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世子伏罪-《明兴祖续命大明600年》

  当陈宝玉那份字字血泪、铁证如山的八百里加急密奏,由忠心耿耿的龙鳞卫百户,人不解甲、马不停蹄地送入紫禁城,直达御前时,已是深夜。

  养心殿内,灯火通明。天启皇帝朱啸并未安寝,他正披阅着来自九边各地的军报。当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承恩神色凝重地呈上那份来自陕西、封口处加盖着三重火漆和钦差关防的密奏铜管时,皇帝敏锐地察觉到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

  他亲手用银刀裁开火漆,取出内里厚厚的奏章,就着明亮的烛光,一字一句地仔细阅读起来。起初,他的面色沉静如水,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眉头越皱越紧,捏着奏章的手指因用力而微微发白,整个大殿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当读到世子朱存枢不仅贪墨巨万、更怨望朝廷、甚至企图煽动兵变谋杀钦差时,皇帝猛地一掌拍在御案之上!那声巨响震得殿角铜鹤香炉都微微颤动!

  “混账东西!”皇帝的声音如同冰窖中刮出的寒风,带着压抑到极致的愤怒与深深的失望。“朕念在同为太祖血脉,对其秦王府一向优容!洪承畴在陕甘整军,朕特拨巨饷,原为巩固边防,惠及将士!岂料…岂料此獠竟敢如此!”

  他霍然起身,在殿内快步踱走,龙袍的下摆带起一阵疾风。“贪墨军饷,已是动摇国本!怨望朝廷,更是心怀异志!竟还敢煽动军队,刺杀钦差?!”皇帝的声音陡然提高,如同雷霆炸响:“此等行径,与谋逆何异?!他眼中还有没有朕这个皇帝!还有没有大明的法度!”

  王承恩及殿内所有侍立的太监、宫女无不吓得跪伏在地,屏息静气,连大气都不敢出。

  皇帝停下脚步,目光锐利如刀,扫过窗外漆黑的夜空,仿佛能穿透千山万水,直抵西安秦王府。他的脸上,除了愤怒,更有一丝难以言喻的痛心。

  “秦王…老糊涂!”皇帝冷哼一声,“朕让他响应新政,捐些田产,本是给他一个博取贤名、顺应大势的机会!他倒好,约束不了儿子,酿成如此大祸!还有脸称病!”

  “还有这个朱存枢!”皇帝的怒气再次升腾,“身为宗室子弟,世受国恩,不知修身养德,报效朝廷,反而骄奢淫逸,无法无天!朕看他,是烂到骨子里了!”

  他回到御案前,目光再次落在奏章上陈宝玉总结的世子罪状,眼中最后一丝犹豫化为乌有,取而代之的是帝王不容置疑的决断。

  “此风绝不可长!宗室犯法,更当严惩!否则,朕如何面对天下将士?如何整饬吏治?如何推行新政?!”皇帝的声音斩钉截铁,“他不是觉得朝廷亏待他吗?好!朕就让他去南京!去孝陵!对着太祖高皇帝的陵寝,好好给朕反省!让他看看,我大明江山是如何得来的!让他明白,什么叫做责任!什么叫做法度!”

  “王承恩!”

  “老奴在!”王承恩连忙应道。

  “即刻拟旨!”皇帝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七日后,一个天色阴沉、朔风凛冽的下午,一队风尘仆仆、却依旧保持着皇家威严的骑士,自东门疾驰而入!他们身着御前侍卫的鲜明服饰,高举着象征皇权的节旄,护卫着一名面色肃穆、手持黄绫圣旨的司礼监太监!

  “圣旨到——!钦差大臣陈宝玉接旨——!”

  尖亮而极具穿透力的唱喏声,响彻了整个钦差行辕,并如同惊雷般,迅速传遍了死寂的西安城!

  行辕之内,陈宝玉早已沐浴更衣,身着绯色官袍,率领所有属官、将领,于香案前跪倒迎旨。他的心中波澜涌动,面上却沉静如水。他知道,决定命运的时刻,到了。

  那位司礼监太监展开圣旨,用清晰而庄重的声音,朗朗读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膺天命,抚驭寰宇,赏功罚罪,法纪为先。迩闻陕西军饷积弊,蠹虫丛生,边军困苦,朕心恻然。特遣钦差陈宝玉,秉公查办,代天巡狩。

  兹据钦差陈宝玉查实奏报,秦王府世子朱存枢,身为宗室,世受国恩,不思报效,反而骄奢淫逸,贪墨军饷,数额巨万;结党营私,怨望朝廷;更乃煽惑军心,图谋不轨,几致边陲生乱!其罪孽深重,罄竹难书,实乃国法难容,天理难恕!

  秦王朱谊漶,教子无方,纵容失察,难辞其咎!

  朕念太祖封建诸王,本意屏藩帝室。然法纪如山,虽亲不贷!着即:

  一、 废黜朱存枢世子之位,削除宗籍,废为庶人!即刻锁拿,递解南京孝陵卫,严加看管,终身守陵思过,永不叙用!其名下所有财产,悉数抄没充公!

  二、 秦王朱谊漶,御下不严,深负朕望,罚俸三年,于王府闭门思过,非诏不得出!秦王府一应事务,暂由王府管事与朝廷指派官员共同署理,以待后命!

  三、 所有涉案之王府属官、地方官吏、奸商恶霸,无论官职大小,背景深浅,着钦差陈宝玉会同三法司,依《大明律》及朕之严旨,从重从快,一体拿问!该抄家者抄家,该流放者流放,该斩决者,决不待时!

  四、 陕西巡抚李汝贞、布政使、按察使、西安知府等一众官员,或失察、或纵容、或同流,皆罢职夺衔,锁拿进京,交部严议!

  五、 钦差陈宝玉,此次查案,不畏权贵,忠勇可嘉,洞悉幽微,办事得力。着即擢升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兼署理陕西布政使司布政使一职!总揽陕西政务,整饬吏治,安抚边军,恢复民生,钦此!

  六、龙鳞卫千户王朝,忠勇可嘉,临机决断,着擢升为龙鳞卫指挥同知(从三品)!秦锐营参将杨一清,带兵有方,稳定局势,着擢升为秦锐营副将(从三品)!各赏银币、绸缎有差!”

  望尔体朕苦心,荡涤瑕秽,重整山河,勿负朕望!”

  圣旨读完,整个行辕鸦雀无声,落针可闻!随即,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响起!

  这封圣旨,字字千钧,句句雷霆!不仅完全支持了陈宝玉的所有查证,更以无比决绝的态度,展现了皇帝肃清吏治、法纪如山的坚定意志!对世子的惩处,对秦王的问责,对涉案官员的清算,以及对陈宝玉的破格提拔,每一条都清晰无比,不容置疑!

  天威浩荡,乾坤定矣!

  陈宝玉双手高举,接过那沉甸甸的圣旨,心中激动与责任交织。他深吸一口气,朗声道:“臣陈宝玉,领旨谢恩!必竭尽全力,扫除奸佞,重整秦川,以报陛下天恩!”

  圣旨既下,陈宝玉即刻升堂,以新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署理陕西布政使的身份,下达了第一道,也是最为石破天惊的命令:“龙鳞卫指挥同知王朝、秦锐营副将杨一清听令!”

  “末将在!”二人顶盔贯甲,踏步出列,声若洪钟,气势更胜往日。

  “着你二人,亲率龙鳞卫缇骑五百,秦锐营精锐两千,即刻开赴秦王府!”

  “包围王府所有出口要道,水泄不通!但未得本官手令,不得擅闯内殿惊驾,保留宗室体面!”

  “出示圣旨与本官令牌,要求秦王殿下交出钦犯朱存枢及一干涉案人证、物证!若有抗旨不遵,阻挠执法者,以谋逆论,格杀勿论!”

  “得令!”

  片刻之后,秦王府那朱漆铜钉、象征着无上尊荣的大门之外,已被黑压压的军队围得水泄不通!龙鳞卫缇骑手持劲弩,秦锐营步兵盾牌如墙,长枪如林,肃杀之气直冲云霄!那面“如朕亲临”的王命旗牌,在寒风中猎猎作响,散发着令人窒息的威严!

  王府门前的侍卫早已面无人色,瑟瑟发抖。

  王朝与杨一清并肩立于门前。王朝上前一步,声音冷冽,穿透厚重的门墙:“圣旨到!请秦王殿下开门接旨!交出钦犯朱存枢!”

  消息瞬间传遍了王府的每一个角落。

  承恩殿内,秦王朱谊漶正半倚在病榻之上,闻听此讯,猛地坐起,随即一阵剧烈的咳嗽,脸色瞬间由苍白变为死灰!他浑身颤抖,手指死死抓住锦被,指节发白。

  “王爷…王爷…外面…外面全是兵…龙鳞卫…还有秦锐营…把王府…围住了!”内侍连滚爬爬地进来禀报,声音带着哭腔。

  秦王闭上眼睛,两行浑浊的老泪从眼角滑落。他何尝不知自己儿子罪孽深重?他何尝没有预感会有这一天?但当皇权真正以如此雷霆万钧之势降临时,他依然感到了灭顶般的恐惧与绝望。

  他脑海中闪过无数念头:抗争?那是螳臂当车,自取灭亡!求情?圣旨已下,绝无可能!保全王府?唯一的希望,就是…就是舍弃那个逆子!

  天人交战,心如刀绞!一边是父子之情,血脉相连;一边是王府存续,宗庙香火。这个抉择,残酷得让他几乎窒息。

  良久,他缓缓睁开眼,眼中已是一片死寂的灰败。他用沙哑得几乎听不清的声音,对跪在地上的长史说道:“去…去把那个…逆子…带来…还有…圣旨要的…人…和东西…都…都交出去吧…”

  这句话,仿佛抽干了他所有的力气。他瘫软在榻上,如同一具被掏空了灵魂的躯壳。

  当王府中门缓缓打开时,出现在王朝和杨一清面前的,是面如死灰、浑身瘫软、需要两名内侍架着才能走路的废世子朱存枢。他早已没有了往日的骄横跋扈,华丽的亲王世子冠服已被剥去,换上了一身庶人的白衣,眼神空洞,充满了恐惧与悔恨(或许还有一丝不甘)。

  他的身后,跟着一串被绳索捆绑、面无人色的王府长史、管家、以及几名与案件有直接关联的属官和商人。另有龙鳞卫士兵抬着几口装满账册、信件等物证的大箱子。

  王朝验明正身,出示圣旨,厉声道:“朱存枢!尔罪大恶极,天怒人怨!今奉皇上圣旨,废尔为庶人,押赴南京守陵!来人!拿下!”

  如狼似虎的龙鳞卫上前,除去朱存枢身上所有代表宗室的饰物,套上沉重的枷锁。朱存枢似乎想挣扎,想呼喊,但最终只是发出一声如同野兽般的绝望呜咽,瘫倒在地,被拖拽着押离了这座他生于斯、长于斯,也曾肆意妄为于斯的王府。他的余生,将在南京孝陵的孤寂与忏悔中度过。

  与此同时,根据圣旨和已掌握的名单,一场席卷整个陕西官场的大清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展开!

  陕西巡抚李汝贞、布政使、按察使、西安知府等数十名高级官员,相继被龙鳞卫和秦锐营士兵从各自的府邸、衙门中带走!他们有的目瞪口呆,有的高喊冤枉,有的面如土色,瘫软如泥。往日里威风八面的封疆大吏,此刻都成了阶下之囚!

  那些参与贪墨、走私的官吏、军官、商人,更是被一网打尽!抄家、查封、缉拿…行动高效而冷酷。西安城的监狱,瞬间人满为患。

  树倒猢狲散!曾经盘根错节、一手遮天的利益集团,在绝对皇权的碾压下,顷刻间土崩瓦解!

  钦差行辕内,已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署理陕西布政使的陈宝玉,换上了象征正三品大员的绯色孔雀补子官袍,身姿更显挺拔,眉宇间除了以往的坚毅,更添了几分封疆大吏的沉稳与威严。

  案头,堆放着需要他立即处理的如山公文:安抚边军、补充粮饷、整顿吏治、恢复民生、审理积案… 千头万绪,百废待兴。

  陈宝玉目光扫过地图上广袤的秦川大地,沉声道:“王将军,杨将军。”

  “末将在!”

  “贪腐虽除,痼疾未消。边军待哺,百姓待安。此正值国家用人之际,亦是我辈建功立业之时!”

  “着令:秦锐营分兵驻守要地,维持地方靖安;龙鳞卫协助整肃各衙门积弊,追缴赃款赃物!”

  “即日起,开仓放粮,稳定民心;核算军饷,足额发放;张贴安民告示,宣布新政!”

  “本官将亲赴各州县巡视,考核官吏,兴利除弊!”他的声音坚定而充满力量:“我要让这秦川大地,重现朗朗乾坤,让边关将士,再无后顾之忧,让黎民百姓,得享太平之福!”

  “末将等,愿随大人,鞠躬尽瘁,重整山河!”王朝与杨一清轰然应诺,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心与斗志。

  陈宝玉走到窗前,推开窗户。冬日的阳光,冲破连日的阴霾,洒满庭院,也照亮了他年轻而刚毅的面庞。

  一个旧的时代,随着秦王府的衰落和贪官集团的覆灭,已然终结。

  一个新的时代,正等待着他,这位天子门生、寒门崛起的能臣,去亲手开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