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一行人跟着奎木狼往那挂着鸟笼的摊位挪,刚挤到跟前,便被笼子里的生灵晃花了眼。
那鸟笼是用江南特产的细竹条编就,竹皮刮得比镜面还溜光,透着浅黄的玉色,像是浸过三年桐油的老琥珀,温润得能映出人影。笼身上缠着红、绿、粉三色丝线,打了个双环同心结,结穗垂下来足有半尺长,风一吹便轻轻晃悠,穗尖的小银铃“叮铃”作响,倒比寻常鸟笼多了几分巧思。
笼门处挂着个拇指大的小铜环,环上系着块翡翠片,翠绿得像刚剥壳的莲子,阳光透过玉片,在地上投出片椭圆的绿影,活像片新抽的小荷叶。
笼里的鸟儿正歪着头打量围观的人,黑豆似的眼珠转来转去,眼白泛着层水光,透着股说不出的机灵劲儿。
它的羽毛长得比孔雀开屏还要花哨:头顶一抹朱红,红得发紫,像戴了顶缀满碎钻的小帽,根根羽丝都透着光,细看竟有金丝缠绕;脊背是靛蓝,泛着金属似的光泽,随动作变幻出深蓝、藏青、墨黑,像浸在水里的蓝宝石,又像夜空翻涌的云;肚皮铺着鹅黄,软得像刚弹好的棉花,摸上去定是暖融融的;翅尖却镶着翠绿,绿得发脆,像初春沾着露水的柳芽;最妙的是尾羽,展开来竟有七彩的纹路,红橙黄绿青蓝紫层层晕染,像把收拢的小扇子,每根羽轴上还嵌着银线似的细毛,风一吹便闪闪烁烁,活像撒了把星星。
娄金狗凑得最近,连鸟儿腿上的细鳞都瞧得清楚,那鳞片白得像羊脂玉,排列得比鱼鳞还齐整,边缘泛着珍珠似的光,忍不住咂嘴:“乖乖!不愧是彩鸟,这颜色搭配,比天庭的仙鸟还讲究——你看它那眼圈,竟描着圈白,像画了妆似的,比瑶池的仙娥还会打扮。”
井木犴也跟着点头,手指在笼外虚虚比划,生怕呼气太急吹乱了鸟儿的羽毛:“可不是嘛!光看这油光水滑的样子,羽毛摸起来定是滑溜溜的,比云锦还软。咱们天庭的青鸟虽灵,颜色却单调,就一抹青,哪有这般热闹,活像把彩虹披在了身上,连爪子都透着粉红,像是刚蘸了桃花汁。”
玄女站在一旁,指尖轻点笼沿,竹条微微震颤,引得鸟儿扑棱棱振翅,尾羽扫过竹条,发出“沙沙”声,像细雨打在芭蕉叶上。“我算是开了眼了。”她望着鸟儿转来转去的眼珠,那眼珠黑得像点漆,还泛着层油光,像浸了蜜的黑葡萄,“胡地的风物果然奇特,连鸟儿都长得这般出挑,怕是得了天地灵气滋养,才有这等神采。你瞧它那站姿,挺胸昂首的,倒有几分仙家风范。”
白衣仙子也凑近细看,鬓边的珍珠耳坠垂下来,离笼门不过寸许。
鸟儿突然对着她的银裙叫了两声,声音清脆得像两块羊脂玉相撞,尾音还带着点颤,像是在打招呼。“就是就是,”她笑着退开半步,银裙角扫过地面,带起阵微风,拂得鸟儿羽冠轻颤,“咱们中原地的鸟,不是灰扑扑的麻雀就是斑鸠,顶多出息个画眉,唱得虽好,颜色却素净,哪有这般五彩斑斓的?怕是把彩虹的颜色都披在身上了,连脚爪都透着粉红,像染了胭脂。”
守摊位的男随从见状,赶紧上前两步。他穿着件灰布短褂,洗得发白却浆洗得笔挺,腰间系着根红绳,绳上挂着个小铜鱼,走路时“当当”响,手里还攥着把小米,黄澄澄的,颗颗饱满得像金珠。
见一行人衣着不凡,眼神里透着识货的光,便用稍顺溜些的中原话介绍,每个字都咬得很用力,带着股异域腔调:“几位眼光好!这鸟叫虹音雀——‘虹’是说它身上颜色多,像雨后的虹,转着圈看能变七种色;‘音’是说它嗓子好,会唱歌,比戏班子的角儿还准;‘雀’嘛,便是鸟雀的雀了,虽长得花哨,却也是寻常雀类,好养活。”
他说着,往笼里撒了把小米,鸟儿立刻啄起来,脑袋一点一点的,啄得飞快,小米壳从嘴角漏出来,沾在黄色的胸羽上,倒有几分憨态。
众人听了都点头,奎木狼性子最急,往前凑了凑,斗笠的竹边都碰到笼顶了,急着追问:“这虹音雀能唱什么歌?是随口乱啼,还是能唱些正经调子?别是跟鹦鹉似的,只会学几句‘恭喜发财’,那可就没意思了。”
那随从笑了,眼角的皱纹挤成朵菊花,露出两排整齐的白牙:“唱歌不难,但得教。你教它什么,它便唱什么,调子、词儿都记得牢,学得比鹦鹉快三倍,还不会跑调,连气口、拖腔都跟人学得分毫不差,比戏班的学徒还灵。”
“原来如此。”玄女恍然,想起瑶池的仙鸟,虽也会唱《霓裳羽衣曲》,却是按着谱子死唱,哪有这般灵性,能随人心意学唱,“倒是比仙鹤还机灵些,仙鹤只会唱迎神的调子,换个新词就傻了,跟个木头似的。”
随从更得意了,胸脯挺得老高,指着最中间那只尾羽最长的鸟儿,那鸟儿正歪头用尖喙梳理翅尖的羽毛:“就说这只吧,是我家主人亲手教的,会唱《杏花天影》呢!那调子婉转,多少人学都学不像,它却唱得跟原版一般,连南宋姜夔的愁绪都学得十足!”
他清了清嗓子,对着笼里的鸟儿轻喝一声,声音放得柔了些,像哄孩子似的:“来,唱首《杏花天影》给客官听听,唱好了赏你蜜水喝,还是今早新酿的槐花蜜。”
那虹音雀像是听懂了,先展了展翅膀,抖落几片细羽,像撒了把彩纸屑,飘落在竹笼里。接着偏过头,用黑眼珠瞟了瞟随从,竟像人似的酝酿了片刻,喉咙里发出“咕噜”一声,然后便开了口。
初时声音低婉,像溪水绕着石滩流,带着点江南的湿意,听得人心里发潮;唱到“绿丝低拂鸳鸯浦”时,突然转高,调子缠绵,像有情人在耳边低语,尾音拖得长长的,带着股说不出的缱绻;唱至“满汀芳草不成归”,又沉了下去,竟裹着些怅然,连尾音都拖着颤,像噙着泪似的,哪里是机械学舌,分明是带着人的感情在唱,把词里的羁旅愁思都唱活了,听得周围人都跟着心头发堵。
“丙午之冬,发沔口……”
“丁未正月二日,道金陵……”
“北望淮楚,风日清淑,小舟挂席,容与波上……”
一曲唱罢,周围的议论声都停了,连风吹过酒旗幌子的声音都听得见。
原本在娘怀里哭闹的小童,不知何时止了泪,小手指着鸟笼,嘴里“咿咿呀呀”的,口水顺着嘴角往下淌,正张着嘴傻看;卖花的老婆婆忘了吆喝,篮子里的茉莉掉在地上,白花瓣沾了灰,她也没捡,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鸟儿,手里的花锄“哐当”掉在地上都没察觉;连隔壁卖胡饼的老汉,都举着擀面杖愣在原地,饼铛里的胡饼烤焦了,散出股糊味,他用袖子擦了擦嘴角的口水,喃喃道:“这鸟……成精了吧?比戏园子里的名角唱得还入味……”
娄金狗第一个拍手,巴掌拍得“啪啪”响,震得自己手都麻了:“好听!比天庭的仙娥唱得还动人!仙娥们唱得虽准,字正腔圆的,却少了这股子烟火气,听着心里熨帖,像喝了口温黄酒,从嗓子暖到肚子里,连骨头缝都舒坦。”
奎木狼也点头,摸着下巴笑,胡茬蹭得手心痒:“可不是嘛!我原以为是普普通通的学舌鸟,顶多唱个《胡茄十八拍》《阳关三叠》,没想到竟有这般本事,连词里的愁绪都唱出来了——比那只会唱‘神仙好,神仙好’的仙鸟强多了,那仙鸟唱得跟念经似的,听着就犯困。”
玄女望着笼里梳理羽毛的虹音雀,眼底带着赞许,指尖在笼沿轻轻打着拍子,竹条“嗡嗡”作响:“如此通灵性的鸟,着实少见。怕是通了人道,才能把曲子唱得这般入味,连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都拿捏得恰到好处,比有些刚学唱的仙娥还强些——上次瑶池新收的仙娥唱《凤求凰》,调子都跑飞到北天门去了。”
井木犴听得心痒,直搓手,那股子
        那鸟笼是用江南特产的细竹条编就,竹皮刮得比镜面还溜光,透着浅黄的玉色,像是浸过三年桐油的老琥珀,温润得能映出人影。笼身上缠着红、绿、粉三色丝线,打了个双环同心结,结穗垂下来足有半尺长,风一吹便轻轻晃悠,穗尖的小银铃“叮铃”作响,倒比寻常鸟笼多了几分巧思。
笼门处挂着个拇指大的小铜环,环上系着块翡翠片,翠绿得像刚剥壳的莲子,阳光透过玉片,在地上投出片椭圆的绿影,活像片新抽的小荷叶。
笼里的鸟儿正歪着头打量围观的人,黑豆似的眼珠转来转去,眼白泛着层水光,透着股说不出的机灵劲儿。
它的羽毛长得比孔雀开屏还要花哨:头顶一抹朱红,红得发紫,像戴了顶缀满碎钻的小帽,根根羽丝都透着光,细看竟有金丝缠绕;脊背是靛蓝,泛着金属似的光泽,随动作变幻出深蓝、藏青、墨黑,像浸在水里的蓝宝石,又像夜空翻涌的云;肚皮铺着鹅黄,软得像刚弹好的棉花,摸上去定是暖融融的;翅尖却镶着翠绿,绿得发脆,像初春沾着露水的柳芽;最妙的是尾羽,展开来竟有七彩的纹路,红橙黄绿青蓝紫层层晕染,像把收拢的小扇子,每根羽轴上还嵌着银线似的细毛,风一吹便闪闪烁烁,活像撒了把星星。
娄金狗凑得最近,连鸟儿腿上的细鳞都瞧得清楚,那鳞片白得像羊脂玉,排列得比鱼鳞还齐整,边缘泛着珍珠似的光,忍不住咂嘴:“乖乖!不愧是彩鸟,这颜色搭配,比天庭的仙鸟还讲究——你看它那眼圈,竟描着圈白,像画了妆似的,比瑶池的仙娥还会打扮。”
井木犴也跟着点头,手指在笼外虚虚比划,生怕呼气太急吹乱了鸟儿的羽毛:“可不是嘛!光看这油光水滑的样子,羽毛摸起来定是滑溜溜的,比云锦还软。咱们天庭的青鸟虽灵,颜色却单调,就一抹青,哪有这般热闹,活像把彩虹披在了身上,连爪子都透着粉红,像是刚蘸了桃花汁。”
玄女站在一旁,指尖轻点笼沿,竹条微微震颤,引得鸟儿扑棱棱振翅,尾羽扫过竹条,发出“沙沙”声,像细雨打在芭蕉叶上。“我算是开了眼了。”她望着鸟儿转来转去的眼珠,那眼珠黑得像点漆,还泛着层油光,像浸了蜜的黑葡萄,“胡地的风物果然奇特,连鸟儿都长得这般出挑,怕是得了天地灵气滋养,才有这等神采。你瞧它那站姿,挺胸昂首的,倒有几分仙家风范。”
白衣仙子也凑近细看,鬓边的珍珠耳坠垂下来,离笼门不过寸许。
鸟儿突然对着她的银裙叫了两声,声音清脆得像两块羊脂玉相撞,尾音还带着点颤,像是在打招呼。“就是就是,”她笑着退开半步,银裙角扫过地面,带起阵微风,拂得鸟儿羽冠轻颤,“咱们中原地的鸟,不是灰扑扑的麻雀就是斑鸠,顶多出息个画眉,唱得虽好,颜色却素净,哪有这般五彩斑斓的?怕是把彩虹的颜色都披在身上了,连脚爪都透着粉红,像染了胭脂。”
守摊位的男随从见状,赶紧上前两步。他穿着件灰布短褂,洗得发白却浆洗得笔挺,腰间系着根红绳,绳上挂着个小铜鱼,走路时“当当”响,手里还攥着把小米,黄澄澄的,颗颗饱满得像金珠。
见一行人衣着不凡,眼神里透着识货的光,便用稍顺溜些的中原话介绍,每个字都咬得很用力,带着股异域腔调:“几位眼光好!这鸟叫虹音雀——‘虹’是说它身上颜色多,像雨后的虹,转着圈看能变七种色;‘音’是说它嗓子好,会唱歌,比戏班子的角儿还准;‘雀’嘛,便是鸟雀的雀了,虽长得花哨,却也是寻常雀类,好养活。”
他说着,往笼里撒了把小米,鸟儿立刻啄起来,脑袋一点一点的,啄得飞快,小米壳从嘴角漏出来,沾在黄色的胸羽上,倒有几分憨态。
众人听了都点头,奎木狼性子最急,往前凑了凑,斗笠的竹边都碰到笼顶了,急着追问:“这虹音雀能唱什么歌?是随口乱啼,还是能唱些正经调子?别是跟鹦鹉似的,只会学几句‘恭喜发财’,那可就没意思了。”
那随从笑了,眼角的皱纹挤成朵菊花,露出两排整齐的白牙:“唱歌不难,但得教。你教它什么,它便唱什么,调子、词儿都记得牢,学得比鹦鹉快三倍,还不会跑调,连气口、拖腔都跟人学得分毫不差,比戏班的学徒还灵。”
“原来如此。”玄女恍然,想起瑶池的仙鸟,虽也会唱《霓裳羽衣曲》,却是按着谱子死唱,哪有这般灵性,能随人心意学唱,“倒是比仙鹤还机灵些,仙鹤只会唱迎神的调子,换个新词就傻了,跟个木头似的。”
随从更得意了,胸脯挺得老高,指着最中间那只尾羽最长的鸟儿,那鸟儿正歪头用尖喙梳理翅尖的羽毛:“就说这只吧,是我家主人亲手教的,会唱《杏花天影》呢!那调子婉转,多少人学都学不像,它却唱得跟原版一般,连南宋姜夔的愁绪都学得十足!”
他清了清嗓子,对着笼里的鸟儿轻喝一声,声音放得柔了些,像哄孩子似的:“来,唱首《杏花天影》给客官听听,唱好了赏你蜜水喝,还是今早新酿的槐花蜜。”
那虹音雀像是听懂了,先展了展翅膀,抖落几片细羽,像撒了把彩纸屑,飘落在竹笼里。接着偏过头,用黑眼珠瞟了瞟随从,竟像人似的酝酿了片刻,喉咙里发出“咕噜”一声,然后便开了口。
初时声音低婉,像溪水绕着石滩流,带着点江南的湿意,听得人心里发潮;唱到“绿丝低拂鸳鸯浦”时,突然转高,调子缠绵,像有情人在耳边低语,尾音拖得长长的,带着股说不出的缱绻;唱至“满汀芳草不成归”,又沉了下去,竟裹着些怅然,连尾音都拖着颤,像噙着泪似的,哪里是机械学舌,分明是带着人的感情在唱,把词里的羁旅愁思都唱活了,听得周围人都跟着心头发堵。
“丙午之冬,发沔口……”
“丁未正月二日,道金陵……”
“北望淮楚,风日清淑,小舟挂席,容与波上……”
一曲唱罢,周围的议论声都停了,连风吹过酒旗幌子的声音都听得见。
原本在娘怀里哭闹的小童,不知何时止了泪,小手指着鸟笼,嘴里“咿咿呀呀”的,口水顺着嘴角往下淌,正张着嘴傻看;卖花的老婆婆忘了吆喝,篮子里的茉莉掉在地上,白花瓣沾了灰,她也没捡,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鸟儿,手里的花锄“哐当”掉在地上都没察觉;连隔壁卖胡饼的老汉,都举着擀面杖愣在原地,饼铛里的胡饼烤焦了,散出股糊味,他用袖子擦了擦嘴角的口水,喃喃道:“这鸟……成精了吧?比戏园子里的名角唱得还入味……”
娄金狗第一个拍手,巴掌拍得“啪啪”响,震得自己手都麻了:“好听!比天庭的仙娥唱得还动人!仙娥们唱得虽准,字正腔圆的,却少了这股子烟火气,听着心里熨帖,像喝了口温黄酒,从嗓子暖到肚子里,连骨头缝都舒坦。”
奎木狼也点头,摸着下巴笑,胡茬蹭得手心痒:“可不是嘛!我原以为是普普通通的学舌鸟,顶多唱个《胡茄十八拍》《阳关三叠》,没想到竟有这般本事,连词里的愁绪都唱出来了——比那只会唱‘神仙好,神仙好’的仙鸟强多了,那仙鸟唱得跟念经似的,听着就犯困。”
玄女望着笼里梳理羽毛的虹音雀,眼底带着赞许,指尖在笼沿轻轻打着拍子,竹条“嗡嗡”作响:“如此通灵性的鸟,着实少见。怕是通了人道,才能把曲子唱得这般入味,连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都拿捏得恰到好处,比有些刚学唱的仙娥还强些——上次瑶池新收的仙娥唱《凤求凰》,调子都跑飞到北天门去了。”
井木犴听得心痒,直搓手,那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