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渊的手指卡在右肩护甲边缘,金属边缘刮过绷带,渗出血丝。他没停,左手用力一掀,整块装甲板被拆了下来,砸在维修台上发出闷响。电路接口裸露在外,几根导线断了,断口发黑,明显是被高压烧毁的。
他低头看了眼自己的右手,虎口裂开一道口子,血顺着工具柄往下滴。疼,但还能动。他从工具盒里翻出镊子和放大镜,把断线一根根挑出来。屏幕上显示主控芯片锁死,权限被覆盖,底层协议进不去。他试了三次强制重启,系统只回了一句:“认证失败。”
“行吧。”他嘀咕,“不给权限是吧?那我绕过去。”
他扯下测试机骨架上的备用主板,对比两块芯片的引脚布局。破界者Mk3用的是军规标准,而测试机是民用款,接口差了一代。他拿起液压剪,咔咔两下剪掉多余部分,再用烙铁一点点修整焊点。高温让伤口又裂开了,但他没松手,一直等到最后一根信号线接通。
屏幕闪了一下,跳出错误提示:“无法识别外部模块。”
“识不识别不重要,能用就行。”他拔掉数据线,直接用手动模式供电。电流接通瞬间,右臂伺服系统嗡地一声启动,关节转动了一小段距离,随即报警。
“重量不平衡?”他皱眉,拆开肩部外壳,发现新加的装甲比原装重了至少三公斤。伺服电机正在超负荷运转,温度迅速上升。
他把扭矩反馈调高,重新校准动力输出曲线。改完参数后试了试,手臂抬起来稳了些,但动作还是有点滞涩。他又往反方向微调了五度,再试一次——这次顺畅多了。
“差不多了。”他擦了把汗,抬头看维修灯。灯光忽闪了几下,电压不稳。他扫了眼电源表,备用电池只剩百分之四十,还连着诊断仪、照明和离线电脑。他关掉投影幕布和散热风扇,只留维修台灯亮着。
“省着点用。”他说给自己听。
接下来是绝缘处理。新换的线路外皮老化严重,刚才调试时已经出现短路迹象。他想起报废头盔里有层纳米涂层,撕下来试试。那材料脆得很,一碰就裂,他只好用热风枪慢慢烘软,一点一点裹在线路上。
做完这一步,他重新接通电源。系统自检开始,进度条缓慢爬升。到防御模块时卡了一下,然后弹出警告:
“序列校验失败,非授权改装。”
陈渊手指一顿。
这不是常规报错。字体不一样,颜色也不对,灰绿色,像是从别的系统里硬插进来的信息。他立刻切断外部连接,切换到低级调试模式,用最原始的指令逐层排查。
信号源头指向机甲骨架底部。
他蹲下去,摸到那块铭牌。锈得厉害,但编号还能看清:XG-7-2049-α。
他的呼吸慢了一拍。
这个编号格式……他在地球上最后一次设计的原型机,就是这个名字。
那时候项目还没对外公布,图纸存在私人硬盘里,后来硬盘在实验室爆炸中损毁。没人知道这串编号,除了他自己。
“怎么会在这种地方?”他盯着那串数字,脑子里转得飞快。
巧合?不可能。穿越不是意外,机甲也不是随机掉落。这一切有联系,只是他现在还抓不住线索。
他没声张,把铭牌擦干净,拍了张照存进本地存储。然后继续工作,像什么都没发生。
系统还在等校准。他打开防御模块配置界面,准备手动加载参数。刚输入一半,屏幕突然跳了一下,那个灰绿色警告又出现了,这次停留时间更长。
他迅速记录下出现间隔,发现是每隔四分十七秒弹一次,规律性强。说明背后有独立运行的程序,不是一次性病毒。
“藏得挺深。”他冷笑,“想监控我?”
他不动声色地接入逻辑分析器,反向追踪数据流。果然,在固件底层发现一个隐藏分区,加密等级极高,连破解工具都打不开。
“回头再收拾你。”他退出调试模式,重新回到维修流程。
右肩装甲已经装好,表面打磨过,留下几道手工痕迹。他活动了下手臂,防御模块终于亮起绿灯。
“加载成功。”屏幕上跳出提示。
他松了口气,靠在椅子上缓了缓。右手止血绷带全湿了,他重新缠了一圈。工具台乱七八糟,零件堆了一桌,焊锡味混着机油味呛人。
但他顾不上这些。
目光又一次落回那块铭牌。
XG-7-2049-α。
他记得那天实验室停电,警报响了三声,然后一切归零。醒来就在星际移民船上,身边什么都没留下。他一直以为那段人生彻底结束了。
可现在,它回来了。
以这种方式。
他拿起扳手,轻轻敲了敲机甲腿部支架。声音清脆,结构完好。这台机甲比他想象的更复杂,也更熟悉。每一个焊接点,每一条走线,都有种说不出的默契感。
就像……本来就是他造的一样。
“不对。”他摇头,“我是穿越过来的。这不该存在。”
除非——
这个世界的“破界者”,根本不是全新制造的机甲。
而是基于某个已有的设计复刻出来的。
而那个设计,来自地球,来自他。
他猛地站起身,想去查测试机的制造记录。刚迈出一步,维修灯剧烈闪烁,紧接着“啪”地一声灭了。
备用电源耗尽。
整个据点陷入黑暗。
只有机甲终端还亮着微弱的光,映在他脸上。
屏幕最后定格的画面,是防御模块加载完成的状态栏。
而在角落,那个灰绿色的警告,又一次浮现。
这一次,多了一个倒计时。
他低头看了眼自己的右手,虎口裂开一道口子,血顺着工具柄往下滴。疼,但还能动。他从工具盒里翻出镊子和放大镜,把断线一根根挑出来。屏幕上显示主控芯片锁死,权限被覆盖,底层协议进不去。他试了三次强制重启,系统只回了一句:“认证失败。”
“行吧。”他嘀咕,“不给权限是吧?那我绕过去。”
他扯下测试机骨架上的备用主板,对比两块芯片的引脚布局。破界者Mk3用的是军规标准,而测试机是民用款,接口差了一代。他拿起液压剪,咔咔两下剪掉多余部分,再用烙铁一点点修整焊点。高温让伤口又裂开了,但他没松手,一直等到最后一根信号线接通。
屏幕闪了一下,跳出错误提示:“无法识别外部模块。”
“识不识别不重要,能用就行。”他拔掉数据线,直接用手动模式供电。电流接通瞬间,右臂伺服系统嗡地一声启动,关节转动了一小段距离,随即报警。
“重量不平衡?”他皱眉,拆开肩部外壳,发现新加的装甲比原装重了至少三公斤。伺服电机正在超负荷运转,温度迅速上升。
他把扭矩反馈调高,重新校准动力输出曲线。改完参数后试了试,手臂抬起来稳了些,但动作还是有点滞涩。他又往反方向微调了五度,再试一次——这次顺畅多了。
“差不多了。”他擦了把汗,抬头看维修灯。灯光忽闪了几下,电压不稳。他扫了眼电源表,备用电池只剩百分之四十,还连着诊断仪、照明和离线电脑。他关掉投影幕布和散热风扇,只留维修台灯亮着。
“省着点用。”他说给自己听。
接下来是绝缘处理。新换的线路外皮老化严重,刚才调试时已经出现短路迹象。他想起报废头盔里有层纳米涂层,撕下来试试。那材料脆得很,一碰就裂,他只好用热风枪慢慢烘软,一点一点裹在线路上。
做完这一步,他重新接通电源。系统自检开始,进度条缓慢爬升。到防御模块时卡了一下,然后弹出警告:
“序列校验失败,非授权改装。”
陈渊手指一顿。
这不是常规报错。字体不一样,颜色也不对,灰绿色,像是从别的系统里硬插进来的信息。他立刻切断外部连接,切换到低级调试模式,用最原始的指令逐层排查。
信号源头指向机甲骨架底部。
他蹲下去,摸到那块铭牌。锈得厉害,但编号还能看清:XG-7-2049-α。
他的呼吸慢了一拍。
这个编号格式……他在地球上最后一次设计的原型机,就是这个名字。
那时候项目还没对外公布,图纸存在私人硬盘里,后来硬盘在实验室爆炸中损毁。没人知道这串编号,除了他自己。
“怎么会在这种地方?”他盯着那串数字,脑子里转得飞快。
巧合?不可能。穿越不是意外,机甲也不是随机掉落。这一切有联系,只是他现在还抓不住线索。
他没声张,把铭牌擦干净,拍了张照存进本地存储。然后继续工作,像什么都没发生。
系统还在等校准。他打开防御模块配置界面,准备手动加载参数。刚输入一半,屏幕突然跳了一下,那个灰绿色警告又出现了,这次停留时间更长。
他迅速记录下出现间隔,发现是每隔四分十七秒弹一次,规律性强。说明背后有独立运行的程序,不是一次性病毒。
“藏得挺深。”他冷笑,“想监控我?”
他不动声色地接入逻辑分析器,反向追踪数据流。果然,在固件底层发现一个隐藏分区,加密等级极高,连破解工具都打不开。
“回头再收拾你。”他退出调试模式,重新回到维修流程。
右肩装甲已经装好,表面打磨过,留下几道手工痕迹。他活动了下手臂,防御模块终于亮起绿灯。
“加载成功。”屏幕上跳出提示。
他松了口气,靠在椅子上缓了缓。右手止血绷带全湿了,他重新缠了一圈。工具台乱七八糟,零件堆了一桌,焊锡味混着机油味呛人。
但他顾不上这些。
目光又一次落回那块铭牌。
XG-7-2049-α。
他记得那天实验室停电,警报响了三声,然后一切归零。醒来就在星际移民船上,身边什么都没留下。他一直以为那段人生彻底结束了。
可现在,它回来了。
以这种方式。
他拿起扳手,轻轻敲了敲机甲腿部支架。声音清脆,结构完好。这台机甲比他想象的更复杂,也更熟悉。每一个焊接点,每一条走线,都有种说不出的默契感。
就像……本来就是他造的一样。
“不对。”他摇头,“我是穿越过来的。这不该存在。”
除非——
这个世界的“破界者”,根本不是全新制造的机甲。
而是基于某个已有的设计复刻出来的。
而那个设计,来自地球,来自他。
他猛地站起身,想去查测试机的制造记录。刚迈出一步,维修灯剧烈闪烁,紧接着“啪”地一声灭了。
备用电源耗尽。
整个据点陷入黑暗。
只有机甲终端还亮着微弱的光,映在他脸上。
屏幕最后定格的画面,是防御模块加载完成的状态栏。
而在角落,那个灰绿色的警告,又一次浮现。
这一次,多了一个倒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