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悄然滑入八十年代中期,国际局势的暗流涌动,如同海面下潜藏的冰山,虽未完全显露,但其带来的寒意与压力,已开始悄然扩散。
通过阿荣那覆盖广泛、触角灵敏的隐秘信息网络,一些零散的、看似互不关联的消息,被源源不断地汇集、筛选,最终呈送到诛皎的案头。
这些信息大多语焉不详,带着传闻的性质,但指向却逐渐清晰——那个雄踞北方的庞大邻国。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其看似坚不可摧的巨人躯壳之下,似乎正被某些深层次的、系统性的问题所困扰。
经济停滞的阴影,如同西伯利亚的寒流,开始侵蚀其庞大的工业体系。
这天,一封通过特殊渠道加急送来的密信,引起了诛皎的高度重视。
信中的信息依旧隐晦,但透露出的内容却让他心头一震。
消息称,位于乌克兰地区的一家大型重型机械制造厂(信中用了代号“第聂伯罗-76厂”)。
因其主要订货方——苏联军方及部分大型基建项目的资金链出现严重问题或停滞,导致该厂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工厂仓库里,积压了一批已经按照订单生产完毕、却无人支付尾款、也无人提货的大型专用设备。
其中包括几台用于加工大型水轮机转轮叶片的重型五轴联动数控铣床,以及一套用于重型矿山机械结构件焊接的自动化机器人生产线。
这些设备,技术水准处于苏联同时代工业制造的巅峰,虽然在某些细节和自动化程度上可能与西方最顶尖产品有细微差距。
但其庞大的加工能力、惊人的结构强度和对恶劣工况的适应性,却有着独特的优势。
更重要的是,对于正在大力兴建水利枢纽、发展重型机械工业的中国而言,这些设备无疑是雪中送炭,能够极大弥补相关领域高端制造能力的不足。
厂方管理层为了维持工厂运转,发放工人工资,正在秘密而焦急地寻找可能的海外买家,希望尽快将这些“积压品”变现,价格甚至可以远低于成本价。
条件是交易必须绝对隐秘,现金结算,并且买家自行负责复杂且敏感的跨境运输。
风险与机遇,如同硬币的两面,同时摆在了诛皎面前。
风险显而易见。
与正处于微妙时期的苏联实体进行如此大规模的秘密交易,一旦泄露,可能引发难以预料的外交风波和国际视线关注。
设备的运输途径漫长且复杂,需要经过多个国家,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鸡飞蛋打。
对方是困境中急于求售,设备的实际状况、是否存在未公开的缺陷或技术陷阱,都需要冒一定的风险。
但机遇同样巨大。
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商业抄底,更是一次为国家关键工业领域获取高端装备的战略性机会。
这些重型机床和自动化生产线,是国内相关企业求之若渴、却被西方严格限制对华出口的“宝贝”。
若能成功拿下,其带来的技术提升和产能飞跃,价值远超金钱本身。
诛皎几乎没有太多犹豫。
前世记忆中对苏联解体的模糊认知,与今世获取的信息相互印证,让他确信,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窗口期,稍纵即逝。
他立刻通过最高级别的密信,向阿荣下达了指令。
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启用最高级别的保密渠道,组建一个精干可靠的行动小组,立刻与“第聂伯罗-76厂”的指定联系人建立联系。
指令明确:
第一,不惜代价,务必将这批设备拿下。价格可以谈判,但必须在确保设备完整性和技术资料齐全的前提下,争取最有利的条件。
第二,交易过程必须绝对隐蔽,所有参与人员身份必须干净,资金流向必须复杂化、匿名化,确保无法追踪到兴华科技乃至诛皎本人。
第三,立刻着手策划多条备选的运输路线和方案,利用国际航运的复杂性,做好“瞒天过海”的一切准备。目标:安全运抵中国南方某个可控的港口。
阿荣接到指令,深知此事关乎重大,立刻行动起来。
他启用了一个长期潜伏、与东欧有密切贸易往来的壳公司作为前台,派遣了麾下最精明强干、熟悉苏联情况且绝对忠诚的谈判专家,以“东南亚某新兴工业国代理商”的身份,带着充足的“活动经费”和坚定的决心,飞赴那片广袤而寒冷的土地。
谈判在紧张而隐秘的氛围中进行。
如同诛皎所预料,陷入绝望的厂方管理层,在确认了买家雄厚的资金实力(通过第三方银行开具的备用信用证证明)和“靠谱”的东南亚背景后,展现出了极大的灵活性。
价格被压低到了一个近乎耻辱的程度,几乎只是材料的成本价。
对方唯一坚持的,就是速度和隐秘。
技术资料的移交、设备的拆卸、包装、以及初步的境内运输,由厂方在绝对保密状态下负责。
后续复杂的国际运输和通关,则由买家全权解决。
合同在暗处签署。
巨额的现金(通过多次拆解、跨国洗钱后形成的无法追踪的现金流)按照约定,分批汇入了对方指定的、位于瑞士和奥地利的数个秘密账户。
与此同时,一场精心策划的物流大戏悄然上演。
这批被拆卸、封装在巨大木箱里的“工业宝贝”,被混入一列列看似普通的、满载着木材、矿石等大宗商品的货运列车,先是运往苏联西部边境的某个转运站。
在那里,它们被卸下,重新装箱,贴上各种毫不相干的标签(如“农用机械配件”、“二手纺织设备”等),然后分别装上了几艘悬挂着不同方便旗、背景复杂的货轮。
这些货轮的目的地各不相同,有的前往东南亚,有的前往非洲,有的甚至前往南美。
但在公海上,按照预先设定的坐标,这些装载着“特殊货物”的集装箱,又被秘密转运到了另外几艘早已等候在此、最终目的地指向中国南方港口的船只上。
整个运输过程,如同迷宫般曲折,充满了欺骗与伪装。
当诛皎通过特殊渠道,确认最后一批设备已经安全卸货,正在国内有关部门的接应下,运往几个指定的重型机械厂和水利工程单位时,他站在兴华科技即将封顶的研发大楼楼顶,望着北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这一次,他依然没有留下姓名。
所有的功劳,归于那些在隐秘战线上为国家争取每一分利益的无名英雄。
但他知道,那几台沉睡在仓库里的苏联重型机床和机器人生产线,即将在祖国的建设热潮中,苏醒过来,轰鸣作响,成为支撑大国重器的一块块坚实基石。
而这一次成功的“巧遇”与操作,也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一条通往那片广袤、正陷入困境的北方国度,获取更多技术遗产的隐秘路径。
寒风,似乎带来了远方的消息,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通过阿荣那覆盖广泛、触角灵敏的隐秘信息网络,一些零散的、看似互不关联的消息,被源源不断地汇集、筛选,最终呈送到诛皎的案头。
这些信息大多语焉不详,带着传闻的性质,但指向却逐渐清晰——那个雄踞北方的庞大邻国。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其看似坚不可摧的巨人躯壳之下,似乎正被某些深层次的、系统性的问题所困扰。
经济停滞的阴影,如同西伯利亚的寒流,开始侵蚀其庞大的工业体系。
这天,一封通过特殊渠道加急送来的密信,引起了诛皎的高度重视。
信中的信息依旧隐晦,但透露出的内容却让他心头一震。
消息称,位于乌克兰地区的一家大型重型机械制造厂(信中用了代号“第聂伯罗-76厂”)。
因其主要订货方——苏联军方及部分大型基建项目的资金链出现严重问题或停滞,导致该厂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工厂仓库里,积压了一批已经按照订单生产完毕、却无人支付尾款、也无人提货的大型专用设备。
其中包括几台用于加工大型水轮机转轮叶片的重型五轴联动数控铣床,以及一套用于重型矿山机械结构件焊接的自动化机器人生产线。
这些设备,技术水准处于苏联同时代工业制造的巅峰,虽然在某些细节和自动化程度上可能与西方最顶尖产品有细微差距。
但其庞大的加工能力、惊人的结构强度和对恶劣工况的适应性,却有着独特的优势。
更重要的是,对于正在大力兴建水利枢纽、发展重型机械工业的中国而言,这些设备无疑是雪中送炭,能够极大弥补相关领域高端制造能力的不足。
厂方管理层为了维持工厂运转,发放工人工资,正在秘密而焦急地寻找可能的海外买家,希望尽快将这些“积压品”变现,价格甚至可以远低于成本价。
条件是交易必须绝对隐秘,现金结算,并且买家自行负责复杂且敏感的跨境运输。
风险与机遇,如同硬币的两面,同时摆在了诛皎面前。
风险显而易见。
与正处于微妙时期的苏联实体进行如此大规模的秘密交易,一旦泄露,可能引发难以预料的外交风波和国际视线关注。
设备的运输途径漫长且复杂,需要经过多个国家,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鸡飞蛋打。
对方是困境中急于求售,设备的实际状况、是否存在未公开的缺陷或技术陷阱,都需要冒一定的风险。
但机遇同样巨大。
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商业抄底,更是一次为国家关键工业领域获取高端装备的战略性机会。
这些重型机床和自动化生产线,是国内相关企业求之若渴、却被西方严格限制对华出口的“宝贝”。
若能成功拿下,其带来的技术提升和产能飞跃,价值远超金钱本身。
诛皎几乎没有太多犹豫。
前世记忆中对苏联解体的模糊认知,与今世获取的信息相互印证,让他确信,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窗口期,稍纵即逝。
他立刻通过最高级别的密信,向阿荣下达了指令。
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启用最高级别的保密渠道,组建一个精干可靠的行动小组,立刻与“第聂伯罗-76厂”的指定联系人建立联系。
指令明确:
第一,不惜代价,务必将这批设备拿下。价格可以谈判,但必须在确保设备完整性和技术资料齐全的前提下,争取最有利的条件。
第二,交易过程必须绝对隐蔽,所有参与人员身份必须干净,资金流向必须复杂化、匿名化,确保无法追踪到兴华科技乃至诛皎本人。
第三,立刻着手策划多条备选的运输路线和方案,利用国际航运的复杂性,做好“瞒天过海”的一切准备。目标:安全运抵中国南方某个可控的港口。
阿荣接到指令,深知此事关乎重大,立刻行动起来。
他启用了一个长期潜伏、与东欧有密切贸易往来的壳公司作为前台,派遣了麾下最精明强干、熟悉苏联情况且绝对忠诚的谈判专家,以“东南亚某新兴工业国代理商”的身份,带着充足的“活动经费”和坚定的决心,飞赴那片广袤而寒冷的土地。
谈判在紧张而隐秘的氛围中进行。
如同诛皎所预料,陷入绝望的厂方管理层,在确认了买家雄厚的资金实力(通过第三方银行开具的备用信用证证明)和“靠谱”的东南亚背景后,展现出了极大的灵活性。
价格被压低到了一个近乎耻辱的程度,几乎只是材料的成本价。
对方唯一坚持的,就是速度和隐秘。
技术资料的移交、设备的拆卸、包装、以及初步的境内运输,由厂方在绝对保密状态下负责。
后续复杂的国际运输和通关,则由买家全权解决。
合同在暗处签署。
巨额的现金(通过多次拆解、跨国洗钱后形成的无法追踪的现金流)按照约定,分批汇入了对方指定的、位于瑞士和奥地利的数个秘密账户。
与此同时,一场精心策划的物流大戏悄然上演。
这批被拆卸、封装在巨大木箱里的“工业宝贝”,被混入一列列看似普通的、满载着木材、矿石等大宗商品的货运列车,先是运往苏联西部边境的某个转运站。
在那里,它们被卸下,重新装箱,贴上各种毫不相干的标签(如“农用机械配件”、“二手纺织设备”等),然后分别装上了几艘悬挂着不同方便旗、背景复杂的货轮。
这些货轮的目的地各不相同,有的前往东南亚,有的前往非洲,有的甚至前往南美。
但在公海上,按照预先设定的坐标,这些装载着“特殊货物”的集装箱,又被秘密转运到了另外几艘早已等候在此、最终目的地指向中国南方港口的船只上。
整个运输过程,如同迷宫般曲折,充满了欺骗与伪装。
当诛皎通过特殊渠道,确认最后一批设备已经安全卸货,正在国内有关部门的接应下,运往几个指定的重型机械厂和水利工程单位时,他站在兴华科技即将封顶的研发大楼楼顶,望着北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这一次,他依然没有留下姓名。
所有的功劳,归于那些在隐秘战线上为国家争取每一分利益的无名英雄。
但他知道,那几台沉睡在仓库里的苏联重型机床和机器人生产线,即将在祖国的建设热潮中,苏醒过来,轰鸣作响,成为支撑大国重器的一块块坚实基石。
而这一次成功的“巧遇”与操作,也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一条通往那片广袤、正陷入困境的北方国度,获取更多技术遗产的隐秘路径。
寒风,似乎带来了远方的消息,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