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圣心点拨(2)-《明兴祖续命大明600年》

  皇帝微微颔首,目光转向了解经雅和黄希宪,语气变得缓和了一些,带着一种对文教事业的期许:“安夷省,文教渊薮,贵族盘根错节。彼邦自矜其文化源远流长,公卿世家影响深远。经雅。”

  解经雅优雅躬身,声音清越:“臣在。”

  “你学问优长,经史子集融会贯通,声望素着,于士林中颇有清望。此去当以圣道化人,导之以德,齐之以礼,使其心向王化,而非仅仅慑于兵威。

  当尊重其固有礼仪,循循善诱,使其知我中华文物之盛,制度之美。此乃攻心之上策。”

  “陛下圣明。臣必以春风化雨之姿,行尊贤育才之实,广设学堂,倡明理学,使圣贤之道,光被东瀛。”解经雅从容应答,言语间充满了信心。

  皇帝看向黄希宪:“希宪。”

  黄希宪沉稳应道:“臣在。”

  “你精通礼制,持身清正,观察入微。当辅助经雅推行教化,并监察士风官箴,确保教化之纯正,防止有人借兴学之名,行结党营私之实,或使教化流于形式。文教之事,润物无声,然功在千秋,望尔等耐心施为,不可急功近利。”

  解经雅与黄希宪肃然应道:“臣等必竭尽全力,广宣圣教,化民成俗!” 黄希宪补充道:“臣定当明察秋毫,确保教化大业,根基牢固,不为浮华所染。”

  皇帝的目光继而转向何腾蛟与宋一鹤,语气中带上了几分激励与凝重:“北溟省,地广人稀,苦寒边地,山林密布,开发程度最低。腾蛟。”

  何腾蛟声如洪钟:“臣在!”

  “你勇于任事,善于拓荒,曾在北直隶、山东等地督导水利屯田,颇有成效。此去当移民实边,兴修水利,开发矿藏,劝课农桑,使不毛之地渐成沃土,使边地变为乐土,为帝国开此北门,屏护海疆。此任最为艰苦,需有披荆斩棘之勇,筚路蓝缕之功。”

  “陛下放心!臣不怕苦,不怕难!必效仿古人,扎根北溟,定叫那蛮荒之地,升起我大明炊烟,响起我大明号子!”何腾蛟黝黑的脸上泛着红光,显得斗志昂扬。

  皇帝看向宋一鹤:“一鹤。”

  宋一鹤精干地躬身:“臣在。”

  “你精于算计,通晓粮秣转运、度支审计,此正是北溟开拓急需之才。当妥善筹措物资,稽查工程款项,确保每一分钱粮都用在刀刃上,开拓之事,方能事半功倍。你要做好腾蛟的‘钱袋子’和‘算盘珠子’,既要保障供给,亦要严防蠹虫。”

  何腾蛟与宋一鹤声音洪亮,信心满满:“臣等定当不畏艰险,同心协力,开拓北溟,巩固疆土!” 何腾蛟更是拍了拍宋一鹤的肩膀:“宋巡按,往后这钱粮度支,可就全仰仗你了!” 宋一鹤微微一笑,拱手道:“分内之事,必不负何巡抚所托。”

  最后,皇帝的目光落在了陈必谦与汪乔年身上,语气显得格外深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告诫:“南溟省,岛屿星罗,海防为重,商旅往来频繁,夷商混杂,民情最为复杂。必谦。”

  陈必谦深吸一口气,躬身道:“臣在。”

  “你清廉刚直,处事缜密,曾于刑名、监察皆有功绩。此去当整肃吏治,加强海防,清理海盗,尤要抚慰琉球等藩属,处理与南洋诸国往来事务,彰显天朝仁德与威严。南溟如棋局,牵一发而动全身,需慎之又慎。”

  “臣明白!定当如履薄冰,秉公处置,靖海安民,抚夷睦邻。”陈必谦郑重回答。

  “乔年……”皇帝略一停顿,目光如炬,紧紧盯着他,这让汪乔年感到一股无形的压力笼罩全身。

  汪乔年上前一步,深深躬身:“臣在。”他的声音依旧平稳,但细听之下,能察觉一丝微不可察的紧绷。

  “朕知你断案公允,律己极严,一介不取,铁面无情。南溟新附,法度初立,旧俗陋规充斥,正需明刑弼教,以正视听。然,”

  皇帝的声音加重,“法者,准绳也,度量衡也。过刚则易折,过严则生怨。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施法当存仁恕之心,因地制宜,观俗施化,方能令行禁止,民心悦服。若只知以严刑峻法立威,恐非长久之道,甚至可能激生变故。切记,切记!”

  这连续两个“切记”,如同重锤,敲在汪乔年心上,也敲在在场其他七位大臣心上。陈必谦微微侧目,瞥了一眼身旁这位以“酷吏”之名闻于朝野的同僚,心中暗忖陛下果然洞若观火。

  汪乔年心中凛然,他清晰地感受到了皇帝话语中的深意和明确的告诫。他深知这是皇帝对他性格弱点的洞察和预防。然而,他内心深处那份对“绝对法度”、“秩序井然”的执着并未因此动摇,反而更觉责任重大。他认为,陛下此言是提醒他方法策略,而非否定法治本身。

  他暗下决心,必要在南溟建立一套清晰无比、赏罚分明、无人敢犯的规矩,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混乱,实现长治久安。至于“仁恕”,在他理解中,依法办事,不枉不纵,便是最大的仁恕。

  于是,他郑重答道:“臣谨记陛下教诲!必秉公执法,恩威并施,以安南溟!” 只是他理解的“恩威并施”,或许更侧重于“威”,那“恩”不过是依法办事后的理所当然。他话语中的斩钉截铁,让一旁的陈必谦不由得微微蹙眉。

  皇帝深深看了汪乔年一眼,不再多言。此中伏笔,已悄然种下。他转移了话题,语气恢复了之前的平和:“东瀛远隔重洋,诸事繁杂,非一人之力可及。朕虑及此,为尔等每人,各选派一文一武两位助手,随行赴任,襄赞政务,护卫安全。望尔等善用之。”

  皇帝说罢,示意一旁侍立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太监躬身领命,尖细的嗓音响起:“宣——翰林院编修顾云深、韩明远、柳文康、苏守正,武进士林啸、赵破虏、卫镇岳、雷猛觐见!”

  很快,八位年轻官员应召而入,步履沉稳。四人身着青色翰林官服,虽年纪轻轻,却已气度儒雅,目光明澈,举止间带着书卷气与初入仕途的锐气;

  另外四人身着武将服,身形健硕挺拔,目光炯炯有神,顾盼间自有股剽悍精干之气,显然都是弓马娴熟、通晓战阵的佼佼者。

  八人进入暖阁,依礼向皇帝跪拜,声音整齐划一:“臣等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

  “谢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