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殿前问答(1)-《明兴祖续命大明600年》

  天启十四年,十月十五日。

  京师大校场,万籁俱寂。持续半月有余的武举大比,所有考核项目均已尘埃落定。历经体能的残酷筛选、传统武艺的龙争虎斗、新式科目的颠覆性考验,能坚持到最后的武生,已不足三千之数。他们列队肃立于阅兵台前,人人屏息凝神,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近乎凝固的紧张与期待。今日,将举行最后一场考核,并最终决定所有人的名次与命运。

  高踞台上的天启皇帝朱啸,目光扫过下方一张张年轻、疲惫却写满渴望的面孔,沉静的脸上看不出喜怒,唯有十二旒之后那双熔金般的瞳孔,深邃如渊,仿佛能洞穿人心。

  一、 殿前策论·经国韬略

  第一项:策论答辩(最终考核)。

  此乃此次武举恩科的压轴大戏,由皇帝朱啸亲自拟定考题,并与内阁、兵部、五军都督府重臣一同临轩听答。考题不再局限于具体战术,而是直指帝国未来的国防战略与军制根本。

  考题由司礼太监当众宣读,声音通过扩音系统传遍全场:

  “朕观当今寰宇大势,西夷东渐,海波不靖;北虏虽暂伏,然狼性难驯;西南土司,时叛时附;东南倭患,余烬未熄。”

  “问:我大明未来十年,国防之重心当在何方?陆师、水师,孰轻孰重?军制、武备、将才选拔,当如何革新,方能保社稷永安,开万世太平?”

  “诸生可畅所欲言,不必拘泥圣贤陈说,朕要听的是诸卿之真知灼见!”

  此题一出,台下武生无不色变。此题格局宏大,立意高远,直指国家战略顶层设计,远超个人武艺乃至战役指挥范畴,极考眼界、格局、战略思维与对国情的深刻理解。

  答辩采用抽签顺序,逐一上台,面对皇帝与重臣,陈述己见。气氛之庄严,压力之巨大,可想而知。

  众生答辩,风采各异:

  ? 海军学员集团(赵承霄、钱知晏、孙景和等):

  他们从容不迫,逻辑缜密,答案充满了前瞻性与专业性。

  赵承霄率先出列,声如洪钟:“启奏陛下!未来十年,乃至百年,大明国防之重心,必在海洋!”开场便石破天惊!

  “西洋诸国,凭坚船利炮,已纵横四海,攫取巨利。其势若洪流,不可阻挡。我大明若仍固守陆疆,忽视海权,则必如南宋偏安,终将受制于人!”

  “故,水师非与陆师争轻重,乃国家开拓之臂膀,财富之通道,安全之屏障!当倾力打造一支可纵横四海之无敌舰队!军制革新,首在建立专业海军军官团,武备革新,首在铁甲舰与重炮,将才选拔,亦当向通晓航海、炮术、海战者倾斜!”

  其言论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引用了大量西方海上扩张的数据和案例,令在场许多守旧将领瞠目,却让皇帝和徐光启、俞咨皋等人频频颔首。

  钱知晏则补充了具体实施步骤,提出“三步走”战略:巩固近海、巡弋南洋、挺进大洋,并详细阐述了海军军校建设、舰船迭代、海外基地设想等,数据翔实,规划周密,如同一份成熟的战略报告。

  ? 杨文岳(字岱宗):

  他举止沉稳,引经据典,展现出深厚的儒学功底与全局视野。

  “陛下,臣以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然戎事之基,在于国力。未来十年,当陆海并举,然略有侧重。”

  “北疆防线,仍需精兵强将镇守,然可依托新式堡寨、火器,采取更积极主动的防御反击策略,以节省兵力。”

  “水师确需大建,此为开拓之需,亦为护商之要。然水师耗费巨万,需与国力增长相适,循序渐进。”

  谈及西南土司问题时,他目光炯炯,条理清晰,竟提出了一套系统方略:

  “至于西南土司,叛附无常,癣疥之疾,然亦可成心腹之患。臣以为,非仅凭武力可根治,当剿抚并用,文武兼施,使其归心王化,方为上策。”

  “其一,必以雷霆军威,挫其锐气,歼其首恶,使其知朝廷不可抗衡,方能坐而论抚。”

  “其二,于要害之地,筑城垣,驻精兵,建衙署,示朝廷法度威严常在。”

  “其三,划一赋税劳役,汉夷同例,使其明晓皆为陛下子民,无分彼此,不生骄妄之心。”

  “其四,打破隔阂,强迁汉民与土民杂居,官府助其建房拓田,教以先进耕织之法,使其有恒产有恒心。十载之后,互通婚姻,百年之内,渐趋融合。”

  “其五,令各土司遣子嗣入府城官学,习汉字,读圣贤书,一年一轮换。既为质,亦为教,使其下一代心向中原。”

  “其六,广建社学,延师授课,传播教化,使夷人子弟亦明礼义廉耻。”

  “其七,扶持商贾,开辟驿路,使货物其流,信息畅通,使山民知外界之广,不再甘于闭塞贫瘠。”

  “此七策并行,持之以恒,则西南可永固,土司之患可渐除矣!”

  其策略引经据典,既有战略高度,又有极强可操作性,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手段有机结合,老成谋国之风显露无遗,深得内阁诸臣赞赏,连皇帝也微微颔首。

  ·勋贵子弟代表 - 徐胤爵:

  轮到他时,他风度翩翩,从容不迫,进言道:

  “陛下,西南之事,确为痼疾。方才杨兄所言,深得我心,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臣补充两点:一者,军事行动务必迅捷猛烈,擒贼擒王,勿使蔓延,亦免旷日持久,耗费粮饷。可效仿当年韦皋镇蜀、诸葛亮平南之故事,以精兵奇袭,定其大局。”

  “二者,融合之策,需刚柔并济。除杂居、助学、通商外,亦可遴选土司中有威望、通汉语、心慕王化者,赐予官身,委以虚职,使其表率一方,以夷制夷,则事半功倍。”

  “如此,剿抚之间,分寸得宜,西南可期长治久安。”

  他的策略与杨文岳不谋而合,且更强调了军事行动的效率和“以夷制夷”的权术,显示出勋贵阶层对政治操作的熟稔,其见解之老道,远超其年龄,令人刮目相看。皇帝闻言,看了他一眼,眼中闪过一丝讶异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