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阳光下的战争-《重生八零绣娘非遗逆袭》

  清晨的薄雾尚未完全散去,像一层轻柔的白纱,笼罩着太湖的水面。合作社的院子里却早已是人声鼎沸,一派忙碌而有序的景象。年轻的绣娘们将一捆捆染着桑叶清香的固色剂搬上卡车,老匠人们则仔细地检查着每一件用于演示的绣品,眼神里是前所未有的郑重。

  这不再是一次简单的技术推广,这是一场出征。

  姜芸站在院子中央,手里拿着一个沉甸甸的木盒。盒子里,是那幅修复好的《荷花鸳鸯绣屏》,是二十三次实验失败的残次品,也是一张从县城旅馆带回来的、皱巴巴的传单。这三样东西,是她今天所有的武器。

  “师父,都准备好了。”林晓走到她身边,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她昨晚几乎没睡,一直在整理应对各种质疑的资料。

  姜芸点点头,目光扫过院子里每一张熟悉的面孔。张师傅拄着拐杖,站在最前面,像一尊沉默的守护神。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对姜芸重重地点了点头。那一个点头,胜过千言万语。

  “出发吧。”姜芸轻声说。

  卡车缓缓驶出村庄,向着第一个目的地——石湾村驶去。石湾村是县里最贫困的几个村子之一,交通闭塞,思想也相对保守。刘主任特意选了这里作为第一站,他说:“如果石湾村能攻下来,其他村就迎刃而解了。”

  卡车在崎岖的乡间公路上颠簸着,窗外是连绵的青山和绿油油的稻田。景色很美,但姜芸的心却一点也静不下来。她脑海里反复回想着昨晚旅馆里的情景,那双锃亮的皮鞋,那通阴冷的电话,以及传单上那些恶毒的谎言。

  “林晓,”她忽然开口,“如果今天,村民们根本不听我们解释,怎么办?”

  林晓推了推眼镜,沉思片刻,说:“那我们就绣。我们就在村口支起绣绷,当着所有人的面,一针一针地绣。用我们的针,用我们的手,告诉他们什么是真的。”

  姜芸的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是的,行动,永远比语言更有力量。

  一个多小时后,石湾村到了。村子比想象中还要破败,土坯房错落,村口的老槐树下,稀稀拉拉地站着几个村民,眼神里充满了审视和戒备。他们没有像往常一样热情地打招呼,只是远远地看着,像在看一群不速之客。

  更让姜芸心头一沉的是,她看到几个女人手里,正捏着一张纸。那纸张的颜色和质地,与她口袋里的那张一模一样。

  战争,在她们抵达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姜芸让司机将车停在村口的空地上,然后和林晓、小满等人一起,将桌椅、绣绷、绣品一一搬了下来。她们没有急着宣传,只是默默地布置着一个小小的展示区。

  村民们渐渐围了上来,但都保持着距离,窃窃私语。

  “就是她们,合作社的人。”

  “听说她们用化学药水泡丝线,绣出来的东西有毒。”

  “我听说了,几十年后就会烂掉,跟废纸一样。”

  声音不大,却像针一样,一根根扎进姜芸和合作社成员的心里。一个年轻绣娘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下意识地想把手里的绣品藏起来。

  姜芸按住了她的手,给了她一个安抚的眼神。然后,她站到一张桌子前,面对着所有村民。

  “各位乡亲,我是姜芸。”她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朵里,“今天我们来,不是来强迫大家做什么的。我们只是想给大家看看一样东西。”

  她没有拿出那幅精美的荷花绣屏,而是从木盒里,拿出了那些实验失败的残次品。那些金线,有的黯淡无光,有的干脆发脆断裂。

  “这是我们用化学固色技术,最开始绣出来的东西。”她将那些失败品举到大家面前,“失败了二十多次,才有了后来你们看到的成品。技术,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试错,需要耐心,就像我们学绣花一样,谁没扎破过手指?”

  村民们愣住了,他们没想到姜芸会主动展示这些“丑东西”。

  这时,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从人群中走出,他是石湾村最年长的绣匠,人称石爷爷。他手里捏着一张传单,眼神锐利如鹰。

  “姜芸姑娘,”他开口,声音沙哑而有力,“你说这些是失败品,那我们怎么知道,你现在拿出来的成品,不是另一种‘失败品’?只是它的‘失败’,要等十年、二十年后才显现?”

  他扬了扬手里的传单:“这上面说,你们的化学药剂有毒,会害人。我们石湾村的绣娘,手就是命。我们不敢拿命去赌一个看不见的未来。”

  “是啊,我听说隔壁村有人用了你们的药水,手上起了一片红疹!”一个中年妇女跟着喊道,脸上满是恐惧。

  人群开始骚动,怀疑和恐惧像瘟疫一样蔓延开来。

  姜芸没有急于辩解。她静静地听着,等所有人都说完了,才缓缓开口。

  “石爷爷说得对,命比天大。所以,今天,我们不谈技术,我们谈良心,谈事实。”

  她从口袋里,也拿出了一张同样的传单。

  “这东西,我也是昨天才看到的。”她将传单展开,对着阳光,“上面的话,说得很吓人。但是,它只说了一件事,那就是‘害怕’。它想让我们害怕新技术,害怕改变,然后回到原地,等着被别人欺负。”

  她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是谁这么希望我们害怕?是谁这么希望我们守着一门会慢慢老去、慢慢死掉的手艺?是那些想用最低的价钱,收走我们绣品的人!是那些把我们的心血当成廉价商品,转手就卖高价的人!”

  她的声音陡然提高,像一把利剑,划破了现场的沉闷。

  “这个人,就是山崎雄一!就是那个当初想骗走我们山寨绣厂,想毁了苏绣的东洋商人!”

  此言一出,全场哗然。山崎雄一的名字,在这一带的绣娘圈子里,早已声名狼藉。

  “他偷走了我们失败的配方,然后编造这些谎言,就是想让我们自己打败自己!他想让我们内讧,让我们互相猜忌,然后他就可以像秃鹫一样,等着捡便宜!”姜芸的声音里充满了愤怒,但更多的是一种痛心,“乡亲们,我们不能上当啊!”

  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愤怒解决不了问题,事实才能。

  “至于毒性,”她转向林晓。林晓立刻会意,拿出一份文件,“这是我们委托省城卫生防疫站做的检测报告,上面写得清清楚楚,我们的固色剂主要成分是桑叶提取物和低浓度酸性固色剂,无毒无害,对人体没有任何刺激。那份报告,复印件就在这里,大家可以传看。”

  “至于手上起红疹,”姜芸看着那个中年妇女,语气变得柔和,“大姐,能不能让我看看你的手?”

  妇女犹豫了一下,还是伸出了手。她的手背上确实有一片红疹。

  姜芸仔细看了看,然后问:“大姐,你家里是不是种了漆树?或者最近接触过生漆?”

  妇女一愣:“你怎么知道?我男人前几天做了个漆木碗,我帮忙打磨了一下……”

  “那就对了。”姜芸松了口气,“这是生漆过敏,跟我们的固色剂没有任何关系。苏绣的原料,很多都取自自然,我们绣娘,更要懂得分辨自然。”

  她的话,合情合理,让原本充满敌意的村民们,开始动摇。

  石爷爷沉默了。他看着姜芸,又看了看手里的传单,眼神复杂。

  姜芸知道,时机到了。她从木盒里,最后拿出了那幅《荷花鸳鸯绣屏》。

  “空口无凭,事实为证。”她将绣屏平铺在桌上,“这是我们用最终成功的固色技术修复的清代绣品。大家都可以上来看,可以上来摸。”

  她让开位置,让村民们自由上前。

  起初没人敢动。还是石爷爷,他第一个走上前,俯下身,凑得很近,用他那双看了一辈子绣品的眼睛,仔细地审视着那只“鸳鸯眼”。他甚至从口袋里掏出一个老花镜,戴上,又拿出一个小小的放大镜。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许久,石爷爷直起身子。他没有说话,而是伸出手,用他那布满老茧的指尖,轻轻地、反复地摩挲着那根金线。那触感,坚韧、光滑、温润,带着一种生命般的弹性。

  他闭上眼睛,仿佛在感受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

  “这根线……”他终于开口,声音带着一丝颤抖,“有筋骨。”

  四个字,掷地有声。

  一个“筋骨”,道尽了所有。这不再是冰冷的化学,这是有灵魂的丝线。

  人群“嗡”的一声,彻底炸开了锅。村民们一拥而上,将桌子围得水泄不通。他们触摸着,惊叹着,脸上写满了不可思议。

  “真的跟金子一样亮!”

  “摸起来好结实,跟铁丝似的!”

  “这……这还是苏绣吗?太神奇了!”

  怀疑的冰山,在事实的暖阳下,开始迅速融化。一个年轻的绣娘挤到姜芸面前,眼睛里闪着光:“姜芸姐姐,这个技术……我们能学吗?”

  姜芸笑了。那笑容,像雨后的彩虹,灿烂而温暖。

  “当然能,”她说,“我们今天来,就是为了教大家的。”

  阳光下,石湾村的村口,一场别开生面的培训课开始了。姜芸亲自讲解,林晓分发手册,小满则手把手地教那些胆怯的姑娘。石爷爷也加入了进来,他拿着一根新金线,对比着自己绣品里褪色的旧线,不住地摇头叹息,脸上却满是兴奋。

  看着眼前这热火朝天的景象,姜芸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她赢了,赢得了人心。

  就在这时,林晓悄悄走到她身边,低声说:“师父,刚才有个小姑娘偷偷告诉我,发传单的人说,我们合作社里有内鬼,是他们的人把配方偷出去的。”

  姜芸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了。

  她抬起头,看向远处连绵的青山。阳光依旧明媚,但她的心里,却掠过一片阴影。

  她赢了这场战役,但战争远未结束。山崎的毒计,比她想象的更深。他不仅在外部攻击,还在内部埋下了钉子。

  那个隐藏在合作社里的“内鬼”,就像一根看不见的针,随时可能从背后,给她致命一击。她必须把他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