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黄昏,夕阳将天边染成一片瑰丽的橘红色。
一辆风尘仆仆的长途汽车,摇晃着驶入了百家镇的地界,最终停在了公社大院旁那个熟悉的、略显简陋的站台上。
车门打开,一个穿着白衬衫、戴着眼镜、身形清瘦却精神奕奕的年轻人,提着一个半旧的帆布行李箱,迈着稳健的步伐走了下来。
他站在站台上,深深吸了一口故乡那带着泥土和草木清香的空气,目光复杂地扫过周围既熟悉又有些许陌生的景象。
几年的大学生活,首都的繁华与开阔,并未冲淡他对这片土地的眷恋,反而让那份沉淀在心底的感激与责任,愈发清晰和沉重。
他,就是韩立民。
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他婉拒了导师推荐的留校机会,也推辞了农业部下属单位的橄榄枝,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返乡的列车。
他的归来,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在百家镇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听说了吗?韩立民回来了!”
“就是那个考上北京名牌大学的?他咋回来了?留在北京多好!”
“说是要回来建设家乡,报答诛书记的恩情。”
“真是个好娃子!不忘本啊!”
人们议论着,有惊讶,有不解,但更多的是赞许。
韩立民没有回家,而是径直提着行李,来到了百家实业公司的办公区,敲响了诛皎办公室的门。
“请进。”
韩立民推门而入,看到坐在办公桌后、正伏案审阅文件的诛皎。
几年不见,诛书记的鬓角似乎添了几缕不易察觉的白发,但那双眼睛,依旧深邃、睿智,仿佛能洞察人心。
“书记,我回来了。”韩立民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他放下行李,站直了身体。
诛皎抬起头,看到韩立民,脸上露出了温和而欣慰的笑容,他放下手中的笔,站起身,绕过办公桌走了过来。
“立民,回来了就好,回来了就好啊!”诛皎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中充满了肯定,“路上辛苦了。”
“不辛苦。”韩立民看着诛皎,眼神真诚而坚定,“书记,当年要不是您,我韩立民可能一辈子都翻不了身,更别提上大学。我说过,学成了,一定回来。现在,我回来了,听您安排!”
诛皎看着他眼中那不容置疑的决心,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他知道,韩立民这块经过高等学府精心雕琢的璞玉,如今已然成器,其价值,远非当年那个谨小慎微的知青可比。
“好!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诛皎引他到旁边的沙发上坐下,“公司现在正是用人之际,尤其缺你们这样有知识、有眼界、又了解基层的骨干力量!”
他略微沉吟,说道:“你在农大学的是作物遗传育种,理论基础扎实。现在公司的农业板块,虽然主要精力在食品加工上,但优质的原料是根本。我考虑,成立一个‘农业科技研发中心’,由你牵头负责,主要方向就是优质、高产、抗病性强的专用小麦、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你看怎么样?”
成立研发中心?由自己牵头?
韩立民心中一震,这信任和重托,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
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刻点头:“没问题,书记!我一定竭尽全力,把研发中心办好,不辜负您的期望!”
“不仅仅是我的期望,”诛皎目光深远,“更是这片土地和乡亲们的期望。我们要用自己的种子,种出最好的粮食!”
就在韩立民归来后不久,另外几名当年从百家镇考上大学的知青,也陆续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刘解放,从省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毕业,回到了百家实业,被分配到设备部,负责新引进生产线的消化吸收和后续技术改造。
孙秀英,地区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没有选择留在城里当老师,而是回到了百家镇中学,用她学到的知识,培养着家乡的下一代。
钱进步、周文化……
他们如同归巢的燕子,从四面八方,带着在大学里汲取的知识养分和开阔的视野,纷纷回到了这片曾经挥洒过青春汗水的土地,投入到了百家实业或公社其他岗位的建设中。
他们的回归,为百家实业注入了一股强大而新鲜的知识力量。
韩立民牵头成立的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很快就在公社划出的试验田里开始了工作。
他带来的新的育种理念和实验方法,与王老农技员的实践经验相结合,迸发出惊人的活力。
他们开始系统地进行种质资源收集、杂交选育,记录着详实的实验数据。
刘解放带领着技术团队,日夜泡在车间里,研究那些进口设备的图纸和原理,不仅确保了生产线的稳定运行,还开始尝试对一些非核心部件进行国产化替代和小型创新,大大降低了维修成本和对外依赖。
孙秀英在教学中,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开拓学生视野,鼓励他们像韩立民、刘解放这些大哥哥大姐姐一样,努力学习,将来回报家乡。
这些返乡知青,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对百家镇情况的熟悉以及那份报恩的情怀,迅速在各个岗位上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和中坚力量。
他们构成了百家实业管理层中一个极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被老员工们亲切地称为“知青骨干”。
诛皎看着这批自己当年播下的人才种子,如今开花结果,并主动回归反哺,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成就感。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个人情义的回报,更是一种良性循环的形成。
他当年倾力支持教育、培养人才的战略投资,如今获得了远超经济回报的丰厚收益——一支忠诚可靠、能力卓越的核心团队。
有了这批“知青骨干”作为桥梁和执行者,他很多超前的想法和规划,得以更顺利、更高效地落地实施。
百家实业的发展,也因此拥有了更坚实的人才基础和更强劲的创新动力。
夕阳的余晖,将韩立民在试验田里忙碌的身影拉得很长。
他小心地为一株长势喜人的杂交麦苗系上标记,脸上露出专注而满足的神情。
这里,有他的根,有他的恩,更有他为之奋斗的未来。
他知道,自己回来了,就再也不会离开。
他要和这些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用自己的知识和汗水,将诛书记描绘的蓝图,一点点变为现实,让这片土地,变得更加富饶和充满希望。
一辆风尘仆仆的长途汽车,摇晃着驶入了百家镇的地界,最终停在了公社大院旁那个熟悉的、略显简陋的站台上。
车门打开,一个穿着白衬衫、戴着眼镜、身形清瘦却精神奕奕的年轻人,提着一个半旧的帆布行李箱,迈着稳健的步伐走了下来。
他站在站台上,深深吸了一口故乡那带着泥土和草木清香的空气,目光复杂地扫过周围既熟悉又有些许陌生的景象。
几年的大学生活,首都的繁华与开阔,并未冲淡他对这片土地的眷恋,反而让那份沉淀在心底的感激与责任,愈发清晰和沉重。
他,就是韩立民。
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他婉拒了导师推荐的留校机会,也推辞了农业部下属单位的橄榄枝,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返乡的列车。
他的归来,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在百家镇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听说了吗?韩立民回来了!”
“就是那个考上北京名牌大学的?他咋回来了?留在北京多好!”
“说是要回来建设家乡,报答诛书记的恩情。”
“真是个好娃子!不忘本啊!”
人们议论着,有惊讶,有不解,但更多的是赞许。
韩立民没有回家,而是径直提着行李,来到了百家实业公司的办公区,敲响了诛皎办公室的门。
“请进。”
韩立民推门而入,看到坐在办公桌后、正伏案审阅文件的诛皎。
几年不见,诛书记的鬓角似乎添了几缕不易察觉的白发,但那双眼睛,依旧深邃、睿智,仿佛能洞察人心。
“书记,我回来了。”韩立民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他放下行李,站直了身体。
诛皎抬起头,看到韩立民,脸上露出了温和而欣慰的笑容,他放下手中的笔,站起身,绕过办公桌走了过来。
“立民,回来了就好,回来了就好啊!”诛皎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中充满了肯定,“路上辛苦了。”
“不辛苦。”韩立民看着诛皎,眼神真诚而坚定,“书记,当年要不是您,我韩立民可能一辈子都翻不了身,更别提上大学。我说过,学成了,一定回来。现在,我回来了,听您安排!”
诛皎看着他眼中那不容置疑的决心,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他知道,韩立民这块经过高等学府精心雕琢的璞玉,如今已然成器,其价值,远非当年那个谨小慎微的知青可比。
“好!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诛皎引他到旁边的沙发上坐下,“公司现在正是用人之际,尤其缺你们这样有知识、有眼界、又了解基层的骨干力量!”
他略微沉吟,说道:“你在农大学的是作物遗传育种,理论基础扎实。现在公司的农业板块,虽然主要精力在食品加工上,但优质的原料是根本。我考虑,成立一个‘农业科技研发中心’,由你牵头负责,主要方向就是优质、高产、抗病性强的专用小麦、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你看怎么样?”
成立研发中心?由自己牵头?
韩立民心中一震,这信任和重托,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
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刻点头:“没问题,书记!我一定竭尽全力,把研发中心办好,不辜负您的期望!”
“不仅仅是我的期望,”诛皎目光深远,“更是这片土地和乡亲们的期望。我们要用自己的种子,种出最好的粮食!”
就在韩立民归来后不久,另外几名当年从百家镇考上大学的知青,也陆续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刘解放,从省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毕业,回到了百家实业,被分配到设备部,负责新引进生产线的消化吸收和后续技术改造。
孙秀英,地区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没有选择留在城里当老师,而是回到了百家镇中学,用她学到的知识,培养着家乡的下一代。
钱进步、周文化……
他们如同归巢的燕子,从四面八方,带着在大学里汲取的知识养分和开阔的视野,纷纷回到了这片曾经挥洒过青春汗水的土地,投入到了百家实业或公社其他岗位的建设中。
他们的回归,为百家实业注入了一股强大而新鲜的知识力量。
韩立民牵头成立的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很快就在公社划出的试验田里开始了工作。
他带来的新的育种理念和实验方法,与王老农技员的实践经验相结合,迸发出惊人的活力。
他们开始系统地进行种质资源收集、杂交选育,记录着详实的实验数据。
刘解放带领着技术团队,日夜泡在车间里,研究那些进口设备的图纸和原理,不仅确保了生产线的稳定运行,还开始尝试对一些非核心部件进行国产化替代和小型创新,大大降低了维修成本和对外依赖。
孙秀英在教学中,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开拓学生视野,鼓励他们像韩立民、刘解放这些大哥哥大姐姐一样,努力学习,将来回报家乡。
这些返乡知青,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对百家镇情况的熟悉以及那份报恩的情怀,迅速在各个岗位上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和中坚力量。
他们构成了百家实业管理层中一个极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被老员工们亲切地称为“知青骨干”。
诛皎看着这批自己当年播下的人才种子,如今开花结果,并主动回归反哺,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成就感。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个人情义的回报,更是一种良性循环的形成。
他当年倾力支持教育、培养人才的战略投资,如今获得了远超经济回报的丰厚收益——一支忠诚可靠、能力卓越的核心团队。
有了这批“知青骨干”作为桥梁和执行者,他很多超前的想法和规划,得以更顺利、更高效地落地实施。
百家实业的发展,也因此拥有了更坚实的人才基础和更强劲的创新动力。
夕阳的余晖,将韩立民在试验田里忙碌的身影拉得很长。
他小心地为一株长势喜人的杂交麦苗系上标记,脸上露出专注而满足的神情。
这里,有他的根,有他的恩,更有他为之奋斗的未来。
他知道,自己回来了,就再也不会离开。
他要和这些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用自己的知识和汗水,将诛书记描绘的蓝图,一点点变为现实,让这片土地,变得更加富饶和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