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此事太过凑巧-《大明铁血帝:吾乃天启,重塑乾坤》

  京城。

  南海子。

  这里是皇家专属的狩猎场,曾一度荒废,杂草丛生,几成废墟。

  朱由校登基之后着手修整,南海子这才重焕生机,林木葱茏,兽影穿梭。

  今日是他首次亲自出猎,原以为能尽兴而归,可心头总像压着什么,情绪难以舒展。

  整日里精神恍惚,仿佛有大事即将降临。箭矢飞驰半日,仅猎得一只野兔,徒增烦闷。

  收获寥寥,朱由校索性弃马而下,径直坐于草地之上,神情落寞。

  随行诸将见状,纷纷策马靠近,列队静候。

  这场围猎并非仅为消遣,他早已召集羽林军主要将领齐聚于此。

  一人独享不如与将士同乐,借此机会联络情谊,稳固军心。这些武夫,才是他手中最锋利的刀,不可不亲,更不可失控。

  “朕这骑射功夫退步了,拉弓都觉费力。”他轻叹一声,“荒废一日,便弱一分。”

  “臣等不敢懈怠,日夜操演,只待陛下令下,立刻挥师出关,荡平建奴!”曹文诏拱手答道,语气铿锵。

  朱由校却冷笑:“建奴?不过跳梁小丑,何足挂齿。”

  “你等目光若只停于此,岂不辜负朕之所望?”

  “曹文诏,你的志向,难道就止于扫除辽东乱寇?”

  “放眼四海,大明所辖之地,尚不及天地一角。”

  众将闻言默然,面面相觑,不解其意。

  唯有少数心思敏锐者悄然醒悟——陛下所图,非止边患,而是开疆万里,威震八荒。

  这意味着军功之路敞开,未来数十年,正是他们建功立业之时。

  “陛下雄图远略,非臣所能测度。”曹文诏躬身再拜,“惟愿执戈前行,指哪打哪,誓死不退。”

  此言入耳,朱由校嘴角微扬,心中甚慰。

  望着眼前这群由自己亲手提拔、悉心栽培的年轻将领,他缓缓开口:

  “你们皆是朕寄予厚望之人,个个骁勇善战,才具超群。”

  “如今大明军政腐朽,九边虽称重镇,实则各自为营,形同虚设。”

  “羽林军乃新锐之师,尔等务必严加统御。”

  “若有谁敢克扣粮饷,虐待士卒,欺上瞒下……”

  “莫怪朕翻脸无情。”

  “既然走到这一步,也就莫怪寡人无情了。”

  “臣等定不负圣命,竭尽全力效忠朝廷。”

  这些人虽是心腹,但也不能一味放任。

  武将一旦得势,极易滋生傲慢之心,尤其他们手中握有兵权,唯有君主亲自约束方能制衡。

  该施压时便要施压,哪怕只是一句警示,也能悄然立下规矩。

  “日后大明的江山扩张,全仰仗你们担当重任。真到了用兵之时,望诸位不负所托。”

  话音未落,魏忠贤匆匆赶来,脚步急促,额上汗水直流。

  见他这般模样,朱由校心中已然有数。

  “何事如此紧急?”

  魏忠贤目光扫过皇帝身后一众将领,神色意味深长。

  曹文诏等人立刻领会,纷纷退去,不留痕迹。

  待四周安静下来,朱由校开口:

  “说吧,不必隐瞒。”

  “启奏皇爷,福建与南京皆有急件送达。福建境内多处爆发民变,虽单股势力不大,却星罗棋布,总计二十余起。”

  “长期盘踞海上的巨寇邓茂七,竟率万余部众登陆福宁州,已与当地卫所交战数次,胜负未分,局势动荡。”

  “此为福建地方官员联名上奏,恳请朝廷速派援军平乱。”

  “另附南京兵部尚书崔呈秀密疏,请圣上御览。”

  朱由校接过两本奏章,迅速翻阅一遍,眉头微蹙。

  此事疑点重重。民乱四起尚可理解,偏偏巡抚在此关头突染重疾?

  而邓茂七多年来畏缩海上,如今竟敢公然登陆进犯,岂非反常?

  “皇爷,内阁三位大人已在乾清宫候驾。”

  见皇帝陷入沉思,魏忠贤低声禀报。

  “朕明白,回宫议事。”

  片刻之后,朱由校缓缓回应。

  临行前,他转身对留守将士道:

  “善后事宜务必妥当,兵马有序归营,不得滋生事端。”

  交代完毕,在马祥麟率领的御林军护卫下,一行人策马疾驰,直奔皇宫。

  内阁三大臣早已齐聚殿内,不止等候多时,更拟出数套应对之策,只待天子裁断。

  “启奏陛下,臣已会同兵部诸位官员及两位阁老商议,宜即刻调集大军,以雷霆之势平定福建之乱。”

  “南疆安定关乎国本,南方为大明粮赋所出之地,一旦动荡,祸及四海。”

  王在晋所虑确有深意。福建虽非膏腴之邦,然毗邻南直隶,一旦生变,危如累卵。

  他的思量,恰与朱由校心意相通。

  未曾料想,山东、陕西尚稳,素来安宁的南方竟率先燃起烽烟。

  但他心中清楚,这并非因天灾饥馑所致,更非百姓走投无路而揭竿。

  当他在奏报中瞥见“倭寇”二字时,便知背后另有玄机。

  此事背后,极可能牵连江南士绅势力暗中煽动,甚至主谋便是他们。

  这伎俩早已屡见不鲜。嘉靖年间的所谓倭患,岂真是外敌作祟?

  不过是江南豪族不满朝政,或因皇帝政策损其私利,遂借海外流寇之名,行对抗朝廷之实。

  再联想魏忠贤与许显纯呈上的密报,蛛丝马迹已然浮现——此次风波,目标直指当今君上。

  且阵势不小,显然其背后集团已达成默契,意图南北呼应,同时发难。

  见朱由校沉默良久,王在晋再度进言:

  “陛下,事不宜迟,须当机立断。”

  朱由校缓缓抬首,目光清明,似已理清思绪。

  他望向三位内阁大臣,语气沉稳:

  “你们不觉得此事太过凑巧?”

  “朕前脚刚派李之才与张世泽赴南方督税,福建后脚便全境骚动。”

  “十余府县几乎同时起事,如同事先约定。”

  “更有那海盗邓茂七,恰在此时现身福宁州。”