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9章 归途谈商,咖啡与珠宝的市场逻辑-《萌宠特攻》

  飞机舷窗外的云层渐次铺展开,孙洁正翻看着手机里的广州合影,金一诺突然把手机递过来,屏幕上“博裕资本收购星巴克中国多数股权”的标题格外醒目。“你看这新闻了吗?星巴克居然把控制权交出去了,当年它可是花大价钱把内地业务全收归直营的。”

  孙洁凑近屏幕扫了几眼,指尖点在“从直营重回合营”的字句上:“这反转够大的。前几年带女儿去上海迪士尼,旁边的星巴克还在强调‘直营保证品质’,怎么突然就变了?”

  “还不是被市场逼的。”金一诺往座椅后背一靠,指尖敲了敲手机壳,“你看数据,瑞幸现在门店都两万六千多家了,星巴克才八千出头,收入差距更是越拉越大。

  我前阵子在纽约喝星巴克,总觉得它的新品没新意,回来发现年轻人都在晒瑞幸的生椰拿铁、酱香拿铁,星巴克的‘第三空间’概念,对现在赶时间的上班族和学生来说太‘重’了。”

  Mr.Ji好端着两杯咖啡回来,听到“星巴克”立刻接话:“在纽约,星巴克是日常咖啡,但中国朋友说它在中国曾是‘小资象征’。”

  金一诺笑着点头:“早年它靠西式生活方式打开市场,可现在年轻人文化自信强了,不再追捧洋品牌,反而觉得本土品牌更懂自己。

  就像咱们珠宝行业,前几年客户都追国际大牌,现在越来越多人找我们做定制,要融入玉、翡翠这些中国元素,一个道理。”

  孙洁想起工作室的客单变化,深有同感:“可不是嘛。而且星巴克的直营模式太耗成本了,那么大的门店、统一的装修,租金和人工都是负担。

  我看到新闻里说它客单价连降12个季度,想涨价没人买,维持现状又不赚钱,可不就得找帮手。”

  “找博裕资本倒是选对了方向。”金一诺滑动屏幕翻到后续分析,“这家资本上半年刚收了北京SKP的股份,还特擅长下沉市场。星巴克想从8000家店扩到2万家,靠自己的直营模式根本不可能,得靠加盟商和轻量化小店,这些正好是博裕的强项。”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就像我们一诺珠宝,要是只守着上海工作室,永远做不大。前两年靠你对接苏州、杭州的客户,才打开了长三角市场,这和星巴克找本土资本拓下沉市场是一个逻辑——外人摸不透本地的门道。”

  孙洁想起拓展外地客户时的周折,忍不住点头:“确实,每个城市的消费偏好都不一样。广州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