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描述绘声绘色,充满了细节,让在座的董事们仿佛身临其境。一些人依旧面露怀疑,但更多的人陷入了沉思。
远东的力量平衡被彻底打破,这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就在争论依旧喋喋不休,质疑声仍未平息之际,范·德·桑德知道,是时候拿出他的“杀手锏”了。
他缓缓地从随身携带的皮囊中,取出了那份用油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手稿抄本。
“诸位,口说或许无凭,那么,请看看这个。”他解开油布,将厚厚的手稿放在桌面上,皮革封面在烛光下泛着幽光。“这份手稿,名为《东方见闻录》,它的作者,是一位在大明帝国宫廷核心圈子内活动了长达十五年的葡萄牙耶稣会顶尖学者,张德安。这是他毕生观察、研究的心血结晶。其内容的深度、广度和真实性,远超马可·波罗那些充满想象力的游记十倍、百倍!”
他翻开手稿,直接指向其中关于明朝官僚体系运作、财政税收统计、军事布防详图以及那些涉及“格物”探索和神秘能量技术的章节。“请看这里,他们对文官系统的管理,对数据的统计能力,对知识的归纳方法……还有这里,关于他们农业技术的记载,其效率远超我们……”
董事们起初带着不屑和怀疑,勉强地传阅、扫视着手稿。但很快,会议室内嘈杂的争论声渐渐平息了。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粗重的呼吸声,和偶尔发出的、压抑不住的低声惊呼。手稿中用冷静、客观,甚至带着学者般审慎笔触描绘的明朝,不是一个传说中黄金遍地的童话国度,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组织严密、技术先进、文化深厚且正在爆发式发展的超级帝国!其庞大的体量、高效的治理能力和对未知领域那种系统性的探索精神,让这些自诩为世界商业与文明中心的欧洲精英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冰冷的压迫感。
资深董事范·伯克尔,之前抨击最猛烈的那位,此刻手指微微颤抖地抚过一页关于明朝全国驿站与漕运系统的描述,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冷汗,喃喃自语:“上帝啊……如果……如果这上面写的,哪怕只有一半是真的……我们过去对东方的了解,简直就像盲人摸象……”
德·维特董事的脸色也变得极其凝重,他放下手中关于明朝火炮铸造工艺的章节,声音干涩地接口道:“这……这比失去四百万两白银,比退出台湾,要可怕得多……我们面对的,可能不是一个单纯的对手,而是一种……一种截然不同的文明发展路径。”
最终,董事会的气氛彻底改变了。虽然条约的屈辱性无法抹去,但范·德·桑德带回来的这份珍贵至极的情报,其价值难以估量。
它不仅解释了条约签署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它为公司的未来战略,甚至为整个荷兰联省共和国的远东政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极其关键的决策依据。
对范·德·桑德的指责和问责,迅速转变为一种复杂的、掺杂着敬佩、庆幸与残余不满的复杂评价。
董事会决定暂时搁置对他的处理,并默许了他接下来的行动——将这份手稿出版。
范·德·桑德立刻开始了行动。他没有选择商业气息过于浓厚的阿姆斯特丹,而是来到了以学术自由和出版业繁荣闻名欧洲的莱顿市。在这里,他找到了最负盛名,也以敢于出版“敏感”内容着称的印刷商——埃尔塞维尔家族。
在埃尔塞维尔家族印刷工坊那弥漫着油墨和纸张气味的内室里,范·德·桑德将手稿展示给了家族掌门人,老路易·埃尔塞维尔。这位见多识广、与欧洲各国学者都有着广泛联系的印刷商,仔细翻阅着手稿,脸上的表情从好奇逐渐变为震惊,最后是长时间的沉默。
“桑德先生,”老埃尔塞维尔终于开口,声音低沉而谨慎,“您确定……要全文出版这本书?恕我直言,这里面的一些内容,尤其是关于明朝军事组织的详细描述,以及这些……这些关于‘格物’新学和能量技术的模糊记载,虽然令人惊叹,但很可能……会引起某些不必要的关注,甚至触怒一些人。”他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范·德·桑德,暗示着可能来自教会、其他竞争对手,甚至是各国宫廷的压力。
范·德·桑德目光坚定,毫不犹豫地回答:“必须出版!而且要快!要尽可能广泛地传播!埃尔塞维尔先生,这已经不仅仅关乎东印度公司的利益,甚至不仅仅关乎荷兰!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要敲醒整个沉睡的、自大的欧洲!要让所有国王、所有学者、所有有识之士都知道,在世界的东方,崛起了一个怎样的巨人!这无关商业利润,也无关宗教教义,这关乎我们对这个世界、对文明未来的根本认知!所有的责任,由我一力承担!”
他还私下向埃尔塞维尔许诺,东印度公司将暗中出资,购买大量首批印刷的书籍,用于分送给欧洲各国的重要权贵、着名学者和关键人物。巨大的潜在利润,以及出版这样一本划时代着作可能带来的巨大声誉,最终打动了埃尔塞维尔家族。
他们调动了所有资源,聘请了莱顿大学最好的拉丁文学者协助进行最后的翻译润色和校对,动用了最熟练的排字工人和最好的纸张。范·德·桑德几乎住在了印刷工坊,亲自监督每一个环节,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排版的精美。他还亲自为书籍拟定了一个更冗长、但更能吸引这个时代学者眼球的副标题——《关于中华大明帝国之政治、法律、军事、科技与民俗之十五年精细观察与沉思》。
天启十六年秋,就在欧洲大陆即将被三十年战争的阴影进一步笼罩之际,莱顿的埃尔塞维尔出版社,推出了这本装帧精美、封面压印着东方龙纹图案的《东方见闻录》。书籍甫一问世,立刻在莱顿大学、在荷兰的知识圈内引起了小范围的轰动。范·德·桑德和东印度公司则按照计划,利用其遍布欧洲的商业网络,将一批批书籍迅速而低调地送往巴黎、伦敦、罗马、维也纳、柏林、马德里等主要城市的宫廷、知名大学和活跃的贵族沙龙。一场源自东方,即将席卷欧洲思想界的风暴,悄然拉开了序幕。
这本书首先在法国宫廷的沙龙里引发了激烈辩论。一位在场的学者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它描述了一个如此理性、如此高效的官僚帝国,以至于我们引以为傲的君主制似乎都显得有些……杂乱无章。如果书中所言非虚,那么东方人不仅在丝绸和瓷器的技艺上超越我们,更在治理国家的‘科学’上走在了前面。”
在伦敦,皇家学会的一些成员秘密传阅了此书,他们对书中提及的“格物”方法和那些关于新能量的模糊暗示产生了浓厚兴趣,尽管其中一位叫费洛斯在日记中谨慎地写道:“其说虽奇,然未可尽信,或待他日印证。”
而在罗马,这本书则引起了教廷内部一些开明人士与保守势力的激烈争论。一些人视其为挑战基督教世界观的异端邪说,而另一些人则从中看到了在东方传播福音的新可能与新挑战。一位耶稣会的高层人士忧心忡忡地表示:“此书若广为流传,恐将动摇无数信徒对欧洲文明至上的信念。”
风暴的种子已经播下,只待时机,破土而出,撼动旧世界的根基。
远东的力量平衡被彻底打破,这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就在争论依旧喋喋不休,质疑声仍未平息之际,范·德·桑德知道,是时候拿出他的“杀手锏”了。
他缓缓地从随身携带的皮囊中,取出了那份用油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手稿抄本。
“诸位,口说或许无凭,那么,请看看这个。”他解开油布,将厚厚的手稿放在桌面上,皮革封面在烛光下泛着幽光。“这份手稿,名为《东方见闻录》,它的作者,是一位在大明帝国宫廷核心圈子内活动了长达十五年的葡萄牙耶稣会顶尖学者,张德安。这是他毕生观察、研究的心血结晶。其内容的深度、广度和真实性,远超马可·波罗那些充满想象力的游记十倍、百倍!”
他翻开手稿,直接指向其中关于明朝官僚体系运作、财政税收统计、军事布防详图以及那些涉及“格物”探索和神秘能量技术的章节。“请看这里,他们对文官系统的管理,对数据的统计能力,对知识的归纳方法……还有这里,关于他们农业技术的记载,其效率远超我们……”
董事们起初带着不屑和怀疑,勉强地传阅、扫视着手稿。但很快,会议室内嘈杂的争论声渐渐平息了。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粗重的呼吸声,和偶尔发出的、压抑不住的低声惊呼。手稿中用冷静、客观,甚至带着学者般审慎笔触描绘的明朝,不是一个传说中黄金遍地的童话国度,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组织严密、技术先进、文化深厚且正在爆发式发展的超级帝国!其庞大的体量、高效的治理能力和对未知领域那种系统性的探索精神,让这些自诩为世界商业与文明中心的欧洲精英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冰冷的压迫感。
资深董事范·伯克尔,之前抨击最猛烈的那位,此刻手指微微颤抖地抚过一页关于明朝全国驿站与漕运系统的描述,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冷汗,喃喃自语:“上帝啊……如果……如果这上面写的,哪怕只有一半是真的……我们过去对东方的了解,简直就像盲人摸象……”
德·维特董事的脸色也变得极其凝重,他放下手中关于明朝火炮铸造工艺的章节,声音干涩地接口道:“这……这比失去四百万两白银,比退出台湾,要可怕得多……我们面对的,可能不是一个单纯的对手,而是一种……一种截然不同的文明发展路径。”
最终,董事会的气氛彻底改变了。虽然条约的屈辱性无法抹去,但范·德·桑德带回来的这份珍贵至极的情报,其价值难以估量。
它不仅解释了条约签署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它为公司的未来战略,甚至为整个荷兰联省共和国的远东政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极其关键的决策依据。
对范·德·桑德的指责和问责,迅速转变为一种复杂的、掺杂着敬佩、庆幸与残余不满的复杂评价。
董事会决定暂时搁置对他的处理,并默许了他接下来的行动——将这份手稿出版。
范·德·桑德立刻开始了行动。他没有选择商业气息过于浓厚的阿姆斯特丹,而是来到了以学术自由和出版业繁荣闻名欧洲的莱顿市。在这里,他找到了最负盛名,也以敢于出版“敏感”内容着称的印刷商——埃尔塞维尔家族。
在埃尔塞维尔家族印刷工坊那弥漫着油墨和纸张气味的内室里,范·德·桑德将手稿展示给了家族掌门人,老路易·埃尔塞维尔。这位见多识广、与欧洲各国学者都有着广泛联系的印刷商,仔细翻阅着手稿,脸上的表情从好奇逐渐变为震惊,最后是长时间的沉默。
“桑德先生,”老埃尔塞维尔终于开口,声音低沉而谨慎,“您确定……要全文出版这本书?恕我直言,这里面的一些内容,尤其是关于明朝军事组织的详细描述,以及这些……这些关于‘格物’新学和能量技术的模糊记载,虽然令人惊叹,但很可能……会引起某些不必要的关注,甚至触怒一些人。”他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范·德·桑德,暗示着可能来自教会、其他竞争对手,甚至是各国宫廷的压力。
范·德·桑德目光坚定,毫不犹豫地回答:“必须出版!而且要快!要尽可能广泛地传播!埃尔塞维尔先生,这已经不仅仅关乎东印度公司的利益,甚至不仅仅关乎荷兰!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要敲醒整个沉睡的、自大的欧洲!要让所有国王、所有学者、所有有识之士都知道,在世界的东方,崛起了一个怎样的巨人!这无关商业利润,也无关宗教教义,这关乎我们对这个世界、对文明未来的根本认知!所有的责任,由我一力承担!”
他还私下向埃尔塞维尔许诺,东印度公司将暗中出资,购买大量首批印刷的书籍,用于分送给欧洲各国的重要权贵、着名学者和关键人物。巨大的潜在利润,以及出版这样一本划时代着作可能带来的巨大声誉,最终打动了埃尔塞维尔家族。
他们调动了所有资源,聘请了莱顿大学最好的拉丁文学者协助进行最后的翻译润色和校对,动用了最熟练的排字工人和最好的纸张。范·德·桑德几乎住在了印刷工坊,亲自监督每一个环节,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排版的精美。他还亲自为书籍拟定了一个更冗长、但更能吸引这个时代学者眼球的副标题——《关于中华大明帝国之政治、法律、军事、科技与民俗之十五年精细观察与沉思》。
天启十六年秋,就在欧洲大陆即将被三十年战争的阴影进一步笼罩之际,莱顿的埃尔塞维尔出版社,推出了这本装帧精美、封面压印着东方龙纹图案的《东方见闻录》。书籍甫一问世,立刻在莱顿大学、在荷兰的知识圈内引起了小范围的轰动。范·德·桑德和东印度公司则按照计划,利用其遍布欧洲的商业网络,将一批批书籍迅速而低调地送往巴黎、伦敦、罗马、维也纳、柏林、马德里等主要城市的宫廷、知名大学和活跃的贵族沙龙。一场源自东方,即将席卷欧洲思想界的风暴,悄然拉开了序幕。
这本书首先在法国宫廷的沙龙里引发了激烈辩论。一位在场的学者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它描述了一个如此理性、如此高效的官僚帝国,以至于我们引以为傲的君主制似乎都显得有些……杂乱无章。如果书中所言非虚,那么东方人不仅在丝绸和瓷器的技艺上超越我们,更在治理国家的‘科学’上走在了前面。”
在伦敦,皇家学会的一些成员秘密传阅了此书,他们对书中提及的“格物”方法和那些关于新能量的模糊暗示产生了浓厚兴趣,尽管其中一位叫费洛斯在日记中谨慎地写道:“其说虽奇,然未可尽信,或待他日印证。”
而在罗马,这本书则引起了教廷内部一些开明人士与保守势力的激烈争论。一些人视其为挑战基督教世界观的异端邪说,而另一些人则从中看到了在东方传播福音的新可能与新挑战。一位耶稣会的高层人士忧心忡忡地表示:“此书若广为流传,恐将动摇无数信徒对欧洲文明至上的信念。”
风暴的种子已经播下,只待时机,破土而出,撼动旧世界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