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天伦之乐-《明兴祖续命大明600年》

  天启皇帝朱由校(朱啸)迈步进来,脸上带着轻松的笑意。朱慈熠立刻上前,像个小大人般一丝不苟地行礼:“儿臣恭迎父皇圣驾。”

  朱慈煜则不管那么多,奶声奶气地喊着“父皇”,挣脱乳母的手,就像个小炮弹似的朝着皇帝冲了过来,一把抱住皇帝的腿。

  皇帝脸上的笑容更深了,弯腰将小儿子抱了起来,捏了捏他肉乎乎的小脸:“煜儿今日可乖?有没有听母后的话?”

  “回父皇,儿臣很乖!”朱慈炅大声回答,为了证明自己,还用力点头,“儿臣刚才还背书了!”只是他那渴望地盯着糕点的眼神出卖了他。这番童真模样,引得皇帝和张嫣都笑了起来。朱慈熠则安静地站在一旁,目光追随着父皇,带着孺慕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

  “好了,都坐吧,一家人,不必拘礼。”皇帝抱着朱慈煜坐到主位,张嫣温柔地坐在他身侧,朱慈熠则在皇帝另一侧规规矩矩地坐下。

  御膳房早已备好一桌不算奢华却十分精致的御膳,多是些时令菜蔬、清淡汤品和孩子们爱吃的软糯点心。用餐之时,皇帝心情颇佳,暂时将朝政烦忧抛诸脑后,享受着这难得的天伦之乐。他看着沉稳的太子,心中一动,便想考校一下。

  他放下手中的银箸,用餐巾擦了擦嘴角,温和地问道:“熠儿,今日朕在乾清宫接见了八位官员,你可知道他们是谁?所任何职?又要去往何处吗?”

  朱慈熠闻言,也立刻放下筷子,坐直身体,小脸上露出认真的神色。他仔细想了想,似乎在组织语言,然后才用清晰稚嫩的声音答道:“回父皇,儿臣知道一些。他们是新任命的三省……哦不,是四省巡抚和巡按御史,是要去我们新得的东瀛之地。

  儿臣记得,张巡抚是去东瀛省,解巡抚是去安夷省,何巡抚是去北溟省,陈巡抚是去南溟省。还有四位巡按御史随行。父皇以前教导过,巡抚如一方父母,总揽政务;巡按如父皇耳目,监督官员。

  他们需得同心协力,如同左右手,才能治理好地方,使百姓安居,疆土稳固。”

  皇帝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他并未在近期详细对太子讲过这些具体的人事任命,想来是太子自己从日常听闻、或者是从侍讲学士、甚至是身边太监的议论中捕捉到信息,并默默记下了。

  这份留心时政、主动学习的劲头,远比死读书更让他欣慰。张嫣也面露欣慰之色,温柔地看着儿子。

  “哦?”皇帝饶有兴趣地继续追问,想看看太子的理解深度,“那熠儿可知,父皇为何要在这个时候,派他们去东瀛?又为何要在每个省,既设巡抚,又设巡按呢?这其中有何道理?”

  这个问题显然更深了一层。朱慈熠微微偏着头,浓密的睫毛扑闪着,陷入了更深的思索。殿内一时安静下来,连朱慈煜都似乎被这气氛感染,暂时忘记了糕点,眨巴着大眼睛看着哥哥。

  片刻后,朱慈熠抬起头,眼神明亮,尝试着用自己的理解回答道:“父皇,儿臣以为,东瀛新归王化,就像……就像我们家里新得了一座很大、但还很乱的园子。

  原来管园子的人走了,园子里有些地方还不服管教,有些地方荒着,需要能干得力的人去打理。派巡抚去,就像是派去一位能干的大总管,负责把园子整理好,该种花种花,该修路修路,让园子里的人都按规矩办事,过上好日子。”

  他这个比喻颇为新颖,皇帝和张嫣都听得入神。

  朱慈熠继续道:“可是,大总管权力很大,万一他偷懒,或者欺负园子里的人,或者把园子里的好东西据为己有,那怎么办呢?所以父皇又要派一位巡按御史去。

  巡按御史就像……就像是父皇派去的另一位监督官,他不负责具体种花修路,但他眼睛一直看着大总管和他手下的人,看他们有没有好好干活,有没有贪墨,有没有欺压良善。他可以直接向父皇报告。”

  他顿了顿,努力寻找更贴切的比喻:“就像……就像一辆马车,既要有驾车的御手(巡抚)掌控方向、驱使马匹,也要有在旁边看着路程、防止御手打瞌睡或者把车赶到沟里去的陪乘(巡按)。这样,马车才能走得又稳又远,平安到达目的地。”

  这个比喻虽稚嫩,却颇为形象生动,直指巡抚与巡按分权制衡、相互监督的核心用意。皇帝龙心大悦,抚掌赞道:“好!说得好!比喻得恰到好处!我儿能有此见地,能想到这一层,朕心甚慰!”他看向张嫣,眼中满是欣喜,“皇后,你看熠儿,年纪虽小,却已能知事明理了。”

  张嫣心中亦是骄傲,但依旧保持着谦逊,柔声道:“是陛下圣德感召,时常教导,加之太子天性聪慧,肯于用心,臣妾不敢居功。”

  朱慈煜见父皇夸奖哥哥,也迫不及待地嚷道,试图吸引注意力:“父皇,父皇!炅儿也知道!东瀛有大海,有大鱼!还有……还有会冒烟的山!”他说的显然是听闻的富士山。

  童言稚语,再次逗笑了皇帝和张嫣。皇帝将朱慈煜揽入怀中,用胡子轻轻蹭了蹭他的小脸,笑道:“对,对,东瀛有大海,有大鱼,还有会冒烟的山。等我们煜儿长大了,身体壮壮的,也去看看,好不好?”

  “好!”朱慈煜响亮地回答,搂住了皇帝的脖子。

  一顿家常午膳,便在这样温馨祥和、充满欢声笑语的气氛中结束了。太子朱慈熠所表现出的聪慧与早熟,尤其是那份对政事的敏锐理解和恰当的比喻,让皇帝对帝国的未来更添了几分信心与期待。这帝国的重担,终有一天要交到他的手上。

  然而,在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望着窗外明媚的阳光,天启皇帝的心中亦有一丝隐忧如浮云般悄然飘过:东瀛治理之路漫漫,千头万绪,那些被寄予厚望的臣子,如张国维之刚猛,汪乔年之严苛,是否能真正体会并执行他“宽严相济”、“恩威并施”的深意?

  开拓海外,设立行省,看似繁花似锦,功业彪炳,其下的暗流涌动——残敌的伺机反扑、本土势力的抵触、官员之间的理念冲突、新旧文化的碰撞、以及那遥远距离带来的管理难题——又需要何等智慧、耐心与力量去平息、去化解?

  这一切,现在都还是未知之数,唯有交给时间,交给那些即将扬帆远航的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