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金榜题名-《明兴祖续命大明600年》

  天启十四年,十月十六日。

  北京城,万人空巷。晨曦微露,通往皇城的各条主干道早已被翘首以盼、摩肩接踵的百姓围得水泄不通。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节庆般的欢腾与期待。今日,是天启朝首届武举恩科的传胪大典之日,新科武进士的排名将最终揭晓,帝国未来的将星,将在此刻,沐浴天恩,荣耀加身!

  一、 皇极殿前·盛世典仪

  典礼并未设在京师大校场,而是遵循古制,移至皇城正殿——皇极殿(奉天殿) 前的巨大广场举行,其规格与隆重程度,堪比文科进士传胪,充分彰显了皇帝朱啸对此次武举的极度重视与振兴武备的坚定决心。

  广场之上,旌旗招展,仪仗森严。

  身着金色盔甲的大汉将军(殿廷卫士)手持金瓜、钺斧、朝天镫,如同雕塑般肃立于丹陛两侧。

  龙旗卫、旗手卫的士兵高举日月龙旗、北斗旗、五岳旗以及代表兵部、五军都督府、海军衙门的旗帜,迎风猎猎。

  宫廷乐师肃立于廊下,准备奏响庄严的礼乐。

  文武百官身着朝服,按品级肃立于广场东侧;勋贵宗室则立于西侧。

  所有通过考核、获得武进士资格的武生(一千人),身着统一发放的崭新青色武生服,按初步排名,整齐列队于广场中央,人人神情激动,屏息凝神,等待着命运的最终宣告。

  广场外围,则由京营“天命军” 与龙鳞卫共同警戒,钢枪如林,甲胄鲜明,维持着秩序,将无数围观百姓阻隔在安全线外,形成一道威严的人墙。

  辰时正刻,景阳钟撞响,声震九城!

  “陛下驾到——!”司礼太监尖亮悠长的传唱声,穿透云霄。

  庄严恢宏的宫廷礼乐骤然奏响!

  在文武百官、勋贵宗室的簇拥下,天启皇帝朱啸,身着十二章纹衮服,头戴十二旒通天冠,腰佩龙渊宝剑,缓步登上皇极殿前高高的丹陛,立于九龙御座之前,黄罗伞盖之下。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从广场上每一位官员、勋贵、武生以及远处百姓口中爆发出来,声浪如同实质,震撼着皇城的每一个角落!场面之盛大,气势之恢宏,远超此前校场开幕式。

  皇帝朱啸目光扫过下方,熔金般的瞳孔在十二旒后闪烁着欣慰与威严的光芒。他微微抬手。

  司礼太监高声宣唱:“平身——!”

  二、 金殿传胪·唱名赐第

  礼乐稍歇,全场鸦雀无声,落针可闻。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丹陛之上。

  兵部尚书王在晋手持一份金漆云龙纹的皇榜,上前一步,面向全场,展开皇榜,运足中气,以洪亮而极具穿透力的声音,朗声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天启十四年十月,朕特开恩科,遴选武备英才。经月余考核,诸生竞逐,各有千秋。今评定高下,钦定一甲三名,二甲九十七名,三甲九百名,赐武进士及第、出身、同出身!”

  “兹唱名传胪,昭告天下!”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王在晋深吸一口气,用尽平生力气,高声唱道:

  “第一甲第一名——”

  声音通过特制的铁皮喇叭,清晰地传遍全场,甚至传到皇城之外!

  “赵承霄!”

  “赐武状元及第!”

  “万岁!”人群中爆发出震天的欢呼!

  只见队列最前方,海军军官学堂的赵承霄,尽管极力保持镇定,但身体仍因激动而微微颤抖。他深吸一口气,迈着沉稳而有力的步伐,走出队列,一步步踏上丹陛,在御前单膝跪地,抱拳行礼,声音洪亮:“臣赵承霄,叩谢陛下天恩!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帝朱啸看着他,眼中满是赞赏,微微颔首。

  “第一甲第二名——”

  “杨文岳!”

  “赐武榜眼及第!”

  “好!”文官队列中传来一阵低低的赞许声。

  杨文岳神色肃穆,整理了一下衣冠,步履从容,仪态端庄,上前跪倒:“臣杨文岳,叩谢陛下天恩!”其儒将风范,令人心折。

  “第一甲第三名——”

  “李过!”

  “赐武探花及第!”

  这个结果稍显意外,但细想又在情理之中。李过传统武艺顶尖,新式科目亦无短板,表现均衡且优异。

  李过愣了一下,随即沉稳出列,单膝跪地,声音带着一丝压抑的激动:“末将李过,谢陛下隆恩!”其低调务实的风格,同样赢得不少好感。

  三鼎甲确立!状元、榜眼、探花皆出身新式学堂或具备新学背景,海军学员拔得头筹,文武全才的杨文岳位居次席,勇猛与细致兼备的李过摘得探花!这个结果,强烈地宣示了皇帝陛下选拔新式军官的导向!

  唱名继续。

  “第二甲第一名,钱知晏!”

  “第二甲第二名,孙景和!”

  “第二甲第三名,周砚辞!”

  ……

  海军学员的名字接连不断地被唱出,几乎垄断了二甲前列的位置,彰显其无可争议的综合优势。

  “第二甲第十七名,徐胤爵!”一位勋贵子弟的名字出现,引起一阵轻微骚动。

  “第二甲第二十三名,高杰!”

  “第二甲第三十五名,张献忠!” 当这个名字被唱出时,张献忠豹眼圆睁,哼了一声,似乎对未能进入一甲颇为不满,但还是大步上前,随意抱了抱拳,算是行礼,其桀骜不驯引得近处官员侧目。

  “第二甲第四十一名,刘肇基!”

  ……

  “第三甲第五百十名,朱华堞!” 藩王之后的名字出现,显示其实力。

  ……

  唱名持续了将近半个时辰,一千个名字被一一念出。有人欢喜激动,热泪盈眶;有人暗自叹息,但能中进士已是光宗耀祖;更多人则是羡慕地看着那些名列前茅者。

  三、 天恩浩荡·钦赐封赏

  唱名完毕,王在晋退下。

  皇帝朱啸站起身,从内侍手中接过一柄装饰华丽的尚方剑(仪式用),声音通过扩音系统传开:

  “诸进士!”

  “臣等在!”所有武进士齐声应诺,声震寰宇。

  “尔等寒窗苦练,沙场竞逐,终得今日金榜题名!望尔等谨记:尔之荣耀,非为一身一家之富贵,乃为护国安邦之责任!尔等手中刀剑,当为黎民苍生而挥,为大明江山而战!”

  “谨遵圣谕!誓死效忠!保家卫国!”武进士们再次山呼,热血沸腾。

  赏赐开始。

  由司礼监太监逐一唱名,一甲三名率先上前,接受皇帝亲赐。

  赵承霄获赐:鎏金山文甲一副、大红织金蟒袍一袭、御制龙泉宝剑一柄、玉带一条、御酒三杯。

  杨文岳获赐:亮银锁子甲一副、宝蓝织金云雁袍一袭、御制君子剑一柄、金带一条、御酒三杯。

  李过获赐:乌金玄铁甲一副、黛青织金熊罴袍一袭、御制破军刀一柄、银带一条、御酒三杯。

  三人再次叩谢天恩。

  随后,二甲、三甲进士按序上前,由兵部、五军都督府官员代为颁发制式盔甲、武进士服、腰刀、敕命文书以及赏银。场面浩大,赏赐丰厚,皇恩浩荡,令人叹为观止。

  四、 魁星点斗·各显其能

  赏赐完毕,皇帝朱啸并未让众人立刻退下,而是再次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额外的嘉许:

  “此次武举,非止弓马刀石,更重韬略技艺。诸多英才,于专项之中,冠绝群伦。朕特旨,加赐单项魁首,以示旌表!”

  此言一出,众人再次屏息。还有额外封赏!

  司礼太监上前,展开另一卷黄帛,高声宣读:

  “钦定武举恩科,各科魁首名单如下:”

  “‘弓马魁首’——高杰!赐‘烈弓’宝雕弓一张,‘追风’名马一匹!”

  高杰愣了一下,随即大喜,上前领赏。他虽非状元,但此殊荣无疑是对其骑射绝艺的最大肯定。

  “‘力勇魁首’——石猛!赐‘撼岳’镔铁双戟一对!”那位在技勇考核中大放异彩的铁匠之子激动万分,上前叩谢。

  “‘韬略魁首’——钱知晏!赐《武经七书》精注版一套,‘断水’宝剑一柄!”

  “‘测绘魁首’——周砚辞!赐‘天工院’精制测绘仪一套(含罗盘、象限仪、测距尺等)!”

  “‘器识魁首’——孙景和!赐‘天工院’制燧发铳、舰炮(精缩模型)各一尊!”此奖象征意义极大,代表了对新式武器掌握的最高认可。

  “‘策论魁首’——李昭言!赐《海国图志》手稿一套,御笔亲题‘深谋远虑’匾额一方!”这是极高的荣誉。

  “‘技勇魁首’(工程)——陈二牛!赐百工工具箱一套,金丝软甲一副!”

  “‘后勤魁首’——杨文岳!赐《永乐大典·兵饷部》抄本,紫檀木算盘一具!”杨文岳再获殊荣,彰显其全能。

  八项魁首,几乎被海军学员和杨文岳包揽,高杰、石猛、陈二牛等各有所获。皇帝以此明确告诉天下:帝国需要的是各方面顶尖的专业人才!

  五、 琼林赐宴·锦绣前程

  所有仪式完毕,已近午时。

  皇帝朱啸最后勉励道:“望诸卿,不负今日荣耀,砥砺前行,将来为朕之卫霍、朕之李靖徐达!”

  “臣等必肝脑涂地,以报陛下!”

  “赐宴!”

  皇帝宣布于礼部设‘琼林宴’(武科恩荣宴),款待所有新科武进士。宴后,还将授予官职。按照惯例,一甲三名直接授予参将、游击等中级军职,二甲前列授予都司、守备,余者根据成绩分派各军、卫所、或进入皇家陆军\/海军军官学堂深造后授职。所有人的前程,已然一片锦绣!

  传胪大典,在万众欢呼中落下帷幕。

  赵承霄、杨文岳、李过三人,作为一甲鼎魁,更是披红挂彩,骑上御赐骏马,在京城主要街道游行夸官,接受万民瞻仰与祝贺,荣耀达到了顶点!

  京师大校场武举的盛事,至此圆满结束。但它所选拔出的这批融合了传统勇武与新式学识的军官种子,必将如同星星之火,撒向大明帝国的四面八方,深刻改变着帝国的军事面貌,并最终影响整个天下的格局。

  一个属于新时代的将星时代,由此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