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怀言获国际大奖-《重生1950神秘桃园空间》

  美国,波士顿。

  深秋的查尔斯河畔,枫叶如火,映衬着两岸古老与现代交织的学府建筑,空气中弥漫着知识与竞争的气息。

  在麻省理工学院一栋充满现代设计感的大楼内,气氛庄重而热烈。

  国际青年科学竞赛的颁奖典礼正在这里举行。

  来自全球数十个国家的顶尖青年才俊齐聚一堂,等待着最终结果的揭晓。

  诛怀言,身着剪裁合体的深色西装,坐在前排的位置上。

  年仅十九岁的他,面容俊朗,眼神清澈而专注,虽然努力保持着镇定,但微微抿紧的嘴唇和偶尔无意识摩挲着手中项目摘要的手指,还是泄露了他内心的些许紧张。

  他的参赛课题,名为《基于非线性动力学与早期神经网络融合的模糊模式识别模型构建》。

  这是一个涉及人工智能早期算法前沿探索的课题,旨在模拟人类大脑处理模糊、不完整信息的机制,试图为更高效、更接近人类思维的人工智能学习范式,提供一种新的理论框架和算法雏形。

  这个课题的灵感,并非完全来自于课堂和文献。

  在他年幼时,爷爷诛皎除了用积木和画册启蒙他,偶尔还会拿出一些看似随意、实则精心挑选的,用毛笔小楷工整抄录在宣纸上的“杂学”笔记给他看。

  那些笔记里,没有复杂的公式,却充满了各种奇妙的图形推演和看似天马行空、实则暗合某种天地至理的猜想。

  有些图形,类似于古老的洛书河图,却又融入了某种动态的、非线性的变化。

  有些猜想,则描述了“气”的流转、“意”的凝聚,仿佛在试图用另一种语言诠释生命与智慧的奥秘。

  诛怀言当时只觉得有趣,像看故事一样。

  但随着他年龄增长,知识积累,尤其是在加州理工接触到最前沿的非线性科学、混沌理论和早期神经网络研究后,那些深藏在记忆角落的、爷爷手书的奇妙图形与猜想,仿佛被瞬间激活,与课堂上的知识产生了奇异的共鸣和碰撞。

  他隐约感觉到,爷爷那些看似“不着边际”的杂学笔记里,似乎蕴含着某种超越当时主流科学认知的、更为本质的思维范式。

  正是这种跨越东西方、连接古老智慧与现代科学的独特视角,催生了他此次参赛的课题。

  他尝试将那些笔记中蕴含的“整体观”、“动态平衡观”与非线性动力学、神经网络相结合,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模型。

  这个模型在处理诸如手写字体识别、模糊语音片段理解等任务时,表现出了远超传统算法的容错率和自适应能力,虽然模型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但其展现出的潜力和独特思路,已经引起了评委团的极大兴趣和激烈讨论。

  此刻,颁奖台上,主持人正在逐一宣布获奖名单。

  三等奖、二等奖的名字陆续念出,会场内掌声阵阵。

  诛怀言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

  终于,到了最激动人心的时刻——金奖。

  主持人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用清晰而缓慢的语调念道。

  “本届国际青年科学竞赛,金奖获得者是——”

  短暂的停顿,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弦。

  “——来自中国,加州理工学院,诛怀言!获奖课题:《基于非线性动力学与早期神经网络融合的模糊模式识别模型构建》!”

  “哗——!”

  热烈的掌声瞬间席卷了整个会场。

  聚光灯打在了诛怀言的身上。

  他怔了一瞬,随即,一股巨大的喜悦和释然涌上心头。

  他站起身,在无数道羡慕、敬佩、好奇的目光注视下,稳步走向颁奖台。

  他的导师在台下用力地鼓掌,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几位同样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同学,更是激动地几乎要跳起来。

  从竞赛评委会主席手中接过那枚沉甸甸的金质奖牌和证书时,诛怀言的心绪反而奇异地平静下来。

  他对着话筒,用流利的英语发表了简短的获奖感言,感谢了导师的指导、学校的支持,以及团队成员的合作。

  最后,他稍稍停顿,目光仿佛穿越了时空,望向遥远的东方,语气变得深沉而真诚。

  “此外,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祖父。是他,在我年幼时,为我打开了另一扇观察和理解世界的窗户,赋予了我一些……或许与众不同的灵感源泉。这份荣誉,同样属于他。”

  他的话语,通过电波,传向了世界。

  颁奖典礼结束后,诛怀言立刻成为了媒体和与会者关注的焦点。

  许多人围上来,询问他课题的细节,尤其是对他提到的“灵感源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诛怀言保持着谦逊和得体,对于核心技术细节守口如瓶,对于“灵感源泉”,他只是微笑着用“一些东方的古老哲学思辨”轻轻带过。

  当晚,他回到住所,第一件事就是通过越洋加密电话,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远在北京的家人。

  电话那头,传来了父母诛华、张慧婷激动不已的声音。

  奶奶陈兰兰更是喜极而泣。

  最后,电话交到了爷爷诛皎手中。

  “爷爷,我拿到金奖了。”诛怀言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和依赖。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传来了诛皎那一如既往沉稳、却透着欣慰的声音。

  “好,很好。怀言,你没有辜负你的天赋,更没有辜负那些……埋藏在岁月里的智慧。”

  诛皎站在书房的窗边,手中握着一卷他自己亲手誊写的、关于“意动生机”推演的宣纸笔记,脸上露出了深邃的笑容。

  那些笔记,正是他结合桃园空间那蕴含生机的环境,以及自身重生后对天地规律的一些模糊感悟,随手记录下来的思考碎片。

  他从未想过能直接用于科技,只是作为一种对生命、对宇宙的探索。

  却没想到,怀言这孩子,竟然能以如此巧妙的方式,将这些充满东方玄学色彩的思维碎片,与现代最前沿的科学理论连接起来,并结出了如此耀眼的果实。

  这或许,就是桃园空间那超越凡俗的灵韵,在不同维度上的另一种体现吧。

  它不仅滋养着物质,更能潜移默化地启迪智慧,跨越时空,点亮思想的火花。

  “戒骄戒躁,这只是开始。”诛皎叮嘱道,“科学的道路漫长而艰苦,望你继续保持这份探索的热情和独立的思考。”

  “我会的,爷爷!”

  挂断电话,诛皎看着窗外京都的万家灯火,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孙子的成功,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一种印证。

  印证了他重生的意义,印证了那些隐秘传承的价值,也印证了中华智慧在现代科技舞台上,同样能够绽放出举世瞩目的光芒。

  国际大奖,是对过去的肯定。

  而未来,由这新一代开拓的、融合东西方智慧的科技之路,必将更加广阔,更加辉煌。

  他仿佛看到,一颗凝聚着家族期望与古老智慧的新星,正在大洋彼岸,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