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十五年,八月初十。
东瀛,京都。
这座承载了千年风雅的旧都,此刻已彻底匍匐在大明煌煌龙旗之下。昔日舞乐笙歌的二条城、车水马龙的朱雀大路,如今唯有黑红二色主宰一切。
城墙垛口,明军旌旗迎风猎猎,如同片片燃烧的云霞;主要街巷,披坚持锐的甲士五人一队,十人一列,踏着整齐而沉重的步伐往复巡逻。
偶尔有装饰着大明徽记的马车在骑兵护卫下疾驰而过,或是背插令旗的传令兵纵马穿行。
空气中弥漫着硝烟散尽后的淡淡硫磺味,混杂着挥之不去的血腥气和无形的恐惧。
二条城,原幕府在京都的权力中枢,此刻已成为大明征东军临时指挥部。
天守阁最高处,代表德川家的三叶葵纹徽章已被摘下,取而代之的是一面硕大无朋的玄底大明龙旗,正自旗杆顶端垂落,在微风中缓缓舒卷,睥睨着脚下这片土地。
正厅之内,海军提督俞咨皋正襟危坐于原本属于征夷大将军的黒漆鎏金宝座上。
他身披天工院出品锻造的山文铁甲,甲片在透过格窗的光线下泛着幽冷的金属光泽,猩红的斗篷自肩头垂落,铺陈在阶前。
此刻,他面色肃穆,指节分明的手指正缓缓展开一封由八百里加急,自北平紫禁城星夜送达的密旨。
绢帛微凉,其上朱砂御笔,字字千钧。
他的下首,四名年轻将领按剑肃立,如同四柄即将出鞘的利刃。
他们皆身着大明军官制式甲胄,气息精悍,眼神锐利,正是天启皇帝锐意革新武备后,首届武举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同科武进士,帝国新一代将星的代表。
居左首位者,面容刚毅,目光沉静如深潭,却又在偶尔开阖间泄出鹰隼般的锐光,正是以沉稳善谋着称的赵承霄,他乃是第一届武举状元。其身侧,一人面容粗犷,虬髯如戟,眼神中天然带着一股野性与桀骜不驯,乃是素有“黄虎”之称的张献忠。右边首位,一位将领面容清癯,手指无意识地轻叩着剑柄,眼神流转间透出远超同龄人的缜密与从容,是心思灵巧的钱知晏。最末一位,身姿挺拔如松,眉宇间英气勃发,顾盼之间果敢坚毅,是孙景和。
俞咨皋缓缓合上密旨,指尖在绢帛上重重一按,仿佛要将那字里行间的意志彻底压入东瀛的土地。
他抬起眼,目光如冷电般扫过阶下四将,厅内空气瞬间凝固,落针可闻。
“陛下的密旨到了。”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金铁交鸣般的质感,在空旷的大厅内回荡,“与卢国公在富士山麓所接旨意,乃同一日自北平发出。一南一北,遥相呼应。”
他微微停顿,让每一个字都砸在将领们的心头:“卢象升奉旨登山勒石,铭刻‘富士山记’,宣我大明王道之仁,教化之功。而我等……”
俞咨皋的声音陡然拔高,森寒如腊月寒风:“则需在此旧都,行霸道之事,立不世之威!以雷霆手段,显菩萨心肠!唯有让这些倭人刻骨铭心地知晓何为天威,方能保此地百年太平!”
张献忠眼中瞬间爆发出炽热的光芒,喉咙里发出一声压抑不住的低吼:“早该如此!婆婆妈妈怎能收服豺狼?就得用刀剑跟他们说话!”他蒲扇般的大手猛地握紧刀柄,骨节发出噼啪轻响。
赵承霄眉头微蹙,横了张献忠一眼,示意他噤声,随即沉稳拱手:“提督,陛下圣意如何?末将等,万死不辞!”
钱知晏与孙景和也同时踏前一步,甲胄铿锵:“请提督下令!”
俞咨皋对张献忠的躁动不以为意,反而眼中闪过一丝赞赏,随即化为更深的肃杀。他伸出三根手指,逐字顿句,声音如同寒冰撞击:
“旨意有三!”
“其一!”他屈下一指,“明日辰时正点,尔等四人,各领一千二百五十精骑,合五千铁骑,自二条城出发,绕行京都外郭所有通衢大道!需甲胄鲜明,光耀日月!需旌旗蔽空,遮天盖地!需蹄声如雷,滚滚不绝!务使这京都内外,上至公卿武士,下至贩夫走卒,无论他们躲在哪处阴暗角落,都要亲眼目睹,亲耳听闻!要我大明铁骑无敌之姿,如同烙印,刻进他们的骨髓,让他们世世代代,永绝妄念!”
“哈哈!好!好一个永绝妄念!”张献忠兴奋得几乎要跳起来,脸上横肉都在发光,“老子定要让麾下儿郎把马蹄子都给我踩冒烟了!让这帮倭寇听听,什么他娘的叫惊雷!”
赵承霄深吸一口气,沉声道:“提督放心,末将必令军容鼎盛,队列如山,扬我国威于这异域古都!”
钱知晏接口,语速平缓却条理清晰:“巡行路线可沿朱雀大路经堀川通、鸭川畔等最宽阔、最显眼之处。沿途各制高点、巷道岔口,可安排了望哨与精锐小队,确保万无一失。”
孙景和重重抱拳,声如洪钟:“末将所部,定将战马喂足精料,让将士们憋足了劲,等明日,定为陛下,为大明,演武扬威!”
“好!”俞咨皋颔首,屈下第二指,语气中的杀意几乎凝成实质,“其二!城南牢狱中,那三千一百二十七名倭寇战犯、负隅顽抗至死的浪人武士,明日未时,尽数押赴城南旷野刑场,明正典刑,就地处决,一个不留!”
他目光扫过众人:“此辈冥顽不灵,凶残成性,唯有以彼辈之血,方能洗净这片土地之污浊,方能告慰我大明沿海无数惨死百姓与阵亡将士的在天之灵!亦让活着的倭人知晓,悖逆天朝,是何下场!”
张献忠舔了舔有些干裂的嘴唇,眼中闪烁着嗜血的光芒:“三千多人头落地……嘿嘿,那血,怕是能汇成小溪了!正好,用他们的脑袋,给咱大明立威祭旗!”
赵承霄脸色依旧沉稳,但眼神深处也掠过一丝凛然。钱知晏微微吸了口凉气,孙景和则握紧了刀柄,指节泛白。他们皆久经沙场,杀人见血本是常事,但如此大规模、带有明显惩戒与震慑意味的集体处决,仍让他们感到了沉重的压力。
俞咨皋将众人反应尽收眼底,最后屈下第三指,声音变得无比幽深,仿佛来自九幽黄泉:“其三!”
东瀛,京都。
这座承载了千年风雅的旧都,此刻已彻底匍匐在大明煌煌龙旗之下。昔日舞乐笙歌的二条城、车水马龙的朱雀大路,如今唯有黑红二色主宰一切。
城墙垛口,明军旌旗迎风猎猎,如同片片燃烧的云霞;主要街巷,披坚持锐的甲士五人一队,十人一列,踏着整齐而沉重的步伐往复巡逻。
偶尔有装饰着大明徽记的马车在骑兵护卫下疾驰而过,或是背插令旗的传令兵纵马穿行。
空气中弥漫着硝烟散尽后的淡淡硫磺味,混杂着挥之不去的血腥气和无形的恐惧。
二条城,原幕府在京都的权力中枢,此刻已成为大明征东军临时指挥部。
天守阁最高处,代表德川家的三叶葵纹徽章已被摘下,取而代之的是一面硕大无朋的玄底大明龙旗,正自旗杆顶端垂落,在微风中缓缓舒卷,睥睨着脚下这片土地。
正厅之内,海军提督俞咨皋正襟危坐于原本属于征夷大将军的黒漆鎏金宝座上。
他身披天工院出品锻造的山文铁甲,甲片在透过格窗的光线下泛着幽冷的金属光泽,猩红的斗篷自肩头垂落,铺陈在阶前。
此刻,他面色肃穆,指节分明的手指正缓缓展开一封由八百里加急,自北平紫禁城星夜送达的密旨。
绢帛微凉,其上朱砂御笔,字字千钧。
他的下首,四名年轻将领按剑肃立,如同四柄即将出鞘的利刃。
他们皆身着大明军官制式甲胄,气息精悍,眼神锐利,正是天启皇帝锐意革新武备后,首届武举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同科武进士,帝国新一代将星的代表。
居左首位者,面容刚毅,目光沉静如深潭,却又在偶尔开阖间泄出鹰隼般的锐光,正是以沉稳善谋着称的赵承霄,他乃是第一届武举状元。其身侧,一人面容粗犷,虬髯如戟,眼神中天然带着一股野性与桀骜不驯,乃是素有“黄虎”之称的张献忠。右边首位,一位将领面容清癯,手指无意识地轻叩着剑柄,眼神流转间透出远超同龄人的缜密与从容,是心思灵巧的钱知晏。最末一位,身姿挺拔如松,眉宇间英气勃发,顾盼之间果敢坚毅,是孙景和。
俞咨皋缓缓合上密旨,指尖在绢帛上重重一按,仿佛要将那字里行间的意志彻底压入东瀛的土地。
他抬起眼,目光如冷电般扫过阶下四将,厅内空气瞬间凝固,落针可闻。
“陛下的密旨到了。”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金铁交鸣般的质感,在空旷的大厅内回荡,“与卢国公在富士山麓所接旨意,乃同一日自北平发出。一南一北,遥相呼应。”
他微微停顿,让每一个字都砸在将领们的心头:“卢象升奉旨登山勒石,铭刻‘富士山记’,宣我大明王道之仁,教化之功。而我等……”
俞咨皋的声音陡然拔高,森寒如腊月寒风:“则需在此旧都,行霸道之事,立不世之威!以雷霆手段,显菩萨心肠!唯有让这些倭人刻骨铭心地知晓何为天威,方能保此地百年太平!”
张献忠眼中瞬间爆发出炽热的光芒,喉咙里发出一声压抑不住的低吼:“早该如此!婆婆妈妈怎能收服豺狼?就得用刀剑跟他们说话!”他蒲扇般的大手猛地握紧刀柄,骨节发出噼啪轻响。
赵承霄眉头微蹙,横了张献忠一眼,示意他噤声,随即沉稳拱手:“提督,陛下圣意如何?末将等,万死不辞!”
钱知晏与孙景和也同时踏前一步,甲胄铿锵:“请提督下令!”
俞咨皋对张献忠的躁动不以为意,反而眼中闪过一丝赞赏,随即化为更深的肃杀。他伸出三根手指,逐字顿句,声音如同寒冰撞击:
“旨意有三!”
“其一!”他屈下一指,“明日辰时正点,尔等四人,各领一千二百五十精骑,合五千铁骑,自二条城出发,绕行京都外郭所有通衢大道!需甲胄鲜明,光耀日月!需旌旗蔽空,遮天盖地!需蹄声如雷,滚滚不绝!务使这京都内外,上至公卿武士,下至贩夫走卒,无论他们躲在哪处阴暗角落,都要亲眼目睹,亲耳听闻!要我大明铁骑无敌之姿,如同烙印,刻进他们的骨髓,让他们世世代代,永绝妄念!”
“哈哈!好!好一个永绝妄念!”张献忠兴奋得几乎要跳起来,脸上横肉都在发光,“老子定要让麾下儿郎把马蹄子都给我踩冒烟了!让这帮倭寇听听,什么他娘的叫惊雷!”
赵承霄深吸一口气,沉声道:“提督放心,末将必令军容鼎盛,队列如山,扬我国威于这异域古都!”
钱知晏接口,语速平缓却条理清晰:“巡行路线可沿朱雀大路经堀川通、鸭川畔等最宽阔、最显眼之处。沿途各制高点、巷道岔口,可安排了望哨与精锐小队,确保万无一失。”
孙景和重重抱拳,声如洪钟:“末将所部,定将战马喂足精料,让将士们憋足了劲,等明日,定为陛下,为大明,演武扬威!”
“好!”俞咨皋颔首,屈下第二指,语气中的杀意几乎凝成实质,“其二!城南牢狱中,那三千一百二十七名倭寇战犯、负隅顽抗至死的浪人武士,明日未时,尽数押赴城南旷野刑场,明正典刑,就地处决,一个不留!”
他目光扫过众人:“此辈冥顽不灵,凶残成性,唯有以彼辈之血,方能洗净这片土地之污浊,方能告慰我大明沿海无数惨死百姓与阵亡将士的在天之灵!亦让活着的倭人知晓,悖逆天朝,是何下场!”
张献忠舔了舔有些干裂的嘴唇,眼中闪烁着嗜血的光芒:“三千多人头落地……嘿嘿,那血,怕是能汇成小溪了!正好,用他们的脑袋,给咱大明立威祭旗!”
赵承霄脸色依旧沉稳,但眼神深处也掠过一丝凛然。钱知晏微微吸了口凉气,孙景和则握紧了刀柄,指节泛白。他们皆久经沙场,杀人见血本是常事,但如此大规模、带有明显惩戒与震慑意味的集体处决,仍让他们感到了沉重的压力。
俞咨皋将众人反应尽收眼底,最后屈下第三指,声音变得无比幽深,仿佛来自九幽黄泉:“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