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终于彻底驱散了巴黎的夜色,金色的阳光透过卢浮宫展厅高大的玻璃窗,洒在刚刚完成的盲绣《百鸟朝凤》之上。丝线在光照下流转着温润而独特的光泽,那只浴火重生般的凤凰,每一片羽毛都仿佛蕴含着生命的力量,静默地诉说着一个关于指尖与信念的奇迹。
姜芸细心地为小满受伤的手指涂抹着药膏,动作轻柔。林晓则忙着最后检查展位的布置,将荷花绣屏和《星空》调整到最佳角度,确保三件作品能够相互辉映。疲惫依旧刻在每个人的眉宇间,但一种沉静而坚定的力量,已经在昨夜那场与时间的赛跑中悄然凝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玛利亚女士带着几位工作人员提前赶到展厅,当她看到那幅已然完工、甚至比原版更多了一份磅礴生命力的《百鸟朝凤》时,眼中充满了难以掩饰的震撼。她快步上前,紧紧拥抱了姜芸和小满。
“上帝,你们做到了……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奇迹!”玛利亚的声音带着激动,“我刚刚已经和卢浮宫的安全主管以及警方沟通完毕,他们会在开展后立即对皮埃尔采取行动。监控录像和那份匿名发送的配方分析报告,是极其有力的证据。”
姜芸点了点头,将那个存有监控备份的U盘交给玛利亚:“麻烦您了,玛利亚女士。我们希望能得到一个公正的处理结果。”她没有提及陈嘉豪的录音,那份证据牵扯太多复杂情绪,她决定暂时保留,以备不时之需。
“放心,卢浮宫绝不会容忍这种玷污艺术殿堂的行为。”玛利亚郑重承诺,随即又压低声音,“不过,姜,你要有所准备。山崎雄一虽然被限制出境,但他在欧洲的艺术品收藏界和媒体圈,并非没有盘根错节的关系。我收到一些风声,可能会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出现。”
姜芸眼神微凝,想起了那条点明仿品金线成分的匿名信息。信息本身是帮助,但其来源莫测,仿佛暗处有一双眼睛在注视着一切。“谢谢您的提醒,我们会注意的。”
上午九时整,“东方非遗展”正式对公众开放。人流如潮水般涌入展厅,很快,姜芸所在的苏绣展位便被围得水泄不通。三件作品风格迥异,却同样震撼人心——《百鸟朝凤》的壮丽重生,荷花绣屏的古韵与新技,小满《星空》的抽象与触感,共同构成了一幅苏绣传承与创新的生动画卷。
尤其是那幅盲绣《百鸟朝凤》,其背后“展品险被掉包,聋哑绣娘三日盲绣重现”的故事,经由工作人员和自发传播的观众口耳相传,更是增添了传奇色彩。无数人驻足良久,惊叹于那细腻绝伦的针脚竟出自一位失语失聪的少女之手,更被她那份超越障碍、直达艺术本源的匠心所深深打动。
小满穿着姜芸为她特意准备的、绣有淡淡云纹的改良旗袍,安静地坐在展位一隅的绣绷前,进行着盲绣的现场演示。她的手指轻柔地抚过缎面,确定位置,然后穿针引线,动作行云流水,带着一种奇异的韵律感。她不看针,也不看围观者惊讶、赞叹的目光,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指尖世界里。偶尔有大胆的观众在工作人员引导下,被允许轻轻触摸样品的一角,感受那独特的纹理,无不发出由衷的赞叹。
就在这时,一位在导盲犬引导下前来的盲人记者,在同伴的描述下,激动地伸出微微颤抖的手,小心翼翼地触摸着《百鸟朝凤》的凤凰羽翼。他的指尖缓慢而仔细地游走,脸上逐渐浮现出难以置信的狂喜。
“我……我看见了!”他的声音因激动而哽咽,用法语大声说道,引得周围瞬间安静下来,“我看见了光芒!感觉到了风!这只鸟……它是有温度的,它在呼吸!这是我第一次,‘看见’一幅画,不,是感受到一个生命!”
他的话语通过同伴的翻译,清晰地传递开来。瞬间,掌声雷动!许多观众的眼眶湿润了。小满似乎感应到了这股强烈的情感波动,她抬起头,朝着声音的方向,露出了一个纯净而温暖的笑容,用力地点了点头。这一幕,被无数镜头捕捉下来,成为了当天展览中最动人的画面之一。姜芸站在一旁,看着小满身上散发出的自信光芒,心中充满了欣慰与骄傲。她知道,小满找到了一条独属于她的、通往艺术巅峰的道路。
然而,正如玛利亚所预警的,暗流从未停止涌动。
临近中午,林晓脸色不太好看地凑到姜芸身边,将手机屏幕递给她看。那是一篇刚刚在某家颇具影响力的欧洲艺术评论网站上发布的文章,标题颇为耸动:《奇迹还是骗局?论中国苏绣的‘技术性’表演与真实性存疑》。
文章并未直接提及掉包事件,却以一种看似客观的口吻,质疑“化学固色技术”对苏绣传统纯粹性的破坏,隐晦地暗示姜芸团队擅长利用“悲情故事”(如聋哑绣娘、掉包风波)进行营销,模糊艺术本身的焦点。文中甚至引用了“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日本资深收藏家”的观点,称“真正的古法苏绣,其魅力在于时间的沉淀与纯天然材料的运用,而非现代化学的干预”。
“果然来了。”姜芸冷哼一声,眼中闪过一丝锐利。这篇文章的角度堪称刁钻,避开了法律事实,转而攻击技术和动机,试图在舆论上瓦解他们刚刚建立的认可。
“要联系媒体澄清吗?”林晓问道。
“暂时不用。”姜芸摇了摇头,“这种时候急于辩驳,反而会落入对方圈套,显得我们心虚。事实胜于雄辩,我们展出的作品,就是最好的回答。让玛利亚女士和卢浮宫官方去应对更合适。我们现在要做的,是确保展览顺利进行,并且……”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展厅入口处几个看似普通、却不时将视线投向她们展位的身影,“留意还有没有其他动作。”
她想起小满昨夜捡到的那片深蓝色日文绒布,低声对林晓说:“那片绒布,收好。我总觉得,那不仅仅是包装材料那么简单。”
仿佛是为了印证姜芸的警惕,下午展会临近结束时,一位穿着得体、自称是“独立艺术评论人”的中年男士来到展位前,对《百鸟朝凤》赞不绝口,并提出想要近距离拍摄一些细节,用于他的“学术研究”。他的要求看似合理,但姜芸注意到,他的镜头似乎过分专注于绣品某些衔接处和背面的细节,眼神中也带着一种审视而非欣赏的锐利。
姜芸不动声色地婉拒了对方过于细节的拍摄要求,只允许其在公共距离拍摄整体。那人并未坚持,礼貌告辞,转身离去时,嘴角似乎挂着一抹难以捉摸的笑意。
姜芸的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山崎的势力,或者说,那些不希望苏绣顺利登上国际舞台的力量,并未因皮埃尔的倒台和山崎本人的限制而消散。他们只是转换了策略,从台前的破坏,转向了幕后的诋毁与窥探。
她走到小满身边,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小满抬起头,敏感地从姜芸凝重的神色中察觉到了什么,用手语比划问:“师父,有麻烦吗?”
姜芸握住她的手,摇了摇头,露出一个让她安心的笑容:“没事。只是有些人,见不得光罢了。”她望向窗外,巴黎的天空依旧湛蓝,但她知道,在这片璀璨的艺术星空之下,博弈远未结束。那个“独立评论人”离去的背影,和那片印有日文的深蓝色绒布,像两根细微的刺,扎在了她的心头,提醒着她,前路依然布满荆棘。
姜芸细心地为小满受伤的手指涂抹着药膏,动作轻柔。林晓则忙着最后检查展位的布置,将荷花绣屏和《星空》调整到最佳角度,确保三件作品能够相互辉映。疲惫依旧刻在每个人的眉宇间,但一种沉静而坚定的力量,已经在昨夜那场与时间的赛跑中悄然凝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玛利亚女士带着几位工作人员提前赶到展厅,当她看到那幅已然完工、甚至比原版更多了一份磅礴生命力的《百鸟朝凤》时,眼中充满了难以掩饰的震撼。她快步上前,紧紧拥抱了姜芸和小满。
“上帝,你们做到了……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奇迹!”玛利亚的声音带着激动,“我刚刚已经和卢浮宫的安全主管以及警方沟通完毕,他们会在开展后立即对皮埃尔采取行动。监控录像和那份匿名发送的配方分析报告,是极其有力的证据。”
姜芸点了点头,将那个存有监控备份的U盘交给玛利亚:“麻烦您了,玛利亚女士。我们希望能得到一个公正的处理结果。”她没有提及陈嘉豪的录音,那份证据牵扯太多复杂情绪,她决定暂时保留,以备不时之需。
“放心,卢浮宫绝不会容忍这种玷污艺术殿堂的行为。”玛利亚郑重承诺,随即又压低声音,“不过,姜,你要有所准备。山崎雄一虽然被限制出境,但他在欧洲的艺术品收藏界和媒体圈,并非没有盘根错节的关系。我收到一些风声,可能会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出现。”
姜芸眼神微凝,想起了那条点明仿品金线成分的匿名信息。信息本身是帮助,但其来源莫测,仿佛暗处有一双眼睛在注视着一切。“谢谢您的提醒,我们会注意的。”
上午九时整,“东方非遗展”正式对公众开放。人流如潮水般涌入展厅,很快,姜芸所在的苏绣展位便被围得水泄不通。三件作品风格迥异,却同样震撼人心——《百鸟朝凤》的壮丽重生,荷花绣屏的古韵与新技,小满《星空》的抽象与触感,共同构成了一幅苏绣传承与创新的生动画卷。
尤其是那幅盲绣《百鸟朝凤》,其背后“展品险被掉包,聋哑绣娘三日盲绣重现”的故事,经由工作人员和自发传播的观众口耳相传,更是增添了传奇色彩。无数人驻足良久,惊叹于那细腻绝伦的针脚竟出自一位失语失聪的少女之手,更被她那份超越障碍、直达艺术本源的匠心所深深打动。
小满穿着姜芸为她特意准备的、绣有淡淡云纹的改良旗袍,安静地坐在展位一隅的绣绷前,进行着盲绣的现场演示。她的手指轻柔地抚过缎面,确定位置,然后穿针引线,动作行云流水,带着一种奇异的韵律感。她不看针,也不看围观者惊讶、赞叹的目光,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指尖世界里。偶尔有大胆的观众在工作人员引导下,被允许轻轻触摸样品的一角,感受那独特的纹理,无不发出由衷的赞叹。
就在这时,一位在导盲犬引导下前来的盲人记者,在同伴的描述下,激动地伸出微微颤抖的手,小心翼翼地触摸着《百鸟朝凤》的凤凰羽翼。他的指尖缓慢而仔细地游走,脸上逐渐浮现出难以置信的狂喜。
“我……我看见了!”他的声音因激动而哽咽,用法语大声说道,引得周围瞬间安静下来,“我看见了光芒!感觉到了风!这只鸟……它是有温度的,它在呼吸!这是我第一次,‘看见’一幅画,不,是感受到一个生命!”
他的话语通过同伴的翻译,清晰地传递开来。瞬间,掌声雷动!许多观众的眼眶湿润了。小满似乎感应到了这股强烈的情感波动,她抬起头,朝着声音的方向,露出了一个纯净而温暖的笑容,用力地点了点头。这一幕,被无数镜头捕捉下来,成为了当天展览中最动人的画面之一。姜芸站在一旁,看着小满身上散发出的自信光芒,心中充满了欣慰与骄傲。她知道,小满找到了一条独属于她的、通往艺术巅峰的道路。
然而,正如玛利亚所预警的,暗流从未停止涌动。
临近中午,林晓脸色不太好看地凑到姜芸身边,将手机屏幕递给她看。那是一篇刚刚在某家颇具影响力的欧洲艺术评论网站上发布的文章,标题颇为耸动:《奇迹还是骗局?论中国苏绣的‘技术性’表演与真实性存疑》。
文章并未直接提及掉包事件,却以一种看似客观的口吻,质疑“化学固色技术”对苏绣传统纯粹性的破坏,隐晦地暗示姜芸团队擅长利用“悲情故事”(如聋哑绣娘、掉包风波)进行营销,模糊艺术本身的焦点。文中甚至引用了“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日本资深收藏家”的观点,称“真正的古法苏绣,其魅力在于时间的沉淀与纯天然材料的运用,而非现代化学的干预”。
“果然来了。”姜芸冷哼一声,眼中闪过一丝锐利。这篇文章的角度堪称刁钻,避开了法律事实,转而攻击技术和动机,试图在舆论上瓦解他们刚刚建立的认可。
“要联系媒体澄清吗?”林晓问道。
“暂时不用。”姜芸摇了摇头,“这种时候急于辩驳,反而会落入对方圈套,显得我们心虚。事实胜于雄辩,我们展出的作品,就是最好的回答。让玛利亚女士和卢浮宫官方去应对更合适。我们现在要做的,是确保展览顺利进行,并且……”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展厅入口处几个看似普通、却不时将视线投向她们展位的身影,“留意还有没有其他动作。”
她想起小满昨夜捡到的那片深蓝色日文绒布,低声对林晓说:“那片绒布,收好。我总觉得,那不仅仅是包装材料那么简单。”
仿佛是为了印证姜芸的警惕,下午展会临近结束时,一位穿着得体、自称是“独立艺术评论人”的中年男士来到展位前,对《百鸟朝凤》赞不绝口,并提出想要近距离拍摄一些细节,用于他的“学术研究”。他的要求看似合理,但姜芸注意到,他的镜头似乎过分专注于绣品某些衔接处和背面的细节,眼神中也带着一种审视而非欣赏的锐利。
姜芸不动声色地婉拒了对方过于细节的拍摄要求,只允许其在公共距离拍摄整体。那人并未坚持,礼貌告辞,转身离去时,嘴角似乎挂着一抹难以捉摸的笑意。
姜芸的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山崎的势力,或者说,那些不希望苏绣顺利登上国际舞台的力量,并未因皮埃尔的倒台和山崎本人的限制而消散。他们只是转换了策略,从台前的破坏,转向了幕后的诋毁与窥探。
她走到小满身边,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小满抬起头,敏感地从姜芸凝重的神色中察觉到了什么,用手语比划问:“师父,有麻烦吗?”
姜芸握住她的手,摇了摇头,露出一个让她安心的笑容:“没事。只是有些人,见不得光罢了。”她望向窗外,巴黎的天空依旧湛蓝,但她知道,在这片璀璨的艺术星空之下,博弈远未结束。那个“独立评论人”离去的背影,和那片印有日文的深蓝色绒布,像两根细微的刺,扎在了她的心头,提醒着她,前路依然布满荆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