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物流追凶遇阻碍,老桑谱里觅新机-《重生八零绣娘非遗逆袭》

  晨光刚爬上合作社的雕花窗棂,院子里就飘起了桑叶的清香。李建国蹲在石桌旁,面前摆着三碟桑叶 —— 一碟是抢救后的合作社桑叶,一碟是从邻村借来的新鲜桑叶,还有一碟是昨天的枯桑叶。他戴着白手套,用镊子夹起一片合作社桑叶,放进装有试剂的玻璃皿里,动作轻得像怕碰碎了什么。

  姜芸站在旁边,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口袋里的桑谱。昨晚她翻了半宿,上面记着十几个老桑田的位置,大多在周边村落,只是不知道这么多年过去,还有多少能用上。展期提前到下月初,现在不仅要解决固色剂原料问题,还得赶制参展的绣品,时间像攥在手里的沙子,越紧漏得越快。

  “姜芸,你看。” 李建国突然抬头,推了推眼镜,“抢救后的桑叶没问题,叶绿素含量虽然比新鲜的低一点,但用来提取汁液做固色剂,完全够标准。” 他把玻璃皿举到阳光下,里面的桑叶泛着淡淡的绿光,“不过得尽快提取,放久了容易变质。”

  姜芸松了口气,刚想说 “那咱们今天就开始”,院门口突然传来电动车刹车的声音。林晓推着车跑进来,额头上全是汗,手里紧紧攥着几张纸,眼镜滑到鼻尖也顾不上扶:“姜姐,查到了!物流记录查到了!”

  她把纸摊在石桌上,上面是省城化工厂到本县的物流单复印件。“这批‘氯乙酸甲酯’,是上个月二十号从省城化工厂发出来的,走的是‘东洋货运’的专线,收件人写的是‘县城西仓库’,没有具体人名。” 林晓指着物流单上的备注栏,“你看这里,备注了‘易碎品,专人签收’,而且送货时间是凌晨三点,特别隐蔽!”

  “东洋货运?” 姜芸皱起眉,这个名字有点耳熟,突然想起 172 章陈嘉豪提过的 “东洋货运子公司”,当时他说运费低、保价高,现在看来,根本就是山崎的人在本地的据点。“县城西仓库在哪?你去过吗?”

  “我问了县物流站的人,说那是个废弃的粮食仓库,去年被人租下来了,具体是谁不知道。” 林晓喘了口气,又补充道,“我还查了最近的监控,上个月二十号凌晨,确实有辆东洋货运的货车去过那里,卸完货就走了,没拍清司机的脸。”

  “不管怎么样,得去看看。” 姜芸把物流单叠好放进布包,转头看向刚走进院子的张师傅,“张叔,您跟我们一起去吗?您熟路,说不定能问出点什么。”

  张师傅点点头,拿起靠在门边的拐杖:“我跟你们去。城西那片我熟,以前赶大集常去,那仓库我还有印象,就在国道旁边,挺偏的。”

  三人骑着两辆车往城西走,路上的风带着点麦秸秆的味道。张师傅坐在姜芸的车后座,时不时指着路边的老房子说 “以前这是个杂货铺”“那片空地以前是晒谷场”,语气里带着点怀念。姜芸听着,心里却沉甸甸的 —— 不知道这次去仓库,能不能找到山崎的人留下的线索。

  县城西仓库比想象中更破。红色的砖墙掉了大半,门口的铁锁锈得厉害,上面挂着一把新的铜锁,显然最近有人来过。林晓绕着仓库转了一圈,发现后墙有个破洞,够一个人钻进去。“姜姐,要不我进去看看?”

  姜芸拉住她,摇摇头:“先别冒失,万一里面有埋伏。” 她走到门口,踮起脚往里面看,仓库里空荡荡的,只有几个破旧的麻袋堆在角落,地上散落着几张纸片。“张叔,您看看这锁,能撬开吗?”

  张师傅蹲下来,摸了摸铜锁,又看了看锁孔:“这锁是新的,但锁孔没堵,我试试。”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根细铁丝,这是他以前修桑木工具时用的,现在派上了用场。铁丝插进锁孔,轻轻转了转,只听 “咔嗒” 一声,锁开了。

  三人走进仓库,一股霉味扑面而来。地上的纸片是东洋货运的运单碎片,上面还能看到 “省城化工厂”“氯乙酸甲酯” 的字样。林晓蹲下来捡碎片,突然 “呀” 了一声,手里拿着一张半透明的塑料卡:“姜姐,你看这个!”

  是张员工卡,上面印着 “东洋货运 本县分公司”,照片被刮掉了,只留下名字 ——“山口二郎”,还有个小小的山崎株式会社的 logo。“果然是山崎的人。” 姜芸捏着员工卡,指尖传来塑料的凉意,“他们把抑制剂运到这里,再偷偷拿到桑田去倒,现在仓库空了,估计是把剩下的抑制剂转移走了。”

  张师傅走到仓库角落,踢了踢破旧的麻袋,里面传出 “哗啦” 的声音。他蹲下来解开麻袋口,里面全是空的玻璃瓶,和姜芸上次捡到的一模一样。“这些东西,估计是用完了没来得及处理。” 他叹了口气,“山崎这伙人,真是处心积虑要毁了咱们的桑田。”

  从仓库出来,太阳已经升到头顶。姜芸看着手里的员工卡,心里有点失落 —— 虽然查到了物流线索,但没抓到人,也不知道剩下的抑制剂藏在哪。展期越来越近,要是再出什么岔子,参展的事就悬了。

  “姜丫头,别灰心。” 张师傅看出她的情绪,拍了拍她的肩膀,“咱们不是有桑谱吗?我记得谱子里写着,邻村大杨庄有片老桑田,是民国时期就有的,我年轻的时候去过,那里的桑叶又大又嫩,最适合做绣线。说不定现在还在呢!”

  姜芸眼睛亮了亮,赶紧掏出桑谱翻到那一页。上面写着 “大杨庄东头,老槐树下,桑田十亩,民国二十三年栽种”,旁边还有手绘的小图,画着一棵老槐树,树下是整齐的桑田。“那咱们现在就去大杨庄!”

  大杨庄离县城不远,骑车半个多小时就到了。村子里很安静,路边的老槐树长得枝繁叶茂,和桑谱上画的一模一样。张师傅带着她们走到槐树下,眼前果然是一片桑田,虽然只有五亩左右,但桑树长得郁郁葱葱,叶子比合作社的还大。

  “就是这里!” 张师傅激动地走过去,摸了摸桑树的树干,“我二十岁的时候来过,当时这桑田还是村集体的,后来分产到户,不知道现在归谁管。” 他朝着不远处的一栋砖房喊了一声,“有人在家吗?”

  一个白发老人从屋里走出来,看到张师傅,愣了愣,突然笑了:“这不是老张吗?多少年没见了!” 两人凑在一起聊了起来,原来老人是大杨庄的老支书,这桑田现在归村集体管,因为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没人打理,就一直荒着,偶尔有老人来摘点桑叶喂蚕。

  “老支书,我们是合作社的,想借点桑叶用,做苏绣的固色剂。” 姜芸赶紧说明来意,“我们按市场价买,不会让村里吃亏。”

  老支书摆摆手:“啥买不买的,苏绣是老祖宗的手艺,你们能发扬光大,我们支持!这桑田的桑叶,你们随便摘,只要别把树伤了就行。” 他顿了顿,又指着一棵最粗的桑树,“你们看这棵,是民国时候栽的,树干上还有老绣娘刻的记号呢!”

  姜芸走过去,摸着桑树粗糙的树皮,果然在树干一米多高的地方,看到一个模糊的印记 —— 是个小小的 “绣” 字,旁边还有个类似印章的图案,仔细看,竟和空间里民国绣娘盒子上的 “民国绣娘工坊” 印章一模一样!

  她心里猛地一跳,指尖在 “绣” 字上轻轻摩挲。这桑田,竟然和民国绣娘有关?难道桑谱上记的老桑田,都和民国绣娘工坊有联系?那灵泉的秘密,会不会也藏在这些老桑田里?

  “姜丫头,怎么了?” 张师傅看出她的异样,走过来问。

  姜芸摇摇头,把心里的疑问压下去:“没什么,就是觉得这棵树年头长,能保存到现在不容易。” 她抬头看向老支书,“谢谢老支书,我们今天就安排人来摘桑叶,一定好好保护桑田。”

  回去的路上,风好像都带着甜味。林晓坐在车后座,兴奋地说:“姜姐,这下原料问题解决了,咱们可以安心赶制参展绣品了!” 张师傅也笑着说:“等参展完,咱们把这些老桑田都好好打理打理,让年轻人也学学怎么种桑树,苏绣的根,不能断在桑田上。”

  姜芸握着车把,心里却想着树干上的 “绣” 字。民国绣娘工坊、灵泉、老桑田,这些线索像散落在水里的珠子,现在好像慢慢要串起来了。只是山崎的人还没抓到,东洋货运的据点也没端掉,这场仗还没结束。

  她低头看了看手里的员工卡,“山口二郎” 的名字在阳光下格外刺眼。或许,从东洋货运入手,能查到更多山崎的阴谋。展期越来越近,不仅要做好参展准备,还得盯着山崎的动静,不能再让他们破坏了。

  回到合作社,院子里已经聚了不少绣娘。李婶看到她们回来,赶紧迎上来:“怎么样?仓库有线索吗?桑叶的事解决了吗?” 姜芸笑着点头,把去大杨庄的事说了一遍,绣娘们一下子欢呼起来,院子里的气氛像开了花。

  夕阳落在桑谱上,那行 “桑为绣之本,心为绣之魂” 的小字,在光下泛着暖光。姜芸知道,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只要大家在一起,只要守住苏绣的根,就总有办法。只是那树干上的民国标记,还有东洋货运的秘密,像两颗种子,在她心里悄悄发了芽,等着后续慢慢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