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海水稻,沙漠化-《历朝观看扶苏现代生活》

  扶苏看着电视上那严谨实验科学家们,感叹道:“真严谨啊,每个步骤都想的这么仔细。”

  素素说道:“所以大家才会佩服他们的精神,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坚持的下来的。”

  {2017年,第一批“海水稻”最高亩产达620.95公斤,而且由于“海水稻”在恶劣的盐碱地上生长,所以很少会有病虫的危害……

  由于耐盐碱这一特性,使得“海水稻”具备了普通水稻并不具备的优势,“海水稻”的灌水可以使用咸水,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淡水资源……}

  扶苏看着“海水稻”有如此多优势,疑惑的看向身旁俩人:“既然“海水稻”有这么多的优势,干嘛不都种“海水稻”。”

  他可是知道现代淡水资源是多么的紧缺。

  素素说道:“因为盐碱地种出的水稻口感不是很好,而且海水稻更适合在盐碱地等特殊环境中生长。”

  “原来如此。”

  扶苏又想到刚才纪录片里面讲到的沙漠种植的内容,看向李源硕:“有沙漠种植的纪录片吗?”

  “有,你等下,我找下。”

  “扶苏,你对种田也太感兴趣了,你是以后打算往农业方面发展吗?”素素看到扶苏还想继续看,有些好奇的看着扶苏。

  扶苏摇了摇头,回道:“应该不会,只不过以前没有看过沙漠上种植东西,所以好奇沙漠上种农作物会是怎么样的。”

  “那你有想过以后做什么工作吗?”

  扶苏听到这个问题,沉默了好一会才道:“不知道,我还没有想好以后的事。”

  “我倒是觉得扶苏你可以之后当个历史老师,毕竟你知道的先秦历史可比普通老师更多。”李源硕找到视频投屏在电视上,看着即将开始的电视,对扶苏建议道。

  {……1956年注定是在华夏治沙史上一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华夏人民开始了“绿化祖国”的号召,绿化一切可能绿化的荒山荒地……}

  扶苏看着电视那把稻草插入沙漠中的场景,不解道:“这是在做什么?这些稻草还能种植长出新植物?”

  李源硕解释道:“可不要小看了这稻草,这稻草在沙漠中作用可是巨大的,它不仅能防风固沙,还能够截留雨水,减少水分蒸发,而且最后稻草分解后,还能向沙土中增加有机质,改善土壤。”

  扶苏惊讶的看着那普普通通的稻草,没想到这东西的作用居然这么大。

  {……早在1950年,右玉县的第一任县委书记就带着全县几千名干部群众在苍头河畔栽下了第一批树苗,开启了右玉二十任县委书记接力植树造林的序幕,……

  ……1962年,县委书记焦*裕禄来到了面临风沙,盐碱,内涝,三大危害的兰考,他带领全县36万人民造林治沙,翻淤压沙,育草封沙……}

  素素听到这熟悉的名字,再看看电视上那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树林,感叹道:“最初建国的那些先辈们真的是最纯粹的一批人了,他们是真的为国家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随着现在的网络日益发达,素素有时候也会被网络上曝光的很多社会的黑暗面所影响,有时候她也觉得虽然现在是比以前日子过的好了,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真的是不如先辈们那时候纯粹。

  扶苏也是对这些以身作则的官员感到钦佩,要知道,在大秦官员对百姓态度好些,都能被人说是亲民了,至于亲自带领做事,别想了,最多的也就是写些诗歌赞颂下做事的不易和成果,再好些的就是口头上对百姓们说下辛苦了。

  秦朝

  嬴政不解的看着天幕上沉默的扶苏,以他对扶苏的了解,扶苏不可能连自己未来想做什么都还没想好。

  毕竟就算素素一家和李源硕跟国家不介意一直养着扶苏,但就以扶苏自己的性格,也不会想一直让别人养着他。

  汉朝

  “这科研还真是需要漫长的时间和精力啊。”刘彻看着那些科研人员年复一年的实验,满脸升起了一股敬佩之情。

  要是以前有人告诉他一件事需要等个十几或者几十年才知道结果,他才不会在这样的事情上投入这么大的精力财力。

  而现在,除了军费的,其他方面,甚至他自己的吃喝用度,都要为科技研究让步。

  甚至刘彻有时候都怀疑这科技要是继续研究下去,自己的陪葬品还能不能保住,要知道现在自己的吃喝用度已经快削减到和父皇皇父祖那时候差不多了,连自己想给人赏赐都要考虑再三。

  唐朝

  不少世家官员看到后世官员亲自带领百姓植树的画面,脸色不断地变化着。

  “为官者,应当志在圣贤之道,岂可屈身于农事?真是有失体统,有辱斯文。”

  本来现在那些平民看他们这些世家的眼色就不怎么友好了,现在有了后世官员的对比,不就更显得他们的不堪。

  边上的侍从听到这话,心中不屑道:说的好听,也没看你干过什么实事,而且没有我们这些人的伺候和种地,哪有你这么舒适的生活。

  宋朝

  “简直是奇迹,那么大一片居然都是在沙漠上种的。”苏轼看着那片一眼望不到头的树林,被后世人那坚持不懈的毅力给震惊到了。

  苏洵笑道:“这才是身为官员应该做的事情。”

  苏洵看着郁郁葱葱的树林,脸上满是敬佩,转头看向身旁的苏轼和苏辙,叮嘱道:“子由,子瞻,为官者就应当如后世那般,你们以后为官,还是努力去做为民谋福的事,其他不擅长的时候就交予其他人吧。”

  “父亲,你说的是党派之争吗?”苏辙疑惑的看向苏洵。

  “我说的是军事方面的事,为父觉得你们并不擅长此事,以后还是少提意见为妙。”苏洵觉得可能自己对军事不擅长,所以导致两个儿子也受到了自己的影响才会在以后在军事方面说出了这么让人病诟的思想。

  苏辙和苏轼听到这话,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尴尬,以前他们本来觉得自己的想法是没错的,但在了解了大宋的未来后,他们也明白了自己以前的想法是多么的错误。

  明朝

  朱元璋看完后世官员为了治理沙漠所做出的贡献,对身边的朱标感叹道:“要是那些大臣也如后世的官员一般,咱也就不会对他们动手了。”

  朱标无奈道:“父皇,你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是圣人,后世人生活的社会和我们的社会是不同的。”

  朱标有时候就觉得自己父皇想对自己有利事情都想的太美了,后世的官员做到好,他们会有金钱的回报,会有政绩,而且他们没有凌驾于平民的思想。

  大明官员要是学后世那样做,能有什么回报,先不说他们的思想做不到这个地步,单单是没有背景的就算做的再好也很难进入他们的视野,说不定还会被当成出头鸟被打压。

  朱元璋有些不满的说道:“咱知道,咱就不能想想嘛。”

  “父皇,有些事情,还是不要想的好,不然越想越难受。”

  特殊年代

  先辈们听到素素说这话时那语气中满是复杂的情绪,面面相觑,谁也没有说话,一时间办公室内静的可怕。

  要论对政治方面了解,谁还能比他们更清楚,他们可是正在经历着近代军阀党派最混乱的时代,对人性的了解可比后世人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