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郊外的夜晚,寒冷而寂静,铅灰色的云层低垂,仿佛预示着这座红色帝国心脏不可知的未来。
一辆黑色的伏尔加轿车,悄无声息地停在了一栋略显陈旧,但依然能看出昔日庄严气派的专家楼前。
车上下来两名穿着厚实呢子大衣的中国人,为首的是“北极星”计划特别行动小组的负责人,代号“夜枭”的周正阳,他身边跟着一位俄语流利、气质儒雅的年轻助手,名叫李文。
周正阳抬头看了一眼三楼那个亮着昏暗灯光的窗户,那里住着他们此行的目标——维克多·伊万诺维奇·索科洛夫,图波列夫设计局一位享有盛誉,但近年来因项目下马和经费削减而郁郁不得志的航空发动机专家。
根据国内传回的绝密指示和前期情报摸排,这位索科洛夫教授,正是国家急需的高超音速空气动力学和发动机燃烧室领域的顶尖人才。
他的研究,因为过于前沿且耗资巨大,在当下的苏联已无人问津,但其价值,在诛皎和国内少数有远见的专家眼中,堪称无价。
“确认安全。”耳机里传来外围警戒队员低沉的汇报。
周正阳深吸一口冰冷的空气,对李文点了点头,两人迈步走进了楼道。
楼道里弥漫着一股老建筑特有的潮湿和淡淡煤烟味,灯光昏暗。
来到三楼,李文上前,轻轻敲响了那扇贴着斑驳油漆的木门。
片刻后,门内传来一个略显沙哑和警惕的声音。
“谁?”
“索科洛夫教授您好,我们是来自中国的学术交流代表团,有一些关于CFD(计算流体动力学)领域的问题,想向您请教。”李文用纯熟而礼貌的俄语说道,这是他事先准备好的接触借口。
门链哗啦一声响,门开了一条缝,一双带着疲惫和审视的蓝色眼睛出现在门后。
索科洛夫教授大约五十多岁年纪,头发花白而凌乱,面容憔悴,但那双眼睛深处,依然保留着学者特有的敏锐。
“中国人?学术交流?”他显然有些意外,并没有立刻开门,“这么晚了,有什么问题不能明天去设计局谈吗?”
周正阳上前一步,隔着门缝,他能看到屋内陈设简单,甚至有些寒酸,与教授的身份颇不相符。
他脸上露出诚恳的笑容,通过李文翻译道。
“索科洛夫教授,很抱歉深夜打扰。我们明天就要离开莫斯科了。我们听说,您关于超燃冲压发动机的一些构想非常具有前瞻性,但在贵国似乎……遇到了一些困难。我们对此非常感兴趣,或许,我们能提供一些不同的……视角和可能性。”
他刻意在“困难”和“可能性”上加重了语气。
索科洛夫教授的眼神闪烁了一下,警惕中混入了一丝复杂难言的情绪。
他的研究,是他的心血,也是他的心病。在国内无人理解,备受冷落,此刻突然有外国人表示“感兴趣”,这让他心中既有一丝悸动,又充满了疑虑。
沉默了几秒钟,门链最终还是被取下了。
“进来吧。”索科洛夫让开了身子,语气依旧冷淡。
房间不大,书桌上、沙发上甚至地板上,都堆满了各种书籍、图纸和写满复杂公式的草稿纸,显得有些凌乱。
空气中除了旧书和纸张的味道,还隐隐有一丝廉价烟草的气息。
“坐吧。”索科洛夫指了指两个还算干净的椅子,自己则坐到了书桌后的旧扶手椅上,“你们想谈什么?如果是想套取国家机密,我奉劝你们立刻离开。”
周正阳坐下,身体微微前倾,姿态放松而尊重。
“教授,您多虑了。我们对具体的型号参数毫无兴趣。我们感兴趣的,是您这个人,是您超越时代的智慧和才华。”
他示意李文拿出一份文件,并非技术资料,而是一份用中俄双语打印的、关于在中国某顶尖大学设立“前沿动力实验室”的规划草案,以及一份极其优厚的薪酬待遇清单。
“教授,我们了解到,您的研究因为经费问题已经停滞了两年。而您的儿子,似乎也因为经济原因,放弃了喜爱的音乐专业,转而去学他并不感兴趣的会计?”
索科洛夫的身体微微僵硬了一下,家庭的压力,是他内心深处最大的痛楚。对方显然做了极其深入的背景调查。
周正阳继续用充满诱惑力的声音说道。
“在我们中国,有一家由爱国商人资助的‘皎兰科技基金会’,他们愿意投入巨资,支持真正有价值的前沿探索。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前往中国,主持这个‘前沿动力实验室’。”
他指着那份待遇清单。
“我们将为您提供相当于您目前收入二十倍以上的年薪,配备最顶尖的科研团队和计算资源,您将拥有完全自主的研究方向决定权。同时,您的家人将获得永久居留权,您的儿子可以重新追求他的音乐梦想,我们基金会将承担他所有的教育费用,直至他成为杰出的音乐家。”
每一个条件,都像一记重锤,敲打在索科洛夫的心防上。
金钱,他或许可以抵挡。
但完全自主的研究权,意味着他可以不再受官僚体制的束缚,尽情挥洒他的才华。
而对儿子未来的承诺,则直接击中了他作为父亲最柔软的部分。
他看着那份规划草案,上面描绘的实验室蓝图和设备清单,正是他梦寐以求而不可得的。
他的呼吸不由自主地急促起来,手指微微颤抖。
“你们……说的是真的?不是为了骗走我的知识?”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渴望和颤抖。
“我们可以签署具有国际法律效力的合同。”周正阳斩钉截铁,“所有的承诺,白纸黑字。并且,我们可以预先支付您第一年的薪水和安家费。”
他从内袋里掏出一个信封,推到索科洛夫面前。
索科洛夫打开信封,里面是一张瑞士银行的汇票,金额让他倒吸一口凉气。
这足够他全家舒舒服服地生活很多年,也足够儿子去世界上任何一所顶尖音乐学院深造。
房间里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只有墙上老式挂钟滴答作响。
索科洛夫的目光,从那份诱人的合同,移到那张代表着实惠的汇票,再扫过满屋代表着他理想与失落的草稿纸,最后,停留在书桌上那张儿子抱着旧手风琴的照片上。
理想与现实,家国与家庭,忠诚与出路……种种复杂的情绪在他心中激烈交战。
终于,他长长地、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般,吐出了一口气。
他拿起笔,在那份意向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我……需要时间安排。设计局那边,还有一些手续……”
“没有问题。”周正阳心中一块大石落地,脸上露出了真诚的笑容,“我们会安排好一切。包括您和家人的出境手续,以及安全的离开路线。您只需要配合我们,其他的,交给我们。”
当周正阳和李文再次坐回那辆黑色的伏尔加轿车,驶入莫斯科沉沉的夜色中时,他知道,“北极星”计划在争夺人才的战场上,打响了漂亮的第一枪。
这不仅仅是挖来一个顶尖专家。
更是撬动了一个关键的技术领域,为国家未来的航空航天事业,埋下了一颗可能改变格局的种子。
而在图波列夫设计局,以及其他类似的科研重镇,类似的接触和谈判,正在不同的层面,悄无声息地展开着。
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才争夺战,在这片即将倾覆的帝国大厦下,激烈地进行着。
诛皎布下的网,正在收获远超黄金价值的珍宝。
一辆黑色的伏尔加轿车,悄无声息地停在了一栋略显陈旧,但依然能看出昔日庄严气派的专家楼前。
车上下来两名穿着厚实呢子大衣的中国人,为首的是“北极星”计划特别行动小组的负责人,代号“夜枭”的周正阳,他身边跟着一位俄语流利、气质儒雅的年轻助手,名叫李文。
周正阳抬头看了一眼三楼那个亮着昏暗灯光的窗户,那里住着他们此行的目标——维克多·伊万诺维奇·索科洛夫,图波列夫设计局一位享有盛誉,但近年来因项目下马和经费削减而郁郁不得志的航空发动机专家。
根据国内传回的绝密指示和前期情报摸排,这位索科洛夫教授,正是国家急需的高超音速空气动力学和发动机燃烧室领域的顶尖人才。
他的研究,因为过于前沿且耗资巨大,在当下的苏联已无人问津,但其价值,在诛皎和国内少数有远见的专家眼中,堪称无价。
“确认安全。”耳机里传来外围警戒队员低沉的汇报。
周正阳深吸一口冰冷的空气,对李文点了点头,两人迈步走进了楼道。
楼道里弥漫着一股老建筑特有的潮湿和淡淡煤烟味,灯光昏暗。
来到三楼,李文上前,轻轻敲响了那扇贴着斑驳油漆的木门。
片刻后,门内传来一个略显沙哑和警惕的声音。
“谁?”
“索科洛夫教授您好,我们是来自中国的学术交流代表团,有一些关于CFD(计算流体动力学)领域的问题,想向您请教。”李文用纯熟而礼貌的俄语说道,这是他事先准备好的接触借口。
门链哗啦一声响,门开了一条缝,一双带着疲惫和审视的蓝色眼睛出现在门后。
索科洛夫教授大约五十多岁年纪,头发花白而凌乱,面容憔悴,但那双眼睛深处,依然保留着学者特有的敏锐。
“中国人?学术交流?”他显然有些意外,并没有立刻开门,“这么晚了,有什么问题不能明天去设计局谈吗?”
周正阳上前一步,隔着门缝,他能看到屋内陈设简单,甚至有些寒酸,与教授的身份颇不相符。
他脸上露出诚恳的笑容,通过李文翻译道。
“索科洛夫教授,很抱歉深夜打扰。我们明天就要离开莫斯科了。我们听说,您关于超燃冲压发动机的一些构想非常具有前瞻性,但在贵国似乎……遇到了一些困难。我们对此非常感兴趣,或许,我们能提供一些不同的……视角和可能性。”
他刻意在“困难”和“可能性”上加重了语气。
索科洛夫教授的眼神闪烁了一下,警惕中混入了一丝复杂难言的情绪。
他的研究,是他的心血,也是他的心病。在国内无人理解,备受冷落,此刻突然有外国人表示“感兴趣”,这让他心中既有一丝悸动,又充满了疑虑。
沉默了几秒钟,门链最终还是被取下了。
“进来吧。”索科洛夫让开了身子,语气依旧冷淡。
房间不大,书桌上、沙发上甚至地板上,都堆满了各种书籍、图纸和写满复杂公式的草稿纸,显得有些凌乱。
空气中除了旧书和纸张的味道,还隐隐有一丝廉价烟草的气息。
“坐吧。”索科洛夫指了指两个还算干净的椅子,自己则坐到了书桌后的旧扶手椅上,“你们想谈什么?如果是想套取国家机密,我奉劝你们立刻离开。”
周正阳坐下,身体微微前倾,姿态放松而尊重。
“教授,您多虑了。我们对具体的型号参数毫无兴趣。我们感兴趣的,是您这个人,是您超越时代的智慧和才华。”
他示意李文拿出一份文件,并非技术资料,而是一份用中俄双语打印的、关于在中国某顶尖大学设立“前沿动力实验室”的规划草案,以及一份极其优厚的薪酬待遇清单。
“教授,我们了解到,您的研究因为经费问题已经停滞了两年。而您的儿子,似乎也因为经济原因,放弃了喜爱的音乐专业,转而去学他并不感兴趣的会计?”
索科洛夫的身体微微僵硬了一下,家庭的压力,是他内心深处最大的痛楚。对方显然做了极其深入的背景调查。
周正阳继续用充满诱惑力的声音说道。
“在我们中国,有一家由爱国商人资助的‘皎兰科技基金会’,他们愿意投入巨资,支持真正有价值的前沿探索。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前往中国,主持这个‘前沿动力实验室’。”
他指着那份待遇清单。
“我们将为您提供相当于您目前收入二十倍以上的年薪,配备最顶尖的科研团队和计算资源,您将拥有完全自主的研究方向决定权。同时,您的家人将获得永久居留权,您的儿子可以重新追求他的音乐梦想,我们基金会将承担他所有的教育费用,直至他成为杰出的音乐家。”
每一个条件,都像一记重锤,敲打在索科洛夫的心防上。
金钱,他或许可以抵挡。
但完全自主的研究权,意味着他可以不再受官僚体制的束缚,尽情挥洒他的才华。
而对儿子未来的承诺,则直接击中了他作为父亲最柔软的部分。
他看着那份规划草案,上面描绘的实验室蓝图和设备清单,正是他梦寐以求而不可得的。
他的呼吸不由自主地急促起来,手指微微颤抖。
“你们……说的是真的?不是为了骗走我的知识?”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渴望和颤抖。
“我们可以签署具有国际法律效力的合同。”周正阳斩钉截铁,“所有的承诺,白纸黑字。并且,我们可以预先支付您第一年的薪水和安家费。”
他从内袋里掏出一个信封,推到索科洛夫面前。
索科洛夫打开信封,里面是一张瑞士银行的汇票,金额让他倒吸一口凉气。
这足够他全家舒舒服服地生活很多年,也足够儿子去世界上任何一所顶尖音乐学院深造。
房间里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只有墙上老式挂钟滴答作响。
索科洛夫的目光,从那份诱人的合同,移到那张代表着实惠的汇票,再扫过满屋代表着他理想与失落的草稿纸,最后,停留在书桌上那张儿子抱着旧手风琴的照片上。
理想与现实,家国与家庭,忠诚与出路……种种复杂的情绪在他心中激烈交战。
终于,他长长地、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般,吐出了一口气。
他拿起笔,在那份意向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我……需要时间安排。设计局那边,还有一些手续……”
“没有问题。”周正阳心中一块大石落地,脸上露出了真诚的笑容,“我们会安排好一切。包括您和家人的出境手续,以及安全的离开路线。您只需要配合我们,其他的,交给我们。”
当周正阳和李文再次坐回那辆黑色的伏尔加轿车,驶入莫斯科沉沉的夜色中时,他知道,“北极星”计划在争夺人才的战场上,打响了漂亮的第一枪。
这不仅仅是挖来一个顶尖专家。
更是撬动了一个关键的技术领域,为国家未来的航空航天事业,埋下了一颗可能改变格局的种子。
而在图波列夫设计局,以及其他类似的科研重镇,类似的接触和谈判,正在不同的层面,悄无声息地展开着。
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才争夺战,在这片即将倾覆的帝国大厦下,激烈地进行着。
诛皎布下的网,正在收获远超黄金价值的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