里念叨:“别卡,别断,再撑五分钟就行。”

  “电源不稳。”陈渊低声说,“这玩意儿扛不住长时间读取。”

  他说完就弯腰,从机甲右腿外侧拆下一块储能模块,外壳有点烫,但他没管,直接接到读取器的备用接口上。嗡的一声,屏幕闪烁了一下,数据流重新跑了起来。

  “你又拿机甲零件供电?”张宇皱眉,“回头怎么开机?”

  “不开机也得先把东西看完。”陈渊翻开随身带的机械笔记,纸页边缘已经卷了边,上面全是之前记的电路图和参数,“他们追这么狠,说明这里面有能打疼他们的东西。”

  张宇没再劝,蹲下来帮他固定线路。两人配合久了,动作都不用多说。一个扶着读取器底座,一个接线,三分钟内搭好了临时供电回路。

  数据开始稳定输出。

  文件结构比预想的复杂,不是完整程序包,更像是一堆被打散的技术片段。有代码段、设计草图、测试日志,甚至还有几段语音转文字的记录。

  “这不是普通升级包。”张宇滑动屏幕,“像是某个核心项目的外泄资料,被人切成碎片藏起来了。”

  “越碎越好。”陈渊一边抄录关键参数,一边说,“真要是个完整的系统,反而可能是陷阱。这种残片,拼出来才有价值。”

  他翻到一段关于能量分流的描述,停了下来。眼睛在屏幕上扫了几遍,又低头写进本子。

  “这个技术……能解决我们之前模块同步的问题。”他说,“原来的虹吸转化模块输出太猛,机体承受不了,就是因为没有动态调节机制。”

  “现在有了?”张宇凑过来看。

  “有框架。”陈渊指着笔记上画的简图,“它能根据战斗状态自动分配电力,攻击时集中供能,防御时回收余热,连散热都能省一半。”

  张宇吹了声口哨:“这不是升级,是换脑子。”

  接下来两小时,他们一条条筛资料。累了就靠墙坐会儿,渴了喝一口保温壶里的凉水。谁也没提休息的事。

  第三块关键技术浮出水面——神经反馈延迟补偿。

  “我操。”张宇看到算法说明时差点跳起来,“这玩意儿能压到0.1秒以内?咱们上次测的是0.8,差了八倍!”

  “关键是这个补偿模型。”陈渊指着其中一段代码,“它不是靠硬件提速,而是预判操作意图。你在想‘抬手’的时候,它已经在调动力量了。”

  “相当于脑子还没下令,身体已经动了?”

  “差不多。”陈渊点头,“就像你骑惯了自行车,不用想怎么保持平衡,身体自己就会调。”

  张宇咧嘴笑了:“那咱以后打人,对面还在瞄准,咱们已经打完了?”

  “前提是系统能读懂你。”陈渊合上笔记,“还得做适配训练。”

  最后一个重点是多目标锁定预判算法。这东西原本用于集群作战指挥,能同时追踪几十个单位的移动轨迹,并预测下一步动作。

  “我们可以反向用。”陈渊说,“不是用来指挥自己人,而是看穿敌人怎么调度。”

  “你是说……”张宇反应过来,“他们一动,我们就知道下一秒要往哪走?”

  “对。”陈渊手指敲着桌面,“他们靠信号指挥,每道命令都有延迟。只要抓准这个空档,就能打出时间差。”

  两人沉默了几秒。

  张宇忽然抬头:“光有技术不够。他们人多,装备好,就算我们知道他们会怎么动,正面刚也干不过。”

  “那就别正面刚。”陈渊靠在椅背上,闭眼想了想,“用假动作逼他们乱调兵。他们一动,系统就有数据可算。等他们反应过来,我们已经打完收工了。”

  “蜂群战术?”张宇眼睛亮了,“拿几个改装机甲当诱饵,到处晃,搞得他们顾头不顾尾?”

  “不止晃。”陈渊睁开眼,“还要让他们不敢站稳。我记得前面塌的那段通道,支撑梁是老型号钢材,共振频率记得吧?”

  “17.3赫兹。”张宇脱口而出,“你又要震楼?”

  “震一次不够。”陈渊说,“要是能在不同位置连续制造震动,逼他们不断转移阵地,系统负担会越来越大。等他们调度混乱,就是主力出手的时候。”

  “立体打法。”张宇在空中画了个圈,“天上假目标扰,地面震动搅,最后我们从地下冒出来收割?”

  “就这么干。”陈渊拿起笔,在本子上画出战术流程图,“先让诱饵机甲分批出动,拉大活动范围。等敌方开始调动,立刻启动预判系统捕捉规律。一旦发现指挥节点暴露,震波模块精准打击支撑点,制造二次塌方。最后由主战机甲突入,直切中枢。”

  张宇听完,半天没说话,最后憋出一句:“你这哪是打仗,是设局钓鱼。”

  “战场上没人规定必须堂堂正正。”陈渊把图纸推过去,“我们现在缺的不是想法,是零件。”

  他打开城市地图,标出三个点。

  “中央维修库最大,高风险,但有我们需要的神经同步芯片和分流阀。地下管道枢纽有自动化运输车,可能还能用,中等风险。旧交通调度站最安全,但只有基础线路板和连接器。”

  “先去哪儿?”张宇问。

  “先试试管道枢纽。”陈渊说,“远程接入控制台,看看能不能唤醒运输车。要是能,让它把零件运出来,我们省事,也不用露头。”

  “要是不能呢?”

  “那就分批去。”陈渊看着地图,“你负责调度站那边,我走管道线。凌晨四点前完成,赶在他们修复追踪网之前。”

  张宇点点头,开始整理资料。他把有用的部分拷进两个便携盘,一个备份,一个随身带。又检查了通讯加密协议,确保不会被截获。

  陈渊则把笔记翻到最后一页,重新梳理改造顺序。

  第一阶段:装动态能量分流系统,解决动力过载问题;

  第二阶段:接入神经反馈补偿模块,提升操控响应;

  第三阶段:部署预判算法,打通战术链路。

  “明天就能开工。”他说。

  张宇抬头看了他一眼:“你真不睡会儿?从昨晚到现在,你就喝了两口水。”

  “睡不着。”陈渊摸了摸肋骨处,那里还隐隐作痛,“刚才抄数据的时候,手一直在抖。我知道该歇,可一闭眼全是那些代码在转。”

  “你这是神经过载。”张宇放下存储盘,“强行同步留下的后遗症,再这么熬,脑子要烧坏。”

  “烧坏了再说。”陈渊笑了笑,“现在停下来,等于把命交给别人选。我不干。”

  张宇没再劝。他知道陈渊一旦定下主意,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他转而检查机甲状态。背部舱盖开着,能源耦合器裸露在外,等着更换。旁边工具箱里摆着几块从废件上拆下来的备用件,勉强能用。

  “零件凑齐了,改造应该能在六小时内完成。”他说。

  “够快。”陈渊站起身,走到机甲旁边,伸手摸了摸新装的震波模块外壳,“就看明天能不能顺利拿到东西。”

  “万事俱备。”张宇把存储盘塞进战术腰包,“就差一声令下。”

  陈渊没说话,只是低头看了看手表。凌晨两点十七分。

  再过两个小时,天还没亮,行动就要开始。

  他坐回椅子,拿起碳素笔,在战术流程图的最后一环画上箭头。笔尖划过纸面,发出沙沙的声音。

  张宇收拾完设备,看了他一眼:“真不躺会儿?”

  “躺不下。”陈渊握着笔,指节有些发白,“这事得盯到底。”

  外面走廊静得听不到一点声音。

  屋里的灯忽闪了一下,但供电没断。

  陈渊继续在图纸上标注细节,一笔一划写得很慢。

  张宇靠在墙边,闭上眼准备眯一会儿。

  就在他快要睡着的时候,陈渊突然开口。

  “你说……他们为什么非要追这份资料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