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鲁王府。
相较于福王的失态,鲁王朱寿宏接旨时,显得平静许多。他整肃衣冠,恭敬地聆听完毕,叩首谢恩,礼仪一丝不苟。
但当他手持圣旨,独自回到书房时,那平静的面具才缓缓碎裂。他走到窗前,望着曲阜的方向,久久不语。圣旨中“安夷省为倭国文教核心,正需王叔这般贤王坐镇,推行教化”的话语在他脑中回荡。
“京都……归化府……”他低声咀嚼着这个名字,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那里是倭国的千年古都,公卿贵族盘踞,文化底蕴深厚。陛下将此重任交予他,是知遇,亦是千斤重担。
他抚摸着书架上那些陪伴他多年的典籍,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使命感,冲淡了离乡的愁绪。“也罢!既然内地已无我用武之地,这海外的文教之功,便由我朱寿宏来开创!将圣贤之道,播撒于东瀛,使王化覆盖旧都,此乃千秋功业,虽千万里吾往矣!”他深吸一口气,眼神逐渐变得坚定,开始研墨铺纸,亲自拟定要携带的书籍清单和随行文士名单。
汉中,瑞王府。
瑞王朱常浩接到圣旨时,正在校场检阅他的卫队。他单膝跪地,听罢旨意,猛地抬起头,眼中非但没有惧色,反而迸射出灼热的光芒。
“臣,朱常浩,领旨!必为我大明,永镇北溟!”他声如洪钟,几乎盖过了天使的宣读。
起身后,他一把将圣旨塞给身旁的长史,大步走到校场将台,对着台下肃立的将士们,高举双臂:
“儿郎们!陛下的旨意来了!咱们不再困守这汉中一隅了!北溟省,地广人稀,资源丰沛,正是我等好男儿建功立业、开疆拓土之地!那里或许苦寒,但功勋与荣耀,亦与严寒同在!随本王北上,为我大明,守此北门,开此新土!”
“愿随王爷!万死不辞!”校场上响起震天的吼声。朱常浩胸中豪气干云,只觉得一条比困守封地广阔无数倍的道路,正在眼前铺开。他立刻召集幕僚,开始研究北溟地图,商讨移民、屯垦、开矿诸事,恨不得插翅立刻飞往那片属于他的天地。
湖广,桂王府与惠王府。
圣旨几乎是同时送达两府。桂王朱常瀛与惠王朱常润不约而同地屏退左右,在密室中碰头。
“五哥,圣旨到了,七月十五,天津卫集结。”惠王朱常润压低声音,脸上已无朝会时的忧虑,反而带着一丝兴奋。
桂王朱常瀛微微颔首,眼中精光闪烁:“七弟,机会来了。西海、南溟,虽悬海外,却控扼大洋,贸易咽喉。陛下允我三卫亲军,许留七成赋税,此中深意,你可明白?”
“天高皇帝远……”朱常润接口道,嘴角勾起一抹笑意,“正是我辈龙归大海,虎啸山林之时!”
“不错!”朱常瀛抚掌,“内地诸多掣肘,到了海外,你我兄弟联手,整军经武,发展商贸,抚慰琉球,未必不能经营出一番新局面!这并非背离大明,而是为大明开拓更广阔的海外基业!”两人相视一笑,野心在眼神交汇中滋长,开始密议如何选择封地、如何调配资源,以及……如何在海外建立起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力量。
五大藩王,五种心境,或惶恐,或决然,或豪迈,或暗怀野心。但无论如何,皇帝的意志已通过钢铁之路无可抗拒地传达。随着期限的逼近,一股无形的张力在五大藩王府邸弥漫开来,庞大的迁移计划开始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运转。帝国的东方战略,即将迎来最关键的执行阶段。
与此同时,朝会的决议,通过官方邸报和影响力日益扩大的《大明日报》传遍天下。
《大明日报》头版以醒目标题刊出:《天佑大明!东瀛全境抚定,四省巡抚御史齐出,圣朝气象万千!》,详细报道了四省人事安排及招募贤才的优渥政策。文章旁征博引,盛赞天启皇帝“荡平积年倭患,开拓万里海疆,置省设官,恩威并施,实乃千古未有之雄主!”
消息传出,举国欢腾,而欢腾之最,莫过于东南沿海各省。
浙江,宁波港。
老渔民陈老汉蹲在码头边,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望着平静的海面,对身边刚从船上下来的儿子感叹道:“狗娃,听见没?倭国……没了!变成咱大明的东瀛省了!”
儿子兴奋地抹了把脸上的海水:“爹,早知道了!镇上都在说呢!以后再也不用担心倭寇半夜摸上来了!咱家的船,以后跑海也安心了!”
陈老汉浑浊的老眼里泛出泪花,用力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好啊……好啊!你太爷爷就是死在倭寇刀下……这口气,憋了咱家几十年了!如今,终于……终于……陛下圣明啊!”说着,他面向北方,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
南直隶,苏州府。
繁华的观前街上,一座茶楼里人声鼎沸。说书先生醒木一拍,口沫横飞:“……话说那辽国公卢象升,天兵下凡一般,于会津若松城下,杀得那德川余孽是人仰马翻!最后一刀,咔嚓!了结了那伪将军的性命!从此啊,东瀛五省,尽入我大明版图!”
“好!”茶客们哄然叫好,纷纷打赏。
一个绸缎商人大声道:“掌柜的!今日在座各位的茶钱,我包了!庆祝倭患永除,庆祝陛下英明!”
“张老板豪气!”
“同喜同喜!”
茶楼内气氛热烈,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喜悦和解脱。
福建,泉州。
海商李旦的府邸内,这位纵横南洋的大海商,看着手中的《大明日报》,对几个儿子和心腹掌柜笑道:“看到了吗?这才是真正的大势!朝廷在东瀛设省,往后咱们的船队过去,就是国内贸易,少了多少麻烦?多了多少便利!告诉下面的人,抓紧准备,东瀛五省,尤其是北溟和南溟,商机无限!”
从山东到广东,沿海城镇乡村,许多地方自发燃放起烟花爆竹,彻夜不息,比过年还要热闹。士绅百姓纷纷前往海神庙、天后宫叩谢神恩,更感念朝廷和皇帝之德。“圣君”、“千古一帝”的称颂之声,发自肺腑,响彻云霄。
内地士林亦为之震动。翰林院和吏部门前,咨询报名的年轻官员和举人络绎不绝。东瀛仕途,虽远隔重洋,却意味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荣耀。
“王兄,你可报名了?”
“报了!为何不报?俸禄翻倍,考绩单列,三年后回来,至少也是个知府!总比在京师各部做个清苦的观政进士强!”
“说的是!读圣贤书,所为者,不就是治国平天下?如今有王化于海外的机会,正是我辈建功立业之时!”
紫禁城中,天启皇帝朱啸立于高高的宫墙之上,远眺东方。他深知,任命官员、颁布政策、乃至强制移藩,都仅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这些官员和藩王在陌生的土地上有效施政,如何让移民扎根,如何让文化融合,将东瀛真正转化为帝国强盛的基石。
但他的眼前,仿佛已经看到了那支史无前例的庞大船队,正在天津卫集结。二百名踌躇满志的翰林庶吉士,数千名渴望功名的进士举人,八百名肩负教化使命的北孔门生,数百名藩王属官与能工巧匠,八万名手持禅杖、口诵佛经的僧众,以及那五位心思各异、却不得不登船东渡的大明亲王……他们将在七月,迎着夏季的海风,浩浩荡荡,扬帆东渡。
他们带去的,不仅是官职、经书、工匠和佛法,更是大明帝国的意志、文明、野心与内部矛盾的转移。
帝国的东方战略,正从血与火的军事征服,迈向更深层次、也更波澜壮阔、更充满不确定性的治理、融合与朱家内部的海外博弈。东瀛五省的未来,将在这史无前例的大迁徙、大教化、大移藩中,缓缓铺开一幅血与火、权与谋、希望与绝望交织的全新画卷!
相较于福王的失态,鲁王朱寿宏接旨时,显得平静许多。他整肃衣冠,恭敬地聆听完毕,叩首谢恩,礼仪一丝不苟。
但当他手持圣旨,独自回到书房时,那平静的面具才缓缓碎裂。他走到窗前,望着曲阜的方向,久久不语。圣旨中“安夷省为倭国文教核心,正需王叔这般贤王坐镇,推行教化”的话语在他脑中回荡。
“京都……归化府……”他低声咀嚼着这个名字,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那里是倭国的千年古都,公卿贵族盘踞,文化底蕴深厚。陛下将此重任交予他,是知遇,亦是千斤重担。
他抚摸着书架上那些陪伴他多年的典籍,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使命感,冲淡了离乡的愁绪。“也罢!既然内地已无我用武之地,这海外的文教之功,便由我朱寿宏来开创!将圣贤之道,播撒于东瀛,使王化覆盖旧都,此乃千秋功业,虽千万里吾往矣!”他深吸一口气,眼神逐渐变得坚定,开始研墨铺纸,亲自拟定要携带的书籍清单和随行文士名单。
汉中,瑞王府。
瑞王朱常浩接到圣旨时,正在校场检阅他的卫队。他单膝跪地,听罢旨意,猛地抬起头,眼中非但没有惧色,反而迸射出灼热的光芒。
“臣,朱常浩,领旨!必为我大明,永镇北溟!”他声如洪钟,几乎盖过了天使的宣读。
起身后,他一把将圣旨塞给身旁的长史,大步走到校场将台,对着台下肃立的将士们,高举双臂:
“儿郎们!陛下的旨意来了!咱们不再困守这汉中一隅了!北溟省,地广人稀,资源丰沛,正是我等好男儿建功立业、开疆拓土之地!那里或许苦寒,但功勋与荣耀,亦与严寒同在!随本王北上,为我大明,守此北门,开此新土!”
“愿随王爷!万死不辞!”校场上响起震天的吼声。朱常浩胸中豪气干云,只觉得一条比困守封地广阔无数倍的道路,正在眼前铺开。他立刻召集幕僚,开始研究北溟地图,商讨移民、屯垦、开矿诸事,恨不得插翅立刻飞往那片属于他的天地。
湖广,桂王府与惠王府。
圣旨几乎是同时送达两府。桂王朱常瀛与惠王朱常润不约而同地屏退左右,在密室中碰头。
“五哥,圣旨到了,七月十五,天津卫集结。”惠王朱常润压低声音,脸上已无朝会时的忧虑,反而带着一丝兴奋。
桂王朱常瀛微微颔首,眼中精光闪烁:“七弟,机会来了。西海、南溟,虽悬海外,却控扼大洋,贸易咽喉。陛下允我三卫亲军,许留七成赋税,此中深意,你可明白?”
“天高皇帝远……”朱常润接口道,嘴角勾起一抹笑意,“正是我辈龙归大海,虎啸山林之时!”
“不错!”朱常瀛抚掌,“内地诸多掣肘,到了海外,你我兄弟联手,整军经武,发展商贸,抚慰琉球,未必不能经营出一番新局面!这并非背离大明,而是为大明开拓更广阔的海外基业!”两人相视一笑,野心在眼神交汇中滋长,开始密议如何选择封地、如何调配资源,以及……如何在海外建立起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力量。
五大藩王,五种心境,或惶恐,或决然,或豪迈,或暗怀野心。但无论如何,皇帝的意志已通过钢铁之路无可抗拒地传达。随着期限的逼近,一股无形的张力在五大藩王府邸弥漫开来,庞大的迁移计划开始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运转。帝国的东方战略,即将迎来最关键的执行阶段。
与此同时,朝会的决议,通过官方邸报和影响力日益扩大的《大明日报》传遍天下。
《大明日报》头版以醒目标题刊出:《天佑大明!东瀛全境抚定,四省巡抚御史齐出,圣朝气象万千!》,详细报道了四省人事安排及招募贤才的优渥政策。文章旁征博引,盛赞天启皇帝“荡平积年倭患,开拓万里海疆,置省设官,恩威并施,实乃千古未有之雄主!”
消息传出,举国欢腾,而欢腾之最,莫过于东南沿海各省。
浙江,宁波港。
老渔民陈老汉蹲在码头边,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望着平静的海面,对身边刚从船上下来的儿子感叹道:“狗娃,听见没?倭国……没了!变成咱大明的东瀛省了!”
儿子兴奋地抹了把脸上的海水:“爹,早知道了!镇上都在说呢!以后再也不用担心倭寇半夜摸上来了!咱家的船,以后跑海也安心了!”
陈老汉浑浊的老眼里泛出泪花,用力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好啊……好啊!你太爷爷就是死在倭寇刀下……这口气,憋了咱家几十年了!如今,终于……终于……陛下圣明啊!”说着,他面向北方,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
南直隶,苏州府。
繁华的观前街上,一座茶楼里人声鼎沸。说书先生醒木一拍,口沫横飞:“……话说那辽国公卢象升,天兵下凡一般,于会津若松城下,杀得那德川余孽是人仰马翻!最后一刀,咔嚓!了结了那伪将军的性命!从此啊,东瀛五省,尽入我大明版图!”
“好!”茶客们哄然叫好,纷纷打赏。
一个绸缎商人大声道:“掌柜的!今日在座各位的茶钱,我包了!庆祝倭患永除,庆祝陛下英明!”
“张老板豪气!”
“同喜同喜!”
茶楼内气氛热烈,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喜悦和解脱。
福建,泉州。
海商李旦的府邸内,这位纵横南洋的大海商,看着手中的《大明日报》,对几个儿子和心腹掌柜笑道:“看到了吗?这才是真正的大势!朝廷在东瀛设省,往后咱们的船队过去,就是国内贸易,少了多少麻烦?多了多少便利!告诉下面的人,抓紧准备,东瀛五省,尤其是北溟和南溟,商机无限!”
从山东到广东,沿海城镇乡村,许多地方自发燃放起烟花爆竹,彻夜不息,比过年还要热闹。士绅百姓纷纷前往海神庙、天后宫叩谢神恩,更感念朝廷和皇帝之德。“圣君”、“千古一帝”的称颂之声,发自肺腑,响彻云霄。
内地士林亦为之震动。翰林院和吏部门前,咨询报名的年轻官员和举人络绎不绝。东瀛仕途,虽远隔重洋,却意味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荣耀。
“王兄,你可报名了?”
“报了!为何不报?俸禄翻倍,考绩单列,三年后回来,至少也是个知府!总比在京师各部做个清苦的观政进士强!”
“说的是!读圣贤书,所为者,不就是治国平天下?如今有王化于海外的机会,正是我辈建功立业之时!”
紫禁城中,天启皇帝朱啸立于高高的宫墙之上,远眺东方。他深知,任命官员、颁布政策、乃至强制移藩,都仅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这些官员和藩王在陌生的土地上有效施政,如何让移民扎根,如何让文化融合,将东瀛真正转化为帝国强盛的基石。
但他的眼前,仿佛已经看到了那支史无前例的庞大船队,正在天津卫集结。二百名踌躇满志的翰林庶吉士,数千名渴望功名的进士举人,八百名肩负教化使命的北孔门生,数百名藩王属官与能工巧匠,八万名手持禅杖、口诵佛经的僧众,以及那五位心思各异、却不得不登船东渡的大明亲王……他们将在七月,迎着夏季的海风,浩浩荡荡,扬帆东渡。
他们带去的,不仅是官职、经书、工匠和佛法,更是大明帝国的意志、文明、野心与内部矛盾的转移。
帝国的东方战略,正从血与火的军事征服,迈向更深层次、也更波澜壮阔、更充满不确定性的治理、融合与朱家内部的海外博弈。东瀛五省的未来,将在这史无前例的大迁徙、大教化、大移藩中,缓缓铺开一幅血与火、权与谋、希望与绝望交织的全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